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13篇文章
< 1 2 20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奥雷巴替尼治疗复发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8例病例系列报告
1
作者 郑方圆 丁明明 +3 位作者 陆爱东 贾月萍 曾慧敏 张乐萍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26,共5页
背景儿童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复发后预后差,治疗棘手。奥雷巴替尼在Ph+ALL成人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但对儿童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尚不明确。目的评估奥雷巴替尼在复发Ph+ALL患儿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设计病例系... 背景儿童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复发后预后差,治疗棘手。奥雷巴替尼在Ph+ALL成人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但对儿童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尚不明确。目的评估奥雷巴替尼在复发Ph+ALL患儿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设计病例系列报告。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7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住院的复发Ph+ALL患儿应用奥雷巴替尼治疗的效果、安全性和转归情况。主要结局指标完全缓解(CR)、微小残留病(MRD)阴性、主要分子学反应(MMR)和完全分子学反应(CMR)。结果8例复发Ph+ALL患儿纳入分析,男6例,女2例,中位年龄9岁,应用奥雷巴替尼前血液学复发3例、分子学复发5例。所有患儿在应用奥雷巴替尼单药或联合化疗治疗1个周期后均为CR,血液学复发的3例患儿MRD阴性获得率100%、MMR获得率66%。分子学复发的5例患儿MRD阴性获得率、MMR获得率和CMR获得率均为100%。中位随访时间13个月,8例患儿均持续为CR,MRD阴性获得率和MMR获得率均为100%,其中CMR获得率75%,随访期间所有患儿均存活。其中,1例患儿为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复发,经过奥雷巴替尼单药及鞘内注射化疗药物1次后,脑脊液MRD阴性并持续为阴性。治疗期间的相关不良反应主要与联合使用的化疗药物有关,单药奥雷巴替尼治疗未出现明显不适,1例患儿因药物不良反应停用奥雷巴替尼。结论对于复发Ph+ALL患儿,奥雷巴替尼单药或联合化疗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和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雷巴替尼 复发 费城染色体阳性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林妥欧单抗在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疗效评价
2
作者 王健 张亚停 +2 位作者 王开美 方建培 周敦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8-705,共8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15例使用贝林妥欧单抗治疗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的临床特点,总结贝林妥欧单抗治疗儿童B-AL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22年2月至2023年1月期间接受贝林妥欧单抗治疗的15例患儿纳入本研究。除2例为衔接仓位行... 目的:回顾性分析15例使用贝林妥欧单抗治疗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的临床特点,总结贝林妥欧单抗治疗儿童B-AL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22年2月至2023年1月期间接受贝林妥欧单抗治疗的15例患儿纳入本研究。除2例为衔接仓位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术且未联合鞘内化疗,1例因经济问题而缩短疗程,其余患儿均按照标准方案予1个疗程(28d)的贝林妥欧单抗同步鞘内化疗,对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从疗效来看,对于治疗前骨髓已达完全分子学缓解(CMR)的患儿,贝林妥欧单抗治疗可全部有效维持CMR状态;对于未达CMR的患儿,1个标准疗程贝林妥欧治疗后的CMR率可达66.7%(4/6);对于有微小残留病(MRD)的复发/难治ALL(R/RALL)患儿,MRD清除率可达75.0%(3/4)。对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统计结果显示,13.3%(2/15)的患儿未发生任何不良事件;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73.3%,11/15)及转氨酶升高(26.7%,4/15);33.3%(5/15)的患儿出现3级及以上不良事件;所有不良事件均在对症治疗后痊愈。对IgG水平进行检测发现,其于贝林妥欧用药起4-7周明显下降,8周起逐渐恢复。结论:贝林妥欧单抗可作为诱导R/R-ALL患儿达深度缓解及化疗不耐受患儿的过渡治疗方案,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复发/难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贝林妥欧单抗 鞘内化疗 不良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KZF1缺失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3
作者 王莉华 郭燕 +3 位作者 张媛 王秀峰 刘宪凯 黄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66-971,共6页
目的:分析IKZF1缺失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1月本院血液科收治的B-ALL患者72例,检测IKZF1缺失情况,对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72例患者中,共检出IKZF1缺失(IKZF1+)... 目的:分析IKZF1缺失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1月本院血液科收治的B-ALL患者72例,检测IKZF1缺失情况,对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72例患者中,共检出IKZF1缺失(IKZF1+)患者32例(44.4%),IKZF1正常(IKZF1-)患者与IKZF1+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Ph+患者中的IKZF1+患者比例显著高于Ph-患者(P<0.05)。IKZF1缺失类型以大片段缺失为主,外显子1-8缺失及外显子4-7缺失分别占34.4%及31.2%。IKZF1-患者的中位OS和PFS显著长于IKZF1+患者(OS:26.0个月vs16.0个月,χ^(2)=23.094,P<0.05;PFS:26.0个月vs 16.0个月,χ^(2)=11.150,P<0.05)。IKZF1+患者中,行allo-HSCT治疗的患者中位OS显著长于未行allo-HSCT治疗患者(未达到vs 15.0个月,χ^(2)=5.685,P<0.05)。结论:IKZF1缺失为影响B-ALL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IKZF1缺失 临床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的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秋洁 孙楠楠 +1 位作者 万鼎铭 王萌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6-138,共3页
急性白血病通常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有少数急性白血病可能在复发时发生系别转化,发生率为6%~9%,大多数为ALL转化为AML^([1-2]),且常见于儿童^([3... 急性白血病通常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有少数急性白血病可能在复发时发生系别转化,发生率为6%~9%,大多数为ALL转化为AML^([1-2]),且常见于儿童^([3]),由AML转化为ALL罕见。查阅至2024年3月已发表文献,AML转化为T淋巴细胞ALL(T-ALL)仅见两例报道,且发生于幼儿或儿童^([4-5]),未见成人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系别转换 化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SMD1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5
作者 刘博 高超 +9 位作者 李伟京 漆佩静 林巍 崔蕾 张瑞东 郑胡镛 杨塔娜 吕葛 李志刚 刘曙光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5-189,共5页
背景基于风险分层的强化疗方案极大提高了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生存率。然而,疾病复发仍然是ALL治疗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目的探讨人CUB和Sushi多结构域1(CSMD1)基因rs1504774G>A和rs6558702G>A多态性与儿童ALL预后的相... 背景基于风险分层的强化疗方案极大提高了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生存率。然而,疾病复发仍然是ALL治疗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目的探讨人CUB和Sushi多结构域1(CSMD1)基因rs1504774G>A和rs6558702G>A多态性与儿童ALL预后的相关性。设计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6年10月至2010年8月初诊且化疗前未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ALL患儿。采用Sequenom MassARRAY时间飞行质谱系统检测rs1504774G>A和rs6558702G>A基因型。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无复发生存(RFS)评估,组间RFS差异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分析。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进行独立预后因素的分析。主要结局指标RFS。结果373例初诊ALL患儿纳入本文分析,男235例,女138例,中位年龄5(1~16)岁。中位随访时间为87(1~192)个月,其中51例骨髓复发,4例睾丸复发,2例中枢神经系统复发,1例骨髓合并睾丸复发。rs1504774 AA基因型携带者RFS率显著低于GG基因型携带者(P=0.032);rs6558702 GA+AA基因型携带者RFS率显著高于GG基因型携带者(P=0.02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rs1504774 AA基因型是R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HR=1.465,95%CI:1.083~1.981,P=0.013)。结论CSMD1 rs1504774G>A多态性位点可能是ALL患儿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MD1 儿童 预后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6
作者 贾明 胡波飞 +3 位作者 徐晓军 徐卫群 张晶樱 汤永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9-324,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特点、治疗反应及预后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7年11月于本院初诊的ALL患儿837例,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出E2A-P BX1阳性患儿48例,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分... 目的:探讨儿童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特点、治疗反应及预后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7年11月于本院初诊的ALL患儿837例,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出E2A-P BX1阳性患儿48例,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8例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患儿中男26例,女22例,发病年龄9个月-13岁。初诊低危、中危及高危分别为2例(4.2%)、32例(66.7%)和14例(29.1%)。初诊外周血白细胞数<50×10^(9)/L者25例(53.2%),(50-100)×10^(9)/L者11例(23.4%),≥100×10^(9)/L者11例(23.4%)。免疫表型主要是以common-B ALL为主(44例,占91.7%)。48例E2A-PBX1阳性患儿未检测到BCR-ABL1、MLL-AF4、TEL-AML1等其他白血病融合基因。所有患儿均接受中国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008方案治疗,其中,泼尼松反应不良者5例(10.4%)。48例患儿在诱导治疗结束后均获得完全缓解。至随访截止时间(2023年4月30日),共5例患儿出现复发,其中中危1例、高危4例,高危组患儿的复发率明显高于中、低危组(均P<0.05);绝大多数复发患儿初诊白细胞数较高,其中4例≥100×10^(9)/L,初诊白细胞数≥100×10^(9)/L组患儿的复发率明显高于<100×10^(9)/L组(P<0.01)。本组共有4例患儿死亡,其中因白血病复发导致死亡的患儿有3例。48例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患儿10年无事件生存率及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7.5%±4.8%、91.7%±4.0%。结论:在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ALL患儿中,初诊白细胞计数高及危险度分层较高的患儿更容易出现复发,复发是患儿的主要死亡原因,建议此类患儿接受更高强度的化疗或尽早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以进一步改善其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2A-PBX1融合基因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复发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雷巴替尼联合化疗治疗伴T315I突变的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7
作者 吴修进 余霞 +5 位作者 姜薇 王冬梅 史丽君 潘亚宁 姜甜甜 魏立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6-229,共4页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出现显著改善了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患者的预后。然而,对于合并有高危遗传学改变的患者效果差,如T315I突变的出现可导致疾病进展。本研究报告了3例合并高危遗传学改变的Ph+ALL患者,在使用第二...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出现显著改善了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患者的预后。然而,对于合并有高危遗传学改变的患者效果差,如T315I突变的出现可导致疾病进展。本研究报告了3例合并高危遗传学改变的Ph+ALL患者,在使用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和化疗后达到完全缓解,但MRD转阴困难,并快速复发。复发后,3例患者均检测到T315I突变。3例均联用奥雷巴替尼及化疗,1疗程均达到形态学缓解、MRD转阴、BCR-ABL融合基因同步转阴。因此,伴高危遗传学改变的Ph+ALL发生T315I突变时接受奥雷巴替尼治疗能快速达到分子生物学缓解;奥雷巴替尼是否可以一线使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T315I突变 高危遗传学改变 奥雷巴替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体外实验验证探讨黄芩苷联合热刺激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作用机制
8
作者 刘自茹 孙竹筠 +6 位作者 葛平亮 石冉 刘孝云 叶冬雪 张国英 容蓉 杨勇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67-1176,共10页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及体外实验探究黄芩苷联合热刺激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筛选热刺激干预ALL细胞系Jurkat、CCRF-CEM、Hut-78和正常淋巴细胞HMy2.CIR的适宜条件,并...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及体外实验探究黄芩苷联合热刺激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筛选热刺激干预ALL细胞系Jurkat、CCRF-CEM、Hut-78和正常淋巴细胞HMy2.CIR的适宜条件,并检测黄芩苷结合热刺激对3种ALL细胞系及正常细胞系增殖的影响。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到黄芩苷联合发热刺激治疗ALL的关键靶点,通过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预测其可能的作用机制。通过RT-qPCR法检测黄芩苷单用及黄芩苷联合热刺激干预ALL细胞系Jurkat和CCRF-CEM后细胞中TNF-α、AKT1、TYMS、CASP3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热刺激干预ALL细胞的最佳条件为41℃,24 h,热刺激结合黄芩苷可协同抑制ALL细胞系的生长,并有效减少黄芩苷的细胞毒性。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共获得黄芩苷与ALL疾病交集靶点55个,黄芩苷与发热交集靶点77个。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提示,黄芩苷联合发热刺激干预ALL可能与影响细胞内活性氧代谢、DNA转录和半胱氨酸酶参与的细胞凋亡过程有关,细胞凋亡、TNF-α和IL-17等信号通路是黄芩苷联合热刺激作用于ALL的关键通路。体外实验表明,以SDHA基因作为管家基因,在41℃热刺激条件下,黄芩苷能明显上调ALL细胞内TNF-α、CASP3表达量,下调TYMS表达量。结论网络药理学分析及体外实验证明黄芩苷联合热刺激可协同治疗ALL,其作用机制与调节ALL细胞TNF-α、CASP3基因水平,破坏细胞结构进而诱导细胞凋亡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黄芩苷 热刺激 网络药理学 抗肿瘤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预后及影响因素单中心分析
9
作者 王真 朱嘉莳 +4 位作者 付盼 王丹 张娜 邵静波 李红 《临床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1-277,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复发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选取2006年2月至2019年12月接受国内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协作组方案治疗的458例初诊ALL儿童,回顾性分析76例复发ALL儿童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因素。结...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复发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选取2006年2月至2019年12月接受国内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协作组方案治疗的458例初诊ALL儿童,回顾性分析76例复发ALL儿童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因素。结果本中心儿童ALL总体复发率为16.6%(76/458);复发ALL患儿死亡率57.9%(44/76),复发ALL患儿5年总体生存率为(38.6±5.9)%。按复发时间分组,极早期复发26例、早期复发30例、晚期复发20例,三组5年总体总生存率(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按复发部位分组,单纯骨髓复发57例,髓外复发12例及髓内外联合复发7例,三组5年O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6例复发儿童11例放弃治疗,65例接受再次治疗,未获得2次完全缓解(CR2)14例,获CR251例,两组5年O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按照复发后治疗方式分组分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Allo-HSCT)22例(33.8%),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CART)治疗组8例(12.3%),CART联合Allo-HSCT组14例(21.5%),单纯化疗和(或)靶向药物组21例(32.2%),组间比较5年O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初诊白细胞>100×10^(9)/L、初诊危险度、复发时间、复发部位、复发后危险度、复发后治疗方案、是否获得CR2是影响复发ALL儿童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极早期复发和复发后未获得CR2是影响复发ALL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复发后接受CART细胞衔接移植治疗是复发ALL患儿预后保护因素。结论本中心儿童ALL复发时间以早期复发为主,复发部位以骨髓复发为主。多因素预后分析极早期复发和复发后未获得CR2是复发ALL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CART联合Allo-HSCT可改善复发急淋患儿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预后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文氏菌门冬酰胺酶和培门冬酰胺酶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中的不良反应
10
作者 黄闪 管玉洁 +2 位作者 宋丽丽 史利欢 刘炜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08-612,共5页
目的比较欧文氏菌门冬酰胺酶(Erwinia ASP)和培门冬酰胺酶(PEG-ASP)的不良反应,为临床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在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治疗期间因PEG-ASP过敏替代为Erwinia AS... 目的比较欧文氏菌门冬酰胺酶(Erwinia ASP)和培门冬酰胺酶(PEG-ASP)的不良反应,为临床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在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治疗期间因PEG-ASP过敏替代为Erwinia ASP的ALL患者为病例组(13例),同期按照同性别1∶2完全匹配的方式,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选取26例PEGASP治疗的ALL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再诱导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血液生化指标、血氨水平及胃肠道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未结合胆红素(UB)、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淀粉酶(AMY)、尿素氮(UN)、肌酐(C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bg)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移酶(GGT)、结合胆红素(BB)、血糖(Glu)值高于病例组,白蛋白(ALB)值低于病例组(P<0.05),其中Glu和ALB、BB平均值均在正常范围内。治疗后2组血氨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病例组血氨水平高于对照组(P<0.001)。2组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rwinia ASP和PEG-ASP在儿童ALL再诱导治疗中对肝功能均有影响,对凝血功能影响较小,Erwinia ASP对血氨的影响更显著,两者均有胃肠道反应,但程度较弱,建议Erwinia ASP治疗后常规检测血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培门冬酰胺酶 欧文氏菌门冬酰胺酶 不良反应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伴化疗药物相关脑损伤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
11
作者 赵敏 汤继宏 +4 位作者 肖潇 杨乐天 徐欢 武银银 冯隽 《临床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0,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急淋)伴化疗药物相关脑损伤的类型、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及预后情况,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类脑损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3年6月仅接受化疗后发生化疗药物相关脑损伤的急淋患儿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急淋)伴化疗药物相关脑损伤的类型、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及预后情况,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类脑损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3年6月仅接受化疗后发生化疗药物相关脑损伤的急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纳入化疗药物相关脑损伤患儿46例,男24例、女22例。急淋发病中位年龄为5.6(3.7~10.2)岁;化疗后发生脑损伤的中位年龄为6.6(4.7~10.3)岁。首次全身化疗后,经过2.0(1.0~8.0)个月首次出现脑损伤,其中脑病34例(73.9%)、神经血管并发症9例(19.6%)、孤立性神经系统症状3例(6.5%)。38例患儿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以癫痫发作最为常见(26例),其次为头昏或头痛、瘫痪、视觉障碍等。脑病患儿病灶主要分布在侧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顶叶、枕叶、额叶等部位;神经血管并发症主要表现为颅内出血及脑血栓形成,其中静脉血栓形成部位以上矢状窦最常见。38例有明显神经系统症状患儿中,30例临床症状改善较快,预后良好。随访至22个月,32例神经影像学异常患儿中29例经复查提示好转。结论急淋伴化疗药物相关脑损伤的临床和神经影像学表现多样,总体预后较好,极少患儿可有症状性癫痫后遗症;早期神经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脑损伤早发现及早干预,更好优化急淋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化疗 脑损伤 临床特点 神经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马替尼联合西达本胺抗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协同效应研究
12
作者 杨晨燕 杨婵 葛峥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1-960,共10页
目的:探讨氟马替尼(FLU)联合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西达本胺(CHI)对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细胞株SUP-B15的协同作用,并研究其协同抗白血病的机制。方法:CCK-8法检测FLU、CHI单药及联合用药对SUP-B15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氟马替尼(FLU)联合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西达本胺(CHI)对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细胞株SUP-B15的协同作用,并研究其协同抗白血病的机制。方法:CCK-8法检测FLU、CHI单药及联合用药对SUP-B15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RT-q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靶基因表达。结果:与FLU和CHI单药相比,FLU联合CHI显著抑制SUP-B15细胞增殖,诱导SUP-B15细胞G0/G1期阻滞,显著增加SUP-B15细胞凋亡率。公共数据库分析两药作用靶点与Ph+ALL致病候选基因识别50个交集基因,富集到p53和c-Myc转录因子以及PI3K/AKT信号通路。FLU、CHI联合用药较单药组显著降低BCR::ABL融合基因的mRNA水平,上调p53、BAX及Caspase-3的蛋白和mRNA水平,下调c-Myc、PIK3CA、PIK3CB及AKT2的蛋白和mRNA水平。GEO数据库及本中心临床样本分析发现Ph^(+)ALL患者中c-Myc、PIK3CA、PIK3CB及AKT2显著高表达而p53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结论:FLU联合CHI可能通过p53/c-Myc轴靶向PI3K/AKT信号通路,协同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以及诱导周期阻滞,从而发挥抗Ph+ALL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西达本胺 氟马替尼 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治疗在成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一线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田芸 李瑞萍(综述) 马艳萍(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628-632,共5页
近年来,免疫治疗的应用改善了复发/难治(relapsed/refractory,R/R)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 cell-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的预后。贝林妥欧单抗(blinatumomab)、奥加伊妥珠单抗(inotuzumab ozogamicin,InO)和嵌合抗原受体T... 近年来,免疫治疗的应用改善了复发/难治(relapsed/refractory,R/R)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 cell-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的预后。贝林妥欧单抗(blinatumomab)、奥加伊妥珠单抗(inotuzumab ozogamicin,InO)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T-cell therapy]是3种主要的免疫治疗药物,均获批用于治疗R/R B-ALL。新的治疗策略是将免疫治疗纳入一线治疗方案,以减少化疗的不良反应,延长生存期,并增加老年患者治疗的可能性。本文综述了将免疫治疗纳入一线B-ALL治疗方案的新策略,并探讨了无化疗方案在特定亚组患者中的潜在应用价值,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B 淋巴细胞白血病 免疫治疗 贝林妥欧单抗 奥加伊妥珠单抗 嵌合抗原受体T 细胞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ncRNA-PVT1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的相关性
14
作者 柳善伟 刘艳芬 +1 位作者 孟庆华 孙宪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44,共6页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浆细胞瘤变异易位1(lncRNA-PVT1)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64例ALL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儿按照CCLG-ALL-2015方案进行规范化治疗,随访患儿的总生存期(OS)...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浆细胞瘤变异易位1(lncRNA-PVT1)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64例ALL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儿按照CCLG-ALL-2015方案进行规范化治疗,随访患儿的总生存期(OS)。在首次确诊(T1)、早期强化治疗前(T2)、巩固治疗前(T3)、延迟强化治疗前(T4)、维持治疗前(T5)进行骨髓检查及lncRNA-PVT1检查。收集同期25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的骨髓样本作为对照组。比较ALL组和对照组的lncRNA-PVT1表达情况。将ALL患儿按照T3时的危险因素进行分层,分为高危组和非高危组,统计两组的lncRNA-PVT1表达变化。分析lncRNA-PVT1与患儿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ALL患儿的lncRNA-PVT1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lncRNA-PVT1诊断ALL的AUC为0.919(95%CI:0.863-0.975),最佳截断值为1.465,敏感度为87.50%,特异度为98.80%。根据lncRNA-PVT1的中位值2.18将64例ALL患儿分为低表达组(lncRNA-PVT1<2.18)和高表达组(lncRNA-PVT1≥2.18)。高表达组存在更高的Day 33 MRD,与低表达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在T3、T4、T5时,高危组的lncRNA-PVT1表达量明显高于非高危组(均P<0.01);高危组在5个时间点的lncRNA-PVT1表达量显著升高(P<0.001);非高危组在5个时间点的lncRNA-PVT1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表达组的中位OS为35(9-37)个月,高表达组为25(5-33)个月(P<0.01)。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均显示,Day 33 MRD(>10^(-2))、lncRNA-PVT1(≥2.18)是影响ALL患儿OS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lncRNA-PVT1参与儿童ALL的发病,且与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非编码RNA浆细胞瘤变异易位1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预后 诊断价值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排泄延迟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评估
15
作者 程千松 丁美琪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61-965,共5页
目的:分析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在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化疗期间药物排泄延迟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在2010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39例成人ALL患者,共计完成74例次HD-MTX化... 目的:分析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在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化疗期间药物排泄延迟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在2010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39例成人ALL患者,共计完成74例次HD-MTX化疗,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MTX用药结束后0、20和44 h血药浓度。依据44 h血药浓度将患者分为排泄延迟组(≥0.3μmol/L)及非排泄延迟组(<0.3μmol/L),比较两组毒副反应的发生率。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筛选出与MTX排泄延迟相关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MTX排泄延迟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相关危险因素应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估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74例次化疗共发生27例次排泄延迟,排泄延迟组的黏膜损害及肾功能损害发生率较非延迟组明显增加(均P<0.05)。MTX用量、血尿酸、MTX峰浓度(即用药结束后0 h血药浓度)是MTX排泄延迟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所筛选的3个独立影响因素构建MTX排泄延迟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校准曲线、一致性指数、曲线下面积及决策曲线分析法等结果显示该模型良好,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及区分度。结论:成人ALL在HD-MTX化疗期间MTX排泄延迟发生率较高,基于筛选出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用于评估排泄延迟的发生风险,及时甄别出排泄延迟的高危人群,联合MTX血药浓度检测可以个体化调整解救措施,减少毒副作用的发生,保障化疗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剂量甲氨蝶呤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排泄延迟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对碱性磷酸酶的影响
16
作者 李新贵 徐达良 +3 位作者 于飚 顾筠 邓妍 张诗海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99-1104,共6页
目的:探讨大剂量甲氨蝶呤(MTX)对碱性磷酸酶(ALP)的影响、ALP的变化对骨骼代谢、骨髓粒系功能、肝功能及排泄的影响。方法:对某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2022年1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 目的:探讨大剂量甲氨蝶呤(MTX)对碱性磷酸酶(ALP)的影响、ALP的变化对骨骼代谢、骨髓粒系功能、肝功能及排泄的影响。方法:对某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2022年1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儿巩固化疗前后生化、电解质、血常规指标及甲氨蝶呤C_(48h)血液浓度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白蛋白(ALB)为肝功指标,血清钙(Ca)、磷(P)为骨代谢指标,中性粒细胞(ANC)、白细胞计数(WBC)为骨髓粒系功能观测指标,以甲氨蝶呤C_(48h)浓度≥1μmol/L为排泄延迟;对首次化疗、再次化疗前后ALP水平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按ALP水平将再次化疗患儿分成正常组及低下组,对化疗前后7项指标进行定量及定性分析,并对再次化疗患儿甲氨蝶呤C_(48h)浓度与上述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首次化疗、再次化疗后,ALP明显降低[(204.0±83.6)U/L vs.(172.8±67.3)U/L,(179.4±59.3)U/L vs.(169.6±57.1)U/L,P均<0.05],ALP低下患儿再次化疗后,血清Ca、P、ANC、WBC、ALB均明显降低(P<0.05),AST、ALT升高(P<0.05);ALT是排泄延迟独立危险因素(OR=1.049,95%CI 1.023~1.077,P<0.001),ALB为排泄延迟独立保护因素(OR=0.551,95%CI 0.460~0.660,P<0.001),ALP不甲氨蝶呤排泄延迟的显著影响因素。结论:大剂量甲氨蝶呤导致ALP显著下降,伴随整个巩固化疗过程,ALP不是一个良好的肝功及骨髓粒系功能的预测指标,ALP连同血清钙磷水平可以构成骨代谢障碍的一个预警指标,ALL患儿接受甲氨蝶呤巩固化疗期间,可适量补充钙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剂量甲氨蝶呤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碱性磷酸酶 骨代谢 排泄延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龄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状态特点及与预后的关系
17
作者 吕玉婉 王季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1-578,共8页
目的 探究不同年龄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状态特点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2023年9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436例AML成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划分标准分为青年组(&... 目的 探究不同年龄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状态特点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2023年9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436例AML成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划分标准分为青年组(>18岁)146例,中年组(>35岁)170例,老年组(>60岁)120例。比较3组患者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指标。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CD3^(+)、CD4^(+)、CD8^(+)、CD4^(+)/CD8^(+)水平的动态变化。根据患者预后分为预后良好96例、预后中等218例和预后不良122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与不同年龄预后较差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评价治疗前CD3^(+)、CD4^(+)、CD8^(+)、CD4^(+)/CD8^(+)T细胞对AML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老年组的白细胞计数(WBC)、CD3^(+)、CD4^(+)、CD8^(+)、CD4^(+)/CD8^(+)T细胞水平最低,其次是中年组,青年组上述指标水平最高;老年组的血小板(PLT)、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最高,其次是中年组,青年组上述指标水平最低(均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3组患者的CD3^(+)、CD4^(+)、CD8^(+)、CD4^(+)/CD8^(+)T细胞水平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和交互效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D3^(+)、CD4^(+)、CD8^(+)、CD4^(+)/CD8^(+)T细胞是青年组、中年组及老年组AML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均P<0.05)。ROC曲线结果表明,单独的CD3^(+)、CD4^(+)、CD8^(+)、CD4^(+)/CD8^(+)T细胞检测及4种指标联合检测对青年组、中年组及老年组AML患者发生预后不良均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AUC>0.7)。结论 老年患者CD3^(+)、CD4^(+)、CD8^(+)、CD4^(+)/CD8^(+)T细胞水平较低,且CD3^(+)、CD4^(+)、CD8^(+)、CD4^(+)/CD8^(+)T细胞为AML患者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低CD3^(+)、CD4^(+)、CD8^(+)、CD4^(+)/CD8^(+)T细胞水平患者预后不良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T淋巴细胞 年龄 免疫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抑制分子TIGIT/CD155和PD-1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8
作者 张瑞 陈双 +1 位作者 骆婷婷 曲建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1,共8页
目的:探讨共抑制分子TIGIT/CD155和PD-1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和Treg细胞上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0例CLL患者和20例健康人员,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和Treg细胞表面抑制性分子PD-1、TI... 目的:探讨共抑制分子TIGIT/CD155和PD-1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和Treg细胞上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0例CLL患者和20例健康人员,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和Treg细胞表面抑制性分子PD-1、TIGIT的表达水平,并检测受试者外周血B细胞和DC细胞上CD155的表达水平。结果:CLL患者组外周血PD-1^(+)TIGIT^(+)CD4^(+)T细胞、PD-1^(+)TIGIT^(+)Treg细胞、CD155^(+)DC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CLL患者的PD-1^(+)TIGIT^(+)CD4^(+)T细胞和PD-1^(+)TIGIT^(+)Treg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PD-1^(+)TIGIT-CD4^(+)T细胞和PD-1^(+)TIGIT-Treg细胞(P<0.05)。PD-1^(+)TIGIT^(+)CD4^(+)T细胞和PD-1^(+)TIGIT^(+)Treg细胞均与CD155^(+)DC细胞水平呈正相关(r=0.742,r=0.766)。随着Binet分期进展,PD-1^(+)TIGIT^(+)CD4^(+)T细胞、PD-1^(+)TIGIT^(+)Treg细胞、CD155^(+)DC细胞比例逐渐增加(P<0.05),CD38≥30%、IGVH未突变、染色体异常的预后不良组患者的上述三种细胞比例均增高(P<0.05)。结论:PD-1和TIGIT共抑制分子可能参与了CLL晚期患者的免疫耗竭,具有临床预后参考价值。双抑制分子靶向治疗为CLL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抑制性分子 PD-1 TIGI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理论指导下的营养管理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患儿营养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向明丽 麻彦 +1 位作者 李艺 易岚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7-231,共5页
目的:分析生态系统理论指导下的营养管理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化疗患儿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6例ALL患儿,采用群随机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 目的:分析生态系统理论指导下的营养管理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化疗患儿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6例ALL患儿,采用群随机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营养管理,观察组采用生态系统理论指导下的营养管理。干预前后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和转铁蛋白(TFN)水平,测量患儿上臂围、三角肌皮褶厚度,采用Piper疲乏量表评估癌因性疲乏程度。记录患儿干预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血清ALB、PA、TFN、上臂围较干预前的下降幅度小于对照组(P<0.05),躯体疲乏、认知疲乏、情感疲乏、综合疲乏评分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肝损伤、恶心呕吐、腹泻和黏膜炎症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态系统理论指导的营养管理可有效维持ALL化疗患儿的营养状态,提高患儿化疗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生态系统理论 营养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19 CAR-T细胞治疗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及青少年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毓 薛玉娟 +4 位作者 左英熹 贾月萍 陆爱东 曾慧敏 张乐萍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83-588,共6页
目的探讨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对于儿童及青少年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1年3月接受CD19 CAR-T治疗的<25岁难治/复发B-ALL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该疗法的疗效及... 目的探讨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对于儿童及青少年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1年3月接受CD19 CAR-T治疗的<25岁难治/复发B-ALL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该疗法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共纳入64例难治/复发B-ALL患者,男35例、女29例,中位年龄8.5(1.0~17.0)岁。CD 19 CAR-T回输后1个月进行短期疗效评估,64例患者均获得完全缓解(CR)/完全缓解兼部分血细胞计数缓解(CRi),其中有62例患者达骨髓微小残留病灶(MRD)阴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及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发生率分别为78.1%及23.4%。共22例患者复发,中位复发时间10.1个月,4年总生存(OS)率为(66.0±6.0)%,4年无白血病生存(LFS)率为(63.0±6.0)%。长期随访结果显示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的LFS和OS率均优于未桥接移植患者(4年LFS率:81.8%±6.2%对24.0%±9.8%,4年OS率:81.4%±5.9%对44.4%±11.2%;均P<0.01)。结论CD 19 CAR-T可有效治疗难治/复发B-ALL,输注后桥接allo-HSCT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长期生存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合抗原受体 CD 19 难治 复发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