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1篇文章
< 1 2 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糖化血红蛋白及随机血糖对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孙蔚 宋海庆 +3 位作者 申慧鑫 武霄 何艾霓 黄小钦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16-324,共9页
目的探究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随机血糖与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卒中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大血管闭塞卒中患者,收集患者基线资... 目的探究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随机血糖与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卒中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大血管闭塞卒中患者,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年龄和性别)、血管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饮酒、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心房颤动、既往卒中和冠心病)、既往降糖药物使用、入院时血压和随机血糖、术后在院期间空腹HbA1c、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闭塞血管部位、脑梗死分型、血管内治疗后再灌注情况,以及术前实验室检查包括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根据入院随机血糖7.8 mmol/L和术后在院期间空腹HbA1c 6.5%,将患者分为HbA1c及随机血糖正常组(HbA1c<6.5%且随机血糖<7.8 mmol/L)、HbA1c或随机血糖增高组(HbA1c≥6.5%、随机血糖<7.8 mmol/L或HbA1c<6.5%、随机血糖≥7.8 mmol/L)、HbA1c及随机血糖均高组(HbA1c≥6.5%且随机血糖≥7.8 mmol/L)3组,对3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和治疗情况进行比较。根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和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6分为死亡,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随机血糖和HbA1c对术后90 d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对随机血糖和HbA1c联合指标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得出其对术后90 d不良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最终纳入246例患者,其中HbA1c及随机血糖正常组77例,HbA1c或随机血糖增高组97例,HbA1c及随机血糖均高组72例。3组患者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既往降糖药物使用、入院随机血糖、术后在院空腹HbA1c、NLR、纤维蛋白原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HbA1c及随机血糖均高组患者相较于其他两组高血压病、糖尿病及既往降糖药物使用患者比例均高(均P<0.05),入院随机血糖、术后在院空腹HbA1c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偏高(均P<0.05);HbA1c及随机血糖均高组患者相较于HbA1c及随机血糖正常组年龄偏大(P=0.018),HbA1c或随机血糖增高组相较于HbA1c及随机血糖正常组入院随机血糖及NLR偏高(均P<0.05)。术后90 d预后良好者102例(41.46%),预后不良者144例(58.54%),死亡51例(20.73%)。与预后良好组患者相比,预后不良组患者年龄偏大,既往患糖尿病、冠心病比例较高,入院NIHSS评分、入院收缩压、纤维蛋白原水平偏高,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2b~3级比例较低,症状性颅内出血比例较高,HbA1c及随机血糖正常患者比例较低,HbA1c及随机血糖均高患者比例较高(均P<0.05)。矫正潜在协变量后,与HbA1c及随机血糖正常组相比,HbA1c及随机血糖均高组术后90 d预后不良风险增加(OR=2.532,95%CI:1.148~5.586,P=0.021)。HbA1c联合随机血糖预测术后90 d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649(95%CI:0.580~0.719,P<0.01)。结论糖化血红蛋白与随机血糖同时增高与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后的90 d预后不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 糖基化血红蛋白A 预后 随机血糖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取栓与桥接治疗对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疗效比较的荟萃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郑玮 翟华筝 +1 位作者 陈萌萌 汪敬业 《中国卒中杂志》 2022年第7期720-729,共10页
目的比较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 large vessel occlusion,AIS-LVO)患者直接取栓治疗(direct 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DEVT)和桥接治疗(bridging therapy,B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1990年1月1日-2... 目的比较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 large vessel occlusion,AIS-LVO)患者直接取栓治疗(direct 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DEVT)和桥接治疗(bridging therapy,B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1990年1月1日-2022年7月15日PubMed、Embase和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已经发表的英文文献。纳入标准:在符合IVT条件(卒中发作时间≤4.5 h)的AIS-LVO患者中,应用随机临床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或基线匹配分析的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比较DEVT与BT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首要有效性终点为卒中发病90 d神经功能独立(mRS 0~2分),首要安全性终点是全因死亡率,其他终点包括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发生率和血管成功再通率(TICI≥2b/3级)。主要有效性的非劣效性界值定义为RD的95%CI下限≥-6.5%。结果共6项RCT研究(2334例)和5项前瞻性观察性研究(2947例)纳入荟萃分析。DEVT组2620例(49.6%),BT组2661例(50.4%)。对于首要有效性终点,DEVT的发病90 d神经功能独立性差于BT(44.4%vs.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0.03,95%CI-0.06~-0.01)。DEVT组sICH发生率低于BT组(4.3%vs.5.5%;RD-0.01,95%CI-0.0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全因死亡率(20.0%vs.18.8%,RD 0.01,95%CI-0.01~0.03)和血管成功再通率(85.1%vs.86.4%;RD-0.01,95%CI-0.04~0.0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卒中发病后≤4.5 h的AIS-LVO患者,直接取栓对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差于桥接治疗,还需要进一步行RCT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直接取栓 桥接治疗 非劣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和血栓病理分析
3
作者 马腾云 高玉元 +2 位作者 马桂贤 张斌 王丽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91-301,共11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对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AIS-LVO)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并分析导致LVO血栓的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6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行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对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AIS-LVO)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并分析导致LVO血栓的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6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行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发生AIS-LVO的患者,并根据是否行血管内治疗分为手术组和未手术组。收集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心脏外科手术方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全主动脉弓置换术(TRA)、心脏瓣膜置换术、其他手术(心脏瓣膜修补术、房间隔修补术、室间隔修补术、心脏移植术)]、心脏外科手术至AIS发病时间、血管闭塞部位(椎-基底动脉、右侧颈内动脉、左侧颈内动脉)、卒中发病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卒中发病至穿刺时间、卒中病因(栓塞、动脉夹层、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前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后循环ASPECTS(pc-ASPECTS)及CT血管成像、CT灌注等影像学资料。将取出的血栓标本分别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及马休黄猩红蓝染色,并根据红细胞在血栓中的比例分为富含红细胞血栓(红细胞比例≥70%)、混合血栓(红细胞比例31%~69%)、富含纤维蛋白血栓(红细胞比例≤30%)。卒中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其中6分为死亡。将影响心脏外科手术后AIS-LVO患者预后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P<0.1及根据临床经验判定的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影响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AIS-LVO患者卒中后90 d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发生AIS-LVO的患者102例,男68例,女34例,年龄19~86岁,平均(58±14)岁,其中未手术组50例,手术组52例。(1)手术组与未手术组患者在高血压病[32.7%(17/52)比54.0%(27/50),P=0.030]、卒中发病时NIHSS评分[12.3(12.3,21.8)分比35.0(18.0,35.0)分,P<0.01]、血管闭塞部位(P=0.048)、心脏外科手术方式(P<0.01)、前循环ASPECTS或pc-ASPECTS[9(8,9)分比4(3,6)分,P<0.01]及卒中后90 d预后良好[75.0%(39/52)比10.0%(5/50),P<0.01]及死亡患者比例[7.7%(4/52)比68.0%(34/50),P<0.01]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余临床、影像学资料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组中,病因为栓塞、动脉夹层、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患者比例分别为86.5%(45/52)、7.7%(4/52)、5.8%(3/52)。(2)以卒中后90 d预后是否良好为因变量,对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卒中发病时NIHSS评分、TRA、是否行血管内治疗、前循环ASPECTS或pc-ASPECTS是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AIS-LVO患者卒中后90 d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以卒中后90 d预后是否良好为因变量(预后良好赋值为1,预后不良赋值为0),以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影响因素及血管闭塞部位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卒中发病时NIHSS评分高(OR=0.86,95%CI:0.78~0.95,P=0.002)及未行血管内治疗(OR=6.93,95%CI:1.05~45.55,P=0.044)是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AIS-LVO患者卒中后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3)45例心源性栓塞患者中,有33例患者留取了血栓标本,血栓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无患者为富含红细胞血栓,3例患者为混合血栓,30例患者为富含纤维蛋白血栓,且其中12例患者血栓纤维蛋白比例超过90%。结论血管内治疗有利于改善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AIS-LVO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导致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AIS-LVO的血栓以富含纤维蛋白血栓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外科手术 缺血性 大血管闭塞 血管内治疗 血栓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后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开发 被引量:1
4
作者 蒋兰 傅新民 +1 位作者 孙梦飞 李怡萍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8-427,共10页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ve acute ischemic stroke,MCAO-AIS)患者血管内治疗短期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开发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2024年5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接受血...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ve acute ischemic stroke,MCAO-AIS)患者血管内治疗短期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开发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2024年5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MCAO-AIS患者的临床、影像和手术资料,以及术后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患者在术后第90天的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共线性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探索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校准曲线和拟合优度检验对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评估和验证。结果共纳入245例患者,其中预后良好组91例,预后不良组154例。多因素logi sti 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时NI HSS评分较高(OR 1.017,95%CI 1.026~1.119,P=0.002)、手术时间较长(OR 1.014,95%CI 1.004~1.023,P=0.004)、术后脑水肿(OR 11.396,95%CI 4.884~26.591,P<0.001)、术后肺炎(OR 5.609,95%CI 2.179~14.436,P<0.001)、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较高(OR 1.877,95%CI 1.214~2.903,P=0.005)及S100钙结合蛋白β(S100 calcium binding proteinβ,S100β)水平较高(OR 1.013,95%CI 1.004~1.022,P=0.003)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采用颅内支撑导管辅助取栓支架联合抽吸行机械取栓术(mechanical thrombectomy using stent retriever combined with aspiration under intracranial support catheter assistance,SWIM)联合血管成形术(OR 0.140,95%CI 0.045~0.429,P=0.001)是其独立保护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的7个独立预测变量构建的模型AUC为0.934(95%CI 0.905~0.964),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模型的最佳截断值为0.665,此时模型的敏感度为0.844,特异度为0.890。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预测模型校准良好,校准图显示模型预测曲线和实际曲线贴合度较高。结论基于发病时NIHSS评分、手术时间、术后脑水肿、术后肺炎、FIB、S100β及SWIM联合血管成形术这7个指标构建的模型对MCAO-AIS患者血管内治疗后第90天的不良预后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大脑动脉闭塞 血管内治疗 预后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hatGLM急性缺血性卒中大血管闭塞的识别与诊断
5
作者 宋晓微 尹伟 +7 位作者 李佳褀 魏宸铭 王玥明 邳靖陶 陈乐 高策舒 马为之 武剑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77,共8页
目的探索基于急诊电子病历信息利用大语言模型ChatGLM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进行大血管闭塞识别及诊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4年1月连续就诊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急诊神经科的发病在24 h内的急性缺血性... 目的探索基于急诊电子病历信息利用大语言模型ChatGLM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进行大血管闭塞识别及诊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4年1月连续就诊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急诊神经科的发病在24 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例,根据头颈部血管检查(CTA/MRA/DSA)区分大血管闭塞和非大血管闭塞。依托于ChatGLM模型,利用提示词功能、指令微调、检索增强生成等技术给出推理过程和诊断结果,并探索不同的推理过程判断大血管闭塞的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由Python统一实现,用于表示模型的推理性能。结果共纳入连续就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35例,其中大血管闭塞230例,采用零样本学习、零样本学习+思维链、生成式预训练模型+思维链、少样本学习及少样本学习+思维链推理诊断大血管闭塞的准确率分别为36.1%、52.1%、73.0%、72.6%和75.1%。结论大语言模型ChatGLM在病例诊断和推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基于电子病历文本进行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识别和诊断,采用少样本学习的诊断准确性总体要显著高于零样本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 大血管闭塞 大语言模型 推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蔺茹月 范建强 +9 位作者 王丽君 张小曦 沈红健 邢鹏飞 张磊 李子付 张永巍 杨鹏飞 刘建民 赵瑞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5-441,共7页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行急诊血管内取栓治疗的前循环AIS-LVO患者的资料。根据术后90 d改...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行急诊血管内取栓治疗的前循环AIS-LVO患者的资料。根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所有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为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为3~6分),比较两组患者的TyG。再根据TyG中位数将患者分为低TyG组(TyG<8.57)和高TyG组(TyG≥8.57),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特征。通过ROC曲线评价TyG对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35例患者,其中预后良好组72例,预后不良组63例,预后不良组的TyG高于预后良好组(8.82±0.63 vs 8.43±0.60,P<0.001)。低TyG组67例、高TyG组68例;与低TyG组相比,高TyG组有高脂血症病史的患者比例(P=0.003)、入院时收缩压(P=0.018)、空腹血糖水平(P<0.001)、甘油三酯水平(P<0.001)均更高,核心梗死体积更大(P=0.02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更低(P=0.013),术后90 d mRS评分也更高[3(1,5)分vs 1(0,5)分,P=0.049]。TyG对前循环AIS-LVO患者预后不良有一定的预测价值(AUC值为0.662,95%CI 0.571~0.753)。结论TyG在预后不良的前循环AIS-LVO患者中升高,可能是前循环AIS-LVO患者的潜在预后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 前循环大血管闭塞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标志物动态变化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
7
作者 王辰涛 戴婧 +4 位作者 李瑛姿 温宇昕 董理 刘春风 刘慧慧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3-170,共8页
目的探讨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 large vessel occlusion,LVO-AIS)患者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术前、术后24 h炎症标志物水平及其动态变化与3个月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 目的探讨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 large vessel occlusion,LVO-AIS)患者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术前、术后24 h炎症标志物水平及其动态变化与3个月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4月—2021年10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EVT的LVO-AI S患者,根据术后3个月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组与预后不良(mRS评分3~6分)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史、术前与术后24 h炎症反应相关指标[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UT)、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全身性炎症反应指数(systemic inflammation response index,SIRI)等]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炎症标志物与患者不良预后、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354例LVO-AI S患者,其中预后良好组120例(33.90%),预后不良组234例(66.1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VT术后24 h NEUT(OR 1.24,95%CI 1.12~1.37,P<0.001)、NLR(OR 1.09,95%CI 1.03~1.14,P=0.001)、SI RI(OR 1.14,95%CI 1.05~1.23,P=0.002)是3个月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EVT术后24 h NEUT(OR 1.23,95%CI 1.11~1.36,P<0.001)、NLR(OR 1.06,95%CI 1.03~1.10,P<0.001)、SI RI(OR 1.08,95%CI 1.02~1.14,P=0.005)是患者发生sICH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后炎症标志物NEUT、NLR、SIRI的动态升高可能增加LVO-AIS患者EVT后3个月不良预后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 血管内治疗 预后 炎症标志物 大血管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癌相关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2例报道
8
作者 林英泽 王舒泓 +3 位作者 徐炳东 杨丹萍 关敏 张玉生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157,共7页
急性缺血性卒中伴大血管闭塞(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 large vessel occlusion,AIS-LVO)是鼻咽癌患者的少见并发症,且治疗难度较大。本文报道了2例鼻咽癌相关性AIS-LVO患者,其中1例为鼻咽癌放疗后出现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合并出血患... 急性缺血性卒中伴大血管闭塞(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 large vessel occlusion,AIS-LVO)是鼻咽癌患者的少见并发症,且治疗难度较大。本文报道了2例鼻咽癌相关性AIS-LVO患者,其中1例为鼻咽癌放疗后出现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合并出血患者,覆膜支架置入术后出现急性支架内血栓闭塞,经血管内治疗后颈内动脉复通;另1例为鼻咽癌放疗后出现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经血管内治疗后颈内动脉复通。本文对这2例鼻咽癌相关性AI S-LVO患者的诊治过程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期为临床治疗鼻咽癌合并脑动脉闭塞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相关性缺血性 鼻咽癌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脑小血管病影像学标志物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早期神经功能恢复的预测价值
9
作者 杨笑 孟媛媛 +2 位作者 杨靖仪 王书函 张立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5,共8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therogenic index of plasma,AIP)、三酰甘油-葡萄糖(triglyceride-glucose,TyG)指数、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ascular disease,CSVD)影像负荷评分对静脉溶栓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therogenic index of plasma,AIP)、三酰甘油-葡萄糖(triglyceride-glucose,TyG)指数、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ascular disease,CSVD)影像负荷评分对静脉溶栓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的早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确诊为AIS且进行静脉溶栓的379例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CSVD影像负荷评分,根据溶栓14 d后AIS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率分为预后良好组(≧18%)和预后不良组(<18%),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早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评估静脉溶栓的患者早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收缩压、AIP指数、TyG指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EPVS)、CSVD影像负荷评分≧2分(P<0.05)是影响AIS溶栓患者的早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CSVD影像负荷评分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21,灵敏度为80.4%,特异度为74%;AIP AUC为0.951,灵敏度为89.2%,特异度为91.7%;TyG指数AUC为0.918,灵敏度为93.1%,特异度为82.7%结论AIP、TyG指数、CSVD影像负荷评分可作为评价静脉溶栓后AIS患者早期预后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早期预后 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 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 脑小血管病影像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敏感血管征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耿悦 陈雨昂 +2 位作者 张蜜 李俊晨 谈炎欢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8-203,共6页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当前全球范围内的公共问题,具有高致残率和致死率,在我国已成为首要死亡原因,且中青年发病率逐年攀升。该疾病的最主要病因是血栓形成导致的血管闭塞,因此血栓的早期发现和成分预测对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磁...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当前全球范围内的公共问题,具有高致残率和致死率,在我国已成为首要死亡原因,且中青年发病率逐年攀升。该疾病的最主要病因是血栓形成导致的血管闭塞,因此血栓的早期发现和成分预测对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磁敏感加权成像的磁敏感血管征对动脉内血栓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并非所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例都会显示。现有研究尚未系统阐明磁敏感血管征的形成机制及其临床应用差异的原因,导致其诊断价值未被充分挖掘。本文就磁敏感血管征的形成原理以及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进展(包括显示责任血管内血栓、判断卒中亚型及预后评估)予以梳理,分析当前挑战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诊疗方案提供借鉴。本文认为,未来研究需结合血栓生物标志物与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建立磁敏感血管征显示的预测模型,并建议临床诊疗中整合多模态影像参数优化血栓特征分析,从而制订个体化再通治疗策略,最终提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精准诊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磁共振成像 磁敏感加权成像 磁敏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向浩 徐萌萌 尹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3-316,共4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LVO-AIS)患者血管再通但远期预后不佳的影响因素。方法 连续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湖北省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进行血管再通的LVO-AIS患者123例,根据术后90 d改良的Rankin量...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LVO-AIS)患者血管再通但远期预后不佳的影响因素。方法 连续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湖北省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进行血管再通的LVO-AIS患者123例,根据术后90 d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58例(mRS≤2分)和预后不良组65例(mRS>2分),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VO-AI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预后良好组侧支循环良好比例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83%vs 47.69%,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92,95%CI:0.989~1.205,P=0.046)、糖尿病(OR=0.122,95%CI:0.026~0.561,P=0.007)、症状性脑出血(OR=0.038,95%CI:0.002~0.656,P=0.024)、侧支循环不良(OR=0.037,95%CI:0.007~0.196,P=0.000)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再通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高龄、糖尿病、症状性脑出血、侧支循环不良,提示预后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后 危险因素 血栓溶解疗法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 支架取栓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的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影响的差异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欧茹 刘益民 +1 位作者 黄文纯 李其岩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83,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组别的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EPVS)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影响的差异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6月南海区第六人民医院脑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95例,入院后72h... 目的探讨不同组别的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EPVS)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影响的差异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6月南海区第六人民医院脑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95例,入院后72h内完善MRI检查,收集入组患者的头颅MRI EPVS情况。根据头颅MRI结果分为EPVS组384例和无EPVS组211例。EPVS根据发生部位分为基底节患者135例、半卵圆中心患者132例、中脑患者117例;EPVS根据严重程度分级分为轻度患者155例、重度患者229例。在住院期间第7~10天复查头颅CT或者MRI了解颅内情况,根据第2次复查的头颅CT或MRI结果了解患者是否发生自发性出血性转化,分析并比较不同部位及不同严重程度级别EPVS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发生率的差异。结果EPVS组出血性转化比例显著高于无EPV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08%vs 8.53%,P<0.01)。基底节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发生率显著高于半卵圆中心和中脑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00%vs 21.97%vs 17.95%,P<0.01);重度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比例显著高于轻度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19%vs 18.06%,P<0.01)。结论不同部位及严重程度级别的EPVS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基底节、严重程度为重度EPVS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风险更高,能更好预测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 磁共振成像 自发性出血性转化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意向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13
作者 郭园丽 高任轲 +6 位作者 杨彩侠 范文凤 郭丽娜 董小方 吕培华 高欢欢 马珂珂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1-518,共8页
目的编制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意向量表并对其信效度进行检验。方法本研究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指导框架,通过文献分析、德尔菲专家函询和预调查形成量表初稿。于2023年7—8月选取河南省郑州市3个卒中高危人群筛查点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量... 目的编制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意向量表并对其信效度进行检验。方法本研究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指导框架,通过文献分析、德尔菲专家函询和预调查形成量表初稿。于2023年7—8月选取河南省郑州市3个卒中高危人群筛查点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量表进行项目分析、信度检验及结构效度分析,2023年9—10月进行再次调查,对量表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和效标关联效度分析。结果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意向量表共包括1个总评价条目和3个维度,共13个条目。量表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9;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3个公因子,旋转后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0.515%;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04,折半信度为0.840,重测信度为0.872;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量表的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良好;量表总分与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量表得分的相关系数为0.671(P<0.001),与被调查者溶栓后脑出血并发症风险主观感知程度的相关系数为-0.402(P<0.001)。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意向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测量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意向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静脉溶栓 意向 量表开发 信度 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苯酞序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14
作者 胡燕琴 王铄 +3 位作者 赵陶丽 郭东兴 李申 金振波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53-761,共9页
目的 系统评价丁苯酞序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英文数据库,以及万方、中国知网、维普等中文数据库,纳入丁苯酞序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RCT,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6... 目的 系统评价丁苯酞序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英文数据库,以及万方、中国知网、维普等中文数据库,纳入丁苯酞序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RCT,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6月30日。采用Cochrane RevMan偏倚风险评估表评价纳入的RCT质量。提取各项RCT的基线信息、治疗信息,以及治疗的有效性指标[90 d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治疗后神经功能状态(采用NIHSS评分)、治疗后功能状态(采用mRS评分)、治疗后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和安全性指标(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采用RevMan5.3软件对上述指标进行meta分析,计算分类变量的OR值及其95%CI,以及连续变量的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值及其95%CI。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8项RCT的报告,其中英文报道的研究有3项,中文报道的研究有5项;共包括1911例患者,其中对照组932例,试验组979例。meta分析显示,与常规治疗相比,丁苯酞序贯治疗可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90 d预后良好率(OR 1.41,95%CI 1.11~1.77,P=0.004),降低治疗后的mRS评分(SMD-0.85,95%CI-1.09~-0.60,P<0.001)和NIHSS评分(SMD-0.95,95%CI-1.13~-O.77,P<0.001),提高治疗后的ADL评分(SMD 1.26,95%CI 1.05~1.46,P<0.001)。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OR 0.97,95%CI 0.76~1.24,P=0.80)和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OR 0.83,95%CI 0.59~1.16,P=0.27)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丁苯酞序贯治疗可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神经功能状态和ADL,且不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丁苯酞 序贯治疗 预后 神经功能 不良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时间窗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15
作者 袁丹 王莹 +4 位作者 王英鹏 许莉 薛佳 程晶晶 王海鹏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9-174,共6页
背景急性缺血性卒中(AIS)高发,及时恢复脑血流是治疗的关键,超时间窗就诊患者无更多促进脑血流恢复的治疗手段。研究远隔缺血后适应(RIPostC)治疗对AIS超时间窗就诊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探究RIPostC... 背景急性缺血性卒中(AIS)高发,及时恢复脑血流是治疗的关键,超时间窗就诊患者无更多促进脑血流恢复的治疗手段。研究远隔缺血后适应(RIPostC)治疗对AIS超时间窗就诊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探究RIPostC治疗对AIS超时间窗患者干预的影响,为超时间窗就诊的AIS患者寻求安全、有效的脑血流恢复治疗方式。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分组、安慰剂对照法进行试验。选取2021-09-02—2022-08-31于北京航天总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治疗的超溶栓时间窗(发病时间>6 h)的AIS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期+随访期共90 d,均使用同等的一般治疗、脑血管病常规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RIPostC治疗14 d(28次),对照组给予模拟的RIPostC治疗14 d(28次)。在干预前和干预后30 d、干预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患者认知功能,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IADL)评估日常生活能力,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精神状态,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脑血流速度,以白介素(IL)-6反映炎症情况。结果122例患者中,最终完成试验及随访99例,其中试验组49例,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基线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示,时间与组别对MMSE、MoCA、mRS、NIHSS、脑血流速度、IL-6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和组别对MMSE、MoCA、NIHSS、脑血流速度、IL-6主效应显著(P<0.05),时间对mRS、SAS、SDS、IADL主效应显著(P<0.05)。试验组干预后30、90 d MMSE、MoCA评分及脑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mRS、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干预后30、90 d SDS、IADL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干预后30 d SAS评分高于对照组,IL-6低于对照组(P<0.05)。99例患者中共有23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其中试验组17例,对照组6例,两组皮肤瘀点、头晕、心慌、胸闷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皮肤瘀斑发生率[4.00%(2/50)与12.24%(6/49)]、总不良反应发生率[12.00%(6/50)与34.69%(17/49)]低于试验组(P<0.05)。结论RIPostC治疗可降低AIS患者的炎症反应,对神经功能、认知功能抑郁情绪及颅内血流速度可起到积极的改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远隔缺血后适应 超时间窗 炎症反应 随机对照试验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早期血压管理研究进展
16
作者 杨志进 谭荃丹 +5 位作者 毛凤凯 李朝晖 陈晨 李刚 杨杰 林亚鹏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29-839,共11页
卒中是全球范围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病因之一,其中缺血性卒中占卒中的70%以上,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发病早期常出现血压升高,大量观察性研究提示血压升高与AIS患者预后不良相关。... 卒中是全球范围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病因之一,其中缺血性卒中占卒中的70%以上,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发病早期常出现血压升高,大量观察性研究提示血压升高与AIS患者预后不良相关。AIS超早期血压管理的核心挑战在于脑血流自动调节受损背景下血压波动对缺血半暗带的双重影响,合理的血压管理策略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在AIS超早期血压管理领域,在降压时机的抉择、目标血压值的个体化设定,以及不同降压策略对脑灌注和再灌注损伤的影响等方面仍存在广泛争议。鉴于此,本文对AIS超早期血压管理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与探讨,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具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超早期 血压管理 缺血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外水分比率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出院结局的影响
17
作者 王岩 郝怀宇 +3 位作者 陆强 张蕾 沈学延 魏桂梅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7-461,共5页
目的探讨细胞外水分比率(ratio of extracellular water to total body water,ETR)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出院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24年6月在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AIS患者... 目的探讨细胞外水分比率(ratio of extracellular water to total body water,ETR)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出院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24年6月在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AIS患者,根据出院结局将患者分为结局良好(mRS评分<3分)组和结局不良(mRS评分≥3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ETR等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ETR对患者出院结局的影响,并在不同性别、年龄、BMI、骨骼肌质量指数及入院NIHSS评分亚组中分析ETR对出院结局的影响。结果共纳入AIS患者147例,平均年龄(68.9±12.2)岁,其中男性80例(54.4%),结局良好组107例(72.8%),结局不良组40例(27.2%)。多因素l ogi sti c回归分析显示,ETR升高(OR 2.09,95%CI 1.16~3.76,P=0.014)和ETR≥40.0%(OR 6.24,95%CI 1.33~29.32,P=0.020)是AI S患者出院结局不良的危险因素。亚组分析结果稳健,无明显交互作用(P交互>0.05)。在年龄<71岁、BMI≥24 kg/m2以及入院NIHSS评分≥3分亚组中,ETR对出院结局不良的影响具有显著性。结论ETR是AIS患者出院结局的独立影响因素,高ETR可显著增加出院结局不良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生物电阻抗分析 细胞外水分比率 出院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应用银杏叶制剂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18
作者 胡燕琴 赵陶丽 +2 位作者 李申 郭东兴 赵志刚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2-469,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静脉应用银杏叶制剂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英文数据库,以及万方、中国知网、维普等中文数据库,分析银杏叶制剂静脉注射治疗AI... 目的系统评价静脉应用银杏叶制剂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英文数据库,以及万方、中国知网、维普等中文数据库,分析银杏叶制剂静脉注射治疗AIS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7月30日。使用Cochrane RevMan偏倚风险评估表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使用RevMan 5.3软件,对银杏叶制剂治疗AIS的预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等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篇文献,其中英文文献3篇,中文文献6篇,共6111例患者,其中对照组3103例,试验组300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静脉应用银杏叶制剂可提高AIS患者的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率(OR 1.95,95%CI 1.72~2.22,P<0.001),降低mRS评分[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 ean difference,SMD)-0.67,95%CI-0.76~-0.58,P<0.001],提高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率(OR 1.23,95%CI 1.07~1.41,P=0.003),降低患者的NIHSS评分(SMD-1.36,95%CI-1.54~-1.17,P<0.001)。另外,静脉应用银杏叶制剂可以提高AIS治疗的总有效率(OR 3.68,95%CI 1.81~7.49,P<0.001),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OR 1.01,95%CI 0.85~1.20,P=0.870)。结论静脉应用银杏叶制剂对AIS具有脑细胞保护作用,可改善患者的预后,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银杏叶提取物 神经功能 预后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后的临床应用价值
19
作者 唐镜 韩鹃 +2 位作者 刘成惠 闫柏刚 敖琴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7-342,共6页
目的使用经颅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colour-coded duplex sonography,TCCS)评估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后血流动力学参数,并与功能转归相关联。方法纳入2020年3月1日至2024年1... 目的使用经颅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colour-coded duplex sonography,TCCS)评估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后血流动力学参数,并与功能转归相关联。方法纳入2020年3月1日至2024年1月31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老年AIS患者360例,根据90 d时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分为功能不良组145例(mRS评分3~6分)和功能良好组215例(mRS评分≤2分)。所有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后12 h使用TCCS检查颅内血流状态,记录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diastolic velocity,EDV)、平均血流速度(mean blood flow velocity,MFV)、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MFV比值、PSV比值、校正后PSV比值、校正后MFV比值,采用ROC曲线分析TCCS指标预测AIS患者功能转归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及截断值。结果功能不良组PSV比值、MFV比值、校正后PSV比值、校正后MFV比值较功能良好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SV比值、MFV比值预测AIS患者功能转归不良的性能欠佳(AUC<0.750),而校正后PSV比值、校正后MFV比值具有较佳的预测性能(P<0.01)。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14.00分、入院时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评分≥8.00分、校正后PSV比值>1.39及校正后MFV比值>1.40为影响AIS患者功能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相较于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时ASPECT评分预测AIS患者功能转归不良(AUC=0.780,95%CI:0.734~0.822),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时ASPECT评分+校正后PSV比值+校正后MFV比值预测性能明显提高(AUC=0.976,95%CI:0.955~0.989),敏感性及特异性也更高(Z=8.261,P<0.01)。结论老年AIS患者血管内治疗后早期TCCS检测是识别90 d时功能转归不良的有效方法,兼备无创、操作简便的优点,尤其是校正后PSV比值、校正后MFV比值可与常规预测指标相结合,更好地预测功能转归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 血流动力学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双功能 方案评价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激肽释放酶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张健 曾进胜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5-120,共6页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神经科常见疾病,尽管目前诊断和治疗技术有所进步,但仍面临诸多挑战。组织激肽释放酶(tissue kallikrein,TK)作为心脑血管保护因子,参与AIS的全过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探讨了TK在AI...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神经科常见疾病,尽管目前诊断和治疗技术有所进步,但仍面临诸多挑战。组织激肽释放酶(tissue kallikrein,TK)作为心脑血管保护因子,参与AIS的全过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探讨了TK在AIS中的作用机制,包括靶向改善缺血区侧支循环、保护神经血管耦联、减轻神经损伤及参与远隔缺血适应等。此外,TK水平与AIS发病及复发风险呈负相关,可作为生物标志物。TK治疗还可改善AIS患者的神经功能,降低其复发率,并可联合血管再通治疗共同改善预后。在AIS合并多器官疾病的情况下,TK也表现出良好的疗效。本文总结TK在AIS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重要作用,为未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组织激肽释放酶 人尿激肽原酶 缺血半暗带 生物标志物 神经功能改善 心脑血管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