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栓通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疗效 被引量:2
1
作者 曾莉梅 杨盛贤 +3 位作者 崔伟 班毓徽 高策 蒙喜斯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83,共4页
目的观察血栓通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效果及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影响。方法纳入医院2018年3月—2021年5月期间9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 目的观察血栓通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效果及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影响。方法纳入医院2018年3月—2021年5月期间9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阿替普酶治疗,观察组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两组用药疗程均为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2周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与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量表评分、血液流变学、血清生化指标(TNF-α、IL-1β)水平变化。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NIHSS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清TNF-α、IL-1β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确切,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神经功能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通注射液 阿替普酶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一级预防中高血压防治现状 被引量:12
2
作者 苏庆杰 吴硕琳 +8 位作者 周经霞 蔡毅 曾超胜 吴海荣 吴映曼 龙发青 李鹏翔 闫丽敏 王德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527-530,共4页
目的调查分析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一级预防中高血压的防治状况。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我院1年中急性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伴有高血压的住院患者入院前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按文化程度... 目的调查分析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一级预防中高血压的防治状况。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我院1年中急性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伴有高血压的住院患者入院前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按文化程度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及以上4组,分别比较各组的治疗率和控制率。针对各组中高血压病进行分级统计,比较相同级别的不同文化程度患者人群之间的控制率是否有不同。结果以急性脑梗死或TIA入院的高血压患者518例中患者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1.9%、47.5%和25.2%。269例高血压知晓者中,按受教育层次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及以上4组,各组总体治疗率和控制率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间控制率比较,小学和初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初中和高中及高中与大学及以上组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受教育组中,分别按高血压病分级法将患者分级,相同高血压分级患者,各组间总体的控制率有差异;在高血压病1级组中,各文化层次不同组产生的不同控制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结论针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高血压的防治工作仍旧十分滞后。需要提高针对低文化层次的患者宣教监督管理,来提高血压病的治疗率与控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高血压 一级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药溶栓治疗与代谢组学的研究趋势 被引量:14
3
作者 付于 黄燕 +1 位作者 黄培新 王永炎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62-664,共3页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溶栓治疗已经广泛应用,现就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西药和中药溶栓治疗现状及中药溶栓治疗的优势加以浅述,并阐释了利用代谢组学的系统生物学方法揭示中药溶栓机理作用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溶栓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CT灌注成像联合CTA在超早期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7
4
作者 吕京光 柳澄 武乐斌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4期487-490,共4页
关键词 脑CT灌注成像 CTA 超早期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诊断 临床应用 脑组织血液循环动力学 急性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七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9
5
作者 沈海清 肖晶 +1 位作者 朱学芳 王蓓 《世界中医药》 CAS 2018年第12期3019-3022,3026,共5页
目的:探究丹七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凝血功能及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如皋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1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 目的:探究丹七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凝血功能及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如皋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1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丹七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2组患者凝血功能、炎性反应因子、NO、内皮素-1(ET-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NO和SOD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纤维蛋白原(FIB)、ET-1、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CR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变化程度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丹七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能够改善凝血功能和神经功能,降低炎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七软胶囊 依达拉奉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一氧化氮 内皮素-1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illis环侧支影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代偿及灌注 被引量:17
6
作者 张佳玥 徐忠宝 李继梅 《中国卒中杂志》 2014年第8期632-637,共6页
目的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及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技术研究Wilis环侧支建立情况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代偿及灌注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 目的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及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技术研究Wilis环侧支建立情况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代偿及灌注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2011年12月∽2013年2月期间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31例,根据颅脑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有无高信号将患者分为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组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组,并进一步根据缺血症状或梗死部位分为前、后循环TIA组及前、后循环CI组。其中前循环TIA组59例,后循环TIA组66例,前循环CI组57例,后循环CI组49例,收集所有患者的CTA和CTP资料,记录患者的Wil is环代偿情况,并将其分为Ⅰ型(对称型)、Ⅱ型(前部不完整)、Ⅲ型(后部不完整)、Ⅳ型(混合不完整)。分析Wil is环不同分型及完整性与上述4组之间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按Wilis环形态分4型(Ⅰ型占7.8%、Ⅱ型占4.3%、Ⅲ型占38.5%、Ⅳ型占49.4%)。TIA组与CI组相比,Ⅰ型、Ⅲ型Wil is环多(4组中Ⅰ型和Ⅲ型所占比例分别为11.86%,7.58%,2.83%,2.83%及49.15%,46.96%,16.03%,11.32%)。前交通动脉显示率在TIA组中更高(χ2=10.832,P=0.001),灌注异常者中以Ⅳ型所占比例最高(60.33%),Ⅰ、Ⅱ、Ⅲ型所占比例低于灌注正常组(χ2=12.356, P=0.006)。结论不同Wilis环结构的比例存在差异,其中以Ⅲ型、Ⅳ型最为多见。在发生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时,前交通的开放可能起到一定的代偿作用,Wil is环不完整的患者出现灌注异常的情况更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Wilis环 侧支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44例 被引量:3
7
作者 曹非 孙圣刚 +2 位作者 童萼塘 骆芳 王静 《医药导报》 CAS 2002年第11期703-704,共2页
目的 :观察奥扎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方法 :脑梗死患者 44例 ,将注射用奥扎格雷钠 80mg溶于 5 %葡萄糖注射液或 0 .9%氯化钠溶液 5 0 0mL中静脉滴注 ,bid ,2周为 1个疗程 ,根据统一制定的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 目的 :观察奥扎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方法 :脑梗死患者 44例 ,将注射用奥扎格雷钠 80mg溶于 5 %葡萄糖注射液或 0 .9%氯化钠溶液 5 0 0mL中静脉滴注 ,bid ,2周为 1个疗程 ,根据统一制定的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定治疗效果 ,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44例患者中 ,显著进步 10例 (2 2 .7% ) ,进步 2 5例(5 6.8% ) ,总有效率 79.5 %。不良反应少。结论 :奥扎格雷钠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安全有效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扎格雷钠 治疗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纤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展望 被引量:7
8
作者 刘秀琴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1年第6期363-365,共3页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降纤酶 类凝血酶 临床应用 蛇毒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军 何堪生 张玉莲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334-335,共2页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变化。方法 测定急性期腔隙性脑梗塞 2 7例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塞 2 3例红细胞 C3 b受体花环率 ( RBC· C3 b RR) ,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 ( RBC·ICR) ,血清红细胞免...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变化。方法 测定急性期腔隙性脑梗塞 2 7例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塞 2 3例红细胞 C3 b受体花环率 ( RBC· C3 b RR) ,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 ( RBC·ICR) ,血清红细胞免疫粘附促进因子 ( RFER)及血清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 ( RFIR)。结果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RBC·C3 b RR及 RFER明显降低 ,而RBC· ICR明显增高 ( P <0 .0 0 1 ) ,急性期腔隙性脑梗塞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塞患者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 ( P >0 .0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凝血酶原通道检测指标在评价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高血小板反应性以及预测复发缺血事件中的价值 被引量:27
10
作者 饶子龙 郑华光 +17 位作者 王菲 王安心 刘丽萍 董可辉 曲辉 龚浠平 张倩 赵性泉 陆菁菁 鞠奕 方瑞乐 王文娟 杨中华 温淼 魏娜 濮月华 王伊龙 曹亦宾 《中国卒中杂志》 2016年第3期207-214,共8页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凝血酶原通道检测指标在评价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高血小板反应性以及进一步预测复发缺血事件中的价值。方法连续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住院治...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凝血酶原通道检测指标在评价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高血小板反应性以及进一步预测复发缺血事件中的价值。方法连续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5 d后进行TEG检测。根据TEG检测的血小板抑制率,分为正常血小板反应组和高血小板反应组。比较两组患者TEG凝血酶原通道检测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小板反应性的独立相关因素。随访患者出院后3个月、6个月的复发性缺血事件,分析TEG凝血酶原通道检测指标与复发缺血事件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共纳入374例患者,与正常血小板反应性组(287例)患者相比,高血小板反应性组(87例)患者血凝块成形时间水平低(P=0.047),血凝块形成速率(P=0.026)、最大振幅水平高(P=0.00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既往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病史(OR 1.723,95%CI 1.037~2.863,P=0.036)、血凝块形成速率(OR 1.090,95%CI 1.008~1.180,P=0.032)与高血小板反应性独立相关。共有355例患者完成6个月随访,其中有47例发生复发缺血事件,复发缺血事件组(47例)与无复发缺血事件组(308例)相比,在凝血反应时间、血凝块成形时间、血凝块形成速率、最大振幅方面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TEG凝血酶原通道检测指标有助于评价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高血小板反应性,但在预测复发缺血事件方面的价值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高血小板反应性 复发缺血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圆孔未闭所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影像学特征的早期临床诊断价值 被引量:16
11
作者 李存 习新聪 +2 位作者 张函 康慧聪 蔡宏斌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07-311,共5页
目的研究卵圆孔未闭所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并探讨该影像学特征作为早期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19年8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诊治,经头部磁共振成像、经颅多普勒(tra... 目的研究卵圆孔未闭所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并探讨该影像学特征作为早期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19年8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诊治,经头部磁共振成像、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发泡实验及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确诊的隐源性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卵圆孔未闭患者5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总结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结果5例患者经系统的脑血管病因筛查均未找到明确病因。5例患者TCD发泡试验结果均为阳性,4例TEE结果阳性,1例因肺部感染未行TEE检查。1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4例为急性脑梗死。5例患者前循环均受累,其中1例同时累及前后循环。5例患者NIHSS评分为(2.2±1.7)分,均为轻型卒中。磁共振成像显示5例患者除1例TIA患者未见梗死灶外,余4例均发现皮层或皮层下梗死灶,其中2例为多发病灶;2例皮层下受累,2例皮层受累。5例患者中4例行卵圆孔封堵术,未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结论卵圆孔未闭与隐源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密切,临床症状体征多表现为轻型卒中,磁共振成像显示病灶以皮层及皮层下分布为特征,可为单一或多发病灶。TCD发泡实验早期筛查卵圆孔未闭的敏感度高,结合TEE检查可及时作出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卵圆孔未闭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齐铭雷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120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史春山 王虹蛟 +1 位作者 王强 王翀昊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46-846,共1页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治疗方法 齐铭雷奥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暂短性脑缺血发作 脑血栓形成 MRI扫描 头部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联合苦碟子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于兆昂 侯健 +1 位作者 付云 许敏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B03期786-787,共2页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苦碟子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用苦碟子注射液进行治疗,试验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苦碟子注射...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苦碟子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用苦碟子注射液进行治疗,试验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苦碟子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过程中,2组患者均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联合苦碟子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苦碟子注射液 依达拉奉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与卒中复发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8
14
作者 孟霞 张星 +3 位作者 吕微 张心邈 荆京 谷鸿秋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7期653-659,共7页
目的调查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的现状,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个月二级预防药物的依从性与1年卒中复发的关系。方法研究纳入18岁以上的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药物依从性被定义为随访期间规律服用所有... 目的调查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的现状,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个月二级预防药物的依从性与1年卒中复发的关系。方法研究纳入18岁以上的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药物依从性被定义为随访期间规律服用所有出院时所带的二级预防药物。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出院3个月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出院3个月药物依从性与1年卒中复发之间的关系。结果研究共纳入2768例病例,平均年龄为(62.3±11.4)岁,女性988例(35.7%)。3个月随访时,药物依从者2016例(72.8%),非依从性者752例(27.2%),药物依从性最高的是抗血小板药物(95.3%),随后是降糖药物(90.9%)、降压药(90.2%)和降脂药物(85.4%),抗凝药的依从性最低(73%)。糖尿病史(OR1.40,95%CI1.14~1.73,P=0.0016)和降糖药物使用史(OR1.43,95%CI1.14~1.79,P=0.0022)可能是药物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但校正年龄、性别后两者对药物依从性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校正年龄、性别、医保类型、吸烟、疾病史、家族史等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3个月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是出院1年的卒中复发率降低的独立影响因素(OR0.36,95%CI0.14~0.91,P=0.03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个月药物依从性良好是1年卒中复发率降低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从性 二级预防药物 卒中复发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病手册》(第2版中文翻译版)出版
15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496-496,共1页
由Harold P.Adams Jr教授主编、樊东升教授主译的《脑血管病手册》(第2版)已于2009年2月出版。该书系统地介绍了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临床特点、解剖和血管支配、影像学榆查、诊断和预后等;以循证医学的方式系统地论述了... 由Harold P.Adams Jr教授主编、樊东升教授主译的《脑血管病手册》(第2版)已于2009年2月出版。该书系统地介绍了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临床特点、解剖和血管支配、影像学榆查、诊断和预后等;以循证医学的方式系统地论述了国际上各研究中心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溶栓治疗、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神经保护剂治疗、脑血管阻塞性病变的经皮扩张与支架辅助成形术的研究成果;并详细地介绍了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内科与外科治疗,蛛网膜下隙出血、动脉瘤、动一静脉畸形和其他血管异常的处理;并论述了脑静脉血栓、脊髓血管病、脑血管炎、儿童与青年脑卒中、孕期脑血管病等特殊情况的诊断与处理。该书还全面、详细地介绍了脑血管病的发展前沿和新技术,适合神经内外科、急诊科医师和研究生参考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出版 手册 血性脑血管 蛛网膜下隙出血 翻译 中文 Harol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