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测定 被引量:3
1
作者 苗勤 田志强 +3 位作者 牛延良 姜炎 刘柳 朱迎慧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63-765,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75例,根据血糖正常与否分为高血糖组(n=28)、正常血糖组(n=47),根据梗死部位分为皮质支组(n=24)、深穿支组(n=51);另选择50例健康者为对照。结...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75例,根据血糖正常与否分为高血糖组(n=28)、正常血糖组(n=47),根据梗死部位分为皮质支组(n=24)、深穿支组(n=51);另选择50例健康者为对照。结果:急性脑血栓形成组血浆LP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01);高血糖组血浆LPA水平高于正常血糖组(P<0.001);皮质支组血浆LPA水平高于深穿支组(P<0.001)。结论: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LPA水平增高;且LPA水平与血糖水平、梗死部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血栓形成 溶血磷脂酸 梗死部位 血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藻酸双酯钠对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von Willebrand因子和血栓调节蛋白及P选择素影响的研究
2
作者 王永久 刘坤 +4 位作者 王清峰 胡新建 王淑玲 纪珍华 毕仕强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76-376,共1页
关键词 WILLEBRAND因子 急性脑血栓形成 血栓调节蛋白 血浆von 藻酸双酯钠 P选择素 影响的研究 患者 白及 生理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急性脑血栓形成的改良型等容血液稀释疗法的研究
3
作者 陈跃 周元潮 +4 位作者 郑晓红 杨春福 曹粉美 郑旭霞 裘霞雯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2年第6期390-393,共4页
目的 前瞻性对比观察改良型等容血液稀释疗法对高龄老人急性脑血栓形成的疗效 ,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化配对设计 ,以传统有效的常规药物治疗为对照 ,采用改良型血液稀释术治疗 4 6例高龄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 ,动态观察两组... 目的 前瞻性对比观察改良型等容血液稀释疗法对高龄老人急性脑血栓形成的疗效 ,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化配对设计 ,以传统有效的常规药物治疗为对照 ,采用改良型血液稀释术治疗 4 6例高龄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 ,动态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凝全套指标和血小板聚集率变化、血脂水平、血液流变学 (尤其是红细胞压积 )和微循环变化 ,对比测定脑动脉血流速度和静息心电图QTcd值 ,并临床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程度。结果 改良型血液稀释术能通过抗凝、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及调脂作用 ,改善血液流变和微循环 ,尤其是能显著降低红细胞压积 ,使患者脑动脉血流速度由 (90± 1.2 )cm/s增至 (97± 2 .1)cm/s ,同时使心肌缺血指标QTcd值由 (4 6 .2± 11.1)ms缩短至 (32 .4± 9.3)ms(P <0 .0 5 ) ,治疗后的总有效率 (93.4 % )显著高于传统的常规药物治疗 (77.8% ,P <0 .0 5 ) ,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改良型等容血液稀释疗法机制合理 ,疗效确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 急性脑血栓形成 血液稀释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制蝮蛇抗栓酶、藻酸双酯钠治疗急性脑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观察
4
作者 孙桂馨 边欧丰 +6 位作者 赵振玉 刘杰 王玉凤 赵晓弟 雷淑芝 王艳平 宋本海 《工业技术经济》 1994年第6期80-83,共4页
高粘血症是心脑血管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降低血液粘度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措施。蛇毒三号、PSS均为机制不同的降低血液粘度药物,已在预防和治疗各种血管性疾病中取得良好的疗效。我院于1992年到1993年采用上述二药治疗急性... 高粘血症是心脑血管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降低血液粘度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措施。蛇毒三号、PSS均为机制不同的降低血液粘度药物,已在预防和治疗各种血管性疾病中取得良好的疗效。我院于1992年到1993年采用上述二药治疗急性脑血栓形成临床对比观察,观报告如下。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1.病例选择:经CT检查确诊为急性脑血栓形成83例(发病均在20天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血栓形成 蝮蛇抗栓酶 藻酸双酯钠 临床疗效 高粘血症 心脑血管疾病 血管性疾病 血液流变学 显效率 血液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