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最新病原学分析 被引量:27
1
作者 姜洋 金玉梅 +3 位作者 罗岩 王忠海 徐婧 李莹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35-337,共3页
目的探讨我国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最新致病菌的种类。方法对52例(89眼)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患者结膜囊分泌物进行细菌学检查,给予患者氟喹诺酮类抗生素1d4次滴眼治疗7d后,于第8天再次行细菌培养检查。结果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患者结膜囊分泌物细... 目的探讨我国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最新致病菌的种类。方法对52例(89眼)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患者结膜囊分泌物进行细菌学检查,给予患者氟喹诺酮类抗生素1d4次滴眼治疗7d后,于第8天再次行细菌培养检查。结果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患者结膜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率78.65%,其中,革兰阳性细菌81.43%,以表皮葡萄球菌(80.70%)及金黄色葡萄球菌(10.53%)占其前2位;革兰阴性细菌18.57%,其中不动杆菌居首位(38.46%)。应用抗生素治疗7d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治愈,再次行病原学检查,病菌转阴率为85.71%。治疗后细菌培养仍阳性的7例患者(10眼)细菌培养结果全部为表皮葡萄球菌。结论表皮葡萄球菌已成为我国目前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的首要致病菌,在临床工作中应对其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细菌性结膜炎 细菌培养 病原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治疗前后的眼表改变 被引量:9
2
作者 朱晓谦 刘海凤 宋建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51-853,共3页
目的观察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治疗前后的眼表改变,为进一步了解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病理过程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51例(72眼)确诊为急性细菌性结膜炎者给予抗生素滴眼液治疗,分别于首次就诊当天、治疗后1周、2周、3周、1个月行患眼基础泪液... 目的观察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治疗前后的眼表改变,为进一步了解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病理过程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51例(72眼)确诊为急性细菌性结膜炎者给予抗生素滴眼液治疗,分别于首次就诊当天、治疗后1周、2周、3周、1个月行患眼基础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基础泪液分泌试验结果显示:首次就诊当天为(7.6±2.7)mm,治疗后1周、2周、3周、1个月分别为(5.8±2.7)mm、(8.8±3.5)mm、(9.3±2·4)mm、(11.9±3·4)mm,与正常人群12.5mm比较,治疗后1周、2周、3周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治疗后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泪膜破裂时间结果显示:首次就诊当天为(6.8±3.0)s,治疗后1周、2周、3周、1个月分别为(6.2±2.6)s、(8.6±3.6)s、(8.4±4.0)s、(24.3±3.9)s,与正常人群25.0s比较,治疗后1周、2周、3周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治疗后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荧光素染色显示:首次就诊当天阳性49眼,治疗后1周、2周、3周、1个月阳性分别为50眼、36眼、30眼、10眼。结论急性细菌性结膜炎发病时及治疗恢复过程中会出现干眼症状的眼表改变,在治疗中可考虑使用药物进行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细菌性结膜炎 眼表改变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最新病原学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姜洋 李莹 +4 位作者 龙琴 刘小伟 王忠海 罗岩 金玉梅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1-282,287,共3页
目的探讨我国最新急性细菌性结膜炎致病菌的种类。方法对50例(50眼)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患者结膜囊分泌物进行细菌学检查,给予患者10 g·L^(-1)阿奇霉素滴眼液滴眼,每天2次,滴眼2 d后改为每天1次,治疗3 d,于第8天再次行细菌培养检查。... 目的探讨我国最新急性细菌性结膜炎致病菌的种类。方法对50例(50眼)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患者结膜囊分泌物进行细菌学检查,给予患者10 g·L^(-1)阿奇霉素滴眼液滴眼,每天2次,滴眼2 d后改为每天1次,治疗3 d,于第8天再次行细菌培养检查。结果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结膜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率80.0%,革兰阳性细菌占97.5%,表皮葡萄球菌占首位(占培养阳性总数72.5%),其中包括2例苯唑西林耐药表皮葡萄球菌。应用抗生素治疗后,47例(94.0%)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再次行病原学检查,原致病菌全部清除率为60.0%,部分清除率为5.0%。治疗后细菌培养仍阳性细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占培养阳性总数56.2%)。结论表皮葡萄球菌已成为我国目前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的首要致病菌,在临床工作中应对其予以重视,选择针对性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细菌性结膜炎 细菌培养 表皮葡萄球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防治“红眼病”
4
作者 朱财茂 《农家科技》 2001年第7期38-38,共1页
急性细菌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通过手、毛巾、水等传染,在公共场所、家庭、同事之间传播。本病多见于夏季和秋季,具有发病急骤、传染性强、传播迅速的特点。红眼病初起时,眼睛有痒痛异物感、灼热感、视物模糊、... 急性细菌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通过手、毛巾、水等传染,在公共场所、家庭、同事之间传播。本病多见于夏季和秋季,具有发病急骤、传染性强、传播迅速的特点。红眼病初起时,眼睛有痒痛异物感、灼热感、视物模糊、怕光流泪,结膜充血,眼睑及睫毛常被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粘住,结成千痂无法睁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眼病 细菌感染 公共场所 病初起 急性细菌性结膜炎 传染 毛巾 眼睑 夏季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