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替罗非班联合阿加曲班对比替罗非班治疗急性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
1
作者 罗容 侍海存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62-768,共7页
目的 初步探索替罗非班联合阿加曲班治疗急性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2年1月—2024年5月在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治的轻型BAD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替罗非班联合... 目的 初步探索替罗非班联合阿加曲班治疗急性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2年1月—2024年5月在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治的轻型BAD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替罗非班联合阿加曲班组(双泵组)和替罗非班组。发病7 d内NIHSS评分增加≥2分或肢体功能评分增加≥1分定义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发病3个月mRS评分<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结果 共纳入轻型BAD患者83例,其中双泵组31例,替罗非班组52例,两组基线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泵组发生END的比例低于替罗非班组[6.5%(2/31)vs.26.9%(14/52),P=0.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泵组预后良好比例高于替罗非班组[96.8%(30/31)vs.76.9%(40/52),P=0.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泵组有1例患者出现口腔黏膜渗血,所有患者均未发生颅内出血事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替罗非班联合阿加曲班治疗是BAD患者不发生END和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替罗非班联合阿加曲班治疗较替罗非班治疗能够降低轻型BAD患者END的发生率,增加发病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且不增加颅内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替罗非班联合阿加曲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穿支动脉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列线图的建立与验证 被引量:6
2
作者 步红静 马娜 +1 位作者 张盼盼 刘远洪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8-166,共9页
目的 探讨急性穿支动脉脑梗死(penetratingarteryinfarction,PAI)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2023年2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急性外... 目的 探讨急性穿支动脉脑梗死(penetratingarteryinfarction,PAI)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2023年2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急性外侧豆纹动脉及脑桥旁正中动脉脑梗死患者,入院后5 d内NIHSS评分增加≥2分的患者纳入急性脑梗死后END组;入院后5 d内NIHSS评分增加<2分的患者纳入非END组。按7∶3的比例将数据集随机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测试集用来评估模型性能。在训练集中,用R(4.2.3)软件行单因素分析,对于P<0.10的变量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运算(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PAI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分别对训练集和测试集采用ROC曲线及其AUC评估模型的区分度,采用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curveanalysis,DCA)评估模型的临床实用性,采用校准图评估模型准确度。结果 共纳入400例急性外侧豆纹动脉或脑桥旁正中动脉脑梗死患者,其中男性261例(65.25%),年龄64(56~70)岁;END组135例(33.75%),非END组265例(66.25%)。训练集中急性PAI患者280例,94例(33.57%)发生END;测试集120例,41例(34.17%)发生END。训练集中11个变量(P<0.10)进入LASSO回归,筛选出5个变量:入院时舒张压、糖尿病病史、吸烟史、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梗死灶最大直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OR 40.85,95%CI 13.34~196.43,P<0.01)、糖尿病病史(OR 24.10,95%CI 6.92~106.30,P<0.01)、吸烟史(OR 6.16,95%CI 1.54~28.39,P=0.01)、梗死灶最大直径(OR 4.93,95%CI 1.35~19.82,P=0.02)是PAI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纳入列线图。采用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分别绘制训练集及测试集的ROC曲线、校准曲线、DCA曲线。训练集和测试集ROC的AUC分别为0.88、0.87;校准图预测值与实际值一致性较好、DCA曲线显示预测模型临床实用性较高。结论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吸烟史、糖尿病病史、梗死灶最大直径是急性PAI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穿动脉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危险因素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TI在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3
作者 荆彦平 郭振安 +6 位作者 孙留严 吴连强 王熹 荆怡玟 陈丽微 吴肖峰 薛惠元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2-36,72,共6页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在评估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以及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完整性和损害程度的价值,协助预判临床预后。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在评估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以及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完整性和损害程度的价值,协助预判临床预后。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科技大学附属黄河三门峡医院2020年7月至2022年9月经临床诊断为BAD患者病例31例,根据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及徒手肌力评定(Manual Muscle Test,MMT)评分,将患者进行预测分组,分为恢复组、部分恢复组和瘫痪组;同时通过DTI获取关键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白质纤维束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及CST与BAD梗死部位的相对位置(相邻、部分穿过、穿过)关系,将患者预测为恢复组(相对位置为相邻)、部分恢复组(相对位置为部分穿过)及瘫痪组(相对位置为穿过);患者在治疗后1周、2周、4周进行NIHSS评分、MMT评分,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实际值。行Pearson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探讨FA值、CST损害程度与NIHSS及MMT评分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因素线性逐步回归分析验证其线性数量关系。结果31例患者FA图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显示良好,结构清晰,梗死灶FA值较镜像侧相应部位正常脑组织降低,ADC值降低,t值分别为2.836、2.107,P值分别为0.015、0.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T重建显示良好,左右两侧显示率均为100%;纤维束重建后10例患者可见CST与梗死灶邻近但未穿过梗死灶,这部分患者预后良好,肌力恢复较快,恢复程度明显;11例患者CST部分穿过梗死灶,这部分患者预后稍差,肌力恢复稍差;10例患者CST全部穿过梗死灶,这部分患者预后差,病程长,肌力减退明显。经相关分析显示,BAD患者NIHSS评分、MMT预测评分及治疗后实际评分与患侧FA值呈正相关(P均<0.05);进一步行多因素线性逐步回归,患侧CST与BAD梗死部位的相对位置(相邻、部分穿过、穿过)关系与评分的恢复组、部分恢复组、瘫痪组存在线性回归关系。结论DTI技术能对BAD以及CST完整性进行有效评估,其评估结果与临床预测及实际预后存在高度正相关性,可为临床治疗及评估预后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动脉粥样硬化 扩散张量成像 磁共振成像 皮质脊髓束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14
4
作者 周立新 倪俊 《中国卒中杂志》 2020年第12期1342-1351,共10页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是引起急性孤立性皮层下梗死的常见且重要的病因,尤以亚洲人群多见。与脑小血管病所致腔隙性梗死比较,BAD相关梗死灶直径、形态学分布具有一定的特征性。BAD相关卒中急性期更...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是引起急性孤立性皮层下梗死的常见且重要的病因,尤以亚洲人群多见。与脑小血管病所致腔隙性梗死比较,BAD相关梗死灶直径、形态学分布具有一定的特征性。BAD相关卒中急性期更易出现症状波动或神经功能恶化,早期预后不良。目前BAD仍缺乏统一的临床影像诊断标准,使得BAD临床研究及精准诊疗面临挑战。近期应用高分辨及高场强磁共振技术可同时显示载体动脉管壁和穿支动脉形态,未来有望突破BAD的发病机制研究的瓶颈。本文对BAD临床影像特征、诊断标准及防治策略等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的重视和认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小血管病 穿动脉 皮层下 单发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穿支动脉病变梗死类型和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一轻 刘平国 +1 位作者 沈佳慧 蔡增林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9期876-882,共7页
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后循环血管的穿支动脉,如豆纹动脉、脉络膜前动脉(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AChA)和髓质动脉等,阻塞会导致脑深部缺血性病变。不同穿支动脉梗死类型不同:豆纹动脉供血区域的梗死类型为腔隙性梗死、穿支动脉... 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后循环血管的穿支动脉,如豆纹动脉、脉络膜前动脉(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AChA)和髓质动脉等,阻塞会导致脑深部缺血性病变。不同穿支动脉梗死类型不同:豆纹动脉供血区域的梗死类型为腔隙性梗死、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型梗死和纹状体内囊梗死;AChA病变可导致AChA综合征;髓质分支梗死会导致半卵圆中心、放射冠部位的边界区梗死。7T二维相位对比MRI、三维时间飞跃法MRA和三维快速自旋回波T1WI序列等神经影像学新技术有助于确定穿支动脉早期病变,并可早期发现疾病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动脉病变 腔隙 穿动脉粥样硬化 纹状体内囊 边界区 二维相位对比磁共振成像 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年第7卷主题词索引
6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33-444,共12页
关键词 老年 经颅多普勒超声 血管病 短暂缺血 暂时缺血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血管病患者 葡萄糖调控蛋白 阿尔茨海默病 老年人 缺血卒中急性 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 淀粉样变 蜡样变 循环代偿 原发进行失语 中华 杂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5年第2卷(1~12期)总目次
7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12期577-581,共5页
关键词 血管病 急性缺血卒中 短暂缺血 暂时缺血 溶栓治疗 动脉 夹层动脉 壁间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狭窄 动脉内膜切除术 黄如训 经颅多普勒超声 缪中 缺血-再灌注损伤 局灶 颅内动静脉畸形 高血压出血 目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 杂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卒中杂志》2008年第3卷主题词索引
8
《中国卒中杂志》 2008年第12期945-959,共15页
关键词 短暂缺血发作 急性 急性卒中 卒中后抑郁 烟雾病 经颅多普勒超声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病 动脉蛛网膜下腔出血 缺血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卒中杂志》2008年第3卷作者索引
9
《中国卒中杂志》 2008年第12期960-964,共5页
关键词 短暂缺血发作 烟雾病 急性卒中 急性 经颅多普勒超声 缺血卒中 动脉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粥样硬化 卒中后抑郁 缺血血管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循环杂志》2004年第19卷关键词索引
10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79-489,共11页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增刊 药物洗脱 原发高血压患者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介入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硬化 钠素前体 陈纪 杨跃进 心房颤动 心房纤颤 超声心动图 超声波诊断 冠心病患者 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 阮英茆 心肌 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关键词索引 键词索引 杂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