卒中急救不仅是重要的医学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及时利用到院急救医疗服务(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EMS)对改善卒中患者预后至关重要。尽管我国EMS可及性较以往有所提高,但EMS使用率仍显著低于发达国家,公众对EMS的认知及使用...卒中急救不仅是重要的医学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及时利用到院急救医疗服务(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EMS)对改善卒中患者预后至关重要。尽管我国EMS可及性较以往有所提高,但EMS使用率仍显著低于发达国家,公众对EMS的认知及使用方面存在不足。影响患者采用EMS的因素复杂多样,包括患者的经济状况、对EMS的认知、EMS的可及性及效率等。未来应努力提高公众对卒中发病后利用EMS送医重要性及优势的认识,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以促进EMS的有效利用。本综述旨在探讨中国急性卒中患者使用EMS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和完善医疗政策提供依据。展开更多
目的:调查中国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救医疗服务(EMS)的应用情况以及对治疗的影响。方法:入选中国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册研究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0月1日期间107家医院收治的13 549例STEMI患者,分为EMS组2 015例和自行来院...目的:调查中国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救医疗服务(EMS)的应用情况以及对治疗的影响。方法:入选中国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册研究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0月1日期间107家医院收治的13 549例STEMI患者,分为EMS组2 015例和自行来院组11 534例进行分析。结果:仅2 015例(14.9%)患者呼叫救护车就诊。与自行来院组相比,EMS组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比例较高(64.9%vs 52.9%,P<0.001),从症状发作到医院的中位时间较短(170min vs 240 min,P<0.0001),到达医院至溶栓时间(D2N)较短(47 min vs 53 min,P=0.003),但是门-球时间(即到达医院至球囊扩张时间)相似(106 min vs 108 min,P=0.9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未使用EMS的独立预测因素是农村居民和家中症状发作,而应用EMS的预测因素是非前壁心肌梗死、持续胸痛、严重呼吸困难或晕厥、院前心脏骤停、Killip心功能分级> 2、收缩压<100mmHg(1 mmHg=0.133 kPa)、超重/肥胖以及至省级医院就诊。结论:中国STEMI患者应用EMS的比例仅15%左右。应用EMS的患者从症状发作到医院就诊时间较短,接受再灌注的比例较高,但门-球时间未缩短。中国应加强公众教育,鼓励胸痛患者使用EMS,以及加强EMS和医院的衔接。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浙江省院前急救医疗服务(EMS)是否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预后相关。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70家医院中行静脉溶栓治疗的212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通过急救车途径到达医院急诊室分为EMS组(808例)和非EMS...目的:分析浙江省院前急救医疗服务(EMS)是否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预后相关。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70家医院中行静脉溶栓治疗的212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通过急救车途径到达医院急诊室分为EMS组(808例)和非EMS组(1315例)。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及以下定义为预后良好。比较EMS组和非EMS组起病至溶栓时间(ONT)、起病至入院时间(ODT)、入院至溶栓时间(DNT)和预后的差异,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患者3个月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与非EMS组比较,EMS组年龄更大、病情更重、合并心房颤动病史比例更高(均 P < 0.05),两组ONT、ODT、DN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EMS与患者3个月预后良好无相关性( OR =0.856,95 % CI :0.664~1.103, P > 0.05 )。结论:目前EMS途径尚不能缩短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的ONT等,也未能改变其3个月预后。展开更多
目的:通过急救医疗人力资源需求量预测,科学制定人力资源的发展规划,为重庆市急救医疗人力资源配置的区域规划提供依据。方法于2013年4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分别在 A 区(经济水平较高,农村地域范围小)、B 区(经济水平中等,...目的:通过急救医疗人力资源需求量预测,科学制定人力资源的发展规划,为重庆市急救医疗人力资源配置的区域规划提供依据。方法于2013年4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分别在 A 区(经济水平较高,农村地域范围小)、B 区(经济水平中等,农村地域范围广)、C 区(经济水平较低,农村地域范围广)选取 a 区、b 区、c 区为样本区,对样本区所有二级以上含急诊科的医疗机构共18家进行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样本区医疗机构急诊科负责人进行人力资源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为不同工作岗位的急诊医生和护士在不同工作时段的人数。利用需求量配置方法并结合人口自然增长比例,计算全市2012年并预测2013-2020年急救医疗医生、护士的需求量。结果 a区所需急救医生总数为302.04~314.62人,所需护士总数为355.01~369.80人;b 区所需急救医生总数为109.65~114.21人,所需护士总数为206.38~214.97人;c 区所需急救医生总数为42.32~44.08人,所需护士总数为118.55~123.50人;重庆市所需急救医生总数为4320.75~4502.30人,所需护士总数为8126.20~8465.72人。预测2020年重庆市医生、护士总需求量分别为4460.97~4648.41人、8389.91~8740.45人。结论目前,重庆市急救医疗医护人员数量不足且能力不强,应当通过完善补偿机制、提高待遇、晋升职称给予倾斜、增加编制等措施,实现结合工作量、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发展合理配置急救医疗人力资源的目标。展开更多
文摘卒中急救不仅是重要的医学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及时利用到院急救医疗服务(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EMS)对改善卒中患者预后至关重要。尽管我国EMS可及性较以往有所提高,但EMS使用率仍显著低于发达国家,公众对EMS的认知及使用方面存在不足。影响患者采用EMS的因素复杂多样,包括患者的经济状况、对EMS的认知、EMS的可及性及效率等。未来应努力提高公众对卒中发病后利用EMS送医重要性及优势的认识,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以促进EMS的有效利用。本综述旨在探讨中国急性卒中患者使用EMS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和完善医疗政策提供依据。
文摘目的:调查中国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救医疗服务(EMS)的应用情况以及对治疗的影响。方法:入选中国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册研究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0月1日期间107家医院收治的13 549例STEMI患者,分为EMS组2 015例和自行来院组11 534例进行分析。结果:仅2 015例(14.9%)患者呼叫救护车就诊。与自行来院组相比,EMS组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比例较高(64.9%vs 52.9%,P<0.001),从症状发作到医院的中位时间较短(170min vs 240 min,P<0.0001),到达医院至溶栓时间(D2N)较短(47 min vs 53 min,P=0.003),但是门-球时间(即到达医院至球囊扩张时间)相似(106 min vs 108 min,P=0.9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未使用EMS的独立预测因素是农村居民和家中症状发作,而应用EMS的预测因素是非前壁心肌梗死、持续胸痛、严重呼吸困难或晕厥、院前心脏骤停、Killip心功能分级> 2、收缩压<100mmHg(1 mmHg=0.133 kPa)、超重/肥胖以及至省级医院就诊。结论:中国STEMI患者应用EMS的比例仅15%左右。应用EMS的患者从症状发作到医院就诊时间较短,接受再灌注的比例较高,但门-球时间未缩短。中国应加强公众教育,鼓励胸痛患者使用EMS,以及加强EMS和医院的衔接。
文摘目的:分析浙江省院前急救医疗服务(EMS)是否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预后相关。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70家医院中行静脉溶栓治疗的212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通过急救车途径到达医院急诊室分为EMS组(808例)和非EMS组(1315例)。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及以下定义为预后良好。比较EMS组和非EMS组起病至溶栓时间(ONT)、起病至入院时间(ODT)、入院至溶栓时间(DNT)和预后的差异,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患者3个月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与非EMS组比较,EMS组年龄更大、病情更重、合并心房颤动病史比例更高(均 P < 0.05),两组ONT、ODT、DN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EMS与患者3个月预后良好无相关性( OR =0.856,95 % CI :0.664~1.103, P > 0.05 )。结论:目前EMS途径尚不能缩短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的ONT等,也未能改变其3个月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