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双支架取栓技术治疗的应用体会
1
作者 丁桂兵 吴岩峰 +1 位作者 陈亮 吴晋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第23期249-253,共5页
目的急性颈内动脉颈内动脉末端闭塞预后差,本研究旨在观察双支架取栓技术在急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中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2016年9月~2018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采用双支架取栓技术治疗的6例心源性栓塞导致的急... 目的急性颈内动脉颈内动脉末端闭塞预后差,本研究旨在观察双支架取栓技术在急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中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2016年9月~2018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采用双支架取栓技术治疗的6例心源性栓塞导致的急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患者。所有患者大脑中动脉闭塞使用Solitaire AB(6×30mm)支架,大脑前动脉闭塞使用Solitaire AB(4×20mm)支架。结果 5例(5/6)例取栓后再通成功,mTICI达到3级;1例血栓负荷太大向远端前移未成功,mTICI 1级。穿刺到再通时间为58~126min,中位时间90min;术中新发远端栓塞1例,大面积脑梗死脑疝形成死亡2例,其中1例行去骨瓣减压术。随访3个月期间无新发脑卒中、短暂性脑血缺血发作及死亡等事件,无再次闭塞发生。结论使用双支架取栓技术治疗急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安全可行,能够取得较高的开通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颈内动脉颈内动脉末端闭塞 双支架取栓技术 有效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溶栓治疗颈内动脉急性闭塞的回顾性分析
2
作者 田洪 臧巧利 +2 位作者 宋川 张玉波 刘磊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B09期251-251,共1页
急性颈内动脉(ICA)闭塞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其死亡率可高达55%,治疗难度大。超早期溶栓治疗可使闭塞血管再通,重建血流并恢复缺血半暗带区域的血供,减少神经功能的损伤,被认为是治疗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最有效的方法。... 急性颈内动脉(ICA)闭塞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其死亡率可高达55%,治疗难度大。超早期溶栓治疗可使闭塞血管再通,重建血流并恢复缺血半暗带区域的血供,减少神经功能的损伤,被认为是治疗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最有效的方法。但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再灌注损伤等并发症的出现影响了溶栓疗效的提高。笔者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1年3月的17例患者的病历,就动脉溶栓、溶栓后颅内出血的临床救治体会分析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颈内动脉闭塞 动脉溶栓治疗 急性闭塞 超早期溶栓治疗 再灌注损伤 缺血半暗带区 高死亡率 颅内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脑灌注与症状、闭塞时期及闭塞位置的关系
3
作者 张桂荣 张妍妍 +1 位作者 梁文斌 丁墩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7期684-688,共5页
目的 评估单侧颈内动脉闭塞(ICAO)患者症状与脑灌注关系、闭塞时期及位置对脑灌注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1年9月~2023年3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6例ICAO患者,通过Dr Brain's软件动脉自旋标记... 目的 评估单侧颈内动脉闭塞(ICAO)患者症状与脑灌注关系、闭塞时期及位置对脑灌注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1年9月~2023年3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6例ICAO患者,通过Dr Brain's软件动脉自旋标记模块计算区域脑血流量(CBF)。比较症状性及无症状ICAO、急性及慢性ICAO、起始部及颅内段闭塞患者全脑、双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脑前动脉供血区、ASPECTS区域(尾状核、豆状核、岛带、内囊、M1、M2、M3、M4、M5、M6)、脑叶(额叶、顶叶、颞叶、岛叶)的区域脑血流量在标记后延迟时间(PLD)为1.5 s和2.5 s的差异。结果 症状性及无症状、急性及慢性、起始部及颅内段ICAO患者全脑CBF、非闭塞侧半球各区域CBF在PLD 1.5 s及PLD 2.5 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起始部和颅内段ICAO患者闭塞侧半球区域CBF在PLD 1.5 s及PLD 2.5 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PLD 1.5 s时,症状性ICAO患者闭塞侧M5区域CBF较无症状者明显降低,闭塞侧内囊CBF较无症状者升高(P<0.05);在PLD 2.5 s时,症状性及无症状ICAO患者各区域CBF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PLD 1.5 s时,急性ICAO患者闭塞侧大脑中动脉、M1、M5及额叶区域CBF较慢性ICAO者降低(P<0.05);在PLD 2.5 s时,急性ICAO患者在闭塞侧大脑中动脉、M1、M5、M6及额叶的区域CBF较慢性ICAO者降低(P<0.05)。结论 急性ICAO较慢性ICAO患者闭塞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和部分ASPECTS皮质区域脑灌注受损更加严重,症状性ICAO与闭塞侧ASPECT部分区域灌注进一步受损有关,颈内动脉不同闭塞位置的脑灌注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自旋标记 颈内动脉闭塞 脑血流量 缺血性卒中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CT血管成像预测急性颈内动脉闭塞后血管再通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方志荣 朱春雷 +2 位作者 陆金鑫 张微微 朱光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269-1272,共4页
目的研究CT血管造影(CTA)源图像得到的急性颈内动脉闭塞后,血栓信号密度与血管再通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颈内动脉急性闭塞的脑梗死患者。采用CTA源图像测量血栓密度(CD),根据2次TIMI评估的差值定义血管再通与否,分为再通组1... 目的研究CT血管造影(CTA)源图像得到的急性颈内动脉闭塞后,血栓信号密度与血管再通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颈内动脉急性闭塞的脑梗死患者。采用CTA源图像测量血栓密度(CD),根据2次TIMI评估的差值定义血管再通与否,分为再通组12例和未再通组32例。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判定血栓密度与血管再通的关系。结果与未再通组比较,再通组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研究评分和颅内段再通比例明显降低,颅外段再通、CD绝对值明显升高(P<0.05)。CD绝对值是血管再通的独立预测因素(P=0.010);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研究评分高和颈动脉颅内段闭塞的患者血管不易再通(P=0.032,P=0.042);心房颤动患者颈动脉闭塞后血管容易再通(P=0.011)。结论 CTA源图像测出的血栓密度值与血管再通有相关性。急性颈内动脉闭塞静脉溶栓效果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颈内动脉 动脉硬化 闭塞 动脉血栓形成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误诊为慢闭的急性右侧颈内动脉闭塞伴同侧大脑中动脉闭塞自发再通引起的思考1例
5
作者 陈丰文 王祥云 +2 位作者 段小燕 欧阳奕安 杨少春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第34期151-153,共3页
慢性脑动脉闭塞(慢闭)一般无或有较轻的临床症状,急性的脑动脉闭塞出现的临床症状多表现为程度较重的脑梗症状,且急性脑动脉闭塞再通的病例少见,现分析误诊为慢闭的急性右侧颈内动脉(ICA)闭塞伴同侧大脑中动脉(MCA)闭塞自发再通1例,以... 慢性脑动脉闭塞(慢闭)一般无或有较轻的临床症状,急性的脑动脉闭塞出现的临床症状多表现为程度较重的脑梗症状,且急性脑动脉闭塞再通的病例少见,现分析误诊为慢闭的急性右侧颈内动脉(ICA)闭塞伴同侧大脑中动脉(MCA)闭塞自发再通1例,以总结并分享的心得,为临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误诊 颈内动脉闭塞 大脑中动脉闭塞 自发再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颈内动脉闭塞脑侧支循环血流代偿与脑梗死的关系 被引量:8
6
作者 张萍淑 吴小英 +4 位作者 宋婧源 孟燕 钱琳琳 张健 元小冬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179-1182,共4页
目的分析慢性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EICAO)的脑动脉侧支循环开放和患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单侧EICAO患者96例,其中左侧EICAO 46例和右侧EICAO 50例。应用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前交通动脉(AC... 目的分析慢性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EICAO)的脑动脉侧支循环开放和患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单侧EICAO患者96例,其中左侧EICAO 46例和右侧EICAO 50例。应用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前交通动脉(ACOA)、后交通动脉(PCOA)、眼动脉(OA)侧支循环血管开放率、远端MC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等,头颅MRI检查MCA供血区脑梗死灶发病率。结果左侧与右侧EICAO的ACOA开放率(63.04%vs 60.00%),PCOA开放率(60.87%vs 66.00%)无明显差异(P>0.05),OA开放率有明显差异(69.57%vs 56.00%,P=0.040)。左和右侧EICAO患者患侧MCA的Vs、Vd和Vm均明显低于健侧(P<0.05,P<0.01)。侧支循环单支开放、双支开放和3支开放脑梗死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8.75%vs 61.36%vs 45.00%,P=0.002)。结论 EICAO患者有不同程度的ACOA、PCOA和OA侧支循环开放,但患侧MCA供血区仍然易发低灌注性脑缺血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动脉闭塞性疾病 侧支循环 血流动力学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侧枝循环与脑缺血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12
7
作者 何洁 翟勇 +2 位作者 许英路 张人玲 关乐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8年第3期221-224,共4页
目的:探讨单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枝循环代偿与脑缺血的关系。方法:将22例单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根据血管受累程度及有无侧枝代偿分为有侧枝代偿颈内动脉狭窄组和颈内动脉闭塞组及无侧枝代偿颈内动脉狭窄组三组,分别对三组... 目的:探讨单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枝循环代偿与脑缺血的关系。方法:将22例单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根据血管受累程度及有无侧枝代偿分为有侧枝代偿颈内动脉狭窄组和颈内动脉闭塞组及无侧枝代偿颈内动脉狭窄组三组,分别对三组患者的脑血流灌注显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3例单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中6例有侧枝代偿,7例无侧枝代偿。9例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均有侧枝代偿。当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时,侧枝代偿常见于脑灌注损伤较重的患者,三组患者比较,患侧额、颞、顶叶皮层的血流灌注有显著性差异(t=-2.613,P=0.020;t=-2.489,P=0.030;t=-2.737,P=0.016),而枕叶、基底节及丘脑的血流灌注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灌注损伤与血管狭窄程度及侧枝代偿有关,尽管脑血管造影检查与脑血流灌注显像结果间不能直接对比,但联合应用两种方法可对脑缺血有一个全面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侧枝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颈内动脉闭塞的眼动脉侧支血流动力学作用 被引量:6
8
作者 张雄伟 张以善 +4 位作者 王淑玲 王翠玉 李曼 金文静 李秋俐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50-252,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颈内动脉闭塞的眼动脉侧支血流动力学作用。方法对110例经磁共振血管成像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的老年一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闭塞组),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Willis环和眼动脉的侧支循环通路。闭塞组又分为眼动脉侧支... 目的探讨老年颈内动脉闭塞的眼动脉侧支血流动力学作用。方法对110例经磁共振血管成像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的老年一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闭塞组),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Willis环和眼动脉的侧支循环通路。闭塞组又分为眼动脉侧支组(40例)和无眼动脉侧支组(70例)。另设80例无颅内及颈部动脉病变患者为对照组。结果病变侧大脑中动脉的多普勒信号搏动指数(评估流入压力和远端血管阻力的指标)眼动脉侧支组和无眼动脉侧支组之间无差异,但是Willis环侧支通路[前交通动脉和(或)后交通动脉]的存在对大脑中动脉的搏动指数有明显作用。病变侧颈总动脉阻力指数眼动脉侧支组明显低于无眼动脉侧支组。结论眼动脉侧支对颈内动脉闭塞远端动脉床的血管阻力作用有限,而Willis环侧支在脑灌注上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动脉闭塞性疾病 动脉 超声检查 多普勒 侧支循环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安全性与分层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杨勇 许淼 +2 位作者 潘小平 成秋生 李泽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12期4-6,共3页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并评估不同TOAST分型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51例,分为溶栓组33例(其中起病3 h内者25例,3~4.5 h者8例...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并评估不同TOAST分型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51例,分为溶栓组33例(其中起病3 h内者25例,3~4.5 h者8例)和对照组18例,溶栓组予rt-PA0.9 mg/kg静脉溶栓,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 h、24 h、7 d、90 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以及治疗前、治疗后(7 d、90 d)的Barthel指数(BI),并将3 h溶栓组按TOAST分型分亚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①3 h溶栓组治疗后2 h、24 h、7 d的NIHSS评分与治疗后7d、90 d的BI均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90 d的BI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3~4.5 h溶栓组治疗后7 d NIHSS评分和90 d后BI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24 h、7 d NIHSS评分与90 d BI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3 h溶栓组亚组分析提示大动脉粥样硬化组(LAA组)治疗后2 h、治疗后7 d的NIHSS评分与治疗后90 d的BI评分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源性栓塞组(CE组)治疗后2 h的NIHSS评分与90 d的BI评分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小动脉闭塞组(SAA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与治疗后BI评分均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3 h溶栓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出现脑疝、死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当(P>0.05)。亚组分析显示CE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LAA组和SAA组(P<0.05)。结论3 h内rt-PA静脉溶栓治疗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预后,出血风险较对照组增加。小样本3~4.5 h溶栓病例也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3 h溶栓组亚组分析显示LAA组疗效优于CE组,而SAA组疗效欠佳。CE组的出血风险高于LAA组和SAA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静脉溶栓 急性脑梗死 颈内动脉 TOAST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动脉侧支循环对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脑血流代偿作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萍淑 元小冬 +5 位作者 钱琳琳 吴小英 吕淑娟 陶莉 张健 王京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9年第1期19-24,共6页
目的探讨眼动脉(OA)侧支循环对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患者的脑血流代偿作用。方法选择在开滦总医院经MRI血管成像和颈部血管彩色双重功能超声检查均证实的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完全闭塞患者96例,其中男性81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61.64岁。均... 目的探讨眼动脉(OA)侧支循环对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患者的脑血流代偿作用。方法选择在开滦总医院经MRI血管成像和颈部血管彩色双重功能超声检查均证实的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完全闭塞患者96例,其中男性81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61.64岁。均为右利手,其中左侧颈内动脉闭塞46例,右侧颈内动脉闭塞50例。应用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OA和Willis环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大脑中动脉(MCA)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观察颅脑MRI中脑梗死和临床眼部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颈内动脉颅外段完全闭塞96例患者中OA侧支循环开放60例(62.50%),OA侧支循环未开放36例(37.5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1.406,P=0.001)。OA侧支循环开放组有Willis环侧支循环开放者52例(86.67%),OA侧支循环未开放组有Willis环侧支循环开放者36例(100.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1.847,P=0.001)。MCA血流动力学指标Vs、Vd、Vm、PI,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MCA供血区有脑梗死灶者,OA侧支循环开放组34例(56.67%),OA侧支循环未开放组24例(66.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22,P=0.145)。眼部缺血体征,OA侧支循环开放组11例(18.33%),OA侧支循环未开放组9例(25.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52,P=0.228)。结论慢性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患者可通过启动OA侧支循环,弥补Willis环侧支循环代偿作用衰减引起的部分血流灌注不足,但OA和Willis环侧支循环代偿能力依然有限,仍然具有较高的MCA供血区脑梗死发病率和一定程度的眼部缺血病变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闭塞 动脉 侧支循环 脑血流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TOF MRA单侧颈内动脉假性闭塞原因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丁建荣 潘璟琍 +2 位作者 樊树峰 张冰茜 米玉成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年第12期1997-2000,共4页
目的探讨引起3D-TOF MRA颈内动脉及其分支假性闭塞的原因及表现。方法实验组:在10例受试者右侧锁骨上1cm颈总动脉搏动处粘贴直径9mm、厚度1.5mm的圆形体小铁片,分别作磁共振平扫、加与不加磁化传递对比(MTC)的横断位3D-TOF MRA,并任选... 目的探讨引起3D-TOF MRA颈内动脉及其分支假性闭塞的原因及表现。方法实验组:在10例受试者右侧锁骨上1cm颈总动脉搏动处粘贴直径9mm、厚度1.5mm的圆形体小铁片,分别作磁共振平扫、加与不加磁化传递对比(MTC)的横断位3D-TOF MRA,并任选其中两例进行了相位对比法(PC法)MRA检查。病例组:任选10例确诊的单侧大面积脑梗塞病例和1例大动脉炎致右侧颈内动脉闭塞病例,对比分析两组平扫及MRA表现。结果实验组磁共振平扫正常,无明显伪影;贴铁片后在横断T2WI上颈内动脉颅内段出现流空效应而呈现低信号;加MTC的3D-TOF MRA中右侧颈内动脉及其分支不显示,PC法两侧颈内动脉及其分支对称显示;去掉MTC的3D-TOF MRA中两侧颈内动脉及其分支对称显示。病例组3D-TOF MRA中右侧颈内动脉及其分支不显示,在横断T2WI上颈内动脉颅内段出现等、高信号,梗塞病例均出现颅内大面积梗塞病变;大动脉炎病例颅脑磁共振平扫正常,但3D-TOF MRA基地动脉环前后交通支开放,对侧颈内动脉代偿性增粗。结论颈部的铁磁性异物可引起加MTC的3D-TOF MRA颈内动脉假性闭塞现象,造成误诊,但假性闭塞有其特征性,可通过调整参数排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成像 假性闭塞 颈内动脉 磁化传递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评估颈内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 被引量:6
12
作者 叶小翠 贾秀芬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7年第6期1049-1051,共3页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颅外段超声检查对颈内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评估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78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内动脉颅外段收缩期血流峰速度<50cm/s或RI>0.75的患者各参数,运用ROC曲线,取有意义参数及截断值(RI=...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颅外段超声检查对颈内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评估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78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内动脉颅外段收缩期血流峰速度<50cm/s或RI>0.75的患者各参数,运用ROC曲线,取有意义参数及截断值(RI=0.885),并用截断值将其分成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8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有40例患者同侧颈内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38例患者同侧颈内动脉颅内段无重度狭窄或闭塞;其中有54例患者颅内有侧支循环建立,24例无侧支循环建立。以RI=0.885为截断值,诊断准确度88.3%,灵敏度93.9%,特异性80%,阳性预测值77.5%,阴性预测值94.7%,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检查颈内动脉颅外段评估同侧颈内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有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颈内动脉 重度狭窄或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的临床表现和短期随访 被引量:1
13
作者 任士卿 刘俊艳 +1 位作者 王瑜玲 张彦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1期1207-1209,共3页
目的 探讨症状性颈内动脉 (ICA)闭塞的临床表现和短期预后。方法 从 80 2例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和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检查中发现 2 1例ICA闭塞患者 ,分析他们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 ,并进行短期随访。... 目的 探讨症状性颈内动脉 (ICA)闭塞的临床表现和短期预后。方法 从 80 2例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和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检查中发现 2 1例ICA闭塞患者 ,分析他们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 ,并进行短期随访。结果 症状性ICA闭塞占住院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 2 .6 % ,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占 14 % ,脑梗死为 86 % ;影像学检查发现皮层下、分水岭性、皮层和大面积脑梗死分别占 4 3%、2 3.8%、14 %、9.5 %。平均随访 2 1.7个月 ,总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 31.6 % ,年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 17.5 % ,卒中发生率为 15 .8% ,年卒中率为 8.7%。结论 症状性ICA闭塞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以皮层下和分水岭性脑梗死多见。即使药物治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性疾病 临床表现 脑梗塞 短期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酷似颈内动脉缺如的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1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丽 张余 +4 位作者 李鑫 陈朝洲 李兴贵 展群岭 金戈 《安徽医学》 2020年第4期492-493,共2页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9岁,因“突发左侧上下肢无力伴言语不清7 h余”于2017年12月30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年,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缺血性脑卒中病史。入院查体:血压122/66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右利手,言语含混,发音欠清...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9岁,因“突发左侧上下肢无力伴言语不清7 h余”于2017年12月30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年,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缺血性脑卒中病史。入院查体:血压122/66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右利手,言语含混,发音欠清晰,粗测定向力(时间、地点和人物)、计算力、记忆力等高级认知功能均基本正常,脑神经检查可见左侧鼻唇沟浅,伸舌偏左。左上肢肌力2级,左下肢肌力4级,右侧肢体肌力5级,肌张力均正常,左侧偏身浅感觉减退,双侧病理征阴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为9分(言语2分,面瘫1分,上下肢肌力5分,感觉1分)。发病3 h后在当地医院就诊,发病7 h后转入我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溶栓 颈内动脉缺如 颈内动脉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Hcy FIB NLR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艳芳 贾贺 +1 位作者 李富慧 黄景贺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6-10,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水平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及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将26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头颈部CT血管造影结果分为狭窄组(93例)与无狭窄组(168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同型半...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水平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及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将26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头颈部CT血管造影结果分为狭窄组(93例)与无狭窄组(168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水平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比较狭窄组颈内动脉不同狭窄程度、不同预后患者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水平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上述指标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及预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本组患者中颈内动脉狭窄93例(35.6%),无狭窄168例(64.4%)。狭窄组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水平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均显著高于无狭窄组(P<0.05)。随着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患者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水平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患者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水平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显著高于预后良好患者(P<0.05)。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水平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颈内动脉狭窄率、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水平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明显升高,且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预后关系密切,可作为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及预后的预测评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颈内动脉狭窄 预后 同型半胱氨酸 纤维蛋白原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功能磁共振成像与脑白质高信号对脑梗死的风险预测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川 吴冠瑾 +1 位作者 冯静静 李雷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93-297,共5页
目的分析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ICAO)患者功能磁共振成像特点和脑白质高信号(WMH)与脑梗死风险预测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2021年3月31日河南大学附属郑州颐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确诊的CICAO患者57例(CICAO组),CICAO组又按照脑灌注结... 目的分析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ICAO)患者功能磁共振成像特点和脑白质高信号(WMH)与脑梗死风险预测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2021年3月31日河南大学附属郑州颐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确诊的CICAO患者57例(CICAO组),CICAO组又按照脑灌注结果分为灌注正常组30例和低灌注组27例。选取同期住院的健康体检者60例(对照组)。记录各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灌注正常组与低灌注组功能磁共振成像灌注参数特点和不同部位WMH分级的差异,包括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和相对达峰时间(rTTP)。采用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确立CICAO患者脑梗死中高风险的预测指标。结果CICAO组男性、收缩压、脑卒中史和外周动脉疾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灌注正常组比较,低灌注组rMTT、rTTP明显延长(1.08±0.11 vs 0.96±0.11,P<0.01;1.05±0.08 vs 0.98±0.10,P<0.01),rCBF、rCBV明显减少(1.01±0.08 vs 1.05±0.08,P<0.05;1.03±0.07 vs 1.11±0.09,P<0.01)。2组脑深部WMH的Fezakas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脑室旁WMH的Fezaka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收缩压、脑卒中史、脑深部WMH、rMTT、rCBF、rCBV是脑梗死中高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P<0.01)。结论rMTT延迟与rCBF、rCBV减少及严重脑深部WMH是预测CICAO患者脑梗死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动脉狭窄 动脉闭塞性疾病 脑梗死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脑白质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CD观察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脑血流代偿机制 被引量:3
17
作者 何伯永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5-96,共2页
目的通过TCD观察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患者的脑血流代偿情况。方法选择100例经彩超诊断为单侧颈内动脉闭塞的患者作为闭塞组,同时选择100例经彩超检查颈内动脉颅外段和颅内动脉检测结果均正常的非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其颅内... 目的通过TCD观察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患者的脑血流代偿情况。方法选择100例经彩超诊断为单侧颈内动脉闭塞的患者作为闭塞组,同时选择100例经彩超检查颈内动脉颅外段和颅内动脉检测结果均正常的非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其颅内动脉血流的改变和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结果闭塞组患侧颈内动脉的Gosling搏动指数(即PI值)低于健侧及对照组同侧的颈内动脉(P<0.01)。闭塞组中72例(72%)出现前交通动脉代偿途径,48例(48%)出现后交通动脉代偿途径,33例(33%)出现眼动脉代偿途径。前交通动脉代偿途径的阳性例数高于其他代偿途径(2χ=187.5,P<0.05)。结论前交通动脉代偿途径是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颅内侧支循环最有效的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颈内动脉 脑血流 动脉闭塞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双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武娟 张明耿 +1 位作者 谢小晓 宋施岐 《当代医药论丛》 2016年第22期76-77,共2页
目的 :探讨用TCD(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双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近年来我院收治的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在我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30名健康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这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脑梗死组,将这30... 目的 :探讨用TCD(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双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近年来我院收治的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在我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30名健康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这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脑梗死组,将这30名健康人作为健康组。这30例脑梗死患者的病情经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或MRA(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后,均被确诊为双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使用TCD对两组研究对象双侧的MAC(大脑中动脉)、PAC(大脑后动脉)和ACA(大脑前动脉)的PSV(收缩期峰值流速)和PI(血管搏动指数)进行检查。然后,观察两组研究对象颈内动脉的血流参数及其超声图像的特点。结果:脑梗死组患者颈内动脉的血流参数与健康人相比具有显著的不对称性,且其患侧MCA、ACA的超声图像表现为波浪形圆钝血流频谱改变。结论 :用TCD诊断双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的效果显著,可准确检测出患者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情况,为临床上诊断缺血性脑卒中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DC 颈内动脉颅外段 闭塞 狭窄 急性脑梗死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黄亚珍 《中国医学工程》 2020年第7期115-117,共3页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对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中选择108例纳入本次的研究当中,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静脉溶栓治疗,54例)与观察组(静脉...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对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中选择108例纳入本次的研究当中,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静脉溶栓治疗,54例)与观察组(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54例),对比两组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4.4%,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9.6%,可见观察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χ2=5.252, P=0.022);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别为(12.7±3.5)分、(12.3±2.9)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47, P=0.519);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评分均有显著下降,且在治疗后7 d,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为(9.3±1.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0.1±2.5)分(t=2.086, P=0.039);此外,在治疗后3个月的随访过程中,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为13.0%,死亡率为3.7%,而对照组患者的复发率及死亡率为14.8%、5.6%,两组患者的再发率与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077, P1=0.781;x22=0.210, P2=0.647)。结论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在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疾病的治疗中具有确切的临床效果,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情况,且不会造成复发率及死亡率的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溶栓 介入治疗 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闭塞后同侧眼动脉正向血流分析
20
作者 周伟娜 陈妹红 +1 位作者 刘丙木 刘永刚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3期109-109,共1页
关键词 颈内动脉闭塞 同侧眼动脉 正向血流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病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