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典型抗生素二元混合物对明亮发光杆菌的急性联合毒性 被引量:19
1
作者 丛永平 姜蕾 +4 位作者 王婷 邹小明 葛鸿铭 尹大强 林志芬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348-1352,共5页
以明亮发光杆菌作为受试生物,测定了不同类型抗生素的二元混合物对明亮发光杆菌的等比急性联合毒性.结果表明,4类抗生素对明亮发光杆菌二元等比急性联合毒性主要呈加和效应及拮抗效应.本研究可为水体中抗生素的联合生态风险评价和修复... 以明亮发光杆菌作为受试生物,测定了不同类型抗生素的二元混合物对明亮发光杆菌的等比急性联合毒性.结果表明,4类抗生素对明亮发光杆菌二元等比急性联合毒性主要呈加和效应及拮抗效应.本研究可为水体中抗生素的联合生态风险评价和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明亮发光杆菌 急性联合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磺胺与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对发光菌的急性联合毒性及其机制初探 被引量:6
2
作者 周虹 王大力 +2 位作者 葛鸿铭 林志芬 李时银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5-70,共6页
磺胺与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同作为抗菌剂对环境与人体健康皆有危害。为探究其对细菌的毒性作用,测定了4种磺胺,包括磺胺氯哒嗪(SCP)、磺胺吡啶(SPY)、磺胺甲基异恶唑(SMZ)、磺胺嘧啶(SD),与3种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纳米ZnO(n-ZnO)、纳米Cu... 磺胺与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同作为抗菌剂对环境与人体健康皆有危害。为探究其对细菌的毒性作用,测定了4种磺胺,包括磺胺氯哒嗪(SCP)、磺胺吡啶(SPY)、磺胺甲基异恶唑(SMZ)、磺胺嘧啶(SD),与3种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纳米ZnO(n-ZnO)、纳米CuO(n-CuO)、纳米Cr_2O_3(n-Cr_2O_3)对发光菌(Vibriofischeri)的单一毒性及二元急性联合毒性。结果表明,SCP对V.fischeri的单一毒性明显大于其他3种磺胺;n-ZnO的单一毒性远大于n-CuO和n-Cr_2O_3;磺胺与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的二元急性联合毒性效应表现为拮抗、相加和协同,协同居多,说明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增加了磺胺的生物毒性,两者在环境中的共存带来了更大的环境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胺 纳米颗粒 VIBRIO fischeri 急性联合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腈苯唑与铜对不同生命阶段斑马鱼的联合急性毒性效应
3
作者 张忠煜 谢瑶 +2 位作者 郭梦宇 张梦娜 邱立红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98-807,共10页
为明确杀菌剂腈苯唑与铜对不同生命阶段斑马鱼的联合急性毒性效应,分别测定了腈苯唑与铜单独暴露,以及二者按照等毒性配比、不同质量浓度配比下的混合体系对斑马鱼不同生命阶段的急性毒性,并分别采用相加指数(AI)法、共毒系数(CTC)法对... 为明确杀菌剂腈苯唑与铜对不同生命阶段斑马鱼的联合急性毒性效应,分别测定了腈苯唑与铜单独暴露,以及二者按照等毒性配比、不同质量浓度配比下的混合体系对斑马鱼不同生命阶段的急性毒性,并分别采用相加指数(AI)法、共毒系数(CTC)法对其联合急性毒性效应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腈苯唑对斑马鱼成鱼、胚胎、仔鱼的96 h-LC_(50)值分别为2.615、4.121和4.140 mg/L,而铜对该不同阶段斑马鱼的96 h-LC_(50)值分别为0.235、0.353和0.429 mg/L,急性毒性大小均为成鱼>胚胎>仔鱼。两者混配后,对斑马鱼仔鱼与胚胎的毒性效应均呈现出增强的趋势。在等毒性配比中,腈苯唑与铜对仔鱼和胚胎的96 h-LC_(50)值分别为2.051和2.207 mg/L,AI法与CTC法评价结果均为加和作用;对成鱼的96 h-LC_(50)值为1.755 mg/L,但评价结果有差异,分别为拮抗和加和效应。在不同质量浓度配比中,腈苯唑与铜的2:8、5:5、8:2混配组合对胚胎96 h-LC_(50)值分别为0.272、0.378和0.785 mg/L,均表现为协同作用;对仔鱼的96 h-LC_(50)值分别为0.532、0.621和0.934 mg/L,为协同或加和作用,且两种方法评价结果一致;对成鱼的96 h-LC_(50)值分别为0.434、0.653和1.053 mg/L,除了在8:2比例下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分别为拮抗和加和效应外,其余比例下均为拮抗效应。由此表明:腈苯唑与铜混配后对于斑马鱼早期生命阶段具有更强的急性毒性,这一发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评估腈苯唑与铜混合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腈苯唑 混配 斑马鱼 联合急性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醛、痢特灵对暗纹东方鲀水花的联合急性毒性 被引量:1
4
作者 胡庚东 尤洋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3期335-338,346,共5页
采用急性毒性试验的常规方法-死亡概率法,以甲醛、痢特灵2种药物为供试毒物,研究了它们对暗纹东方鲀水花的单一及联合急性毒性。结果表明:甲醛、痢特灵对暗纹东方鲀水花96 h的LC50分别为76.70 mg/L和12.95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7.67 mg/L... 采用急性毒性试验的常规方法-死亡概率法,以甲醛、痢特灵2种药物为供试毒物,研究了它们对暗纹东方鲀水花的单一及联合急性毒性。结果表明:甲醛、痢特灵对暗纹东方鲀水花96 h的LC50分别为76.70 mg/L和12.95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7.67 mg/L和1.295 mg/L;甲醛、痢特灵对暗纹东方鲀水花24 h、48 h和96 h的联合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其相加指数分别为-0.800、-0.577和0.845,表明甲醛和痢特灵对暗纹东方鲀水花的联合急性毒性在24 h、48 h表现为拮抗效应、而在96 h表现为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醛 痢特灵 暗纹东方纯 水花 联合急性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腈醛混合物对明亮发光杆菌联合毒性效应 被引量:3
5
作者 花文凤 田大勇 +2 位作者 安情情 林志芬 张饮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47-1052,共6页
选取腈化合物和醛化合物为研究对象,以明亮发光杆菌为模式生物,以15 min发光抑制为测定终点,测定了10种腈醛化合物的单一急性毒性和55组二元非等毒性比腈醛混合体系的联合毒性,分别建立了腈、醛化合物单一急性毒性的QSAR模型,并提出了... 选取腈化合物和醛化合物为研究对象,以明亮发光杆菌为模式生物,以15 min发光抑制为测定终点,测定了10种腈醛化合物的单一急性毒性和55组二元非等毒性比腈醛混合体系的联合毒性,分别建立了腈、醛化合物单一急性毒性的QSAR模型,并提出了非等毒性比腈醛混合化合物对发光菌联合毒性的QSAR模型。结果表明,不同的腈醛混合化合物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不同,主要呈现协同作用和相加作用。采用QSAR模型定量描述了腈醛类化合物对明亮发光杆菌的联合毒性作用,为环境介质中腈醛的联合生态风险评价和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腈类化合物 醛类化合物 明亮发光杆菌 急性联合毒性 QSA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藻红外测试多元有机毒物急性毒性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郭蔚华 马金龙 吴玉龙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733-2736,共4页
藻红外测试法是利用毒物引起敏感藻红外辐射变化可被测试的一种急性毒性分析方法。敏感藻是指急性毒性藻红外测试中对毒害物质响应温差大、时间快、药品多、剂量低的特殊藻种。在藻红外测试多元有机毒物时,由于毒物毒性的联合作用将直... 藻红外测试法是利用毒物引起敏感藻红外辐射变化可被测试的一种急性毒性分析方法。敏感藻是指急性毒性藻红外测试中对毒害物质响应温差大、时间快、药品多、剂量低的特殊藻种。在藻红外测试多元有机毒物时,由于毒物毒性的联合作用将直接影响敏感藻的敏感性,因此敏感藻对多元有机毒物浓度的敏感性在联合毒性测试分析时需要首先认知。实验通过测试敏感藻对5种有机毒物不同组合的响应,为联合毒性测试分析时敏感藻敏感性不变提供了多元有机毒物浓度设计依据。实验用羊角月牙藻(Selenastrum capricornutum)作敏感藻,苯(C6H6)、甲苯(C7H8)、二甲苯(C8H10)、氯苯(C6H5Cl)、三氯甲烷(CHCl3)为实验药品。结果表明:有机毒物混合后确实产生了温差的变化,的确有联合作用存在。5种有机毒物的一元、二元、三元、四元、五元组合,其藻液中多元有机毒物质量浓度为100~500 mg.L-1时,敏感藻均有温度响应且可被测试出,表明该质量浓度范围内敏感藻具有敏感性,可作有机毒物联合毒性分析的参照质量浓度,但100~200 mg.L-1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红外辐射 有机毒害物 急性联合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磺胺类抗生素与群体感应抑制剂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及其机制初探 被引量:10
7
作者 安情情 姚志峰 +4 位作者 顾宇菲 花文凤 姜蕾 林志芬 印春生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068-2075,共8页
以Vibrio fischeri为模式生物,3类群体感应抑制剂(呋喃酮、吡咯酮和吡咯)与典型磺胺类抗生素为研究对象,测定了群体感应抑制剂与磺胺类抗生素联合急性毒性效应,通过群体感应抑制剂与信号分子竞争结合LuxR的实验和结合能Ebinding的测定,... 以Vibrio fischeri为模式生物,3类群体感应抑制剂(呋喃酮、吡咯酮和吡咯)与典型磺胺类抗生素为研究对象,测定了群体感应抑制剂与磺胺类抗生素联合急性毒性效应,通过群体感应抑制剂与信号分子竞争结合LuxR的实验和结合能Ebinding的测定,初步探讨了其联合毒性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呋喃酮类化合物与磺胺类抗生素的二元等毒性比下的联合效应表现为协同与加和,吡咯酮类、吡咯类化合物与磺胺类抗生素的二元等毒性比下的联合效应分别表现为加和与拮抗;它们与LuxR的竞争结合力的差异,可能是它们与磺胺类抗生素等毒性比下的联合效应不同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感应抑制剂 磺胺类抗生素 VIBRIO fischeri 联合急性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