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3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混合细胞性白血病临床观察与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郭若冰 梁辉 王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6期673-674,共2页
目的 :分析急性混合细胞性白血病的生物学特点、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 :结合细胞化学、免疫学及染色体检查 ,根据EGIL标准诊断急性混合细胞性白血病。结果 :急性混合细胞性白血病的构成比为 2 % ,以T系、髓系抗原共同表达为主 ,异常核型... 目的 :分析急性混合细胞性白血病的生物学特点、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 :结合细胞化学、免疫学及染色体检查 ,根据EGIL标准诊断急性混合细胞性白血病。结果 :急性混合细胞性白血病的构成比为 2 % ,以T系、髓系抗原共同表达为主 ,异常核型占 40 % ,5例患者治疗完全缓解 3例 ,无病生存期 <10个月 ,易浸润中枢。结论 :急性混合细胞性白血病的诊断以免疫学检查为主 ,治疗效果差 ,生存期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细胞 急性 白血病 诊断 治疗 临床观察 免疫学检查 结论 目的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楝酰胺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2
作者 邓娜 高议雁 +4 位作者 李佳瑞 张镒 李君兰 周佳钰 宋佳蕾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7-543,共7页
探讨楝酰胺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细胞线粒体的作用。MTT法测定楝酰胺对AML细胞HEL生长增殖的影响,PI法测定细胞周期的变化。流式细胞技术分析楝酰胺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凋亡途径相关蛋... 探讨楝酰胺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细胞线粒体的作用。MTT法测定楝酰胺对AML细胞HEL生长增殖的影响,PI法测定细胞周期的变化。流式细胞技术分析楝酰胺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凋亡途径相关蛋白的变化,钙黄绿素法分析楝酰胺对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mPTP)的影响,JC-1染料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荧光素酶实验测定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水平。结果显示楝酰胺抑制HEL细胞的生长增殖并呈现时间和浓度依赖性,阻滞细胞周期于G0/G1期。楝酰胺诱导HEL细胞线粒体途径凋亡,激活HEL细胞mPTP的开放,降低了线粒体膜电位和ATP水平。以上结果说明,楝酰胺改变了HEL细胞的线粒体功能,从而抑制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楝酰胺 急性细胞白血病 线粒体通透转换孔 线粒体膜电位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髓源性抑制细胞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刘迪 王琰 +1 位作者 汤欣雨 徐瑞荣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373-2378,共6页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种起源于造血系统髓系原始细胞的克隆性和侵袭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在白血病发病率中的排名最高,占比为58.7%,其中复发难治性AML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约10%,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免疫疗法被认为是临床上治疗AML...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种起源于造血系统髓系原始细胞的克隆性和侵袭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在白血病发病率中的排名最高,占比为58.7%,其中复发难治性AML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约10%,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免疫疗法被认为是临床上治疗AML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在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免疫逃逸会影响治疗效果。因此,解决免疫逃逸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必要手段。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是参与调控免疫逃逸的重要一环,它能够通过介导AML细胞产生免疫逃逸而削弱抗肿瘤治疗的效果。这一过程主要受到肿瘤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炎性介质、细胞外囊泡等的影响,促进MDSCs的生成和免疫抑制。本文就MDSCs在AML中的活化机制、免疫调节机制及以其为靶点的免疫治疗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髓源抑制细胞 免疫治疗 免疫逃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诊断及疗效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张诚 陈幸华 +7 位作者 张曦 高蕾 彭贤贵 孔佩艳 刘思恒 刘红 王武 王庆余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9期1896-1899,共4页
目的探索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acute mixed lineage leukemia,AMLL)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以及疗效和预后。方法根据骨髓细胞形态学、化学染色和免疫表型结果诊断AMLL,评价疗效及影响疗效的有关因素。结果AMLL可有发热、贫血、淋巴结肿大、... 目的探索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acute mixed lineage leukemia,AMLL)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以及疗效和预后。方法根据骨髓细胞形态学、化学染色和免疫表型结果诊断AMLL,评价疗效及影响疗效的有关因素。结果AMLL可有发热、贫血、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临床表现。半数患者属高白细胞白血病。所有患者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原始+幼稚细胞占0.86(0.79~0.96)。8例患者免疫表型均为B-Ly/My+。兼顾粒、淋二系的方案诱导化疗的7例AMLL中,6例首次完全缓解(CR1),1例发生诱导化疗有关死亡,完全缓解后坚持巩固强化治疗的3例患者,已平均无病生存7(5~9)个月。结论AMLL属特殊类型的白血病,其诊断有赖于对细胞形态学、化学染色和免疫分型的综合判断。对AMLL的治疗应予兼顾粒、淋二系的诱导和巩固化疗方案,缓解率较高,但长期疗效的评价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 免疫分型 预后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临床特点及免疫学表型的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李晓玲 李睿 陈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3期636-639,共4页
本研究目的是分析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MAL)的临床特点及生物学特征,临床疗效及预后。回顾性分析了48例MAL患者,这些患者均是根据国际白血病欧洲协作组(EGIL)1995年标准而诊断的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同时,以同期68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 本研究目的是分析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MAL)的临床特点及生物学特征,临床疗效及预后。回顾性分析了48例MAL患者,这些患者均是根据国际白血病欧洲协作组(EGIL)1995年标准而诊断的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同时,以同期68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ML)和61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者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在同期急性白血病500例中MAL发生率为9.6%,细胞形态上往往表现为AML以M1、M2亚型为主,ALL以L2亚型为主;MAL组白细胞中位数明显高于AML组和ALL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MAL组肝脾淋巴结肿大例数明显高于AML组(P<0.01),而与ALL组相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MAL组以髓系和B系抗原共表达为主,占70.9%,T系和髓系共同表达的占20.8%,T系、B系和髓系均表达的占8.3%;MAL组CD34阳性率为79.2%,明显高于AML组CD34阳性率(54.4%)和ALL组CD34阳性率(52.5%),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MAL可能起源于造血干细胞;MAL组正常核型占32.1%,异常核型占67.9%,其中Ph染色体阳性率(25%)明显高于AML组Ph染色体阳性率(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ALL组Ph染色体阳性率(16.7%)相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MAL组完全缓解率(CR率)为38.1%,明显低于AML组CR率(70.8%)和ALL组CR率(72.2%),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AL组疗效与CD34和Ph染色体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MAL以髓系和淋巴系抗原共表达为主,它很可能源于造血干细胞,MAL较少见,常伴有较多的不良预后因素,缓解率低,预后差,因此须进一步探讨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 免疫表型 染色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过继免疫治疗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存邦 白海 +5 位作者 葸瑞 潘耀柱 张茜 周进茂 吴涛 徐淑芬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62-1166,共5页
本研究探讨混合造血干细胞移植(mix-HSCT)后给予单倍体相合供体淋巴细胞输注(hiDLI)加白介素2(IL-2)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疗效。mix-HSCT即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与单倍体相合异体骨髓造血干细胞混合移植,49例AML患者在完全缓解... 本研究探讨混合造血干细胞移植(mix-HSCT)后给予单倍体相合供体淋巴细胞输注(hiDLI)加白介素2(IL-2)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疗效。mix-HSCT即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与单倍体相合异体骨髓造血干细胞混合移植,49例AML患者在完全缓解期采用全身照射加VEMAC预处理方案后,接受了mix-HSCT。所有患者均经过化疗加G-CSF方法动员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或供者骨髓造血干细胞未经过G-CSF动员。试验组33例患者在造血恢复后给予hiDLI+IL-2治疗1-8次。对照组16例患者造血恢复后未做特殊治疗。随访时间>3年。结果表明:所有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无1例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0.5×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4(12-18)d和14(11-16)d,白细胞数≥4.0×108/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7(16-22)d和18(16-20)d,血小板数≥50×108/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25(24-29)d和25(23-26)d。移植后16-21 d时显示恢复期骨髓象。试验组有9例形成混合嵌合体(46XX/46XY),持续存在时间3-12个月,随访显示存活21例,长期无病存活率为63.6%。对照组中有3例形成混合嵌合体(46XX/46XY),持续存在时间3-6个月,随访显示存活7例,长期无病存活率为50.0%。结论:mix-HSCT后应用hiDLI+IL-2治疗对AML患者的造血功能恢复正常、长期无病生存可能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造血干细胞移植 过继免疫治疗 单倍体相合供者淋巴细胞输注 白介素-2 急性髓系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DLI-IL-2治疗急性髓性白血病的疗效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存邦 白海 +5 位作者 葸瑞 潘耀柱 张茜 周进茂 吴涛 徐淑芬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5-58,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ML)患者采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混合HLA半相合异体骨髓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mixed with HLA haploidentical allo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Mixed... 目的:探讨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ML)患者采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混合HLA半相合异体骨髓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mixed with HLA haploidentical allo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Mixed-HSCT)联合供体淋巴细胞输注+白介素2(donor lymphocyte infusion combined interleukin-2,DLI-IL-2)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联合治疗方案的试验组23例AML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22(17~41)岁;采用单纯移植治疗的对照组14例AML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4例,中位年龄21(19~40)岁。两组患者在完全缓解期采用TBI+VEMAC方案预处理,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Mixed-HSCT移植,试验组患者接受Mixed-HSCT且造血重建后继续DLI-IL-2治疗1~8次;各组在治疗前后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及骨髓检查。随访时间>3年。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无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发生。试验组有6例形成混合嵌合体(46XX/46XY),随访显示存活15例,长期无病存活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为65.2%;对照组有3例形成混合嵌合体(46XX/46XY),随访显示存活7例,DFS为50.0%。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口腔溃疡、出血性膀胱炎、发热等)相似。结论:Mixed-HSCT联合DLI-IL-2治疗对AML患者长期无病生存有积极意义,无严重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混合造血干细胞移植 供者淋巴细胞输注 白介素-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激方案对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徐娟 钟宜干 +1 位作者 何国民 蔡亚云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0年第9期960-961,共2页
目的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mixed acute leukemia,MAL)的治疗缓解率低,复发率高,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联合高三尖杉酯碱或阿克拉霉素和小剂量阿糖胞苷的预激化疗方案治疗MAL的临床疗... 目的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mixed acute leukemia,MAL)的治疗缓解率低,复发率高,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联合高三尖杉酯碱或阿克拉霉素和小剂量阿糖胞苷的预激化疗方案治疗MAL的临床疗效。方法共8例MAL患者,男5例,女3例,采用预激方案治疗。给予小剂量阿糖胞苷10 mg/(m2.d),第1天至第14天,每12 h皮下注射;阿克拉霉素20 mg/d,第1天至第4天,静脉输注。或高三尖杉酯碱1 mg/(m2.d),第1天至第7天,静脉输注;G-CSF 100~200μg/(m2.d),第1天至第14天,皮下注射。结果 4例患者经治疗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总有效率为75%。治疗中患者主要表现为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继发感染及发热等,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预激方案治疗MAL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小,为进一步治疗争取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激方案 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染色体阳性急性白血病细胞遗传学及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邱镜滢 朱伟 +8 位作者 张艳 陈珊珊 江滨 史惠琳 师岩 何琦 党辉 王德炳 陆道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358-363,共6页
为分析79例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白血病(Philadelphiachromosomepositiveacuteleukemia,Ph+AL)的细胞遗传学和相关临床表现及预后,联合应用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骨髓细胞染色体G显带技术(morphology,immunology,cytogenetics,MIC),对1... 为分析79例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白血病(Philadelphiachromosomepositiveacuteleukemia,Ph+AL)的细胞遗传学和相关临床表现及预后,联合应用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骨髓细胞染色体G显带技术(morphology,immunology,cytogenetics,MIC),对1991年10月-2003年12月住本院的79例Ph染色体阳性急性白血病进行了随访。结果表明:Ph+AL总的检出率为6.9%,其中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Philadelphiachromosomepositive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Ph+ALL)56例,检出率18%,Ph染色体阳性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Philadelphiachromosomepositiveacutemyeloidleukemia,Ph+AML)10例,检出率1.2%。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混合细胞性白血病(Philadelphiachromosomepositivemixedacuteleukemia,Ph+MAL)13例。56例Ph+ALL中52例免疫表型为B细胞型。10例AML中,包括M14例,M2、M4和M7各2例。13例Ph+MAL中12例混合表达髓系和B淋巴细胞系表型,另1例为髓系、T淋巴细胞系混合型。总的染色体附加异常检出率为54.4%,附加异常较多涉及到的染色体包括:7号、双Ph染色体、+8等。Ph+ALL组和Ph+MAL组缓解率为57.0%,Ph+AML组无1例达到缓解。Ph+ALL完全缓解率明显低于同期正常核型ALL对照组(P<0.05)。Ph+ALL、Ph+MAL组总的中位生存期均为10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染色体阳急性白血病 MIC分类 急性混合细胞性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16例临床分析
10
作者 张云普 李锦堂 +3 位作者 赵志平 邹典斌 刘少君 张秋堂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9-160,共2页
关键词 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 MAL 特殊类型 急性白血病 发生率 临床特点 总结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治疗新靶点
11
作者 段昊良 茹煜华 陈佳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34-640,共7页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根治性手段,其疗效取决于预处理过程中对原发肿瘤的清除效果及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然而,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 GVHD)是allo-HSCT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和生...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根治性手段,其疗效取决于预处理过程中对原发肿瘤的清除效果及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然而,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 GVHD)是allo-HSCT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目前的临床前研究重点在于探索如何在减少aGVHD的同时保留足够的GVL效应以提高移植疗效。对此,我们归纳总结了近年来该领域的临床前研究成果,重点阐述了a GVHD中关于T细胞、抗原提呈细胞、髓源性抑制细胞及间充质干细胞相关的调控及其具体分子机制,分析了临床前研究中aGVHD的最新治疗策略,以期开发更多的治疗靶点与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 T细胞 抗原提呈细胞 髓源抑制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LAG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8
12
作者 吴晓雄 达万明 +4 位作者 李红华 赵瑜 王全顺 王书红 朱海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394-396,共3页
为了探讨FLAG方案治疗难治和复发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refractoryandrelapsedacutemyeloidleukemia)的疗效,本研究采用FLAG方案(氟达拉宾50mg,静脉点滴,30分滴完,第1-5天;阿糖胞苷1000mg/m2,静脉点滴,第1-5天;GCSF150-300μg皮下注射第0-... 为了探讨FLAG方案治疗难治和复发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refractoryandrelapsedacutemyeloidleukemia)的疗效,本研究采用FLAG方案(氟达拉宾50mg,静脉点滴,30分滴完,第1-5天;阿糖胞苷1000mg/m2,静脉点滴,第1-5天;GCSF150-300μg皮下注射第0-5天)治疗27例难治和复发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其中难治性AML10例,复发AML17例。结果表明:27例患者中,13例难治和复发AML达完全缓解(CR率48.2%),4例达部分缓解(PR率14.8%),总有效率63.0%。CR的患者中有3例已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3例均处于无病存活状况,其中存活最长的20个月,仍处于CR期。毒副作用主要为骨髓抑制、消化道症状、轻度肝功异常。结论:FLAG方案对部分难治和复发AML仍有效,毒副作用可以耐受,可用于治疗对其他化疗方案无效的难治和复发AML,并为患者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创造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AG方案 急性细胞白血病 难治急性细胞白血病 复发急性细胞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生成树突状细胞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朱学军 张明徽 +3 位作者 弭静 曹雪涛 楼国良 吕书晴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4期247-252,共6页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在激发机体抗白血病T细胞免疫应答中具有重要作用,有报道DC可以由单核细胞及粒细胞分化生成,本研究应用细胞因子在体外诱导了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细胞向DC的分化.从M3型APL患者外周血分离白血病...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在激发机体抗白血病T细胞免疫应答中具有重要作用,有报道DC可以由单核细胞及粒细胞分化生成,本研究应用细胞因子在体外诱导了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细胞向DC的分化.从M3型APL患者外周血分离白血病细胞,加入GM-CSF(100ng/ml)或GM-CSF(100ng/ml)+rhIL-4(500U/ml)体外培养14天,并于培养结束前3天加人TN-α(100ng/ml).结果表明,GM-CSF可以促进白血病细胞体外增殖,并从幼稚状态逐渐分化成熟,表达高水平的CD45分子,其中部分为CD14^+的单核细胞,部分为CDla^+的DC(M3DC);培养后期加入TNF-α,可以促进DC生成,约占35%;以GM-CSF+IL-4培养也诱导了幼稚细胞的成熟,2周后DC约占10%,但较少单核细胞生成,培养至3周时DC约占60%;而在培养后第11天加入TNF-α则可以加速DC生成,3天后生成的白血病型DC达90%.电镜观察到M3DC具有与单核细胞来源的DC相似的超微结构,但具有的突出特征是部分细胞存在少量胞浆颗粒;M3DC高表达HLA-DR、B7-2、CD40、CD54分子,体外可以强烈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此类由白血病细胞诱导生成的DC可被用于体内外诱导生成肿瘤特异性CTL,在APL的免疫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诱导分化 急性 细胞 生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激方案CAG治疗老年初治急性髓性细胞白血病的疗效 被引量:20
14
作者 陈懿建 张立群 +4 位作者 李晓林 赵谢兰 吴登蜀 舒毅刚 陈方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45-251,共7页
目的:评价含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的CAG方案治疗老年初治急性髓性细胞白血病(AML)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75例老年初治AML分为CAG预激治疗组及常规方案化疗组,34例患者予以CAG预激方案治疗... 目的:评价含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的CAG方案治疗老年初治急性髓性细胞白血病(AML)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75例老年初治AML分为CAG预激治疗组及常规方案化疗组,34例患者予以CAG预激方案治疗,41例患者予以常规吡柔比星+阿糖胞苷(TA)或高三尖杉脂碱+阿糖胞苷(HA)方案化疗,所有患者在第1疗程后间歇14d左右进行第2个疗程。结果:CAG预激治疗组2疗程完全缓解率为67.6%,总有效率达到82.4%,而常规化疗组2疗程的完全缓解率仅为39.0%,总有效率为56.1%;有预后差染色体核型的患者化疗疗效差,CAG预激治疗组的3年无病生存时间长于常规化疗组;CAG预激组除肌肉酸痛发生率较高外,其他血液系统及非血液系统的毒性和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常规化疗组。结论:CAG预激方案治疗初治AML患者较之传统常规治疗具有化疗强度温和、敏感性好、完全缓解率及有效率高、毒副作用小,可以减少粒细胞缺乏恢复时间、减少合并感染率及增加幼稚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等优点,推荐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急性细胞白血病 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阿糖胞苷 阿克拉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经验性治疗分析 被引量:33
15
作者 杨华 朱成英 +7 位作者 王全顺 牛建花 张琪 朱海燕 姚子龙 徐媛媛 靖彧 于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15-322,共8页
本研究旨在探索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临床特点及最佳治疗方法,以便指导临床治疗。对APL合并DIC的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回顾... 本研究旨在探索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临床特点及最佳治疗方法,以便指导临床治疗。对APL合并DIC的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初治APL患者25例,给予全反式维甲酸20mg,每日2次口服;三氧化二砷10 mg,每日1次静脉滴注,诱导分化治疗。待早幼粒细胞脱颗粒后加用化疗。在患者治疗同时给予血小板补充、新鲜冰冻血浆、纤维蛋白原、冷沉淀、凝血酶原复合物,适当应用氨甲苯酸、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DIC。根据血常规、凝血功能及纤溶指标,调整用药。应用多因素分析初诊时白细胞数,血小板数,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水平,年龄等因素与出血严重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25例APL患者中(低危组5例,中危组13例,高危组7例)合并DIC 22例,DIC发生率为88%。22例合并DIC患者中经系统治疗后,DIC得到纠正21例(95.5%),死亡1例(4.5%)。第1疗程获得完全缓解(CR)23例(92%),平均CR时间为31.8±7.2 d。诱导至完全缓解期平均输注血小板7.68±5.88 U,红细胞8.90±5.69U;发生DIC患者中平均输注新鲜冰冻血浆21.92±19.32 U,血小板数恢复时间29.3±9.3 d,PT恢复时间12.7±9.5 d,APTT恢复时间为11.6±8.6 d,FDP恢复时间16.0±9.3 d,纤维蛋白原恢复时间12.3±8.3 d。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时白细胞数>10×109/L及APTT延长为严重出血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初治APL易发生DIC,因此早期积极输注血制品,积极应用抗凝血及抗纤溶的药物及肝素,尽快使凝血功能恢复正常水平,达到早期纠正DIC,可明显降低早期APL因DIC造成的死亡,高白细胞血症及APTT延长为严重出血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弥散血管内凝血 高白细胞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剂量甲氨喋呤治疗180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副作用和血药浓度监测意义 被引量:17
16
作者 王弘 迟昨非 +2 位作者 李爽 王秀丽 郝良纯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4期949-952,共4页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大剂量甲氨喋呤(HD-MTX)为主的HD-MTX-CF+VDT方案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髓外防治中的作用及意义,并分析HD-MTX的毒副作用及动态MTX血药浓度监测在该方案中的重要作用,以避免或减轻HD-MTX的毒副作用,...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大剂量甲氨喋呤(HD-MTX)为主的HD-MTX-CF+VDT方案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髓外防治中的作用及意义,并分析HD-MTX的毒副作用及动态MTX血药浓度监测在该方案中的重要作用,以避免或减轻HD-MTX的毒副作用,及时调整亚叶酸钙(CF)的解救剂量或必要时与以血浆置换,保证化疗的安全性及降低患儿骨髓外复发的几率。对180例ALL患儿先后进行380次HD-MTX-CF+VDT方案的髓外防治,其中诱导缓解期患儿122例,维持期患儿58例;低危组68例、中危组80例、高危组32例。结果表明:HD-MTX的毒副作用包括皮肤黏膜损害、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及肾功能受累、发热、骨髓抑制、感染、过敏反应、极少数心肌损害等,占36.3%,均为可逆性损害。本组患儿出现MTX排泄延迟者110例,24小时MTX浓度>10μm o l/L者3例、44小时>1.0μm o l/L者50例、68小时>0.1μm o l/L者57例,以合理调整CF解救剂量及对症治疗保护脏器功能均使MTX血药浓度降到0.1μm o l/L以下的无毒浓度,1例发生肾功能不全并治愈。结论:以HD-MTX为主的髓外防治方案对提高ALL患儿长期缓解及无事件生存率至关重要,但其相关副作用及风险性也随着MTX的剂量增大而增加,且MTX在体内代谢程度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因而在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MTX的血药浓度,指导适时适量的CF解救是HD-MTX方案能够安全有效实施的前提和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氨喋呤 血药浓度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 髓外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确诊初期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父母需求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25
17
作者 王园园 王婧婷 +2 位作者 俞苏燕 周芬 袁长蓉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6年第4期6-10,共5页
目的了解确诊初期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父母在患儿照护过程中的需求。方法运用质性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4例患儿父母进行深度的半结构访谈,并以内容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父母需求可归纳为5个主题:信息需求... 目的了解确诊初期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父母在患儿照护过程中的需求。方法运用质性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4例患儿父母进行深度的半结构访谈,并以内容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父母需求可归纳为5个主题:信息需求,症状管理需求,心理社会需求,经济支持需求和高品质医疗需求。结论确诊初期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父母在照护过程中存在多种方面的需求,了解父母的需求有利于医护人员给予其多角度综合干预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父母 需求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BXW7在成人T细胞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突变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郭星 张闰 +5 位作者 葛峥 许景艳 李敏 乔纯 仇海荣 李建勇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12-618,共7页
背景:F-Box和WD40蛋白7(F-Box and WD40 domain protein 7,FBXW7)是E3泛素连接酶复合物的组份,控制NOTCH1,c-MYC和Cyclin E等多种蛋白的降解。目的:研究成人T细胞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中FBXW7基因突变。方法:通过对54例成人T-AL... 背景:F-Box和WD40蛋白7(F-Box and WD40 domain protein 7,FBXW7)是E3泛素连接酶复合物的组份,控制NOTCH1,c-MYC和Cyclin E等多种蛋白的降解。目的:研究成人T细胞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中FBXW7基因突变。方法:通过对54例成人T-ALL患者FBXW7外显子5-12进行扩增、克隆和测序,分析FBXW7突变的发生率、突变位点和类型、与NOTCH1突变的相关性及其临床预后意义。结果:本组成人T-ALL中FBXW7突变率11.1%,共发现4种点突变(R465H,R465L,R479P和R505C)和1个插入/缺失突变,FBXW7突变全部位于WD40结构域。研究还发现,FBXW7突变患者中83.3%同时存在NOTCH1突变,与FBXW7突变并存的NOTCH1突变均发生于HD结构域,包括点突变(L1574P,L1596H和L1600P),和缺失/插入突变。此外,研究还显示,FBXW7单独突变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比无突变组延长(P=0.049)。结论:FBXW7突变可能在NOTCH1介导的TALL发病机制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BXW7 NOTCH1 成人 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CD5在成人急性髓性白血病骨髓细胞的异常表达 被引量:8
19
作者 阮国瑞 陈珊珊 +6 位作者 马曦 常艳 王卉 付家瑜 秦亚溱 李金兰 刘艳荣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3期462-465,共4页
为了研究成人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骨髓细胞凋亡促进分子---PDCD5的表达,以探讨PDCD5在AML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利用21种不同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标记骨髓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AML病人及正常人骨髓不同群细胞的... 为了研究成人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骨髓细胞凋亡促进分子---PDCD5的表达,以探讨PDCD5在AML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利用21种不同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标记骨髓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AML病人及正常人骨髓不同群细胞的胞内PDCD5的表达。部分标本进行蛋白印迹实验检测AML病人及正常人骨髓细胞内PDCD5的表达。结果表明:36例未治AML病人骨髓总的有核细胞内PDCD5平均荧光强度明显低于30例正常人组,分别为3059±1392:7432±1261(P<0.01),其中未治AML病人骨髓粒细胞、单核细胞、幼稚细胞及淋巴细胞内PDCD5平均荧光强度均低于相应的正常人组骨髓细胞,分别为3939±2121:8367±1045;3156±1635:5917±2329;2824±1592:3998±2106;1474±816:3355±2042(P值均小于0.01)。部分标本进行蛋白印迹检测的结果也显示AML病人骨髓细胞内PDCD5的表达低于正常人。结论:未治AML病人骨髓总有核细胞的PDCD5表达低于正常人,未治AML病人骨髓粒细胞、单核细胞、幼稚细胞及淋巴细胞内PDCD5表达均低于正常人组骨髓细胞。PDCD5的异常表达可能在AML的病理机制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PDCD5 骨髓细胞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化疗期侵袭性真菌感染分析 被引量:13
20
作者 易雪岚 冒青 +2 位作者 蒋焰 郭秀彬 陈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627-1630,共4页
目的:研究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化疗期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接受治疗的214例患者临床资料,有65例患儿在化疗期间发生侵袭性真... 目的:研究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化疗期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接受治疗的214例患者临床资料,有65例患儿在化疗期间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其中35例患儿接受伏立康唑治疗,为A组;30例患儿接受两性霉素B治疗,为B组。通过统计学分析影响IFI发生率的临床因素,并比较患儿用药8周后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ALL患儿IFI发病率达到30.37%,患儿的IFI发生率与住院时间、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相关(P<0.05)。A组与B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2.28%和43.33%,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伏立康唑治疗的患儿的肾功能损伤、消化功能障碍和神经毒性发生率分别为8.57%、5.71%和5.71%,明显低于两性霉素B治疗的患儿(P<0.05)。A组患儿躯体健康和精力情况、情绪控制和总体健康评分指数明显高于B组患儿相应的评分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L患儿的IFI的发生率与患儿的住院时间、中性粒细胞水平相关,伏立康唑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且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立康唑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侵袭真菌感染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