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卒中单元对急性期缺血性卒中影响的临床研究
1
作者 常学辉 王松龄 +1 位作者 任德启 张良芝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867-868,共2页
目的:比较卒中单元与一般处理对急性期缺血性卒中的疗效以找到一种较好的临床管理模式。方法:将采用卒中单元后病人疗效与以前单独神经内科处理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ADL)Barthel指数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卒中单... 目的:比较卒中单元与一般处理对急性期缺血性卒中的疗效以找到一种较好的临床管理模式。方法:将采用卒中单元后病人疗效与以前单独神经内科处理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ADL)Barthel指数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卒中单元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ADL)Barthel指数及临床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尤其在提高基本痊愈率,降低死亡率等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卒中单元是一种新型有效的卒中管理模式,在卒中治疗中起一种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元 急性期缺血性卒中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降脂对急性期缺血性卒中预后观察 被引量:3
2
作者 庄绪娟 江毅 王文蕾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9期1213-1215,共3页
目的:探究强化降脂治疗方案对急性期缺血性卒中预后的影响,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82例急性期缺血性卒中,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0例和42例。实验组采用强化治疗方案治疗,对照组则给予常规治疗方法治疗。... 目的:探究强化降脂治疗方案对急性期缺血性卒中预后的影响,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82例急性期缺血性卒中,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0例和42例。实验组采用强化治疗方案治疗,对照组则给予常规治疗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炎症因子水平、Barthel生活指数以及预后复发状况。结果:两组经过治疗TC、TG、LDL-C的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HDL-C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但实验组治疗后的TC、TG、LDL-C与HDL-C水平较对照组治疗后变化更为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Hs-CRP、TNF-ɑ、IL-8的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但实验组治疗后的Hs-CRP、TNF-ɑ、IL-8的水平较对照组治疗后降低更为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两组的1个月评分、3个月评分与5个月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但实验组Barthel生活指数评分较对照组治疗后提高更为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降脂治疗方案治疗急性期缺血性卒中患者,能够降低血脂水平和炎症因子水平,提高Barthel生活指数评分,减少急性期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降脂 急性期缺血性卒中 血脂 炎症因子 Barthel生活指数 复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L联合SWI在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转化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张爱娟 魏恒乐 +3 位作者 张宏 徐晨辉 洪汛宁 鲁珊珊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52-858,共7页
目的:采用动脉自旋标记(ASL)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观察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梗死区高灌注与出血转化(HT)的相关性以及对90天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95例亚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后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单抗或双抗)治疗,于症状发作后3~... 目的:采用动脉自旋标记(ASL)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观察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梗死区高灌注与出血转化(HT)的相关性以及对90天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95例亚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后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单抗或双抗)治疗,于症状发作后3~7天内行多序列MRI检查(T_(1)WI、T_(2)WI、DWI、MRA、ASL、SWI)。收集和评估临床因素,包括人口统计学、危险因素、卒中特征等。根据ASL梗死区灌注情况分为高灌注和非高灌注,高灌注定义为梗死区脑血流量增加≥对侧的130%。根据SWI序列评估梗死区有无HT,并进一步将HT分为出血性梗死(HI)及脑实质出血(PH)。预后良好定义为90天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HT组和无HT组各临床因素及影像特征的差异,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HT的独立因素,进一步探讨梗死区高灌注与HT及90天临床结局的相关性。结果:HT组40例,无HT组55例,HT组患者的入院NIHSS评分更高、梗死体积更大、梗死区高灌注比例更多(P均<0.05)。梗死区高灌注是H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8.162,P=0.001),但80%的HT表现为HI。90天预后良好组57例,预后不良组38例,预后良好组患者的入院及出院NIHSS评分更低、梗死体积更小、梗死区高灌注比例更多(P均<0.05),而HT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急性期缺血性卒中梗死区高灌注与患者90天良好预后相关,但同时高灌注是H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虽然大部分表现为HI,临床仍需严格管理血压,以减少PH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自旋标记 高灌注 磁敏感加权成像 急性缺血性 出血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静脉溶栓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4
作者 鲁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381-383,共3页
1995年,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NINDS)发表研究,认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是缺血性脑血管病超早期的标准治疗方法。随着欧洲协作性急性卒中研究-Ⅲ和第3次国际卒中试验的公布,静脉溶栓的时间窗和年龄范围被进一步扩大,同时更加强... 1995年,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NINDS)发表研究,认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是缺血性脑血管病超早期的标准治疗方法。随着欧洲协作性急性卒中研究-Ⅲ和第3次国际卒中试验的公布,静脉溶栓的时间窗和年龄范围被进一步扩大,同时更加强调静脉溶栓的重要性。近年来,动脉内取栓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被新版美国卒中协会卒中急性期治疗指南所推荐,但动脉内取栓是在静脉溶栓的基础上进行,且仅能在部分有条件的医疗中心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阿司匹林 缺血性急性 静脉溶栓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针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肌力重建的时效关系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宇 包烨华 +5 位作者 黄金秀 袁健辉 王哲 路漫漫 周鸿飞 林小林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2年第11期183-187,共5页
目的 通过自身前后对照研究进一步明确眼针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ACI)的即刻效应、持续效应及影响眼针时效性的相关因素,初步建立眼针时-效关系。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ACI患者62例。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入眼针治疗。眼针取双侧肝区、肾... 目的 通过自身前后对照研究进一步明确眼针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ACI)的即刻效应、持续效应及影响眼针时效性的相关因素,初步建立眼针时-效关系。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ACI患者62例。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入眼针治疗。眼针取双侧肝区、肾区、上焦区、下焦区,1次/d,每周5 d休息2 d。总疗程均2周。眼针组患者在治疗第1天、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采用MMT评定法观察即刻针刺效应及针刺持续作用,并对影响即刻效应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经眼针治疗后,ACI患者即刻四肢肌力均照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其中即刻近端肌力疗效明显优于即刻远端肌力(P<0.01)。(2)在眼针治疗前、即刻、针刺后30 min、针刺后1 h、针刺后2 h及针刺后4 h肌力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CI患者第7天的各时间点肌力与第1天各时间点肌力比较差异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CI患者第14天各时间点肌力与第7天各时间点肌力比较差异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病位对眼针的即刻效应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病位在基底节、脑皮质及多发性梗死疗程优于脑干;不同病程对眼针的即刻效应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早期接受眼针治疗优于中晚期接受治疗;病情轻重程度对对眼针的即刻效应影响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眼针对上肢近端、上肢远端、下肢近端、下肢远端即刻肌力均有显著疗效,且肢体近端肌力提高程度优于远端肌力提高程度。患者梗死部位及针刺介入时机影响眼针的即刻效应,其中病灶位于基底节及脑干的即刻效应反应不佳,眼针介入ACI越早即刻效应越好。眼针持续效应存在起效、发展、达峰、衰退的时效性规律,并随着针刺次数的累积,眼针进入衰退期的时间逐渐延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针 风病 缺血性急性 时效关系 徒手肌力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肾功能不全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董恺 张倩 +3 位作者 俞志鹏 丁建平 宋海庆 黄小钦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353-355,392,共4页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266例,以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 GFR)评价肾功...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266例,以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 GFR)评价肾功能,e GFR〈60 ml/(min·1.73 m2)为肾功能不全,并分为肾功能不全组(36例)和无肾功能不全组(230例)。观察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肾功能不全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1)266例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肾功能不全发生率为13.5%(36例)。肾功能不全组年龄≥65岁患者比例高于无肾功能不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4%(34/36)比70.0%(161/230),P=0.002],余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是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肾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47,95%CI:1.087-1.209,P〈0.01),而高血压(OR=0.870,95%CI:0.362-2.089,P=0.755)、糖尿病(OR=1.078,95%CI:0.403-2.883,P=0.882)、高脂血症(OR=1.666,95%CI:0.645-4.302,P=0.292)病史与该类患者发生肾功能不全不相关。结论伴有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肾功能不全发生率偏高,年龄(≥65岁)为该类患者发生肾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肾机能不全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 缺血性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年第7卷主题词索引
7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33-444,共12页
关键词 老年 经颅多普勒超声 心脑血管病 短暂性脑缺血 暂时性脑缺血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脑血管病患者 葡萄糖调控蛋白 阿尔茨海默病 老年人脑梗死 缺血性急性 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 淀粉样变 蜡样变性 侧支循环代偿 原发性进行性失语 杂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