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9篇文章
< 1 2 6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通督益脑化痰法结合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吞咽障碍痰瘀阻络证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
作者 许长敏 刘宏伟 +4 位作者 周媛 张小健 张媛 柳淑青 刘晶晶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1-94,共4页
目的探讨通督益脑化痰法结合针刺促进急性缺血性卒中吞咽障碍痰瘀阻络证患者康复效果。方法研究纳入11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吞咽障碍痰瘀阻络证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纳入患者分为对照组(56例)、中医组(56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咽部肌肉电刺激治... 目的探讨通督益脑化痰法结合针刺促进急性缺血性卒中吞咽障碍痰瘀阻络证患者康复效果。方法研究纳入11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吞咽障碍痰瘀阻络证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纳入患者分为对照组(56例)、中医组(56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咽部肌肉电刺激治疗,给予中医组患者咽部肌肉电刺激结合通督益脑化痰法及针刺治疗,各组数据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water test score,WST)变化及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unctional oral feeding scale,FOIS)评分变化、吞咽困难评价量表(dysphagia evaluation scale,VFSS)及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tandard swallowing function evaluation scale,SSA)评分变化、治疗效果、并发症、治疗前后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变化、治疗,前后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及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变化、生活质量量表(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I-74)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前,各组患者WST评分、FOIS评分、VFSS评分、SSA评分、中医证候总积分以及NIHSS评分、BDNF、IL-6及TNF-α水平、GQOLI-74评分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WST评分、FOIS评分、VFSS评分、SSA评分、中医证候总积分以及NIHSS评分、BDNF、IL-6及TNF-α水平、GQOLI-74评分等指标均改善,中医组患者治疗后WST评分、FOIS评分、VFSS评分、SSA评分、中医证候总积分以及NIHSS评分、BDNF、IL-6及TNF-α水平、GQOLI-74评分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通督益脑化痰法结合针刺疗法可较好促进急性缺血性卒中吞咽障碍痰瘀阻络证患者康复,患者治疗效果提升,吞咽功能及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均改善,且患者并发症率低,较为安全可靠,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督益脑化痰法 痰瘀阻络证 针刺 急性缺血性卒中吞咽障碍 咽部肌肉电刺激 疗效 吞咽功能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吞咽肌不同强度电刺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脑血流灌注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15
2
作者 张京 吴海艳 肖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4-169,共6页
目的通过观察吞咽肌低频电刺激对脑血流的影响,探讨吞咽肌低频电刺激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吞咽障碍的机制。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治疗的由真性球麻痹所致吞咽障碍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5例为研... 目的通过观察吞咽肌低频电刺激对脑血流的影响,探讨吞咽肌低频电刺激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吞咽障碍的机制。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治疗的由真性球麻痹所致吞咽障碍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5例为研究对象。分别以0、3、5、7、9 m A的刺激强度刺激吞咽肌,2 h后记录患侧颅内外血管〔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眼动脉(OA)、颈内动脉虹吸部(CS)、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小脑后下动脉(PICA)、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血流速(Vs)、舒张期低值血流速(Vd)及平均血流速(Vm)。结果吞咽肌不同刺激强度下,MCA、VA及PICA V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吞咽肌不同刺激强度下,VA及PICA V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吞咽肌不同刺激强度下,MCA、VA、BA及PICA V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A、VA、PICA Vs与刺激强度呈正相关(rs=0.324、0.363、0.415,P<0.05)。颅内外血管Vd与刺激强度均无直线相关性(P>0.05)。MCA、VA、BA、PICA Vm与刺激强度呈正相关(rs=0.316、0.358、0.259、0.407,P<0.05)。结论吞咽肌低频电刺激可能增强延髓及部分高级中枢的脑血流,从而达到神经中枢对吞咽动作的控制和吞咽功能改善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障碍 电刺激疗法 脑血管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机器学习预测模型的构建
3
作者 叶枫 郭莹 +2 位作者 程良玲 陈玲 范晓芳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23-528,共6页
目的构建基于临床特征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机器学习模型,并分析重要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至2024年6月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患者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根据洼田饮水试验将患者分为吞咽... 目的构建基于临床特征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机器学习模型,并分析重要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至2024年6月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患者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根据洼田饮水试验将患者分为吞咽障碍组和非吞咽障碍组,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吞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基于K-最近邻(KNN)、决策树(DT)、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轻量梯度提升(LGBM)和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6种机器学习模型构建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采用DeLong检验比较6种模型的AUC,最终获得最优模型,并通过该模型对筛选出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30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吞咽障碍187例,非吞咽障碍115例。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NIHSS评分、年龄,肌力减弱、咳嗽和构音障碍是吞咽障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在训练集中,KNN、DT、RF、SVM、LGBM以及XGBoost的AUC分别为0.989、0.890、0.995、0.905、0.500、0.922,RF的AUC高于其他五种模型,但其中RF和KNN两者之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在验证集中,KNN、DT、RF、SVM、LGBM以及XGBoost的AUC分别为0.857、0.865、0.917、0.887、0.500以及0.914,RF的AUC虽高于KNN和DT模型,但两者之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在所有的预测变量中,使用RF模型筛选出影响吞咽障碍最重要的预测变量依次为年龄、NIHSS评分、构音障碍、咳嗽以及肌力减弱。结论机器学习模型可作为预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可靠工具,RF模型具有最佳的预测性能,影响吞咽障碍最重要的预测变量依次为年龄、NIHSS评分、构音障碍、咳嗽以及肌力减弱,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临床医师对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障碍 机器学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意向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4
作者 郭园丽 高任轲 +6 位作者 杨彩侠 范文凤 郭丽娜 董小方 吕培华 高欢欢 马珂珂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1-518,共8页
目的编制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意向量表并对其信效度进行检验。方法本研究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指导框架,通过文献分析、德尔菲专家函询和预调查形成量表初稿。于2023年7—8月选取河南省郑州市3个卒中高危人群筛查点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量... 目的编制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意向量表并对其信效度进行检验。方法本研究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指导框架,通过文献分析、德尔菲专家函询和预调查形成量表初稿。于2023年7—8月选取河南省郑州市3个卒中高危人群筛查点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量表进行项目分析、信度检验及结构效度分析,2023年9—10月进行再次调查,对量表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和效标关联效度分析。结果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意向量表共包括1个总评价条目和3个维度,共13个条目。量表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9;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3个公因子,旋转后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0.515%;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04,折半信度为0.840,重测信度为0.872;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量表的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良好;量表总分与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量表得分的相关系数为0.671(P<0.001),与被调查者溶栓后脑出血并发症风险主观感知程度的相关系数为-0.402(P<0.001)。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意向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测量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意向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静脉溶栓 意向 量表开发 信度 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苯酞序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5
作者 胡燕琴 王铄 +3 位作者 赵陶丽 郭东兴 李申 金振波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53-761,共9页
目的 系统评价丁苯酞序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英文数据库,以及万方、中国知网、维普等中文数据库,纳入丁苯酞序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RCT,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6... 目的 系统评价丁苯酞序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英文数据库,以及万方、中国知网、维普等中文数据库,纳入丁苯酞序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RCT,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6月30日。采用Cochrane RevMan偏倚风险评估表评价纳入的RCT质量。提取各项RCT的基线信息、治疗信息,以及治疗的有效性指标[90 d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治疗后神经功能状态(采用NIHSS评分)、治疗后功能状态(采用mRS评分)、治疗后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和安全性指标(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采用RevMan5.3软件对上述指标进行meta分析,计算分类变量的OR值及其95%CI,以及连续变量的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值及其95%CI。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8项RCT的报告,其中英文报道的研究有3项,中文报道的研究有5项;共包括1911例患者,其中对照组932例,试验组979例。meta分析显示,与常规治疗相比,丁苯酞序贯治疗可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90 d预后良好率(OR 1.41,95%CI 1.11~1.77,P=0.004),降低治疗后的mRS评分(SMD-0.85,95%CI-1.09~-0.60,P<0.001)和NIHSS评分(SMD-0.95,95%CI-1.13~-O.77,P<0.001),提高治疗后的ADL评分(SMD 1.26,95%CI 1.05~1.46,P<0.001)。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OR 0.97,95%CI 0.76~1.24,P=0.80)和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OR 0.83,95%CI 0.59~1.16,P=0.27)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丁苯酞序贯治疗可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神经功能状态和ADL,且不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丁苯酞 序贯治疗 预后 神经功能 不良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时间窗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6
作者 袁丹 王莹 +4 位作者 王英鹏 许莉 薛佳 程晶晶 王海鹏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9-174,共6页
背景急性缺血性卒中(AIS)高发,及时恢复脑血流是治疗的关键,超时间窗就诊患者无更多促进脑血流恢复的治疗手段。研究远隔缺血后适应(RIPostC)治疗对AIS超时间窗就诊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探究RIPostC... 背景急性缺血性卒中(AIS)高发,及时恢复脑血流是治疗的关键,超时间窗就诊患者无更多促进脑血流恢复的治疗手段。研究远隔缺血后适应(RIPostC)治疗对AIS超时间窗就诊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探究RIPostC治疗对AIS超时间窗患者干预的影响,为超时间窗就诊的AIS患者寻求安全、有效的脑血流恢复治疗方式。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分组、安慰剂对照法进行试验。选取2021-09-02—2022-08-31于北京航天总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治疗的超溶栓时间窗(发病时间>6 h)的AIS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期+随访期共90 d,均使用同等的一般治疗、脑血管病常规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RIPostC治疗14 d(28次),对照组给予模拟的RIPostC治疗14 d(28次)。在干预前和干预后30 d、干预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患者认知功能,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IADL)评估日常生活能力,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精神状态,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脑血流速度,以白介素(IL)-6反映炎症情况。结果122例患者中,最终完成试验及随访99例,其中试验组49例,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基线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示,时间与组别对MMSE、MoCA、mRS、NIHSS、脑血流速度、IL-6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和组别对MMSE、MoCA、NIHSS、脑血流速度、IL-6主效应显著(P<0.05),时间对mRS、SAS、SDS、IADL主效应显著(P<0.05)。试验组干预后30、90 d MMSE、MoCA评分及脑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mRS、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干预后30、90 d SDS、IADL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干预后30 d SAS评分高于对照组,IL-6低于对照组(P<0.05)。99例患者中共有23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其中试验组17例,对照组6例,两组皮肤瘀点、头晕、心慌、胸闷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皮肤瘀斑发生率[4.00%(2/50)与12.24%(6/49)]、总不良反应发生率[12.00%(6/50)与34.69%(17/49)]低于试验组(P<0.05)。结论RIPostC治疗可降低AIS患者的炎症反应,对神经功能、认知功能抑郁情绪及颅内血流速度可起到积极的改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远隔缺血后适应 超时间窗 炎症反应 随机对照试验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早期血压管理研究进展
7
作者 杨志进 谭荃丹 +5 位作者 毛凤凯 李朝晖 陈晨 李刚 杨杰 林亚鹏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29-839,共11页
卒中是全球范围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病因之一,其中缺血性卒中占卒中的70%以上,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发病早期常出现血压升高,大量观察性研究提示血压升高与AIS患者预后不良相关。... 卒中是全球范围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病因之一,其中缺血性卒中占卒中的70%以上,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发病早期常出现血压升高,大量观察性研究提示血压升高与AIS患者预后不良相关。AIS超早期血压管理的核心挑战在于脑血流自动调节受损背景下血压波动对缺血半暗带的双重影响,合理的血压管理策略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在AIS超早期血压管理领域,在降压时机的抉择、目标血压值的个体化设定,以及不同降压策略对脑灌注和再灌注损伤的影响等方面仍存在广泛争议。鉴于此,本文对AIS超早期血压管理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与探讨,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具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超早期 血压管理 缺血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外水分比率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出院结局的影响
8
作者 王岩 郝怀宇 +3 位作者 陆强 张蕾 沈学延 魏桂梅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7-461,共5页
目的探讨细胞外水分比率(ratio of extracellular water to total body water,ETR)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出院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24年6月在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AIS患者... 目的探讨细胞外水分比率(ratio of extracellular water to total body water,ETR)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出院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24年6月在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AIS患者,根据出院结局将患者分为结局良好(mRS评分<3分)组和结局不良(mRS评分≥3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ETR等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ETR对患者出院结局的影响,并在不同性别、年龄、BMI、骨骼肌质量指数及入院NIHSS评分亚组中分析ETR对出院结局的影响。结果共纳入AIS患者147例,平均年龄(68.9±12.2)岁,其中男性80例(54.4%),结局良好组107例(72.8%),结局不良组40例(27.2%)。多因素l ogi sti c回归分析显示,ETR升高(OR 2.09,95%CI 1.16~3.76,P=0.014)和ETR≥40.0%(OR 6.24,95%CI 1.33~29.32,P=0.020)是AI S患者出院结局不良的危险因素。亚组分析结果稳健,无明显交互作用(P交互>0.05)。在年龄<71岁、BMI≥24 kg/m2以及入院NIHSS评分≥3分亚组中,ETR对出院结局不良的影响具有显著性。结论ETR是AIS患者出院结局的独立影响因素,高ETR可显著增加出院结局不良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生物电阻抗分析 细胞外水分比率 出院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应用银杏叶制剂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9
作者 胡燕琴 赵陶丽 +2 位作者 李申 郭东兴 赵志刚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2-469,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静脉应用银杏叶制剂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英文数据库,以及万方、中国知网、维普等中文数据库,分析银杏叶制剂静脉注射治疗AI... 目的系统评价静脉应用银杏叶制剂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英文数据库,以及万方、中国知网、维普等中文数据库,分析银杏叶制剂静脉注射治疗AIS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7月30日。使用Cochrane RevMan偏倚风险评估表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使用RevMan 5.3软件,对银杏叶制剂治疗AIS的预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等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篇文献,其中英文文献3篇,中文文献6篇,共6111例患者,其中对照组3103例,试验组300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静脉应用银杏叶制剂可提高AIS患者的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率(OR 1.95,95%CI 1.72~2.22,P<0.001),降低mRS评分[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 ean difference,SMD)-0.67,95%CI-0.76~-0.58,P<0.001],提高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率(OR 1.23,95%CI 1.07~1.41,P=0.003),降低患者的NIHSS评分(SMD-1.36,95%CI-1.54~-1.17,P<0.001)。另外,静脉应用银杏叶制剂可以提高AIS治疗的总有效率(OR 3.68,95%CI 1.81~7.49,P<0.001),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OR 1.01,95%CI 0.85~1.20,P=0.870)。结论静脉应用银杏叶制剂对AIS具有脑细胞保护作用,可改善患者的预后,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银杏叶提取物 神经功能 预后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激肽释放酶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张健 曾进胜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5-120,共6页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神经科常见疾病,尽管目前诊断和治疗技术有所进步,但仍面临诸多挑战。组织激肽释放酶(tissue kallikrein,TK)作为心脑血管保护因子,参与AIS的全过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探讨了TK在AI...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神经科常见疾病,尽管目前诊断和治疗技术有所进步,但仍面临诸多挑战。组织激肽释放酶(tissue kallikrein,TK)作为心脑血管保护因子,参与AIS的全过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探讨了TK在AIS中的作用机制,包括靶向改善缺血区侧支循环、保护神经血管耦联、减轻神经损伤及参与远隔缺血适应等。此外,TK水平与AIS发病及复发风险呈负相关,可作为生物标志物。TK治疗还可改善AIS患者的神经功能,降低其复发率,并可联合血管再通治疗共同改善预后。在AIS合并多器官疾病的情况下,TK也表现出良好的疗效。本文总结TK在AIS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重要作用,为未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组织激肽释放酶 人尿激肽原酶 缺血半暗带 生物标志物 神经功能改善 心脑血管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督醒神针刺调节肠道微生物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吕转 陈玉龙 +8 位作者 王亚敏 刘瑞东 苏凯奇 印帅 高静 李瑞青 吴明莉 张铭 冯晓东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5-555,共11页
目的探究通督醒神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后认知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全身炎症反应、血脑屏障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30例(脱落3例)IS后认知障碍患者为疾病组,其中治疗前的患者作为疾病组,通督醒神针刺治... 目的探究通督醒神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后认知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全身炎症反应、血脑屏障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30例(脱落3例)IS后认知障碍患者为疾病组,其中治疗前的患者作为疾病组,通督醒神针刺治疗后的患者作为电针组,同时30例(脱落3例)健康对照者为健康组。电针组为在基础治疗基础上,行通督醒神针刺干预,每天干预1次,每次30 min,共干预14天。分别观察三组MMSE、MoCA和MBI评分;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粪便样本和血清样本,使用16S rDNA测序技术和ELISA法检测粪便中的肠道菌群变化及血清中促炎因子IL-6、IL-1β、TNF-α和血脑屏障功能破坏的相关因子S100β的含量变化。结果与健康组比较,疾病组患者的MMSE、MoCA、MBI评分显著降低(P<0.05),血清中促炎因子及S100β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Shannon指数(P<0.01)和Simpson指数(P<0.001)显著升高;而与疾病组比较,电针组患者的MMSE、MoCA、MBI评分显著升高(P<0.05),血清中促炎因子及S100β含量显著降低(P<0.05),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有所下降(P>0.05)。健康组中的优势菌群主要包括拟杆菌门、双歧杆菌属、拟杆菌属、粪杆菌属、双歧杆菌科、瘤胃球菌科、拟杆菌科等有益菌(P<0.05),疾病组患者中的优势菌群包括变形菌门、肠杆菌科、埃希氏杆菌属、克雷伯杆菌属等条件致病菌(P<0.05),而电针组患者体内优势菌群与健康组一致,有益菌相对丰度水平显著升高(P<0.05),条件致病菌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有益菌相对丰度水平与临床疗效相关指标呈正相关,而与血清中促炎因子及S100β含量呈负相关。结论通督醒神针刺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多样性提升拟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粪杆菌属等有益菌丰度水平,调控肠道微生态平衡,从而调控全身炎症及血脑屏障功能,进而发挥改善认知功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 认知障碍 通督醒神针刺 肠道菌群 炎症 血脑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再灌注治疗的现状与未来 被引量:3
12
作者 乔玥 李传辉 赵文博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0,共3页
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公认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手段,与传统治疗相比其可以显著改善临床预后,但这两种措施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静脉溶栓虽为首选治疗方案,但血管再通率低、治疗时间窗短(3~4.5 h)制约了其临床获益;而机械... 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公认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手段,与传统治疗相比其可以显著改善临床预后,但这两种措施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静脉溶栓虽为首选治疗方案,但血管再通率低、治疗时间窗短(3~4.5 h)制约了其临床获益;而机械取栓即便能实现80%以上的血管再通,但超过50%的患者仍遗留残疾或死亡。基于目前再灌注治疗面临的挑战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未来应优化溶栓药物,开发具有更高纤维蛋白特异性和安全性的新型溶栓剂,扩大溶栓治疗获益人群;利用先进影像技术突破传统时间窗限制,实现基于“组织窗”的再灌注治疗;推广移动卒中单元,实现超早期再灌注治疗;优化静脉溶栓治疗后的抗血栓治疗策略,预防神经功能恶化;优化围手术期管理并积极探索神经保护策略,进一步提高机械取栓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再灌注治疗 静脉溶栓 机械取栓 移动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被引量:1
13
作者 蔺茹月 范建强 +9 位作者 王丽君 张小曦 沈红健 邢鹏飞 张磊 李子付 张永巍 杨鹏飞 刘建民 赵瑞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5-441,共7页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行急诊血管内取栓治疗的前循环AIS-LVO患者的资料。根据术后90 d改...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行急诊血管内取栓治疗的前循环AIS-LVO患者的资料。根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所有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为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为3~6分),比较两组患者的TyG。再根据TyG中位数将患者分为低TyG组(TyG<8.57)和高TyG组(TyG≥8.57),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特征。通过ROC曲线评价TyG对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35例患者,其中预后良好组72例,预后不良组63例,预后不良组的TyG高于预后良好组(8.82±0.63 vs 8.43±0.60,P<0.001)。低TyG组67例、高TyG组68例;与低TyG组相比,高TyG组有高脂血症病史的患者比例(P=0.003)、入院时收缩压(P=0.018)、空腹血糖水平(P<0.001)、甘油三酯水平(P<0.001)均更高,核心梗死体积更大(P=0.02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更低(P=0.013),术后90 d mRS评分也更高[3(1,5)分vs 1(0,5)分,P=0.049]。TyG对前循环AIS-LVO患者预后不良有一定的预测价值(AUC值为0.662,95%CI 0.571~0.753)。结论TyG在预后不良的前循环AIS-LVO患者中升高,可能是前循环AIS-LVO患者的潜在预后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 前循环大血管闭塞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中心MRI-DWI的深度学习模型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的预后价值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欢 王文希 +3 位作者 张军 于洋 王占秋 吴磊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3,共9页
目的构建基于MR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的深度学习模型,讨论其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患者90天预后的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家医院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677名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 目的构建基于MR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的深度学习模型,讨论其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患者90天预后的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家医院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677名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通过影像储存和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收集患者MRI-DWI图像,使用深度神经网络提取患者图像特征。我们将数据集1(医院1)随机分为训练集(70%)和测试集(30%),建立基于临床特征(模型A)和MRI-DWI影像组学特征(模型B)的传统机器学习模型,基于MRI-DWI深度学习特征的深度学习模型(模型C)以及结合临床特征和深度学习特征的组合模型(模型D),预测AIS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90天预后[通过评估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2分表示预后良好]。数据集2(医院2)用于外部验证。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模型的预测性能。为了比较不同模型的AUC值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采用DeLong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各模型之间AUC差异的显著性。结果基于临床特征和DWI-MRI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A和模型B以及深度学习模型C的AUC分别为0.705[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613~0.792]、0.846(95%CI:0.777~0.906)和0.877(95%CI:0.811~0.934)。结合临床和深度学习特征的组合模型D在预测AIS患者静脉溶栓后90天预后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其AUC值为0.930(95%CI:0.890~0.963)。此外,深度学习模型在外部验证数据集中同样显示出良好的性能,模型C和模型D的AUC分别为0.887(95%CI:0.798~0.960)和0.947(95%CI:0.891~0.984)。结论基于MRI-DWI的影像组学特征在预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的90天预后中发挥重要作用。深度学习方法在AIS溶栓治疗预后的预测模型中优于传统机器学习方法。结合临床特征和MRI-DWI特征的深度学习模型可为临床个性化评估AIS患者预后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预后模型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影像组学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轻型非致残性缺血性脑卒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观察:一项单中心回顾性观察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萌 马咏馨 +3 位作者 贾琼 张东威 张昕红 徐耀铭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2,共7页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与双抗治疗急性轻型非致残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1月至2024年3月发病6 h内的急性轻型非致残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8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与双抗治疗急性轻型非致残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1月至2024年3月发病6 h内的急性轻型非致残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8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5]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接受静脉溶栓分为静脉溶栓组(66例)和双抗组(72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将两组患者按照1∶1进行匹配,匹配后静脉溶栓组(44例)和双抗组(44例)。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临床预后指标及不良事件。主要结局定义为发病后90 d良好功能结局[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0~2分]、发病后90 d mRS评分。次要结局为发病后24 h、72 h、7 d NIHSS评分,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比例,发病90 d内颅内出血及系统性出血事件及发病90 d内死亡。结果①匹配前静脉溶栓组年龄、入院时mRS评分均低于双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匹配后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房颤、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既往脑卒中病史、吸烟史、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时mRS评分、梗死部位、TOAST分型等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静脉溶栓组与双抗组患者发病后90 d良好功能结局患者比例和发病后90 d 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6%(39/44)vs 93.2%(41/44),P=0.458、P=0.308];③静脉溶栓组发病后24 h、72 h中位NIHSS评分明显低于双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 vs 2.5、1 vs 2,P=0.018、0.043],其余有效性结局和安全性结局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溶栓治疗能够为急性轻型非致残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带来显著的短期获益,有助于缩短恢复至良好神经功能结局的时间,且不增加出血风险和病死率。然而,在发病后90 d良好功能结局方面,其效果与双抗治疗相似,尽管如此,亟需开展更大样本、更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溶栓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急性轻型非致残性缺血性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噬细胞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关系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16
作者 张永顺 赵峰 +1 位作者 孙猛 李志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5-290,共6页
巨噬细胞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壁及循环系统中的巨噬细胞可通过加重炎症反应、发挥吞噬作用或诱导血管内皮细胞铁死亡等不同机制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病情进展产生影响,且血管壁及循环系... 巨噬细胞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壁及循环系统中的巨噬细胞可通过加重炎症反应、发挥吞噬作用或诱导血管内皮细胞铁死亡等不同机制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病情进展产生影响,且血管壁及循环系统中的巨噬细胞可通过外泌体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文对巨噬细胞在急性缺血性卒中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深入研究巨噬细胞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关系进而制定精准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 急性缺血性 外泌体 铁死亡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罗非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2例
17
作者 郑剑华 崔燕玲 +2 位作者 胡函文 曹莹 戴建武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0-243,共4页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经阿替普酶(recombinant tissue-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甚至引起死亡,但尚无有效...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经阿替普酶(recombinant tissue-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甚至引起死亡,但尚无有效治疗措施。本文报道2例发病4.5 h内、表现为右侧肢体乏力,头颅CT排除脑出血,诊断为AIS。患者经rt-PA静脉溶栓后24 h内发生END,复查头部CT未见脑出血,予替罗非班持续泵入48 h、分别与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重叠4 h、6 h后,停用替罗非班,患者无再出现神经功能恶化。出院后3个月随访,患者无复发,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分别为1分、3分。本文通过分享两例病例诊疗过程,为类似病例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RT-PA 静脉溶栓 替罗非班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Willis环完整性与斑块特征及多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18
作者 王泽华 高阳 +4 位作者 吴琼 何金龙 张强 郝祥程 王丽雯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5-31,共7页
目的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分析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Willis环完整性、责任斑块特征、梗死灶及斑块数量,探讨Willis环完整性与斑块易损性、多发梗死及斑块数量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共纳入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5例,... 目的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分析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Willis环完整性、责任斑块特征、梗死灶及斑块数量,探讨Willis环完整性与斑块易损性、多发梗死及斑块数量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共纳入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5例,在发病半个月内进行了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检查,并根据Willis环完整性将其分为Willis环前循环完整组和Willis环前循环不完整组,Willis环后循环症状侧完整组和Willis环后循环症状侧不完整组。依次比较前循环组间、后循环组间的临床资料及颅内责任斑块特征。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Willis环完整性与多发梗死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评估Willis环完整性与斑块数量、强化等级的相关性。结果与Willis环前循环完整组相比,Willis环前循环不完整组的斑块负荷(P=0.001)、强化率(P=0.043)更高、责任血管狭窄度(P=0.001)更大、斑块表面不规则(P=0.001)更多见。与Willis环后循环症状侧完整组相比,Willis环后循环症状侧不完整组的斑块负荷(P=0.002)、责任血管狭窄度(P=0.001)更大、斑块表面不规则(P=0.013)更多见。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illis环前循环不完整与多发梗死独立相关(OR=2.94,95%CI:1.153~7.478,P=0.024)。Spearman分析结果显示,Willis环前循环不完整与强化等级呈正相关(r=0.321,P<0.05);Willis环后循环症状侧不完整与斑块数目、强化等级呈正相关(r=0.358、0.302,P<0.05)。调整了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Willis环前循环不完整与多发梗死独立相关(OR=3.42,95%CI:1.208~9.700,P=0.02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Willis环前循环不完整是强化等级的影响因素(β=0.571,P<0.05),Willis环后循环症状侧不完整是斑块数目、强化等级的影响因素(β=0.791、0.341,P<0.05)。结论Willis环不完整会促发斑块易损性、多发梗死及多血管床动脉粥样硬化。表明Willis环完整性的缺失可能会影响颅内外大动脉的血流动力学,进而影响脑组织血供和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多发性梗死 WILLIS环 责任斑块 血管壁成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化ASPECTS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人机对比研究
19
作者 许萍 程晓青 +6 位作者 周长圣 田冰 田霞 石峰 曹泽红 高敏 邢伟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0-375,共6页
目的探讨自动化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与专家评分的相关性、一致性,并比较两者预测良好临床预后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2年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上海长海医院绿色卒中通道的急性缺... 目的探讨自动化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与专家评分的相关性、一致性,并比较两者预测良好临床预后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2年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上海长海医院绿色卒中通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所有患者的入院平扫CT图像以及临床资料,自动化ASPECTS软件与神经放射学专家对平扫CT图像进行回顾性ASPECTS评估。Spearman分析自动化ASPECTS与专家评分的相关性,组内相关系数(ICC)用于评估一致性,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和DeLong检验评估和比较两者预测良好临床预后的效能。结果自动化ASPECTS与专家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459,P<0.05),两者一致性较好(ICC=0.620)。自动化ASPECTS预测良好临床预后特异度高于专家(62.1%vs 41.1%),但灵敏度略低于专家(57.6%vs 73.7%),ROC曲线下面积均为0.605,DeLong检验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4)。结论自动化ASPECTS与专家评分呈显著正相关,两者间一致性好。在预测良好临床预后方面,两者评估效能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化Alberta项目早期CT评分 急性缺血性 计算机体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时间评估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池琦 赵颖 +6 位作者 韩东倩 张锶琪 杜沛洁 董琬玥 徐安定 杨振国 孟珩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3-499,共7页
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急性期治疗的重点是再灌注治疗,且再灌注治疗具有严格的时间依赖性。而醒后卒中患者由于发病时间不明确,其再灌注治疗决策面临挑战。本文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时间评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涵盖了基于昼夜节律、影... 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急性期治疗的重点是再灌注治疗,且再灌注治疗具有严格的时间依赖性。而醒后卒中患者由于发病时间不明确,其再灌注治疗决策面临挑战。本文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时间评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涵盖了基于昼夜节律、影像学和人工智能的评估方法,分析了不同方法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时间的效能,以期为醒后卒中患者再灌注治疗的选择提供支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醒后 发病时间 影像学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