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乙草胺及铜离子复合施用对黑土农田生态系统土著微生物的急性毒性效应 被引量:23
1
作者 张惠文 张倩茹 +1 位作者 周启星 张成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9-133,共5页
采用实验室模拟方法研究了乙草胺、铜离子及其复合物在施加12d内对黑土农田生态系统中土著微生物种群数量及其土壤生物学特性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单独施加乙草胺或铜离子对土壤中主要微生物类群———细菌、放线菌以及作物生长有... 采用实验室模拟方法研究了乙草胺、铜离子及其复合物在施加12d内对黑土农田生态系统中土著微生物种群数量及其土壤生物学特性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单独施加乙草胺或铜离子对土壤中主要微生物类群———细菌、放线菌以及作物生长有益微生物类群———自生固氮菌、矿化磷细菌及硅酸盐细菌具有明显的急性毒性作用;这种毒性效应尤以第6d最为显著。单独施加乙草胺或铜离子可使供试土壤中的真菌数量明显提高,第9d时,乙草胺和铜离子处理土壤中真菌数量比对照分别提高20.87倍和3.01倍。乙草胺和铜离子的复合施加在前6d对土壤中所有被检测微生物种群的毒性均比其相应的单因子的毒性强,表现出明显的乙草胺-铜离子协同毒性效应。乙草胺对供试土壤的呼吸强度和脱氢酶活性具有明显的刺激效应。铜离子在前6d刺激供试土壤呼吸强度增强,从第9d开始抑制供试土壤的呼吸强度;而铜离子在处理过程中对土壤脱氢酶活性却表现为强烈的抑制效应。当乙草胺和铜离子复合施加时,对供试土壤的呼吸强度和脱氢酶活性的作用随作用时间呈现不同作用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草胺 铜离子 黑土农田 生态系统 土著微生物 急性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砜基乙酸酯类化合物对大型蚤的急性毒性效应以及定量结构活性相关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新会 王斌 +3 位作者 黄智 韩朔睽 张正 王连生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76-480,共5页
以大型蚤 (Daphniamagna)为模型生物 ,测定了 2 0种苯砜基乙酸酯类化合物在静态实验系统中的急性毒性效应 .应用电荷模型方法对化合物的急性毒性进行定量结构 活性相关 (QSAR)研究 .结果表明 ,电荷方法建立的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自... 以大型蚤 (Daphniamagna)为模型生物 ,测定了 2 0种苯砜基乙酸酯类化合物在静态实验系统中的急性毒性效应 .应用电荷模型方法对化合物的急性毒性进行定量结构 活性相关 (QSAR)研究 .结果表明 ,电荷方法建立的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自由度校正的相关系数r2adj=0 92 2 ) .在所应用的诸多参数中 ,MW (分子量 )、QO(化合物中氧原子所带静电荷的平方值的和的平方根 )、Q2S (硫原子所带静电荷的平方值的和 )三个参数的统计意义最为显著 .对预测模型的分析可知 ,化合物中的基团—SO2 —是活性中心 ,另外 ,两个含氧基团—NO2 和—CO2 —对化合物的活性也有较大的贡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结构 活性 相关分析 急性毒性效应 大型蚤 苯砜基乙酸酯 QSAR 量子化学描述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环芳烃(萘)与聚苯乙烯微球联合对普通小球藻的急性毒性效应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潇峮 李立杰 +3 位作者 彭梦 柴毅 张辉 罗鸣钟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364-1373,共10页
为了解多环芳烃类污染物与微塑料的联合毒性效应,实验通过检测藻密度、叶绿素a含量(Chl.a)、总蛋白(TP)、丙二醛含量(MDA)、过氧化氢酶活性(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T-SOD)等指标,探究了环境中持久型污染物萘(Nap)和5μm聚苯乙烯微塑... 为了解多环芳烃类污染物与微塑料的联合毒性效应,实验通过检测藻密度、叶绿素a含量(Chl.a)、总蛋白(TP)、丙二醛含量(MDA)、过氧化氢酶活性(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T-SOD)等指标,探究了环境中持久型污染物萘(Nap)和5μm聚苯乙烯微塑料(MPs)联合胁迫对普通小球藻96h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Nap和MPs单独和联合胁迫时对普通小球藻均有抑制作用,单独胁迫时最高抑制率分别为68.26%和57.40%,联合胁迫时最高抑制率为52.05%;对Chl.a也均产生抑制作用,与藻密度呈现出较好的一致性。在单独及联合胁迫下,TP含量均显著下降,MDA含量均显著上升。Nap单独胁迫时CAT和T-SOD活性均呈显著下降趋势;MPs单独胁迫和联合胁迫时,CAT和T-SOD活性均先上升后下降,且联合胁迫实验组最终CAT和T-S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Nap和MPs对普通小球藻的EC_(50)-96h分别为81.35和383.3 mg/L,Nap较MPs对普通小球藻的毒性更强;Nap和MPs(毒性单位比1﹕1)对普通小球藻的EC_(50)-96h为1.320 TU,联合毒性效应表现为拮抗作用。可见,MPs的存在降低了Nap的毒性,在短期内体现出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联合胁迫 急性毒性效应 普通小球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油水溶性成分对斜带髭鲷受精卵及仔鱼的急性毒性效应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振 郑森林 +5 位作者 刘文华 陈彬 刘正华 黄浩 俞炜炜 马志远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67-372,共6页
以2008年8月的北部湾涠洲岛附近发生特大溢油事故为背景,研究涠洲岛原油水溶性成分对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itens)受精卵孵化及仔鱼的急性毒性效应.受精卵24 h孵化试验中,原油水溶性成分对斜带髭鲷受精卵孵化抑制的半效应浓度EC50(95%... 以2008年8月的北部湾涠洲岛附近发生特大溢油事故为背景,研究涠洲岛原油水溶性成分对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itens)受精卵孵化及仔鱼的急性毒性效应.受精卵24 h孵化试验中,原油水溶性成分对斜带髭鲷受精卵孵化抑制的半效应浓度EC50(95%置信限)为2.02(1.25~3.25)mg/dm3,且抑制效应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同时,原油水溶性成分对刚孵出的仔鱼具有明显的致畸或致死效应.仔鱼的48 h急性毒性试验中,仔鱼12、24和48 h的半致死浓度LC50(95%置信限)分别为0.91(0.65~1.29)、0.16(0.06~0.50)、0.14(0.05~0.43)mg/dm3.可见原油水溶性成分对斜带髭鲷受精卵孵化及刚孵出幼体具有明显的急性毒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溢油 斜带髭鲷 孵化率 急性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Hg^(2+)、Pb^(2+)、Cr^(6+))对厚颌鲂幼鱼单一急性毒性效应
5
作者 杨艳红 郑永华 王磊 《科学养鱼》 2017年第5期57-58,共2页
重金属对鱼类的致毒效应取决于重金属的不同形态及存在形式、金属的化学本质、环境的理化因素、生物的生长条件以及鱼类对重金属的适应过程等。有关学者已经就重金属对鱼类的毒性机理和致毒机制做了大量的研究,常元勋认为,重金属的毒... 重金属对鱼类的致毒效应取决于重金属的不同形态及存在形式、金属的化学本质、环境的理化因素、生物的生长条件以及鱼类对重金属的适应过程等。有关学者已经就重金属对鱼类的毒性机理和致毒机制做了大量的研究,常元勋认为,重金属的毒性与其进入生物体内的金属剂量、溶解度、氧化态等相关。在水体中,鱼对重金属的吸收通常认为有以下途径:①鱼的鳃不断吸收溶解在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然后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刘长发、梁涛等研究了鱼鳃在水体中对不同形态重金属的吸收表明,鳃的吸收是重金属进入鱼体内的重要途径。②在摄食时,水体或残留在饵料中的重金属会进入消化道内。③体表与水体的渗透交换作用也可能是水体中重金属进入体内的一个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离子 急性毒性效应 PB^2+ 幼鱼 厚颌鲂 生物体内 致毒效应 化学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石油烃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效应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郑秀瑾 李懿儒 +3 位作者 包木太 何锐 刘守平 尚迎春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7-71,共5页
以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为受试生物,采用半静态实验法,考察了苯、甲苯、萘、菲和原油的水生生态毒性效应。研究表明,苯、甲苯、萘、菲和原油对斑马鱼的96h半致死浓度(Half lethal concentration,LC50)分别为49.24、75.17、33.95、3... 以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为受试生物,采用半静态实验法,考察了苯、甲苯、萘、菲和原油的水生生态毒性效应。研究表明,苯、甲苯、萘、菲和原油对斑马鱼的96h半致死浓度(Half lethal concentration,LC50)分别为49.24、75.17、33.95、36.71和59.71mg·L-1。根据鱼类毒性分级标准,5种试剂均属于中毒物质,毒性大小顺序为萘>菲>苯>原油>甲苯。在试验过程中中毒个体均出现身体失衡,无序游动,侧游仰游等症状。经过进一步的毒性机理分析得出,各物质的组成和分子结构不同,导致其在生物体内的转运和转化过程不尽相同,毒性大小各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 斑马鱼 急性毒性效应 半致死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价砷胁迫处理对普通小球藻的急性毒性效应 被引量:3
7
作者 李立杰 彭梦 +4 位作者 杨帆 余佳妮 金巍 谭凤霞 柴毅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374-1381,共8页
为探究重金属砷在水域生态系统中的毒性作用及机制,以典型浮游植物指示种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为试验对象,通过设置不同浓度As^(5+)(0、0.1、0.5、1、1.5和2 mg/L)研究其对普通小球藻的藻密度、叶绿素a含量、细胞膜通透性、蛋... 为探究重金属砷在水域生态系统中的毒性作用及机制,以典型浮游植物指示种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为试验对象,通过设置不同浓度As^(5+)(0、0.1、0.5、1、1.5和2 mg/L)研究其对普通小球藻的藻密度、叶绿素a含量、细胞膜通透性、蛋白(TP)含量、活性氧自由基(ROS)含量、丙二醛(MDA)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AOC)、总超氧化歧化酶(T-SOD)活性、三磷酸腺苷酶(ATP)活性和超微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96h胁迫内,各浓度As^(5+)处理组对普通小球藻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中2 mg/L处理组抑制率最高,为52.9%,96h-IC50为1.94 mg/L。各处理组对藻细胞Chl.a含量也均有抑制作用,其中2 mg/L处理组最低,仅为对照组的31.4%。As^(5+)浓度为1.5和2 mg/L时,藻细胞TP和ATP含量显著降低,MDA含量为对照组的2倍和2.6倍,细胞膜通透性高于对照的1.7倍和2倍。2 mg/L处理组ROS含量显著增加,为对照组的4.0倍,刺激藻细胞产生氧化应激,T-AOC和T-SOD活性显著增加,为对照组的2.8倍和1.6倍。透射电镜(TEM)结果显示,As^(5+)2 mg/L处理组会破坏藻细胞内部结构,造成胞质空泡化,类囊体片层结构断裂,叶绿体结构紊乱等现象。这表明高浓度As^(5+)对普通小球藻细胞膜和主要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具有破坏性,同时普通小球藻为应对污染物胁迫机体会产生氧化应激。在As^(5+)浓度低于1.5 mg/L时普通小球藻生理生化指标所受影响相对较小。研究揭示了典型指示种普通小球藻在As^(5+)环境胁迫中的生理生化反应,为水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修复及制定相关环境标准提供基础数据,进而实现水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砷 急性毒性效应 抗氧化酶 超微结构 普通小球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价铬对普通小球藻的急性毒性效应 被引量:1
8
作者 余佳妮 李立杰 +5 位作者 葛恒 马永华 廖木兰 尤德雨 谭凤霞 柴毅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0-87,共8页
为探究重金属铬在水环境中的致毒机理和生态风险,本实验开展不同浓度Cr^(6+)(0、0.1、0.75、1.5、2.25和3 mg/L)对受试生物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的急性毒性实验,分析藻密度、叶绿素a(Chl-a)含量、多糖含量、蛋白(TP)含量、活... 为探究重金属铬在水环境中的致毒机理和生态风险,本实验开展不同浓度Cr^(6+)(0、0.1、0.75、1.5、2.25和3 mg/L)对受试生物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的急性毒性实验,分析藻密度、叶绿素a(Chl-a)含量、多糖含量、蛋白(TP)含量、活性氧自由基(ROS)含量、丙二醛(MDA)含量、细胞膜通透性、总抗氧化(T-AOC)能力、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谷胱甘肽(GSH)含量、植物螯合肽(PCs)含量和吸附效率等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96 h内Cr^(6+)各浓度组均会抑制藻细胞的生长,其中3 mg/L处理组抑制率最高,为57.32%,96 h-IC_(50)为2.067 mg/L。叶绿素a(Chl-a)含量和藻细胞生物量的变化呈现一致性,3 mg/L处理组最低,仅为对照组的26.60%。藻细胞胞内多糖和TP含量随着胁迫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胁迫浓度的增加诱导了ROS含量的升高,3 mg/L浓度组ROS水平为对照组的6倍,MDA含量呈现相同趋势。此时藻细胞受到氧化损伤,细胞膜通透性显著增强,抗氧化体系受到激活,T-AOC、T-SOD、PCs和GSH酶活性在3 mg/L浓度组时分别为对照组的2.89倍、3.4倍、6.37倍和2.35倍。低浓度0.1 mg/L时重金属吸附率最高,高达76.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铬 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 急性毒性效应 光合色素 抗氧化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虫啉和杀虫单对泥鳅的急性毒性效应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朱元宏 李平 薛建德 《科学养鱼》 2016年第1期54-56,共3页
近年来稻田套养泥鳅的生态种养模式得到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大力研究和发展,但关于泥鳅对稻田普通农药的急性毒性研究报道还比较少。本试验选择了吡虫啉和杀虫单两种水稻常用杀虫剂对泥鳅进行毒性试验,来探讨稻田养泥鳅模式中稻田施用农药... 近年来稻田套养泥鳅的生态种养模式得到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大力研究和发展,但关于泥鳅对稻田普通农药的急性毒性研究报道还比较少。本试验选择了吡虫啉和杀虫单两种水稻常用杀虫剂对泥鳅进行毒性试验,来探讨稻田养泥鳅模式中稻田施用农药的最佳途径和使用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虫单 急性毒性效应 种养模式 农业科技工作者 常用杀虫剂 毒性试验 研究和发展 生物富集作用 出血现象 单位简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体中的铅对鲫鱼的急性毒性效应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全 《黑龙江水产》 2016年第6期42-44,共3页
工农业的迅速发展,使大量含有重金属的废水排入江河湖泊,污染环境的同时还严重影响了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对人体毒害最大的重金属,比如铅、汞、砷、镉、铬等,在水中不能被分解,以各种化学状态或化学形态存在,在进入环境或生态系统后... 工农业的迅速发展,使大量含有重金属的废水排入江河湖泊,污染环境的同时还严重影响了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对人体毒害最大的重金属,比如铅、汞、砷、镉、铬等,在水中不能被分解,以各种化学状态或化学形态存在,在进入环境或生态系统后就会存留、积累和迁移,造成危害。如随废水排出的重金属,即使浓度小,也可在藻类和底泥中积累,被鱼和贝类吸附,吸收的重金属在体内不断蓄积,浓度逐渐增加,同时很难排出,使鱼类发展成积累性中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毒性效应 鲫鱼 水体 污染环境 重金属 水生生物 人体毒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2+)、Zn^(2+)、Fe^(3+)离子对早期卤虫幼体(Artemia saline)急性毒性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蒋湘 朱文燕 +4 位作者 许乐乐 吕美霞 魏亦彤 王锂韫 陈道海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1-48,共8页
在pH8.0、温度27℃和盐度30下,采用静水毒性试验法,将早期卤虫(Artemia saline)幼体放入浓度梯度按等对数间距设置的Cu^(2+)、Zn^(2+)或Fe^(3+)离子溶液中。试验容器为有效水体200 mL、直径11 cm、高3 cm的圆柱形食品级塑料盒中,以分析... 在pH8.0、温度27℃和盐度30下,采用静水毒性试验法,将早期卤虫(Artemia saline)幼体放入浓度梯度按等对数间距设置的Cu^(2+)、Zn^(2+)或Fe^(3+)离子溶液中。试验容器为有效水体200 mL、直径11 cm、高3 cm的圆柱形食品级塑料盒中,以分析纯CuSO_(4)·5H_(2)O、ZnSO_(4)·7H_(2)O和Fe_(2)(SO_(4))_(3)配制一定质量浓度的母液,再配试验浓度:Cu^(2+)0.5~257.24 mg/L、Zn^(2+)4.01~512.86 mg/L、Fe^(3+) 32.14~127.74 mg/L,试验间不充气、不换水、不投喂,通过概率单位法估算半致死质量浓度与安全浓度。结果表明:Cu^(2+)、Zn^(2+)、Fe^(3+)对卤虫幼体的24 h、48 h半致死质量浓度为分别为89.875 mg/L、27.726 mg/L、283.445 mg/L及92.268 mg/L、81.452 mg/L、77.567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0.792 mg/L、2.933 mg/L和21.103 mg/L;卤虫幼体对3种重金属离子的敏感顺序依次为:Cu^(2+)>Zn^(2+)>Fe^(3+)。本研究结果可为卤虫养殖及海水增养殖重金属污染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卤虫幼体 重金属离子 急性毒性效应 半致死浓度 安全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洛芬对稀有鮈鲫早期生命阶段的急慢性毒性效应 被引量:2
12
作者 谢丹 王明丽 +4 位作者 王秀海 胡泓 李正炎 赵晓明 沈佳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76-85,共10页
为了探究高浓度下布洛芬对水生生物的宏观毒性效应,本文选择中国本土鱼类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为受试生物,研究了高浓度下布洛芬对稀有鮈鲫胚胎的96 h急性毒性效应和早期生命阶段的21 d慢性毒性效应,以评估布洛芬对稀有鮈鲫的毒... 为了探究高浓度下布洛芬对水生生物的宏观毒性效应,本文选择中国本土鱼类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为受试生物,研究了高浓度下布洛芬对稀有鮈鲫胚胎的96 h急性毒性效应和早期生命阶段的21 d慢性毒性效应,以评估布洛芬对稀有鮈鲫的毒性大小和对作用机制的认识。结果表明:急性实验中,布洛芬对稀有鮈鲫胚胎孵化率的毒性效应值(LC_(50))为112.7 mg/L,基于死亡率96 h的半数致死浓度(LC_(50))为77.73 mg/L,基于畸形率和异常率的半数抑制浓度(EC_(50))分别为77.73和66.7 mg/L;慢性实验的无可见效应浓度(NOEC)和最低可见效应浓度(LOEC)分别为5和8 mg/L。各浓度组对稀有鮈鲫的全长和体重均无显著影响,LOEC均大于52.43 mg/L。急慢性毒性效应浓度均为mg/L级别,远高于环境检测浓度;根据急性毒性结果,初步确定布洛芬为低毒类化学品。稀有鮈鲫对布洛芬的敏感性表明,该生物可以作为模式生物进行早期生命阶段毒性效应研究,研究结果能够为布洛芬水质基准制定和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洛芬 稀有鮈鲫 胚胎 急性毒性效应 慢性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与1,2,4-三氯苯单一及复合污染对蚯蚓毒性机制的研究
13
作者 胡艳 祝飞 +1 位作者 王艳 吴石金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11-111,共1页
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Foetida)作为受试生物,研究了土壤中Pb2+与1,2,4-三氯苯单一及复合污染对蚯蚓的毒性机制。通过滤纸接触法研究Pb2+与1,2,4一三氯苯的单一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两者对赤子爱胜蚓均有毒性。染毒48h时,... 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Foetida)作为受试生物,研究了土壤中Pb2+与1,2,4-三氯苯单一及复合污染对蚯蚓的毒性机制。通过滤纸接触法研究Pb2+与1,2,4一三氯苯的单一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两者对赤子爱胜蚓均有毒性。染毒48h时,Pb2+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10.595μg/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2+ 毒性机制 复合污染 三氯苯 蚯蚓 赤子爱胜蚓 急性毒性效应 半数致死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磺胺类抗生素与群体感应抑制剂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及其机制初探 被引量:10
14
作者 安情情 姚志峰 +4 位作者 顾宇菲 花文凤 姜蕾 林志芬 印春生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068-2075,共8页
以Vibrio fischeri为模式生物,3类群体感应抑制剂(呋喃酮、吡咯酮和吡咯)与典型磺胺类抗生素为研究对象,测定了群体感应抑制剂与磺胺类抗生素联合急性毒性效应,通过群体感应抑制剂与信号分子竞争结合LuxR的实验和结合能Ebinding的测定,... 以Vibrio fischeri为模式生物,3类群体感应抑制剂(呋喃酮、吡咯酮和吡咯)与典型磺胺类抗生素为研究对象,测定了群体感应抑制剂与磺胺类抗生素联合急性毒性效应,通过群体感应抑制剂与信号分子竞争结合LuxR的实验和结合能Ebinding的测定,初步探讨了其联合毒性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呋喃酮类化合物与磺胺类抗生素的二元等毒性比下的联合效应表现为协同与加和,吡咯酮类、吡咯类化合物与磺胺类抗生素的二元等毒性比下的联合效应分别表现为加和与拮抗;它们与LuxR的竞争结合力的差异,可能是它们与磺胺类抗生素等毒性比下的联合效应不同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感应抑制剂 磺胺类抗生素 VIBRIO fischeri 联合急性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生栅藻对全氟辛酸和Zn^(2+)联合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顺航 李立杰 +8 位作者 余佳妮 葛恒 马永华 廖木兰 尤德雨 李慧明 谭凤霞 柴毅 汪正刚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5,共12页
【目的】探究全氟辛酸(PFOA)与重金属锌(Zn^(2+))单一及联合暴露对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的急性毒性效应和作用机制,为全氟化合物(Perfluorinated compounds,PFCs)和重金属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联合风险评估提供理论基础。【方... 【目的】探究全氟辛酸(PFOA)与重金属锌(Zn^(2+))单一及联合暴露对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的急性毒性效应和作用机制,为全氟化合物(Perfluorinated compounds,PFCs)和重金属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联合风险评估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1×10^(6)mL^(-1)斜生栅藻分别在0~16 mg/L Zn^(2+)、0~350 mg/L PFOA单一处理组及0~1.5 TU联合处理组暴露96 h,分析暴露条件对斜生栅藻的细胞浓度、藻细胞叶绿素a(Chl a)、总蛋白(TP)含量、抗氧化系统、细胞外部形态、转化氨氮能力、Zn^(2+)与PFOA去除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与结论】处理96 h,Zn^(2+)与PFOA单一胁迫抑制斜生栅藻生长的半最大效应质量浓度(96 h-EC_(50))分别为14.17 mg/L和198.98 mg/L;二者联合胁迫96 h-EC_(50)为0.97 TU,作用模式为部分相加作用。Zn^(2+)和PFOA单一及联合胁迫下,藻细胞Chl a含量和TP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表明藻细胞光合作用受阻;活性氧(ROS)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上升(P<0.05),促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强,线粒体膜电位降低;T-AOC和SOD活性也因ROS的过度积累而呈现升高趋势。扫描电镜结果表明,联合胁迫会破坏藻细胞的外部形态。暴露液中总氮和氨氮含量都随污染物暴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联合暴露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更为明显;硝态氮含量始终保持低水平。斜生栅藻对PFOA的去除率仅有2%,对Zn^(2+)去除率为37.5%且随暴露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表明斜生栅藻可以有效去除锌污染,但对全氟辛酸污染去除效果欠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生栅藻 重金属锌 全氟辛酸 暴露 急性毒性效应 转化氨氮 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蚯蚓对城市污泥中铅的富集作用 被引量:9
16
作者 伏小勇 杨柳 +2 位作者 黄魁 倪少仁 许生辉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08年第2期69-71,共3页
根据蚯蚓能提高土壤自净能力并对重金属有富集作用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了在不同浓度梯度下重金属铅(Pb)对蚯蚓的急性毒性效应和蚯蚓对污泥中重金属Pb的富集效应。结果表明:在Pb浓度为3000mg/kg以下时,蚯蚓未出现明显的毒性效应,说明蚯蚓... 根据蚯蚓能提高土壤自净能力并对重金属有富集作用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了在不同浓度梯度下重金属铅(Pb)对蚯蚓的急性毒性效应和蚯蚓对污泥中重金属Pb的富集效应。结果表明:在Pb浓度为3000mg/kg以下时,蚯蚓未出现明显的毒性效应,说明蚯蚓对重金属有一定的耐受性;当Pb浓度达到3500mg/kg时,供试组蚯蚓全部死亡,说明蚯蚓对Pb的耐受性有一定的限度;蚯蚓对Pb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其富集程度随污泥中Pb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并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污泥 重金属 蚯蚓 急性毒性效应 富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毒死蜱和久效磷对胖土白蚁迁移行为影响显著
17
作者 汪开治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13,共1页
最近,印度杀虫剂毒理学家J.Venkateswara Rao等研究了有机磷杀虫剂毒死蜱和久效磷对地下胖土白蚁(蔗土白蚁)(Odontetermes obesus)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发现,毒死蜱和久效磷对此种白蚁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0.046和0.148... 最近,印度杀虫剂毒理学家J.Venkateswara Rao等研究了有机磷杀虫剂毒死蜱和久效磷对地下胖土白蚁(蔗土白蚁)(Odontetermes obesus)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发现,毒死蜱和久效磷对此种白蚁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0.046和0.148μg·cm^-2。毒死蜱的毒性相当于久效磷的3.2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白蚁 久效磷 毒死蜱 迁移行为 有机磷杀虫剂 急性毒性效应 致死中浓度 毒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