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4篇文章
< 1 2 6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录因子PAX5在儿童急性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3
1
作者 张蓓 帖利军 +4 位作者 叶启东 顾龙君 汤静燕 袁向亮 沈立松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6-10,共5页
为了观察了解儿童急性白血病细胞中转录因子PAX5的表达特性,采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测定了6个血液肿瘤细胞株以及6例正常儿童、58例初发和4例复发急性白血病儿童(其中包括39例B-ALL,10例T-ALL和13例AML)骨髓细胞中PAX5和CD19mRNA的表达... 为了观察了解儿童急性白血病细胞中转录因子PAX5的表达特性,采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测定了6个血液肿瘤细胞株以及6例正常儿童、58例初发和4例复发急性白血病儿童(其中包括39例B-ALL,10例T-ALL和13例AML)骨髓细胞中PAX5和CD19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在Namalwa(B细胞系)细胞株中,PAX5和CD19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35%和2.52%;而在T-和髓系细胞株中几乎不表达。在临床样本中B-ALL组比T-ALL组和AML组的PAX5mRNA表达高(P=0.029和P=0.013)。T-ALL组和AML组的PAX5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而T-ALL组与AML组之间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意义。在B-ALL患儿中,PAX5mRNA表达的个体差异很大。此外还发现,初发治疗前组和复发组的B-ALL患儿PAX5mRNA表达高于化疗完全缓解组(P=0.011和P=0.006)。由于在CD19基因的启动子上有B细胞特异性激活蛋白的结合位点,研究发现在B-ALL中PAX5表达水平与同样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的CD19表达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结论:运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能快速准确地在B-ALL的临床标本中检测和定量PAX5基因的表达。研究中发现部分B-ALL中PAX5mRNA表达明显升高,因此它可将其作为进一步研究B-ALL发病机理的另一个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因子 PAX5 CD19 急性白血病细胞 实时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F-κB抑制剂PDTC对急性白血病细胞HL-60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陶石 徐珊琦 +3 位作者 焦明秀 陈瑜 符才波 胡敏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34-1538,共5页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抑制剂吡咯烷二硫基甲酸盐(PDTC)对急性白血病细胞HL-60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用PDTC 0、25、50、100μmol/L处理HL-60细胞24、48、72 h,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Hoechst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抑制剂吡咯烷二硫基甲酸盐(PDTC)对急性白血病细胞HL-60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用PDTC 0、25、50、100μmol/L处理HL-60细胞24、48、72 h,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Hoechst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活化型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leaved caspase 3)、cleaved caspase 8及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25、50、100μmol/L PDTC处理HL-60细胞24、48、72 h后,同一时间点下随着PDTC浓度升高,细胞增殖抑制率越高(r=0.924,P<0.01),在同一PDTC浓度下,随着时间推移,细胞增殖抑制率增高(r=0.952,P<0.01)。在25、50、100μmol/L PDTC处理HL-60细胞48 h后,与对照组比较,PDTC能显著提高HL-60细胞凋亡率,并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1期(P<0.01);PDTC能显著下调HL-60细胞BCL-2,cyclinD1、p-NF-κB p65表达(P<0.05),上调BAX、cleaved-caspase 3、cleaved-caspase 8表达(P<0.01);50、100μmol/L PDTC能显著下调HL-60细胞p-NF-κB抑制蛋白(p-IκBα)表达(P<0.01)。结论:PDTC能显著抑制急性白血病细胞HL-60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因子ΚB 吡咯烷二硫基甲酸盐 急性白血病细胞HL-60 增殖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细胞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孟小莉 林茂芳 金洁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30-33,共4页
为研究原代急性白血病 (AL)骨髓单个核细胞 (MNCs)端粒酶逆转录酶 (hTERT)mRNA表达及其意义 ,采用半定量RT PCR方法检测骨髓MNCshTERTmRNA表达 ,用TRAP PCR ELISA法检测骨髓MNCs端粒酶活性。结果发现 :30例初发AL患者骨髓MNCshTERTmRNA... 为研究原代急性白血病 (AL)骨髓单个核细胞 (MNCs)端粒酶逆转录酶 (hTERT)mRNA表达及其意义 ,采用半定量RT PCR方法检测骨髓MNCshTERTmRNA表达 ,用TRAP PCR ELISA法检测骨髓MNCs端粒酶活性。结果发现 :30例初发AL患者骨髓MNCshTERTmRNA表达量 (0 .71± 0 .34)明显高于 12例AL获CR的患者 (0 .4 3± 0 .2 5 )及 6例正常志愿者 (0 .2 2± 0 .2 1)。 30例初发AL患者骨髓MNCs端粒酶活性 (0 .2 35± 0 .395 )明显高于 12例AL获CR的患者 (0 .0 12± 0 .0 15 )。初发AL患者骨髓MNCshTERTmRNA表达量与端粒酶活性呈正相关 (r=0 .4 2 1,P <0 .0 1)。初发AL患者骨髓液常规涂片中原始细胞百分率与骨髓MNCs的hTERTmRNA表达量和端粒酶活性均呈正相关 (r =0 .4 5 7,P<0 .0 5和r =0 .4 11,P <0 .0 5 )。结论 :初发AL患者骨髓MNCs的hTERTmRNA表达与端粒酶活性相关。推测hTERTmRNA表达可能代表白血病细胞的一种高增殖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细胞 端粒酶逆转录酶 端粒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K-1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4
作者 毛汉文 刘文励 +3 位作者 周剑峰 孙汉英 徐惠珍 罗小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5期876-879,共4页
为了探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plk-1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情况和意义,并初步了解PLK-1蛋白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的分布情况,通过抽取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良性增生者及正常人的骨髓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应用RT-PCR技术及流式细胞术检... 为了探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plk-1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情况和意义,并初步了解PLK-1蛋白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的分布情况,通过抽取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良性增生者及正常人的骨髓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应用RT-PCR技术及流式细胞术检测plk-1mRNA和PLK-1蛋白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用荧光显微镜观察PLK-1蛋白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的分布。结果表明:急性白血病细胞plk-1在基因水平及蛋白质水平上表达均明显增高;荧光显微镜检查显示细胞分裂间期PLK-1蛋白较高浓度地、均匀地散在分布于急性白血病细胞内,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姊妹染色单体拉开至细胞两极时PLK-1蛋白主要分布在姊妹染色单体之间。而正常骨髓细胞和良性增生骨髓细胞plk-1在基因水平和蛋白质水平几乎均不表达。结论:PLK-1蛋白对急性白血病细胞的异常增殖可能起重要作用,其表达的高低与恶性程度有关。PLK-1蛋白或其基因有可能作为抗瘤药物新的靶点,并可作为判断急性白血病疗效及预后的有效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plk-1基因 PLK-1蛋白 急性白血病细胞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化酶-2抑制剂塞莱昔布对急性白血病细胞VEGF、b-FGF和TGF-β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彦芳 阮林海 赵小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86-1089,共4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环氧化酶-2(COX-2)特异性抑制剂塞莱昔布(celecoxib)对急性白血病细胞血管新生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mRNA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采用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 本研究旨在探讨环氧化酶-2(COX-2)特异性抑制剂塞莱昔布(celecoxib)对急性白血病细胞血管新生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mRNA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采用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30例急性白血病细胞经塞莱昔布干预前、后VEGF、b-FGF和TGF-βmRNA表达及变化。结果表明,急性白血病细胞存在VEGF、b-FGF和TGF-βmRNA的表达。VEGFmRNA与b-FGF mRNA表达存在正相关(r=0.559,P=0.001),VEGF mRNA与TGF-βmRNA表达存在负相关(r=-0.4,P=0.029)。经塞莱昔布(80μmol/L,48 h)处理后急性白血病细胞的VEGF、b-FGF和TGF-β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塞莱昔布通过下调血管新生因子的表达而抑制血管增生,对急性白血病治疗具有辅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细胞 塞莱昔布 VEGF B-FGF TGF-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染色体阳性急性白血病细胞遗传学及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邱镜滢 朱伟 +8 位作者 张艳 陈珊珊 江滨 史惠琳 师岩 何琦 党辉 王德炳 陆道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358-363,共6页
为分析79例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白血病(Philadelphiachromosomepositiveacuteleukemia,Ph+AL)的细胞遗传学和相关临床表现及预后,联合应用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骨髓细胞染色体G显带技术(morphology,immunology,cytogenetics,MIC),对1... 为分析79例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白血病(Philadelphiachromosomepositiveacuteleukemia,Ph+AL)的细胞遗传学和相关临床表现及预后,联合应用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骨髓细胞染色体G显带技术(morphology,immunology,cytogenetics,MIC),对1991年10月-2003年12月住本院的79例Ph染色体阳性急性白血病进行了随访。结果表明:Ph+AL总的检出率为6.9%,其中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Philadelphiachromosomepositive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Ph+ALL)56例,检出率18%,Ph染色体阳性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Philadelphiachromosomepositiveacutemyeloidleukemia,Ph+AML)10例,检出率1.2%。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混合细胞性白血病(Philadelphiachromosomepositivemixedacuteleukemia,Ph+MAL)13例。56例Ph+ALL中52例免疫表型为B细胞型。10例AML中,包括M14例,M2、M4和M7各2例。13例Ph+MAL中12例混合表达髓系和B淋巴细胞系表型,另1例为髓系、T淋巴细胞系混合型。总的染色体附加异常检出率为54.4%,附加异常较多涉及到的染色体包括:7号、双Ph染色体、+8等。Ph+ALL组和Ph+MAL组缓解率为57.0%,Ph+AML组无1例达到缓解。Ph+ALL完全缓解率明显低于同期正常核型ALL对照组(P<0.05)。Ph+ALL、Ph+MAL组总的中位生存期均为10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染色体阳性急性白血病 MIC分类 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激光拉曼光谱技术鉴别四种急性白血病细胞系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梁昊岳 程雪莲 +4 位作者 杨晚竹 温伟 董树旭 赵轼轩 茹永新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670-3679,共10页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基于一系列检测方法,细胞遗传学和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旨在鉴定涉及白血病发生过程的特定基因和染色体改变,通过流式细胞术和分子生物学进行的免疫表型分析也是目前可用于明确诊断的检查手段。这些检查的侵入性和时效性方...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基于一系列检测方法,细胞遗传学和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旨在鉴定涉及白血病发生过程的特定基因和染色体改变,通过流式细胞术和分子生物学进行的免疫表型分析也是目前可用于明确诊断的检查手段。这些检查的侵入性和时效性方面的不足促使人们寻找以拉曼光谱技术为代表的新的方法和技术,以减少假设和诊断结论之间的时间间隔,有利于患者获得更好的预后。拉曼光谱技术可用来非标记识别血液中存在的血细胞和生化元素的光谱信息,例如氨基酸、蛋白质、脂质、核酸和类胡萝卜素,并且该技术在使用细胞系、血涂片和血清样本进行的不同类型血液学疾病的诊断中变得愈为重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实验研究了人急性T细胞白血病细胞系(Jurkat)、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细胞系(KG-1α)、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系(NB4)和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THP-1)的拉曼光谱特征,建立使用拉曼光谱非标记鉴别四种白血病细胞系的新方式,为临床实验研究提供科学基础。分别培养并收集四种急性白血病细胞系细胞,使用Horiba Xplora拉曼光谱仪获取拉曼光谱,每种细胞系捕获25~30个白血病细胞光谱。联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光谱分析方法,对四种细胞系细胞的光谱展开深入分析和建立鉴别模型,联合两两组合分析,对细胞光谱进行甄别。四种细胞的拉曼光谱具有差异,主要通过769, 826, 844, 957, 1 048, 1 141, 1 255, 1 313, 1 415, 1 539和1 575 cm^(-1)等峰位进行区分,反映了jurkat细胞活跃的增殖代谢, KG-1α细胞活跃的与核酸相关的能量代谢以及NB4细胞较强的细胞呼吸等生物学信息。结果表明:依据PLS-DA建立的拉曼光谱辨别模型能准确甄别四种急性白血病细胞,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稳定性、预判能力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细胞 拉曼光谱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雷巴替尼治疗复发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8例病例系列报告
8
作者 郑方圆 丁明明 +3 位作者 陆爱东 贾月萍 曾慧敏 张乐萍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26,共5页
背景儿童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复发后预后差,治疗棘手。奥雷巴替尼在Ph+ALL成人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但对儿童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尚不明确。目的评估奥雷巴替尼在复发Ph+ALL患儿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设计病例系... 背景儿童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复发后预后差,治疗棘手。奥雷巴替尼在Ph+ALL成人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但对儿童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尚不明确。目的评估奥雷巴替尼在复发Ph+ALL患儿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设计病例系列报告。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7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住院的复发Ph+ALL患儿应用奥雷巴替尼治疗的效果、安全性和转归情况。主要结局指标完全缓解(CR)、微小残留病(MRD)阴性、主要分子学反应(MMR)和完全分子学反应(CMR)。结果8例复发Ph+ALL患儿纳入分析,男6例,女2例,中位年龄9岁,应用奥雷巴替尼前血液学复发3例、分子学复发5例。所有患儿在应用奥雷巴替尼单药或联合化疗治疗1个周期后均为CR,血液学复发的3例患儿MRD阴性获得率100%、MMR获得率66%。分子学复发的5例患儿MRD阴性获得率、MMR获得率和CMR获得率均为100%。中位随访时间13个月,8例患儿均持续为CR,MRD阴性获得率和MMR获得率均为100%,其中CMR获得率75%,随访期间所有患儿均存活。其中,1例患儿为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复发,经过奥雷巴替尼单药及鞘内注射化疗药物1次后,脑脊液MRD阴性并持续为阴性。治疗期间的相关不良反应主要与联合使用的化疗药物有关,单药奥雷巴替尼治疗未出现明显不适,1例患儿因药物不良反应停用奥雷巴替尼。结论对于复发Ph+ALL患儿,奥雷巴替尼单药或联合化疗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和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雷巴替尼 复发 费城染色体阳性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重症患者早期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9
作者 陈晓娜 王岩 +3 位作者 曹伟杰 边志磊 张然 孙同文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9-592,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重症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24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确诊后30 d内入住ICU的78例成年APL重症患者临床资料。早期死亡定义为确诊30 d内的死亡。采用Logisti...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重症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24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确诊后30 d内入住ICU的78例成年APL重症患者临床资料。早期死亡定义为确诊30 d内的死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早期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31例APL重症患者发生早期死亡。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和血小板计数是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1.281(1.142~1.437)和0.951(0.914~0.991)。结论:APL重症患者早期死亡率高,低PLT计数和高APACHE-Ⅱ评分的APL患者早期死亡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早期死亡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KZF1缺失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10
作者 王莉华 郭燕 +3 位作者 张媛 王秀峰 刘宪凯 黄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66-971,共6页
目的:分析IKZF1缺失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1月本院血液科收治的B-ALL患者72例,检测IKZF1缺失情况,对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72例患者中,共检出IKZF1缺失(IKZF1+)... 目的:分析IKZF1缺失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1月本院血液科收治的B-ALL患者72例,检测IKZF1缺失情况,对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72例患者中,共检出IKZF1缺失(IKZF1+)患者32例(44.4%),IKZF1正常(IKZF1-)患者与IKZF1+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Ph+患者中的IKZF1+患者比例显著高于Ph-患者(P<0.05)。IKZF1缺失类型以大片段缺失为主,外显子1-8缺失及外显子4-7缺失分别占34.4%及31.2%。IKZF1-患者的中位OS和PFS显著长于IKZF1+患者(OS:26.0个月vs16.0个月,χ^(2)=23.094,P<0.05;PFS:26.0个月vs 16.0个月,χ^(2)=11.150,P<0.05)。IKZF1+患者中,行allo-HSCT治疗的患者中位OS显著长于未行allo-HSCT治疗患者(未达到vs 15.0个月,χ^(2)=5.685,P<0.05)。结论:IKZF1缺失为影响B-ALL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IKZF1缺失 临床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林妥欧单抗在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疗效评价
11
作者 王健 张亚停 +2 位作者 王开美 方建培 周敦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8-705,共8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15例使用贝林妥欧单抗治疗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的临床特点,总结贝林妥欧单抗治疗儿童B-AL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22年2月至2023年1月期间接受贝林妥欧单抗治疗的15例患儿纳入本研究。除2例为衔接仓位行... 目的:回顾性分析15例使用贝林妥欧单抗治疗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的临床特点,总结贝林妥欧单抗治疗儿童B-AL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22年2月至2023年1月期间接受贝林妥欧单抗治疗的15例患儿纳入本研究。除2例为衔接仓位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术且未联合鞘内化疗,1例因经济问题而缩短疗程,其余患儿均按照标准方案予1个疗程(28d)的贝林妥欧单抗同步鞘内化疗,对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从疗效来看,对于治疗前骨髓已达完全分子学缓解(CMR)的患儿,贝林妥欧单抗治疗可全部有效维持CMR状态;对于未达CMR的患儿,1个标准疗程贝林妥欧治疗后的CMR率可达66.7%(4/6);对于有微小残留病(MRD)的复发/难治ALL(R/RALL)患儿,MRD清除率可达75.0%(3/4)。对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统计结果显示,13.3%(2/15)的患儿未发生任何不良事件;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73.3%,11/15)及转氨酶升高(26.7%,4/15);33.3%(5/15)的患儿出现3级及以上不良事件;所有不良事件均在对症治疗后痊愈。对IgG水平进行检测发现,其于贝林妥欧用药起4-7周明显下降,8周起逐渐恢复。结论:贝林妥欧单抗可作为诱导R/R-ALL患儿达深度缓解及化疗不耐受患儿的过渡治疗方案,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复发/难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贝林妥欧单抗 鞘内化疗 不良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萝卜硫素调节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12
作者 王翠翠 李振静 +1 位作者 贾秀红 李建厂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3-639,共7页
目的:探讨萝卜硫素(SPN)通过调节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将NB4细胞经药物处理后对应设为SPN5、10、20μmol/L、740Y-P(10μmol/L)组以及20μmol/LSPN+740Y-P组,并以未经处理的NB4细胞为对... 目的:探讨萝卜硫素(SPN)通过调节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将NB4细胞经药物处理后对应设为SPN5、10、20μmol/L、740Y-P(10μmol/L)组以及20μmol/LSPN+740Y-P组,并以未经处理的NB4细胞为对照组。经CCK-8、Hoechst33342染色及流式细胞仪、单丹磺酰戊二胺(MDC)分别检测各组细胞增殖、细胞核形态变化、细胞凋亡及自噬情况;qRT-PCR检测各组细胞中Bcl-2、Bax、cyclinD1、LC3B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PI3K/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740Y-P组细胞增殖率、Bcl-2、cyclinD1mRNA表达、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比值均显著增加(P<0.05),细胞凋亡率、MDC阳性比、Bax、LC3B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SPN5、10和20μmol/L组细胞增殖率、Bcl-2、cyclinD1mRNA表达水平、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比值均显著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MDC阳性比、Bax、LC3B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与20μmol/LSPN组相比,20μmol/LSPN+740Y-P组细胞增殖率、Bcl-2、cyclinD1mRNA表达水平、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比值均显著增加(P<0.05),细胞凋亡率、MDC阳性比、Bax、LC3B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与740YP组相比,20μmol/LSPN+740Y-P组细胞增殖率、Bcl-2、cyclinD1mRNA表达水平、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比值均显著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MDC阳性比、Bax、LC3B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SPN通过调节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萝卜硫素 PI3K/Akt/mTOR信号通路 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 增殖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过程中凝血功能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13
作者 陈珍珠 刘涛 +3 位作者 郭贺贺 仁文文 王凯 庞迎旭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3,共9页
目的: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疗过程中凝血功能的变化,并探讨APL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在2018年11月至2023年5月期间收治的166例APL患者的资料,对比患者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各项临床指标的变化;将166例AP... 目的: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疗过程中凝血功能的变化,并探讨APL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在2018年11月至2023年5月期间收治的166例APL患者的资料,对比患者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各项临床指标的变化;将166例APL患者按照是否发生凝血功能异常分为凝血功能异常组(n=115)和凝血功能正常组(n=51),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神经网络模型并对影响因素进行重要性排序;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两种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166例APL患者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各临床指标对比结果显示,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小板(PLT)及纤维蛋白原(FIB)在治疗过程中显著升高(P<0.05),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素氮(BUN)、肌酐(SC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乳酸脱氢酶(LDH)在治疗过程中显著降低(P<0.05)。凝血功能异常组中发生出血的患者及高危APL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凝血功能正常组(P<0.05);凝血功能异常组患者IL-6、TNF-α、WBC、ANC、D-D、FDP及LDH显著高于凝血功能正常组(P<0.05)。将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影响凝血功能的因素纳入到logistic回归分析和神经网络模型预测APL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的风险,ROC曲线显示两个模型的AUC分别为0.896和0.908,灵敏度分别为0.824和0.892,特异度分别为0.940和0.904,约登指数分别为0.764和0.796,准确性分别为0.882和0.898。结论:危险分层为高危、发生出血、WBC升高、LDH升高、ANC升高及FDP水平升高是APL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上述危险因素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对APL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均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凝血 LOGISTIC回归模型 神经网络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的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秋洁 孙楠楠 +1 位作者 万鼎铭 王萌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6-138,共3页
急性白血病通常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有少数急性白血病可能在复发时发生系别转化,发生率为6%~9%,大多数为ALL转化为AML^([1-2]),且常见于儿童^([3... 急性白血病通常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有少数急性白血病可能在复发时发生系别转化,发生率为6%~9%,大多数为ALL转化为AML^([1-2]),且常见于儿童^([3]),由AML转化为ALL罕见。查阅至2024年3月已发表文献,AML转化为T淋巴细胞ALL(T-ALL)仅见两例报道,且发生于幼儿或儿童^([4-5]),未见成人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系别转换 化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SMD1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15
作者 刘博 高超 +9 位作者 李伟京 漆佩静 林巍 崔蕾 张瑞东 郑胡镛 杨塔娜 吕葛 李志刚 刘曙光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5-189,共5页
背景基于风险分层的强化疗方案极大提高了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生存率。然而,疾病复发仍然是ALL治疗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目的探讨人CUB和Sushi多结构域1(CSMD1)基因rs1504774G>A和rs6558702G>A多态性与儿童ALL预后的相... 背景基于风险分层的强化疗方案极大提高了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生存率。然而,疾病复发仍然是ALL治疗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目的探讨人CUB和Sushi多结构域1(CSMD1)基因rs1504774G>A和rs6558702G>A多态性与儿童ALL预后的相关性。设计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6年10月至2010年8月初诊且化疗前未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ALL患儿。采用Sequenom MassARRAY时间飞行质谱系统检测rs1504774G>A和rs6558702G>A基因型。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无复发生存(RFS)评估,组间RFS差异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分析。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进行独立预后因素的分析。主要结局指标RFS。结果373例初诊ALL患儿纳入本文分析,男235例,女138例,中位年龄5(1~16)岁。中位随访时间为87(1~192)个月,其中51例骨髓复发,4例睾丸复发,2例中枢神经系统复发,1例骨髓合并睾丸复发。rs1504774 AA基因型携带者RFS率显著低于GG基因型携带者(P=0.032);rs6558702 GA+AA基因型携带者RFS率显著高于GG基因型携带者(P=0.02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rs1504774 AA基因型是R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HR=1.465,95%CI:1.083~1.981,P=0.013)。结论CSMD1 rs1504774G>A多态性位点可能是ALL患儿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MD1 儿童 预后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16
作者 贾明 胡波飞 +3 位作者 徐晓军 徐卫群 张晶樱 汤永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9-324,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特点、治疗反应及预后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7年11月于本院初诊的ALL患儿837例,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出E2A-P BX1阳性患儿48例,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分... 目的:探讨儿童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特点、治疗反应及预后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7年11月于本院初诊的ALL患儿837例,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出E2A-P BX1阳性患儿48例,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8例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患儿中男26例,女22例,发病年龄9个月-13岁。初诊低危、中危及高危分别为2例(4.2%)、32例(66.7%)和14例(29.1%)。初诊外周血白细胞数<50×10^(9)/L者25例(53.2%),(50-100)×10^(9)/L者11例(23.4%),≥100×10^(9)/L者11例(23.4%)。免疫表型主要是以common-B ALL为主(44例,占91.7%)。48例E2A-PBX1阳性患儿未检测到BCR-ABL1、MLL-AF4、TEL-AML1等其他白血病融合基因。所有患儿均接受中国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008方案治疗,其中,泼尼松反应不良者5例(10.4%)。48例患儿在诱导治疗结束后均获得完全缓解。至随访截止时间(2023年4月30日),共5例患儿出现复发,其中中危1例、高危4例,高危组患儿的复发率明显高于中、低危组(均P<0.05);绝大多数复发患儿初诊白细胞数较高,其中4例≥100×10^(9)/L,初诊白细胞数≥100×10^(9)/L组患儿的复发率明显高于<100×10^(9)/L组(P<0.01)。本组共有4例患儿死亡,其中因白血病复发导致死亡的患儿有3例。48例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患儿10年无事件生存率及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7.5%±4.8%、91.7%±4.0%。结论:在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ALL患儿中,初诊白细胞计数高及危险度分层较高的患儿更容易出现复发,复发是患儿的主要死亡原因,建议此类患儿接受更高强度的化疗或尽早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以进一步改善其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2A-PBX1融合基因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复发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雷巴替尼联合化疗治疗伴T315I突变的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17
作者 吴修进 余霞 +5 位作者 姜薇 王冬梅 史丽君 潘亚宁 姜甜甜 魏立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6-229,共4页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出现显著改善了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患者的预后。然而,对于合并有高危遗传学改变的患者效果差,如T315I突变的出现可导致疾病进展。本研究报告了3例合并高危遗传学改变的Ph+ALL患者,在使用第二...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出现显著改善了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患者的预后。然而,对于合并有高危遗传学改变的患者效果差,如T315I突变的出现可导致疾病进展。本研究报告了3例合并高危遗传学改变的Ph+ALL患者,在使用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和化疗后达到完全缓解,但MRD转阴困难,并快速复发。复发后,3例患者均检测到T315I突变。3例均联用奥雷巴替尼及化疗,1疗程均达到形态学缓解、MRD转阴、BCR-ABL融合基因同步转阴。因此,伴高危遗传学改变的Ph+ALL发生T315I突变时接受奥雷巴替尼治疗能快速达到分子生物学缓解;奥雷巴替尼是否可以一线使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T315I突变 高危遗传学改变 奥雷巴替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体外实验验证探讨黄芩苷联合热刺激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作用机制
18
作者 刘自茹 孙竹筠 +6 位作者 葛平亮 石冉 刘孝云 叶冬雪 张国英 容蓉 杨勇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67-1176,共10页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及体外实验探究黄芩苷联合热刺激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筛选热刺激干预ALL细胞系Jurkat、CCRF-CEM、Hut-78和正常淋巴细胞HMy2.CIR的适宜条件,并...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及体外实验探究黄芩苷联合热刺激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筛选热刺激干预ALL细胞系Jurkat、CCRF-CEM、Hut-78和正常淋巴细胞HMy2.CIR的适宜条件,并检测黄芩苷结合热刺激对3种ALL细胞系及正常细胞系增殖的影响。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到黄芩苷联合发热刺激治疗ALL的关键靶点,通过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预测其可能的作用机制。通过RT-qPCR法检测黄芩苷单用及黄芩苷联合热刺激干预ALL细胞系Jurkat和CCRF-CEM后细胞中TNF-α、AKT1、TYMS、CASP3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热刺激干预ALL细胞的最佳条件为41℃,24 h,热刺激结合黄芩苷可协同抑制ALL细胞系的生长,并有效减少黄芩苷的细胞毒性。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共获得黄芩苷与ALL疾病交集靶点55个,黄芩苷与发热交集靶点77个。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提示,黄芩苷联合发热刺激干预ALL可能与影响细胞内活性氧代谢、DNA转录和半胱氨酸酶参与的细胞凋亡过程有关,细胞凋亡、TNF-α和IL-17等信号通路是黄芩苷联合热刺激作用于ALL的关键通路。体外实验表明,以SDHA基因作为管家基因,在41℃热刺激条件下,黄芩苷能明显上调ALL细胞内TNF-α、CASP3表达量,下调TYMS表达量。结论网络药理学分析及体外实验证明黄芩苷联合热刺激可协同治疗ALL,其作用机制与调节ALL细胞TNF-α、CASP3基因水平,破坏细胞结构进而诱导细胞凋亡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黄芩苷 热刺激 网络药理学 抗肿瘤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文氏菌门冬酰胺酶和培门冬酰胺酶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中的不良反应
19
作者 黄闪 管玉洁 +2 位作者 宋丽丽 史利欢 刘炜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08-612,共5页
目的比较欧文氏菌门冬酰胺酶(Erwinia ASP)和培门冬酰胺酶(PEG-ASP)的不良反应,为临床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在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治疗期间因PEG-ASP过敏替代为Erwinia AS... 目的比较欧文氏菌门冬酰胺酶(Erwinia ASP)和培门冬酰胺酶(PEG-ASP)的不良反应,为临床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在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治疗期间因PEG-ASP过敏替代为Erwinia ASP的ALL患者为病例组(13例),同期按照同性别1∶2完全匹配的方式,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选取26例PEGASP治疗的ALL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再诱导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血液生化指标、血氨水平及胃肠道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未结合胆红素(UB)、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淀粉酶(AMY)、尿素氮(UN)、肌酐(C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bg)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移酶(GGT)、结合胆红素(BB)、血糖(Glu)值高于病例组,白蛋白(ALB)值低于病例组(P<0.05),其中Glu和ALB、BB平均值均在正常范围内。治疗后2组血氨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病例组血氨水平高于对照组(P<0.001)。2组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rwinia ASP和PEG-ASP在儿童ALL再诱导治疗中对肝功能均有影响,对凝血功能影响较小,Erwinia ASP对血氨的影响更显著,两者均有胃肠道反应,但程度较弱,建议Erwinia ASP治疗后常规检测血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培门冬酰胺酶 欧文氏菌门冬酰胺酶 不良反应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预后及影响因素单中心分析
20
作者 王真 朱嘉莳 +4 位作者 付盼 王丹 张娜 邵静波 李红 《临床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1-277,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复发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选取2006年2月至2019年12月接受国内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协作组方案治疗的458例初诊ALL儿童,回顾性分析76例复发ALL儿童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因素。结...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复发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选取2006年2月至2019年12月接受国内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协作组方案治疗的458例初诊ALL儿童,回顾性分析76例复发ALL儿童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因素。结果本中心儿童ALL总体复发率为16.6%(76/458);复发ALL患儿死亡率57.9%(44/76),复发ALL患儿5年总体生存率为(38.6±5.9)%。按复发时间分组,极早期复发26例、早期复发30例、晚期复发20例,三组5年总体总生存率(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按复发部位分组,单纯骨髓复发57例,髓外复发12例及髓内外联合复发7例,三组5年O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6例复发儿童11例放弃治疗,65例接受再次治疗,未获得2次完全缓解(CR2)14例,获CR251例,两组5年O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按照复发后治疗方式分组分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Allo-HSCT)22例(33.8%),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CART)治疗组8例(12.3%),CART联合Allo-HSCT组14例(21.5%),单纯化疗和(或)靶向药物组21例(32.2%),组间比较5年O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初诊白细胞>100×10^(9)/L、初诊危险度、复发时间、复发部位、复发后危险度、复发后治疗方案、是否获得CR2是影响复发ALL儿童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极早期复发和复发后未获得CR2是影响复发ALL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复发后接受CART细胞衔接移植治疗是复发ALL患儿预后保护因素。结论本中心儿童ALL复发时间以早期复发为主,复发部位以骨髓复发为主。多因素预后分析极早期复发和复发后未获得CR2是复发ALL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CART联合Allo-HSCT可改善复发急淋患儿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预后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