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蛋白水解物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付睿 戴威 +2 位作者 孟然 赵星辉 黄栋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95-297,共3页
目的评价脑蛋白水解物(施普善)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 72例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施普善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同时使用相同剂量的激素、B族维生素和能量合剂治疗,施普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施普善治疗。... 目的评价脑蛋白水解物(施普善)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 72例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施普善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同时使用相同剂量的激素、B族维生素和能量合剂治疗,施普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施普善治疗。治疗后4周和3个月采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系统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4周和3个月施普善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痊愈率分别为61.1%×33.3%和75%×44.4%,总有效率分别为80.5%vs.50%和94.4%vs.72.2%,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House-Brackmann分级Ⅴ~Ⅵ级的重症患者施普善组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为82.4%和44.4%(P=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施普善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获得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施普善 House-Brackmann分级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42例 被引量:1
2
作者 上官稳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92-993,共2页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病例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疗效观察,并做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中痊愈14例,显效23例,好转5例,无效0例,痊愈率33.33%,显效率88.09%,总有效率100.0...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病例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疗效观察,并做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中痊愈14例,显效23例,好转5例,无效0例,痊愈率33.33%,显效率88.09%,总有效率100.00%;对照组中痊愈8例,显效13例,好转19例,无效2例,痊愈率19.05%,显效率50.00%,总有效率95.24%。结论:中西医结合是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有效途径,能使受损的面神经早日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疗效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配合局部按摩治疗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3
作者 邓景元 彭宇 +4 位作者 范春阳 崔延超 崔红缨 胡晓红 王忠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75-276,共2页
目的为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寻找一种疗效好、疗程短的治疗方法。方法将165例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85例,对照组80例。观察组采用电针配合局部按摩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电针法。10d为1个疗程,治疗1、2、3个疗... 目的为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寻找一种疗效好、疗程短的治疗方法。方法将165例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85例,对照组80例。观察组采用电针配合局部按摩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电针法。10d为1个疗程,治疗1、2、3个疗程后均采用House-Brackmann分级法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80%、7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82.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1疗程结束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治愈病例数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合局部按摩与单纯电针治疗对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均有较好疗效,且电针结合局部按摩优于单纯电针,具有疗效好、疗程短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局部按摩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期针刺联合温针灸治疗风寒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的疗效及对血清GDNF和NGF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臧娜 顾伟 +1 位作者 马艳伟 文和领 《辽宁中医杂志》 2023年第11期195-197,共3页
目的探讨分期针刺联合温针灸治疗风寒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的疗效及对血清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celline-deri vedneurotrophic factor,G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水平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2年... 目的探讨分期针刺联合温针灸治疗风寒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的疗效及对血清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celline-deri vedneurotrophic factor,G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水平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2年4月来医院治疗的风寒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1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72例和观察组70例,对照组给予温针灸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分期针刺疗法,对比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FDIP评分、FDIS评分和Sunnybrook评分、H-B分级及血清GDNF和NGF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GDNF和NGF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FDIP评分、FDIS评分和Sunnybrook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H-B分级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鳄鱼泪证候群、面肌联带运动、面肌萎缩及痉挛等后遗症发生率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分期针刺联合温针灸治疗风寒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具有较好的疗效,可改善面部神经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期针刺 温针灸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临床疗效 血清GDNF NGF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疏导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26
5
作者 陈裔英 吕华 +3 位作者 朱光 秦红 孟社伟 刘玉玲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470-470,共1页
关键词 心理疏导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康复 Bell麻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易面神经功能评价量表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评估中的信度和效度 被引量:63
6
作者 孔岩 徐耑 +3 位作者 郝亚南 蔡秀英 段晓宇 董万利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4-227,共4页
目的分析简易面神经功能评价量表(SFGS)的信度和效度。方法对8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FP)患者在入选时及每治疗2周时,分别运用SFGS和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H-B分级量表)进行评估,直至面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或随访至发病后12周。在入选... 目的分析简易面神经功能评价量表(SFGS)的信度和效度。方法对8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FP)患者在入选时及每治疗2周时,分别运用SFGS和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H-B分级量表)进行评估,直至面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或随访至发病后12周。在入选及治疗后2周,由两位医师同时应用SFGS和H-B分级评分。计算Cronbachα系数,分析两种方法的相关性及组内相关系数(ICC)。结果 SFGS和H-B分级量表的Cronbachα分别为0.93和0.74;SFGS评价者间ICC≥0.84,H-B分级量表ICC≥0.77;SFGS与H-B分级中度相关(rs=0.73),Kappa系数分别为Ⅱ级0.81、Ⅲ级0.74、Ⅳ级0.49、Ⅴ级0.66、Ⅵ级0.92;SFGS、H-B评分均与痊愈时间呈正相关。结论 SFGS效度可靠,内部信度良好,结果可重复性强,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预后,可用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急性期的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简易面神经功能评价量表 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 信度 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肌运动训练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2
7
作者 马跃文 董继超 +1 位作者 杜宝琮 马庆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43-546,共4页
目的:探讨面肌运动训练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方法:将138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综合康复治疗组48例,物理治疗组4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单纯给予醋酸泼尼松、甲钴胺、VitB1治疗;物理治疗组在药物治疗同时给... 目的:探讨面肌运动训练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方法:将138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综合康复治疗组48例,物理治疗组4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单纯给予醋酸泼尼松、甲钴胺、VitB1治疗;物理治疗组在药物治疗同时给予超短波、紫外线和直流电局部导入VitB1治疗;综合康复组则是在物理治疗基础上再给予面部肌肉运动训练。用多伦多面神经评定系统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0天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第30天面神经功能评分与各组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意义。综合康复组和物理治疗组面神经评分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且综合康复组评分高于物理治疗组。结论:综合康复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可迅速缓解症状,促进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超短波 紫外线 直流电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两种离子导入治疗疗效比较 被引量:9
8
作者 赵江莉 蒋伶俐 +2 位作者 陈曦 赵敏 江钟立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60-763,共4页
目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比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应用直流电VitB1和碘离子导入的疗效差别,筛选更加适合的治疗方法组合。方法:按照病例纳入标准,选择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44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1例,B组23例。所有患者的药物治疗... 目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比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应用直流电VitB1和碘离子导入的疗效差别,筛选更加适合的治疗方法组合。方法:按照病例纳入标准,选择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44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1例,B组23例。所有患者的药物治疗和急性期的物理治疗均相同。恢复期,给予红外线、神经肌肉电刺激、面部运动功能训练作为基础治疗,另外A组患者配合VitB1直流电导入疗法,B组患者配合碘离子直流电导入,两组患者恢复期均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应用面神经功能观察指标和计分标准对两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并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各自的面神经功能评分值均较治疗之前显著降低(P<0.001),两组间比较VitB1组疗效优于碘离子导入组(P<0.05)。结论:综合性康复治疗对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有较好疗效,其中直流电VitB1导入治疗的组合疗效优于碘离子导入治疗的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康复治疗 离子导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后遗症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被引量:15
9
作者 黄樱 李锋 陈红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222-1224,共3页
目的探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palsy,IFP)后遗症的危险因素及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分析965例IF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留有后遗症者129例。对可能与后遗症有关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IFP后遗症的... 目的探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palsy,IFP)后遗症的危险因素及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分析965例IF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留有后遗症者129例。对可能与后遗症有关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IFP后遗症的发病率为13.37%(129/965)。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龄、有糖尿病基础疾病史、面神经损伤节断、发病后是否及时就诊、早期是否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及抗病毒药物、是否及时应用针灸疗法是后遗症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早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及抗病毒药物、联合应用针灸疗法、及时就诊是保护性因素。结论对于面神经损伤平面较高,尤其是高龄患者,应及早接受规范的诊治,及早合理使用皮质激素及抗病毒药物,辅以针灸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后遗症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贺纯静 余倩 +3 位作者 梁代义 冯亚平 韦阿琛 冉艳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8期640-642,共3页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起病到确诊7d内的患者44例随机均分为两组,星状神经节阻滞组(A组),常规治疗组(B组);另选择22名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C组)。观察A、B两组患者不同时点的...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起病到确诊7d内的患者44例随机均分为两组,星状神经节阻滞组(A组),常规治疗组(B组);另选择22名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C组)。观察A、B两组患者不同时点的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以及面部表情肌数量级量化评分;C组单次取血测定以上指标设为正常对照值。结果(1)治疗前A、B两组间MDA、RBC-I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均高于C组(P<0.05)。两组治疗后MDA含量、RBC-ICR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A组又明显低于B组(P<0.05)。(2)治疗前A、B组间RBC-C3bRR、SO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B组均低于C组(P<0.05),治疗后两组RBC-C3bRR、SOD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A组又明显高于B组。(3)治疗后两组面部表情肌数量级量化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A组分值改善情况优于B组(P<0.05)。结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于正常人,星状神经节阻滞能提高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缩短痊愈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状神经节阻滞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红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综合康复治疗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桂荣 吴杰 +1 位作者 孙冬 李秀香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709-709,共1页
关键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治疗疗效观察 综合康复 功能评价标准 BELLS麻痹 周围神经麻痹 HUNT 神经病学 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瘫膏”主攻病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波 郭景洁 刘浩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12期2588-2590,共3页
目的:研究“面瘫膏”主攻病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急性期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针灸、糖皮质激素、神经营养剂、抗病毒药物、中药、“假面瘫膏”穴位贴敷及物理... 目的:研究“面瘫膏”主攻病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急性期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针灸、糖皮质激素、神经营养剂、抗病毒药物、中药、“假面瘫膏”穴位贴敷及物理治疗。治疗组使用“面瘫膏”穴位贴敷,余法相同。比较两组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的面神经功能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面神经功能(HB分级)比较,在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面神经功能恢复均好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在治疗后2周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恢复更好。结论:“面瘫膏”主攻病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获得更好的面神经恢复和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瘫膏 主攻病所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穴位贴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衡针刺为主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52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覃小兰 庞疑 +2 位作者 柏丹花 王进忠 王文远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42-444,共3页
目的:观察平衡针灸结合艾灸疗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平衡针刺以双侧头痛穴、健侧面瘫穴、偏瘫穴为主穴,结合艾灸百会、颊车、地仓、听宫、足三里等穴位治疗52例面神经炎患者,针灸3周为1疗程,艾灸1周为1疗程,治疗3周后观... 目的:观察平衡针灸结合艾灸疗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平衡针刺以双侧头痛穴、健侧面瘫穴、偏瘫穴为主穴,结合艾灸百会、颊车、地仓、听宫、足三里等穴位治疗52例面神经炎患者,针灸3周为1疗程,艾灸1周为1疗程,治疗3周后观察疗效。结果:52例患者中治愈21例(40.38%),显效20例(38.46%),有效6例(11.54%),无效5例(9.62%),总有效率90.38%。结论:平衡针灸结合艾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针 艾灸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公望针药并施分期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经验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永乐 刘公望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3-184,共2页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刘公望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针药并施分期治疗本病的疗法,临床疗效满意。
关键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针药并施 经验 刘公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部温针灸联合常规针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及对面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马艳伟 赵苏梅 臧娜 《辽宁中医杂志》 2023年第11期198-201,共4页
目的探讨腹部温针灸联合常规针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及对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将该院2019年9月—2021年9月期间收治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95例分为两组。对照组47例采用常规针灸治疗,治疗组48例加用腹部温针灸治疗。比... 目的探讨腹部温针灸联合常规针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及对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将该院2019年9月—2021年9月期间收治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95例分为两组。对照组47例采用常规针灸治疗,治疗组48例加用腹部温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面神经肌电图、面神经功能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胶质细胞系源性的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aphic factor,G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变化水平,分析其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更高[95.83%(46/48)vs 82.98%(39/47)](χ^(2)=4.166,P=0.041);两组治疗后潜伏期均降低,波幅升高,且治疗组潜伏期相比对照组更低,波幅相比对照组更高(P<0.05);治疗后两组H-B评分和中医证状评分低于治疗前,Portmann评分高于治疗前,且相比对照组,治疗组H-B评分与中医证状评分更低,Portmann评分更高(P<0.05);治疗后两组GDNF、NGF水平均升高,且相比对照组,治疗组GDNF、NGF水平更高(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17%(2/47),对照组为6.38%(3/4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4,χ^(2)=0.629)。结论采取腹部温针灸联合常规针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疗效较佳,不但能改善面神经功能和临床症状,还能提高GDNF、NGF水平,且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温针灸 常规针灸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功能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综合治疗现状 被引量:15
16
作者 王小清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10期952-953,共2页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耳(Bell)麻痹,是指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由茎乳突孔内发生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是以颜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面神经或茎乳孔内发生炎性水肿后,压迫面神经...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耳(Bell)麻痹,是指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由茎乳突孔内发生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是以颜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面神经或茎乳孔内发生炎性水肿后,压迫面神经而致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近年来,国内外采用药物、物理疗法、针灸等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取得可喜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综合治疗 现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认知心理疗法改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病人的负面心理
17
作者 杜晓红 李小金 +2 位作者 区兰爱 余小梅 潘雄英 《护理研究》 2005年第4期620-621,共2页
[目的 ]探讨认知心理疗法改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病人负面心理的效果。 [方法 ]随机将 13 4例病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两组采取相同治疗措施 ;另外 ,实验组用认知心理疗法对病人加强心理疏导 ,让病人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全面了解疾病的发... [目的 ]探讨认知心理疗法改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病人负面心理的效果。 [方法 ]随机将 13 4例病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两组采取相同治疗措施 ;另外 ,实验组用认知心理疗法对病人加强心理疏导 ,让病人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全面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等。 [结果 ]实验组抑郁程度较对照组下降的幅度大 (P <0 .0 5 )。 [结论 ]运用认知心理疗法可改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病人的负面情绪 ,减轻抑郁程度 ,利于身心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抑郁 认知心理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辨证分型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36例
18
作者 李燕梅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2年第9期118-,共1页
目的:观察分型论治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本组36例患者辨证分型为风中络脉、湿热毒淫和风痰瘀滞三型,分别给以具有祛风散邪,疏通经络作用的自拟牵正1号汤,具有清热利湿,解毒通络作用的自拟牵正2号汤和具有祛除风痰,化瘀通... 目的:观察分型论治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本组36例患者辨证分型为风中络脉、湿热毒淫和风痰瘀滞三型,分别给以具有祛风散邪,疏通经络作用的自拟牵正1号汤,具有清热利湿,解毒通络作用的自拟牵正2号汤和具有祛除风痰,化瘀通络作用的自拟牵正3号汤.观察疗效.结果:痊愈率为91.67%,总有效率为97.22%.结论:表明分型论治本病有显著疗效.三组证型比较风中络脉型及风痰瘀滞型不但疗效明显优于湿热毒淫型,而且疗程短,预后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分型论治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翳风穴红外热像图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陈雷 冯鑫鑫 +1 位作者 张奕 应荐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554-1556,I0003,共4页
目的:研究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翳风穴及非穴对照点红外热像图改变。方法:采用高性能非致冷焦平面红外热像仪M7800 Thermal Imager(Luma Sense美国)检测了80名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与75名正常人翳风穴及非穴对照点体表温度,并用分析软... 目的:研究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翳风穴及非穴对照点红外热像图改变。方法:采用高性能非致冷焦平面红外热像仪M7800 Thermal Imager(Luma Sense美国)检测了80名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与75名正常人翳风穴及非穴对照点体表温度,并用分析软件处理相关温度数值,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人左右翳风穴及非穴对照点体表皮肤温度分布基本对称;而特发性面神经炎患者左右翳风穴体表温度分布呈高度不对称,且其失衡性与正常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非穴对照点却不存在上述现象。结论:特发性面神经炎患者翳风穴红外热像图存在改变,而非穴对照点却不存在上述现象,从红外角度提示了经穴诊断学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皮肤温度 红外热像 翳风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下茎乳孔面神经脉冲射频联合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1例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育凡 杨立志 +4 位作者 李明 王水元 崔浩 孙树俊 杨东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876-878,共3页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nerve palsy,IFP)也称Bell麻痹,又称面神经炎、周围性面瘫,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导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面瘫最常见的原因,其发病率高达(11.5~53.3)/10万。既往针对IFP主要以静脉或...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nerve palsy,IFP)也称Bell麻痹,又称面神经炎、周围性面瘫,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导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面瘫最常见的原因,其发病率高达(11.5~53.3)/10万。既往针对IFP主要以静脉或口服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针灸及康复理疗为治疗手段,但对于顽固性IFP病人上述治疗方案往往效果欠佳。有报道30%的IFP病人即使后期进行面神经减压或神经移植手术仍面临面肌无力、面肌痉挛等面神经部分功能难以恢复的问题,所以把握窗口期积极干预加速面神经功能恢复至关重要。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PRF)属于一种神经调控技术,主要利用射频电流所产生的电场效应而使神经组织结构发生变化,从而达到缓解疼痛、调控神经功能的目的。作为疼痛治疗手段已有70余年的历史,其通过作用于第一级感觉神经元(三叉神经半月节、脊神经背根神经节等)有效地缓解部分顽固性疼痛且不良反应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脉冲射频 非特异性炎症 顽固性疼痛 面肌痉挛 康复理疗 面神经 肌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