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肠缺血的CT征象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李征宇 陈海曦 张贵祥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5年第4期251-254,共4页
目的:分析急性肠缺血的CT征象,提高CT对急性肠缺血诊断的准确性.材料和方法:2004~2005年间经急诊CT平扫及增强扫描,53例被诊断为急性肠缺血,分析其CT征象并与临床治疗和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CT平扫及增强图像显示:①肠腔扩张及积液53例... 目的:分析急性肠缺血的CT征象,提高CT对急性肠缺血诊断的准确性.材料和方法:2004~2005年间经急诊CT平扫及增强扫描,53例被诊断为急性肠缺血,分析其CT征象并与临床治疗和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CT平扫及增强图像显示:①肠腔扩张及积液53例次.②肠壁增厚伴密度改变39例次,其中平扫时肠壁内见散在点状高密度影7例次,肠壁密度降低22例次.增强扫描肠壁黏膜层异常强化15例次.③肠系膜血管走行异常并血管增粗(漩涡征)10例.④肠系膜脂肪水肿及渗出(缆绳征)26例.⑤肠系膜动脉钙化斑26例;其中有5例可见肠系膜动脉内等密度无强化的血栓影;另3例经手术证实肠系膜上动脉近肠小血管襻内血栓形成,但CT未能显示.⑥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4例.全部53例病人中,39例内科保守治疗后好转,14例症状未缓解者,经外科手术治疗,证实10例为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其中3例CT未显示血栓),4例为门静脉血栓形成.结论:肠腔扩张和积液、肠壁增厚、肠系膜血管缆绳征及腹水是急性肠缺血的CT间接征象.CT平扫结合MDCT增强和CTA图像显示肠壁内密度改变、肠系膜血管内血栓形成或血管硬化导致管腔狭窄、漩涡征,即可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 CT X线征象 CT征象分析 急性肠缺血 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系膜血管 门静脉血栓形成 CT平扫 图像显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近红外-吲哚菁绿成像系统判断急性肠缺血模型缺血肠段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潘力迦 吴晔明 +1 位作者 王奕 侯光辉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10期925-929,共5页
目的近红外-吲哚菁绿(near infrared-indocyanine green,NIR-ICG)成像系统可通过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示踪血液流动情况,有望应用于肠管血运状况的评估。本研究利用犬动物模型模拟急性肠管血液循环障碍,以此评估NIR-ICG成像... 目的近红外-吲哚菁绿(near infrared-indocyanine green,NIR-ICG)成像系统可通过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示踪血液流动情况,有望应用于肠管血运状况的评估。本研究利用犬动物模型模拟急性肠管血液循环障碍,以此评估NIR-ICG成像系统在手术中检测缺血肠段的价值。方法无损夹闭实验犬的一段空肠或回肠系膜,并阻断其间分布的所有空肠动静脉与回肠动静脉分支,建立急性肠缺血模型。静脉注射ICG,追踪实验犬不同时间点肠段显影强度变化,利用系统自带软件进行实时半定量分析。结果建立急性肠缺血模型后注射ICG(1 mg/kg)并等待1 min后,缺血肠段没有显影,但周围正常肠段已经清晰成像,定义正常肠段荧光强度为100%,缺血肠段荧光强度为0%;3 min后缺血肠段荧光强度为0%。显影后建立再灌注损伤模型;定义0 min时荧光强度为100%,120 min后再灌注损伤肠段荧光强度为20.3%,而周围正常肠段荧光强度下降为0%。结论利用NIR-ICG成像系统可快速分辨出缺血肠段,为术中判断肠段缺血提供了一种客观、准确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染料 吲哚菁绿 诊断显像 急性肠缺血 再灌注损伤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在早期急性肠缺血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梦莎 韩慧婷 +2 位作者 王鑫雨 巴成慧 姜兴岳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5-117,共3页
急性肠缺血是指因肠壁缺血乏氧,最终发生梗死的一种疾病。由于早期发病症状不明显且无特异性,此病的死亡率一直保持在50%-70%,早期明确缺血的严重程度并施以治疗对于患者的生存是十分重要的。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腹部电子计算机断... 急性肠缺血是指因肠壁缺血乏氧,最终发生梗死的一种疾病。由于早期发病症状不明显且无特异性,此病的死亡率一直保持在50%-70%,早期明确缺血的严重程度并施以治疗对于患者的生存是十分重要的。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腹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computer tomography,CT),超声检查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在诊断肠缺血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磁共振发展迅速,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以及高分辨率成像使磁共振检查在显示缺血肠壁以及定量评估缺血的严重程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作者主要对弥散加权成像、对比剂增强成像、分子影像技术、血流定量成像以及血氧定量成像评估急性肠缺血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急性肠缺血 弥散加权成像 对比剂 分子影像 定量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肠镜检查后发生急性缺血性肠病病人的护理
4
作者 王容 王超 +1 位作者 王静 龚福盛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12年第9期2395-2396,共2页
缺血性肠病(ischemicboweldisease)属肠道血管疾病,其发生原因在于肠道血管内血流灌注不足或血栓闭塞所致相应肠道急性或慢性缺血性损害,多发生于老年人,与某些基础病相关,如动脉粥样硬化、结节性多动脉炎等,但临床上较少见于电... 缺血性肠病(ischemicboweldisease)属肠道血管疾病,其发生原因在于肠道血管内血流灌注不足或血栓闭塞所致相应肠道急性或慢性缺血性损害,多发生于老年人,与某些基础病相关,如动脉粥样硬化、结节性多动脉炎等,但临床上较少见于电子肠镜检查诱发。主要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腹胀及腹泻等,大约5%的病人出现黑便或血便,半数病人大便潜血阳性。以往认为缺血性肠病临床少见,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 电子镜检查 检查后 结节性多动脉炎 护理 道血管 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