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发病24小时内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周佳男 张洋 +8 位作者 周志龙 赵新宇 乔婷婷 吴立恒 管民 马振凯 裴小溪 周腾飞 朱良付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93-801,共9页
目的探讨影响发病24 h内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AVBAO)行血管内治疗(EVT)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0年10月至2023年9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收治的发病24 h内接受EVT治疗的AVBAO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包... 目的探讨影响发病24 h内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AVBAO)行血管内治疗(EVT)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0年10月至2023年9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收治的发病24 h内接受EVT治疗的AVBAO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卒中相关危险因素(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冠心病、吸烟、既往卒中)、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起病形式、术前静脉溶栓、后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pc-ASPECTS)、基底动脉CT血管成像(BATMAN)评分、闭塞部位(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及手术相关资料,包括治疗方式[直接导管抽吸取栓和(或)支架取栓、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首选支架置入或球囊扩张为直接血管成形术,若取栓术后血流不能维持需进一步行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则为补救血管成形术]、发病至穿刺时间(OPT)、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PRT)、术后即刻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以mTICI分级2b或3级为血管成功再通)、围手术期并发症[术中栓子逃逸、术中再闭塞、术中夹层、术后3 d内出血转化和术后3 d内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以术后90 d 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mRS评分≤3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3分为预后不良。纳入单因素分析结果中P<0.1的指标,采用向后剔除法筛选变量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发病24 h内AVBAO患者行EVT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接受EVT的AVBAO患者149例,其中预后良好患者79例,预后不良患者70例,术后即刻血管成功再通患者145例,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34例,死亡32例。(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预后不良患者相比,预后良好患者的术前NIHSS评分[16.0(12.0,23.0)分比24.5(16.8,31.3)分,Z=-4.280,P<0.01]和术前mRS评分[4(4,4)分比5(4,5)分,Z=-4.711,P<0.01]均更低,糖尿病患者比例更低[15.2%(12/79)比35.7%(25/70),χ^(2)=8.376,P=0.004],且预后良好患者术后3 d内出血转化发生率[7.6%(6/79)比25.7%(18/70),χ^(2)=-0.246,P=0.003]与sICH发生率[1.3%(1/79)比14.3%(10/70),χ^(2)=-0.249,P=0.002]均低于预后不良患者。(2)将年龄、高脂血症、糖尿病、术前NIHSS评分、术前mRS评分、术后3 d内出血转化及sICH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脂血症(OR=2.433,95%CI:1.088~5.441)、糖尿病(OR=2.797,95%CI:1.168~6.701)、术前高NIHSS评分(OR=3.715,95%CI:1.684~8.195)、术后3 d内sICH(OR=19.681,95%CI:1.984~195.192)是发病24 h内AVBAO患者接受EVT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高脂血症、糖尿病、术前高NIHSS评分和术后3 d内sICH是发病24 h内接受EVT的AVBAO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预后 血管成形术 -动脉闭塞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初步经验(英文) 被引量:3
2
作者 熊志霖 乔宏宇 +4 位作者 关敏 付耀高 费建林 毕伟 黄立安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36-240,共5页
目的:评价血管内治疗对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acute vertebrobasilar artery occlusion,AVBAO)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至2015年间,实施血管... 目的:评价血管内治疗对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acute vertebrobasilar artery occlusion,AVBAO)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至2015年间,实施血管内治疗的13例AVBAO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应用脑梗死溶栓等级系统(TICI)分级评定颅内血管再通情况.临床随访3个月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预后情况.结果:13例患者的年龄平均数为62.5岁(男性11例),平均的发病到穿刺的时间为(539.0±267.7)min,入院时的NIHSS评分中位数为21.1(6-30),GCS评分中位数为8.6分(4-14).11例患者闭塞血管成功再通(TICI≥2b),血管成功再通率为84.6%.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1例.3个月后临床随访,38.5%(5/13)的患者预后中等或良好(mRS≤3).其中,以支架取栓为初始治疗的患者,42.85%的患者预后良好.以动脉溶栓为初始治疗手段的患者,16.7%的患者预后良好.3个月后整体死亡率为53.8%(7/13).结论:血管内治疗可使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获得较高的再通率,支架取栓在改善预后方面或许优于动脉溶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 卒中 血管内治疗 再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闭塞分型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结局分析
3
作者 查明明 吴敏 +2 位作者 杨晴雯 朱武生 刘新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744-752,777,共10页
目的探讨原位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ISAT)型和栓塞型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VBAO)患者的近期、远期的临床结局。方法连续回顾性纳入2011年12月至2020年10月记于南京卒中注册系统的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VBAO患者102例,根据不同的闭塞分型,... 目的探讨原位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ISAT)型和栓塞型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VBAO)患者的近期、远期的临床结局。方法连续回顾性纳入2011年12月至2020年10月记于南京卒中注册系统的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VBAO患者102例,根据不同的闭塞分型,将其分为ISAT组(45例)和栓塞组(57例)。记录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基线资料[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心房颤动节律、前驱症状、起病时严重卒中、发病至入院时间、后循环急性卒中预后早期CT评分(PC-ASPECT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临床资料[发病至穿刺时间、穿刺至再通时间、手术时长、静脉溶栓、辅助镇静、闭塞部位、急性卒中Org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首选治疗方式(动脉溶栓、机械取栓、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补救性血管成形(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动脉替罗非班、成功再通、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机械通气、住院时长、住院花费],并进行组间比较。根据发病至穿刺时间和首选治疗方式对ISAT组和栓塞组患者成功再通及出院后90 d、1年的良好结局进行亚组分析。良好结局定义为mRS评分0~3分。以栓塞组患者作为参照,选取两组人口学及基线资料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变量计算每例患者的倾向评分,并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和二元Logistic回归对倾向评分进行校正,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事件。结果(1)102例VBAO患者的平均年龄(62±11)岁,男性占比75.5%(77例)。ISAT组年龄、治疗前NIHSS评分及心房颤动史、入院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节律、起病时严重卒中比例均小于栓塞组[(59±11)岁比(64±12)岁,t=2.049;27.0(18.5,31.0)分比25.0(13.0,27.5)分,Z=-2.251;2.2%(1/45)比28.1%(16/57),χ^(2)=12.097;4.4%(2/45)比42.1%(24/57),χ^(2)=18.779;13.3%(6/45)比42.1%(24/57),χ^(2)=10.027],舒张压[85.0(78.0,97.5)mmHg比80.0(72.0,89.5)mmHg,Z=-2.344]、高血压病比例[84.4%(38/45)比57.9%(33/57),χ^(2)=8.379]均高于栓塞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基线及临床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SAT组患者发病至穿刺时间短于栓塞组[260.0(174.0,481.0)min比378.0(283.0,525.0)min,Z=-2.750],手术时长多于栓塞组[111.0(77.5,156.5)min比95.0(66.5,122.5)min,Z=-2.03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SAT组闭塞部位以椎动脉V4段比例最高[40.0%(18/45)],栓塞组闭塞部位以椎-基底动脉远段比例最高[52.6%(30/57)],两组闭塞部位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890,P<0.01);ISAT组TOAST分型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比例最高[82.2%(37/45)],栓塞组TOAST分型以其他型比例最高[49.1%(28/57)],两组TOAST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99,P<0.01);ISAT组与栓塞组首选治疗方式均以机械取栓比例最高[分别为53.3%(24/45)、86.0%(49/57)],两组首选治疗方式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730,P<0.01);ISAT组补救性血管成形术比例、动脉替罗非班使用比例均高于栓塞组[62.2%(28/45)比10.5%(6/57),χ^(2)=30.242;40.0%(18/45)比15.8%(9/57),χ^(2)=7.57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余临床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SAT组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比例高于栓塞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9%(4/45)比0,P<0.05];其余临床结局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倾向评分后,ISAT组和栓塞组患者出院后90 d良好结局和1年良好结局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相较栓塞组患者,ISAT组与更高比例的补救血管成形术相关(校正后OR=11.924,95%CI:3.477~40.893,P<0.01),且有着更高的住院期间花费(β系数=37843.420,95%CI:8693.664~66993.175,P=0.011)。其余临床事件发生风险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发病至穿刺时间≤6 h的患者中,ISAT组患者出院后90 d良好结局和1年良好结局的比例低于栓塞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90 d:20.0%(9/45)比26.3%(15/57),校正后OR=0.144,95%CI:0.029~0.705,P=0.017;1年:22.2%(10/45)比26.3%(15/57),校正后OR=0.119,95%CI:0.022~0.638,P=0.013]。其余临床事件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SAT型和栓塞型VBAO患者,其良好结局及再通比例相当,但ISAT型有着更为复杂的再通过程,住院花费也较高,早期治疗时间窗内的临床结局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 动脉粥样硬化原位血栓形成 补救治疗 住院花费 临床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循环症状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椎基底动脉几何形态与基底动脉斑块的HR-VWI分析
4
作者 钟丽玲 徐棣豪 +2 位作者 宋建勋 林国辉 符念霞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3-340,共8页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研究后循环症状性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椎基底动脉(vertebrobasilar artery,VBA)几何形态与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斑块的发生...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研究后循环症状性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椎基底动脉(vertebrobasilar artery,VBA)几何形态与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斑块的发生、分布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6月—2021年12月在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后循环症状性AIS患者,根据HR-VWI上BA是否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将患者分为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BA-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角、BA-中角、BA曲折率。再根据3D-TOF-MRA将患者的VBA几何形态分为步行型、音叉型、λ型和一侧VA不汇入型,统计4种VBA几何形态BA斑块的发生率,并比较4种VBA几何形态的BA-VA角、BA-中角、BA曲折率、斑块分布、外管腔直径、斑块体积、血管外壁面积、血管壁面积、斑块厚度、斑块负荷(plaque burden,PB)、斑块强化率(enhancement rate,ER)的差异。结果共纳入71例患者,其中54例(76.1%)有斑块,17例(23.9%)无斑块。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和VBA形态特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4种VBA几何形态中,步行型的BA斑块发生率高于音叉型(92.3%vs.55.6%,P=0.033)。音叉型[(166.83±13.27)°vs.(150.77±19.65)°,P=0.008]和λ型[(163.82±12.36)°vs.(150.77±19.65)°,P=0.028]的BA-中角均大于步行型。4种VBA几何形态中步行型的BA曲折率最大(P=0.005)。4种几何形态的BA斑块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9),斑块特征、PB和ER等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后循环症状性AIS患者的VBA几何形态与BA斑块的发生密切相关,相较于音叉型,步行型更容易发生BA斑块,4种VBA几何形态中步行型的BA更容易弯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 后循环症状性急性缺血性卒中 动脉几何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麻醉下经桡动脉入路应用导管“裸撑”技术治疗重度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单中心临床经验
5
作者 张磊 但毕堂 徐士飞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37-545,共9页
目的探讨在局部麻醉下经桡动脉入路应用导管“裸撑”技术血管内治疗重度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1年6月至2023年3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于局部麻醉下经桡动脉入路应用导管“裸撑”技术... 目的探讨在局部麻醉下经桡动脉入路应用导管“裸撑”技术血管内治疗重度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1年6月至2023年3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于局部麻醉下经桡动脉入路应用导管“裸撑”技术(不使用导引导管及长鞘作为支撑,直接将远端通路导管超选入目标血管的技术)行重度椎-基底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的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心房颤动、卒中史、吸烟史、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术前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收集手术相关数据,包括狭窄部位(椎动脉V4段、基底动脉、椎动脉V4段+基底动脉)、狭窄率(70%~90%、>90%~99%)、靶病变血管直径、病变血管长度、椎-锁夹角、椎-锁距离、是否使用远端通路导管、麻醉方式(局部麻醉、局部麻醉转全身麻醉)、是否存在孤立椎动脉(对侧椎动脉闭塞)、远端通路导管是否经过塑形、远端通路导管到达椎动脉的位置(椎动脉V2、V3、V4段)、血管内治疗方式(单纯球囊扩张、球囊扩张+自膨支架、球囊扩张支架)、术中出现脑缺血症状、术中出现严重脑缺血症状及是否转换手术入路。统计所有患者临床结局及随访情况,包括手术成功[经桡动脉入路完成手术且血管内治疗后靶病变血管残余狭窄率<30%,且术后即刻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为3级]率、术后72 h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围手术期并发症(致残性卒中、非致残性卒中、穿刺点并发症)、术后6个月内支架内再狭窄[血管内置入支架或血管成形后,在成形的血管段或其邻近区域(支架两端5 mm范围内)再次出现管腔狭窄率≥50%]和卒中复发(首次缺血性卒中发病后再次发生新的脑血管事件)。根据远端通路导管的头端是否进行预塑形将所有患者分为塑形组和未塑形组。比较塑形组和未塑形组的基线及临床资料、椎-锁夹角和椎-锁距离。结果共纳入33例经桡动脉入路应用导管“裸撑”技术行血管内治疗的重度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男29例,女4例,年龄42~76岁,平均(62±9)岁。其中塑形组13例,未塑形组20例。(1)两组基线及临床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未塑形组相比,塑形组患者椎-锁夹角更小[(62.80±21.57)°比(109.57±28.63)°,P<0.01]、椎-锁距离更长[(13.58±7.35)mm比(6.13±4.31)mm,P=0.002]。(2)采用局部麻醉完成手术者30例(90.9%),3例(9.1%)局部麻醉转全身麻醉者为术中出现严重的缺血不耐受的孤立椎动脉患者。经桡动脉入路行重度椎-基底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的手术成功率为93.9%(31/33),塑形组2例经桡动脉入路通路建立困难改为经股动脉入路后成功完成手术。术后72 h内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者5例(15.2%)。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9.1%(3/33),其中致残性卒中1例(3.0%),非致残性卒中2例(6.1%),未发生穿刺点并发症。术后6个月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2例(6.1%),无卒中复发。结论局部麻醉下经桡动脉入路应用导管“裸撑”技术治疗重度椎-基底动脉狭窄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本研究结果尚待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局部 经桡动脉 “裸撑”技术 -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及3种血管内皮损伤因子与脑小血管病患者脑白质高信号和腔隙性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玺 吴兆鑫 +2 位作者 张道培 张永辉 张怀亮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8-198,共11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及3种血管内皮损伤因子与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脑白质高信号(WMH)和腔隙性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入住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的CSVD患者,收集患者临床...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及3种血管内皮损伤因子与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脑白质高信号(WMH)和腔隙性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入住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的CSVD患者,收集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及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心房颤动、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颈动脉斑块、既往卒中史、吸烟史、饮酒史等血管危险因素。根据患者是否合并VBD分为CSVD合并VBD组和CSVD不合并VBD组。患者入组后24 h内完成影像学评估,包括WMH严重程度(Fazekas量表评分1~2分为轻度WMH,3~4分为中度WMH,5~6分为重度WMH)、腔隙性梗死影像学特征及基于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测量的椎-基底动脉影像学参数(双侧椎动脉直径、基底动脉直径、基底动脉标准长度、基底动脉弯曲长度),将基底动脉直径≥4.5 mm或椎动脉直径≥4.0 mm定义为扩张,基底动脉标准长度≥29.5 mm定义为延长,基底动脉弯曲长度≥10.0 mm定义为弯曲,符合扩张、延长、弯曲中的至少一项者纳入CSVD合并VBD组。患者入组第2天检测血液白细胞介素6(IL-6)、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SVD患者合并VBD的影响因素,及椎-基底动脉影像学参数和3种血管内皮损伤因子(IL-6、sICAM-1、vWF)对CSVD患者不同严重程度WMH和腔隙性梗死的影响。结果共纳入88例CSVD患者,年龄40~80岁,平均(64±10)岁,其中CSVD合并VBD组50例,CSVD不合并VBD组38例。(1)单因素分析显示,CSVD合并VBD组与CSVD不合并VBD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及3种血管内皮损伤因子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调整年龄和性别后,将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变量(男性、吸烟史)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2.656,95%CI:0.647~10.907,P=0.175)和吸烟史(OR=0.992,95%CI:0.255~3.866,P=0.991)均未增加CSVD患者合并VBD的风险。(2)双侧椎动脉直径、基底动脉直径、基底动脉标准长度在WMH不同严重程度、有无腔隙性梗死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轻度WMH和中度WMH CSVD患者的基底动脉弯曲长度均小于重度WMH CSVD患者[分别为2.49(1.60,4.58)、5.24(2.28,6.02)、6.99(5.19,8.9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单因素分析显示,与轻度WMH CSVD患者相比,中度WMH和重度WMH CSVD患者的IL-6、sICAM-1、vWF水平均更高;与中度WMH CSVD患者比较,重度WMH CSVD患者的IL-6、sICAM-1水平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腔隙性梗死的CSVD患者IL-6、sICAM-1、vWF水平均高于无腔隙性梗死的CSVD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校正了性别、年龄、吸烟史等混杂因素后,以轻度WMH为参照进行多因素Logistic有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IL-6(OR=2.358,95%CI:1.268~4.387,P=0.007)、sICAM-1(OR=2.077,95%CI:1.430~3.016,P<0.01)、vWF(OR=1.437,95%CI:1.058~1.951,P=0.020)水平是CSVD患者发生中度WMH的危险因素,也是CSVD患者发生重度WMH的危险因素(IL-6:OR=5.340,95%CI:2.555~11.163,P<0.01,sICAM-1:OR=16.004,95%CI:3.692~69.379,P<0.01,vWF:OR=1.748,95%CI:1.267~2.412,P=0.001);长基底动脉弯曲长度是CSVD患者发生中(OR=1.287,95%CI:1.032~1.603,P=0.025)、重(OR=1.639,95%CI:1.280~2.099,P<0.01)度WMH的危险因素。(5)校正了性别、年龄、吸烟史等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有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IL-6(OR=1.536,95%CI:1.074~2.198,P=0.019)、sICAM-1(OR=2.066,95%CI:1.465~2.913,P<0.01)、vWF(OR=1.423,95%CI:1.078~1.879,P=0.013)水平是CSVD患者发生腔隙性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更长的基底动脉弯曲长度与CSVD患者更严重的WMH有关。IL-6、sICAM-1、vWF水平升高与CSVD患者发生腔隙性梗死及更严重的WMH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小血管病 -动脉延长扩张症 内皮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致昏迷及机械清除血栓良好预后的影响因素
7
作者 丁运 李沛城 +5 位作者 陈珑 李波 袁晨 李婉慈 杨绪森 顾典一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5-361,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AO)患者发生昏迷及机械清除血栓(MT)良好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4年4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用MT治疗的102例急性BAO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根据入院时是否昏迷将患者分为非昏迷组... 目的探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AO)患者发生昏迷及机械清除血栓(MT)良好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4年4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用MT治疗的102例急性BAO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根据入院时是否昏迷将患者分为非昏迷组和昏迷组。比较两组间临床及影像资料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昏迷发生的因素。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90 d临床预后。将昏迷组患者进一步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3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4~6分),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手术资料,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急性BAO伴昏迷患者MT治疗后良好预后的因素。结果102例急性BAO患者中入院昏迷54例,非昏迷48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伴有严重心功能不全或中重度冠状动脉狭窄心血管病(P=0.009)、低BATMAN评分(P<0.001)是急性BAO患者发生昏迷的独立影响因素。接受MT治疗的54例昏迷患者中13例预后良好,41例预后不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BATMAN评分(P=0.017)是急性BAO伴昏迷患者MT治疗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伴有严重心功能不全或中重度冠状动脉狭窄心血管病、低BATMAN评分的急性BAO患者更易发生昏迷。高BATMAN评分的急性BAO伴昏迷患者MT治疗后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动脉闭塞 昏迷 机械清除血栓 BATMAN评分 心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急性期颅内椎-基底动脉闭塞支架再通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贺迎坤 李钊硕 +4 位作者 李天晓 薛绛宇 王子亮 朱良付 白卫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797-801,共5页
目的分析非急性期颅内椎-基底动脉闭塞腔内支架再通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预防策略。方法 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21例非急性期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行腔内支架再通治疗。其中12例为单纯椎动脉闭塞(闭塞未累及基底动脉),9例... 目的分析非急性期颅内椎-基底动脉闭塞腔内支架再通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预防策略。方法 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21例非急性期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行腔内支架再通治疗。其中12例为单纯椎动脉闭塞(闭塞未累及基底动脉),9例为基底动脉闭塞(闭塞累及基底动脉)。记录和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 21例患者中,20例(95.2%)成功开通,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3例,发生率14.3%:1例术中导丝通过时出现动脉夹层,手术终止,未成功再通;1例再通术后急性闭塞,尽管成功再通,但病情无缓解,术后3个月死于系统性并发症;1例术中急性血栓形成,及时球囊扩张再通,无新发症状。围手术期并发症3例中,椎动脉组1例(1/12,8.3%),基底动脉组2例(2/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3)。结论腔内支架再通术治疗非急性期颅内椎-基底动脉闭塞病变技术上可行,但较高的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复杂的手术操作应引起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闭塞 再通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灌注成像的pc-ASPECTS对椎基底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4
9
作者 沈红健 沈芳 +7 位作者 尹伟 邢鹏飞 李子付 张磊 李强 杨鹏飞 张永巍 刘建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2-48,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脑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的后循环Alberta脑卒中计划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分(pc-ASPECTS)对椎基底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VBAO-AIS)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 目的探讨基于脑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的后循环Alberta脑卒中计划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分(pc-ASPECTS)对椎基底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VBAO-AIS)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56例VBAO-AIS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急诊行多模态CT检查评估,获得基于非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NCCT)、CTP和RAPID-CTP的pc-ASPECTS。以治疗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作为预后评价指标(mRS评分≤3分为预后良好)。采用ROC曲线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基于NCCT与CTP、RAPID-CTP各参数的pc-ASPECTS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56例患者中预后良好组29例、预后不良组27例。预后良好组基于NCCT及CTP和RAPID-CTP各参数的pc-ASPECTS均高于预后不良组(P均<0.05)。基于CTP脑血容量(CBV)的pc-ASPECTS和基于RAPID-CBV的pc-ASPECTS预测预后的灵敏度分别为89.7%和79.3%,特异度分别为74.1%和81.5%,AUC值分别为0.861(95%CI 0.760~0.963)和0.861(95%CI 0.764~0.958)。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于NCCT的pc-ASPECTS≥8分、基于CTP CBV的pc-ASPECTS≥7分、基于CTP平均通过时间(MTT)的pc-ASPECTS≥5分、基于RAPID-CBV的pc-ASPECTS≥8分、基于RAPID-脑血流量(CBF)的pc-ASPECTS≥7分是预测VBAO-AIS患者血管内治疗后3个月预后良好的独立因素(P均<0.05)。结论基于CTP各参数的pc-ASPECTS是VBAO-AIS患者一个有用的预后指标,尤其是基于CBV的pc-ASPECTS对血管内治疗后3个月预后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动脉闭塞 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 后循环 Alberta脑卒中计划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分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裸支架与药物洗脱支架在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与急性闭塞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郁芳 蒋初明 +5 位作者 李冬华 叶容臻 李宇东 李燕 张静 缪中荣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10期692-696,共5页
目的评价金属裸支架(bare metal stent,BMS)与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与急性闭塞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中短期疗效并作初步比较。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25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与急... 目的评价金属裸支架(bare metal stent,BMS)与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与急性闭塞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中短期疗效并作初步比较。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25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与急性闭塞患者行血管内球囊支架成形治疗。结果25例患者成功植入28枚球囊支架,其中BMS15枚,DES13枚。植入椎动脉支架25枚,基底动脉支架3枚(其中2枚为基底动脉急性闭塞经溶栓后植入)。血管平均狭窄程度从治疗前的平均81.4%(50%~95%)降低到6.3%(0%~15%)。22例经2~36个月临床随访,平均随访23个月,3例失访。1例患者植入1枚BMS后9个月症状复发,DSA复查发现支架再狭窄达50%,患者拒绝继续治疗;1例患者植入1枚DES后35d出现急性血栓闭塞,经急诊再植入1枚DES后血管开通良好。余20例超声复查支架通畅,未见明确狭窄,未见卒中及脑缺血发作。随访22例中19例(86.4%)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3例(13.6%)部分缓解。结论BMS与DES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中短期效果令人满意。DES降低手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优于BMS金属裸支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血管成形术 -动脉 狭窄 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支架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
11
作者 汪洋 孙小宇 +3 位作者 徐佳佳 余舰 晁迎九 高歌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90-2197,共8页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支架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AD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3年1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80例VBADA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使用支架的类型分为激光...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支架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AD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3年1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80例VBADA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使用支架的类型分为激光雕刻支架组(n=34)和编织支架组(n=46)。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评估VBADA的栓塞效果,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临床预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动脉瘤特点、术中及围手术期治疗以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mRS评分、术后缺血、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激光雕刻支架组相比,编织支架组动脉瘤直径更大(P<0.0001),破裂动脉瘤(P<0.01)、合并载瘤动脉狭窄、串珠样病变(P<0.05)及瘤体有分支血管发出(P<0.01)的比例更高。相反,弹簧圈辅助栓塞比例(P<0.0001)及术后造影即刻闭塞率(OKM分级C、D)(P<0.0001)更低。最后,通过倾向性得分匹配控制动脉瘤最大径和是否结合弹簧圈辅助栓塞后获得21对配对患者,编织支架组半年后动脉瘤闭塞率高于激光雕刻支架组(P<0.05),而复发率低于激光雕刻支架组(P<0.05)。值得注意的是,编织支架组中大型VBADA(最大径>15 mm)治愈率及血管重塑率达到72.2%,整体效果较为理想。结论编织支架治疗VBADA相对安全有效,在不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前提下,对降低动脉瘤复发、重塑病变血管的效果明显优于激光雕刻支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层动脉 激光雕刻支架 编织支架 血管内治疗 缺血并发症 出血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葛汤加减结合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潘华 兰昊 郝坤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5-209,共5页
目的观察丹葛汤加减结合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CV)的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医院收治的138例CV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温针灸治疗)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给丹葛汤加减治疗),每组69例... 目的观察丹葛汤加减结合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CV)的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医院收治的138例CV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温针灸治疗)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给丹葛汤加减治疗),每组69例。连续治疗2周后评价治疗效果。对比两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评分、临床疗效、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浆内皮素(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主症、次症及总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主症、次症及总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主症、次症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5%(66/69)高于对照组85.51%(59/69)(P<0.05)。观察组治疗1周、2周后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2周后的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的血浆ET-1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CGRP水平则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丹葛汤加减结合温针灸治疗CV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平衡血浆ET-1、CGRP水平,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葛汤 温针灸 颈性眩晕症 临床疗效 -动脉 血流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10
13
作者 朱凤水 李慎茂 +3 位作者 缪中荣 吉训明 焦立群 凌锋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5期348-350,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动脉内溶栓治疗,溶栓后血管狭窄的处理问题。方法收集我院2001年1月至2006年7月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67例。全脑血管造影后,责任动脉内泵入尿激酶,复查造影,溶栓后动脉残余重度狭窄者置入支架。结果溶栓后... 目的探讨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动脉内溶栓治疗,溶栓后血管狭窄的处理问题。方法收集我院2001年1月至2006年7月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67例。全脑血管造影后,责任动脉内泵入尿激酶,复查造影,溶栓后动脉残余重度狭窄者置入支架。结果溶栓后血管完全再通17例(25.4%),血管部分再通41例(61.2%),血管未通9例(13.4%)。临床症状恢复良好19例,轻度伤残23例,重度伤残8例,死亡17例。结论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溶栓治疗是有效的,时间窗应强调个体化,溶栓后血管残余狭窄可行支架置入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闭塞 溶栓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A评价后循环缺血的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侧支循环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新建 许开喜 +7 位作者 马先军 李乐军 田维良 周振江 王金 徐敏 左涛生 刘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154-1157,共4页
目的:利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对后循环缺血的椎-基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侧支循环进行评价。方法:对20例椎-基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者(梗死组8例,无梗死组12例)行头颈部MSCTA检查。结果:20例椎-... 目的:利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对后循环缺血的椎-基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侧支循环进行评价。方法:对20例椎-基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者(梗死组8例,无梗死组12例)行头颈部MSCTA检查。结果:20例椎-基底动脉各段狭窄程度≥70%的患者中,8例梗死组中2例有侧支循环,占25%,6例无侧支循环,占75%。12例无梗死组中9例有侧支循环,占66.7%,3例无侧支循环,占33.3%。前循环的侧支循环有1例参与血供,6例通过软脑膜支吻合代偿。结论:MSCTA评估后循环缺血的椎-基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可以为本病的预防和治疗制订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动脉 狭窄或闭塞 侧支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椎-基底动脉梗死3例静脉溶栓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毕齐 张茁 +1 位作者 李琴 王力峰 《中国卒中杂志》 2007年第8期668-671,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椎-基底动脉梗死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治疗效果。方法自2005年3月至2006年6月收治3例急性椎-基底动脉梗死患者,在症状发生6h内应用rt-PA(0.6~0.9mg/kg)静脉溶栓治疗,并在溶栓治疗前后进行颅脑CT及MR... 目的探讨急性椎-基底动脉梗死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治疗效果。方法自2005年3月至2006年6月收治3例急性椎-基底动脉梗死患者,在症状发生6h内应用rt-PA(0.6~0.9mg/kg)静脉溶栓治疗,并在溶栓治疗前后进行颅脑CT及MRI检查。结果1例溶栓后症状一度缓解后再度加重,1例好转,1例痊愈,无出血转化及死亡病例。结论急性椎-基底动脉梗死患者在6h时间窗内应用rt-PA静脉溶栓有一定疗效,有待大样本研究结果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脑梗死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静脉 血栓溶解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aso CT在椎-基底动脉结合部闭塞再通术中的应用
16
作者 张荣举 王君 +6 位作者 曹向宇 皮成慧 刘新峰 杜志华 田成林 邸海 于生元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511-514,550,共5页
目的探讨Vaso CT检查的影像特征对椎-基底动脉结合部闭塞再通术的风险评估、指导作用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14例椎-基底动脉结合部闭塞患者,术前均行全脑DSA确认椎-基底动脉结合部... 目的探讨Vaso CT检查的影像特征对椎-基底动脉结合部闭塞再通术的风险评估、指导作用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14例椎-基底动脉结合部闭塞患者,术前均行全脑DSA确认椎-基底动脉结合部闭塞,采用Vaso CT测量闭塞血管长度及其两端血管走形,根据结果评估手术风险并指导椎-基底动脉结合部闭塞再通术。结果 14例患者椎-基底动脉结合部闭塞血管长度为2.56~19.09 mm,平均(4.5±2.1)mm,对其中13例患者行椎-基底动脉闭塞再通术,12例患者血管成功开通,并均于血管开通后行支架置入术,其中置入Solitaire支架8枚及Wingspan支架4枚;1例患者因闭塞长度较长(19.09 mm)而未进行血管开通术。所有手术患者未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患者神经功能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 Vaso CT可对椎-基底动脉结合部闭塞开通术的手术风险进行准确判断,并可指导手术路径,降低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闭塞 -动脉 -动脉结合部闭塞 再通术 VASO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椎-基底动脉急性闭塞的治疗和预后——单中心经验
17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7期352-352,共1页
椎-基底动脉颅内段急性闭塞通常预后较差。webb教授等报道了治疗该病的经验。2004-2010年,共收治24例椎-基底动脉颅内段急性闭塞的患者,其中1例因资料不全、1例因基底动脉狭窄而剔除。对其余的2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闭塞部... 椎-基底动脉颅内段急性闭塞通常预后较差。webb教授等报道了治疗该病的经验。2004-2010年,共收治24例椎-基底动脉颅内段急性闭塞的患者,其中1例因资料不全、1例因基底动脉狭窄而剔除。对其余的2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闭塞部位、是否有高凝状态、发病到血管内治疗的时间、发病到血管再通的时间、并发症、血管内治疗装置、抗凝治疗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血管内治疗 急性闭塞 颅内段 预后 心经 动脉狭窄 闭塞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溶栓治疗 被引量:1
18
作者 高旭光 《中国卒中杂志》 2006年第1期61-61,共1页
  对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溶栓治疗的经验不多.Hacke等最早报道了后循环闭塞患者动脉溶栓治疗的研究,65例颅内段椎动脉或基底动脉近期闭塞的患者中2/3在24 h内接受治疗.……
关键词 -动脉闭塞 溶栓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串联病变机械取栓治疗预后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韩熙成 韩凯昊 +5 位作者 付晓杰 徐浩文 闫保君 权涛 赵岩江 管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25-229,共5页
目的分析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机械取栓治疗的预后,评价串联病变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3家医院采用机械取栓治疗的179例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串联病变患者20例... 目的分析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机械取栓治疗的预后,评价串联病变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3家医院采用机械取栓治疗的179例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串联病变患者20例,单处病变159例。比较分析不同病变组间基线特征、再通率、治疗策略、并发症及90 d预后,评估影响串联病变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术后总成功再通率为96.6%(173/179),90 d预后良好率为43.6%(78/179)。串联病变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单处病变组[(87.0±13.0)min对(67.0±15.0)min,P<0.0001]。串联病变组、单处病变组预后良好率分别为20.0%、46.5%(P=0.030)。支架植入和替罗非班应用不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和90 d死亡风险。结论机械取栓能有效改善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脑卒中预后,但串联病变手术难度较高,手术时间较长,患者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串联病变 机械取栓 预后 动脉 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RMR-VWI对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改变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石增强 贾琳 +2 位作者 贾文霄 韩秉艳 王云玲 《磁共振成像》 CAS 2019年第10期743-747,共5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MR-VWI)对椎-基底动脉系粥样硬化血管重构模式、斑块负荷、分布特点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入组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32例,行磁共...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MR-VWI)对椎-基底动脉系粥样硬化血管重构模式、斑块负荷、分布特点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入组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32例,行磁共振常规序列检查(含扩散加权成像序列)和HRMR-VWI检查,证实存在后循环供血区脑梗死并测量责任血管管壁,计算责任血管的重构指数(remodeling index,RI=最狭窄处血管面积/参考处血管面积).比较正性和负性重构血管的斑块面积、负荷,观察责任斑块位置、分布及强化特点.结果 HRMR-VWI发现后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30例,其中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8例,椎动脉(颅内段)粥样硬化斑块12例,2例脑桥旁梗死者未见明显斑块.责任血管正性重构21例,负性重构7例,无重构2例.正性重构组的斑块面积[(6.32±3.19)mm2]及斑块负荷[(0.51±0.13)%]均大于负性重构组的斑块面积[(2.14±1.43)mm2]及负荷[(0.28±0.19)%].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发生于穿支动脉分支开口周围,以背外侧多见.椎-基底动脉系粥样硬化责任斑块多呈轻度或明显强化.结论 HRMR-VWI能够作为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病因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系统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卒中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