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侯贝贝 查明明 +4 位作者 朱玉娟 黄显军 杨倩 赵煜 周志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99-904,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AO)患者早期血管内治疗(EVT)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2014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接受EVT的201例急性BAO患者临床资料。预后不良定义为9... 目的探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AO)患者早期血管内治疗(EVT)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2014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接受EVT的201例急性BAO患者临床资料。预后不良定义为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3分。采用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BAO患者EVT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201例患者,平均年龄(62±12)岁,男性148例(73.6%),90 d预后不良126例(62.7%)。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低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1.100,95%CI=1.015~1.192,P=0.020)、高基线后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pc-ASPECTS)(OR=0.776,95%CI=0.604~0.997,P=0.047)、良好脑侧支循环(2级比0级,OR=0.315,95%CI=0.119~0.534,P=0.20)、血管成功再通(OR=0.313,95%CI=0.102~0.956,P=0.042)及低空腹血糖水平(OR=1.140,95%CI=1.002~1.297,P=0.046)是BAO患者EVT后90 d良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亚组分析显示,低基线NIHSS评分(OR=1.098,95%CI=1.014~1.190,P=0.022)、良好脑侧支循环(2级比0级,OR=0.364,95%CI=0.134~0.992,P=0.048)是血管成功再通患者EVT后90 d良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基线pc-ASPECTS、基线NIHSS评分、空腹血糖水平、脑侧支循环状态及血管再通状态是BAO患者EVT后90 d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基线NIHSS评分高和脑侧支循环差是早期成功再通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性脑卒中 预后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循环症状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椎基底动脉几何形态与基底动脉斑块的HR-VWI分析
2
作者 钟丽玲 徐棣豪 +2 位作者 宋建勋 林国辉 符念霞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3-340,共8页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研究后循环症状性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椎基底动脉(vertebrobasilar artery,VBA)几何形态与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斑块的发生...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研究后循环症状性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椎基底动脉(vertebrobasilar artery,VBA)几何形态与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斑块的发生、分布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6月—2021年12月在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后循环症状性AIS患者,根据HR-VWI上BA是否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将患者分为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BA-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角、BA-中角、BA曲折率。再根据3D-TOF-MRA将患者的VBA几何形态分为步行型、音叉型、λ型和一侧VA不汇入型,统计4种VBA几何形态BA斑块的发生率,并比较4种VBA几何形态的BA-VA角、BA-中角、BA曲折率、斑块分布、外管腔直径、斑块体积、血管外壁面积、血管壁面积、斑块厚度、斑块负荷(plaque burden,PB)、斑块强化率(enhancement rate,ER)的差异。结果共纳入71例患者,其中54例(76.1%)有斑块,17例(23.9%)无斑块。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和VBA形态特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4种VBA几何形态中,步行型的BA斑块发生率高于音叉型(92.3%vs.55.6%,P=0.033)。音叉型[(166.83±13.27)°vs.(150.77±19.65)°,P=0.008]和λ型[(163.82±12.36)°vs.(150.77±19.65)°,P=0.028]的BA-中角均大于步行型。4种VBA几何形态中步行型的BA曲折率最大(P=0.005)。4种几何形态的BA斑块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9),斑块特征、PB和ER等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后循环症状性AIS患者的VBA几何形态与BA斑块的发生密切相关,相较于音叉型,步行型更容易发生BA斑块,4种VBA几何形态中步行型的BA更容易弯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 后循环症状性急性缺血性 动脉几何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灌注成像的pc-ASPECTS对椎基底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4
3
作者 沈红健 沈芳 +7 位作者 尹伟 邢鹏飞 李子付 张磊 李强 杨鹏飞 张永巍 刘建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2-48,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脑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的后循环Alberta脑卒中计划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分(pc-ASPECTS)对椎基底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VBAO-AIS)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 目的探讨基于脑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的后循环Alberta脑卒中计划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分(pc-ASPECTS)对椎基底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VBAO-AIS)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56例VBAO-AIS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急诊行多模态CT检查评估,获得基于非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NCCT)、CTP和RAPID-CTP的pc-ASPECTS。以治疗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作为预后评价指标(mRS评分≤3分为预后良好)。采用ROC曲线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基于NCCT与CTP、RAPID-CTP各参数的pc-ASPECTS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56例患者中预后良好组29例、预后不良组27例。预后良好组基于NCCT及CTP和RAPID-CTP各参数的pc-ASPECTS均高于预后不良组(P均<0.05)。基于CTP脑血容量(CBV)的pc-ASPECTS和基于RAPID-CBV的pc-ASPECTS预测预后的灵敏度分别为89.7%和79.3%,特异度分别为74.1%和81.5%,AUC值分别为0.861(95%CI 0.760~0.963)和0.861(95%CI 0.764~0.958)。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于NCCT的pc-ASPECTS≥8分、基于CTP CBV的pc-ASPECTS≥7分、基于CTP平均通过时间(MTT)的pc-ASPECTS≥5分、基于RAPID-CBV的pc-ASPECTS≥8分、基于RAPID-脑血流量(CBF)的pc-ASPECTS≥7分是预测VBAO-AIS患者血管内治疗后3个月预后良好的独立因素(P均<0.05)。结论基于CTP各参数的pc-ASPECTS是VBAO-AIS患者一个有用的预后指标,尤其是基于CBV的pc-ASPECTS对血管内治疗后3个月预后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动脉闭塞 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 后循环 Alberta计划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分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初步经验(英文) 被引量:3
4
作者 熊志霖 乔宏宇 +4 位作者 关敏 付耀高 费建林 毕伟 黄立安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36-240,共5页
目的:评价血管内治疗对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acute vertebrobasilar artery occlusion,AVBAO)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至2015年间,实施血管... 目的:评价血管内治疗对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acute vertebrobasilar artery occlusion,AVBAO)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至2015年间,实施血管内治疗的13例AVBAO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应用脑梗死溶栓等级系统(TICI)分级评定颅内血管再通情况.临床随访3个月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预后情况.结果:13例患者的年龄平均数为62.5岁(男性11例),平均的发病到穿刺的时间为(539.0±267.7)min,入院时的NIHSS评分中位数为21.1(6-30),GCS评分中位数为8.6分(4-14).11例患者闭塞血管成功再通(TICI≥2b),血管成功再通率为84.6%.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1例.3个月后临床随访,38.5%(5/13)的患者预后中等或良好(mRS≤3).其中,以支架取栓为初始治疗的患者,42.85%的患者预后良好.以动脉溶栓为初始治疗手段的患者,16.7%的患者预后良好.3个月后整体死亡率为53.8%(7/13).结论:血管内治疗可使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获得较高的再通率,支架取栓在改善预后方面或许优于动脉溶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椎-动脉闭塞 血管内治疗 再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后发生无效再通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5
5
作者 严艺 张珂萌 +4 位作者 钟晚思 严慎强 张冰 程建华 楼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1-150,共10页
目的:探索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后发生无效再通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22年11月影像学证实为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并在发病24 h内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来源于CASE-Ⅱ研究,NCT04487340)进... 目的:探索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后发生无效再通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22年11月影像学证实为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并在发病24 h内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来源于CASE-Ⅱ研究,NCT04487340)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血管内治疗后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为2b级或3级,但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超过2分为无效再通,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生无效再通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患者471例,平均年龄为68(57,74)岁,男性占比为68.9%,其中298(63.27%)例发生了无效再通。多因素分析显示,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无效再通的保护性因素包括合并心房颤动(OR=0.456,95%CI:0.282~0.737,P<0.01)、桥接静脉溶栓(OR=0.640,95%CI:0.416~0.985,P<0.05)、mTICI分级3级(OR=0.554,95%CI:0.334~0.918,P<0.05)、动脉闭塞性病变分级3级(OR=0.521,95%CI:0.326~0.834,P<0.01)、术后早期他汀类药物治疗(OR=0.509,95%CI:0.273~0.948,P<0.05);而危险性因素包括基线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高(OR=1.068,95%CI:1.049~1.087,P<0.01)、合并高血压病(OR=1.571,95%CI:1.017~2.427,P<0.05)、取栓次数多(OR=1.237,95%CI:1.029~1.488,P<0.05)、术后24 h发生出血转化(OR=8.497,95%CI:2.879~25.076,P<0.01)。此外,心源性栓塞(OR=0.321,95%CI:0.193~0.534,P<0.01)和其他类型ORG 10172急性脑卒中治疗分类试验(TOAST)分型(OR=0.499,95%CI:0.260~0.961,P<0.05)与发生更低比例的无效再通相关。结论: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后发生无效再通比例高,血管内治疗前桥接静脉溶栓和术后早期应用他汀类药可能可以降低无效再通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动脉 血管内治疗 再通 回顾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卒中分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机械取栓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邓小文 李斌 +4 位作者 韩婷 袁晨 瞿小锋 李波 刘一之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41-545,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卒中分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AO)患者机械取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总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29例急性BAO患者。采用中间导管联合Solitaire FR支架行机械取栓,评价急... 目的比较不同卒中分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AO)患者机械取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总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29例急性BAO患者。采用中间导管联合Solitaire FR支架行机械取栓,评价急性BAO机械取栓可行性、血管再通率、90 d预后良好率和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29例急性BAO患者中TOAST分型为心源性脑栓塞(CE)型19例(CE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LAA)型9例(LAA组),病因不明栓塞1例。26例(89.7%)闭塞血管成功再通(mTICI分级2b/3级),其中CE组、LAA组分别为17例(89.5%)、8例(88.9%)(P>0.05),病因不明1例。CE组、LAA组患者发病至医院就诊时间分别为(203.6±99.2)min、(353.8±210.8)min(P<0.05),分别有2例、3例接受补救性支架植入(P>0.05),取栓次数分别为(1.6±0.9)次、(2.0±1.4)次(P>0.05)。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为48.3%(14/29),其中CE组、LAA组分别为52.6%(10/19)、33.3%(3/9)(P>0.05),病因不明1例恢复良好。手术相关并发症包括异位栓塞、出血转化。结论机械取栓治疗急性BAO安全可行。CE患者和LAA患者90 d预后良好率无差异,但CE患者发病至医院就诊时间较短于LAA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 缺血性 机械取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A评分对发病6~24 h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8
7
作者 孟媛媛 钟孟飞 +2 位作者 陈晓辉 张立功 高宗恩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00-1104,共5页
目的探讨CTA评分系统对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AO)6~24 h患者血管内治疗后早期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胜利油田中心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53例急性BAO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将... 目的探讨CTA评分系统对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AO)6~24 h患者血管内治疗后早期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胜利油田中心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53例急性BAO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n=32)、预后不良组(n=21)。采用后循环侧支循环评分(pc-CS)、后循环(pc)-CTA侧支评分、基底动脉BATMAN评分,对血管内介入术前患者CTA影像进行评估。结果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患者年龄、取栓前和出院NIHSS评分、pc-CS评分、pc-CTA评分、BATMAN评分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CTA评分≤1.5分(OR=0.468,95%CI=0.231~0.946,P=0.035)、pc-CS评分≥4.5分(OR=2.183,95%CI=1.233~3.865,P=0.007)、BATMAN评分≥4.5分(OR=2.461,95%CI=1.320~4.588,P=0.005),均为急性BAO患者血管内治疗后90 d良好临床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pc-CS评分、pc-CTA评分、BATMAN评分预测良好临床结局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6(95%CI=0.632~0.901)、0.814(95%CI=0.697~0.931)、0.869(95%CI=0.763~0.975)。结论pc-CS评分、pc-CTA评分和BATMAN评分均能独立有效地预测血管内治疗急性BAO患者90 d临床结局,其中反映血栓负荷及侧支代偿的BATMAN评分似可更准确地预测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动脉闭塞 血管内治疗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评分 临床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动脉高密度征与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4
8
作者 刘伟 杨兴东 +1 位作者 唐晓梅 于逢春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7期365-368,共4页
目的探讨在非增强头部CT上显示的基底动脉高密度征(HDBA)与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病48h内行非增强头部CT检查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103例。根据发病14 d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将患者分为... 目的探讨在非增强头部CT上显示的基底动脉高密度征(HDBA)与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病48h内行非增强头部CT检查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103例。根据发病14 d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将患者分为短期预后不良组(30例)和短期预后较好组(73例)。分析HDBA与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其中75例在发病7 d内行头部CT血管造影(CTA)或MR血管造影(MRA)检查,分析血管病变程度与HDBA的关系。结果①预后不良组HDBA、糖尿病患者所占比率及入院时NIHSS评分高于短期预后较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DBA(OR=0.053,95%CI:0.013~0.213,P<0.01)和入院时NIHSS评分(OR=0.705,95%CI:0.521~0.955,P<0.05)是影响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③75例行血管检查的患者中,28例为HDBA组,47例为非HDBA组。HDBA组和非HDBA组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所占比率分别为71.4%(20/28)和6.4%(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DBA可能是影响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短期预后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死 后循环缺血性 动脉高密度征 短期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CT血管造影评估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侧支血流与再灌注治疗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0
9
作者 赖针珍 张圣 +3 位作者 钟根龙 张晓程 陈清梦 楼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71-376,共6页
目的:研究动态CT血管造影对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所致缺血性卒中患者侧支血流状态评估以及预测再灌注治疗后结局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8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接受再灌注治疗的45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所致缺血性... 目的:研究动态CT血管造影对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所致缺血性卒中患者侧支血流状态评估以及预测再灌注治疗后结局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8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接受再灌注治疗的45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所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预测患者预后的后循环侧支评分(PC-CS)的最佳阈值。结果: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0.886,95%CI:0.802~0.979,P<0.05)和PC-CS(OR=1.962,95%CI:1.026~3.752,P<0.05)是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且PC-CS4.5分是预测患者预后的最佳阈值(AUC=0.837,敏感度为68.2%,特异度为87.0%)。结论:基于CT灌注成像重建的动态CT血管造影可用于评估后循环侧支血流状态,并能预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所致缺血性卒中患者再灌注治疗后的临床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侧支循环 再灌注 动脉闭塞性疾病/药物疗法 /药物疗法 血流动力学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方法 血栓溶解疗法/方法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内脑局部低温联合再灌注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大鼠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玥 郝磊 +5 位作者 刘书翊 曾育琦 范勇 赵振华 陈骐 李永坤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48-456,共9页
目的:研究动脉内脑局部低温联合再灌注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缺血(I,大脑中动脉永久闭塞)组、缺血再灌注(I/R,大脑中动脉闭塞后再灌注)组及低温(H,动脉内脑局... 目的:研究动脉内脑局部低温联合再灌注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缺血(I,大脑中动脉永久闭塞)组、缺血再灌注(I/R,大脑中动脉闭塞后再灌注)组及低温(H,动脉内脑局部低温联合再灌注)组,每组24只。H组再灌注后经颈内动脉灌注约6.7 mL 4℃的生理盐水,灌注流量0.33 mL/min,灌注时间20 min。缺血24 h后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和核磁共振检测脑梗死体积,干湿重法测量脑组织含水量;通过伊文思蓝(EB)示踪法测定血脑屏障通透性,使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紧密连接蛋白ZO-1、闭锁蛋白(occludin)、密封蛋白5(claudin-5)及水通道蛋白4(AQP4)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9(MMP2和MMP9)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缺血24 h后,与I和I/R组相比,H组大鼠的mNSS、脑梗死体积、脑含水量及EB渗透量均显著降低(P<0.05)。H组大鼠的ZO-1、occludin和claudin-5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I/R组(P<0.05),MMP2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I/R组(P<0.05)。结论:动脉内脑局部低温联合再灌注对AIS大鼠具有脑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MMP2和MMP9蛋白的表达、减少紧密连接蛋白降解、维持血脑屏障完整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动脉局部低温 再灌注损伤 屏障 紧密连接蛋白 质金属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治疗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韩建峰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7-202,共6页
急性脑梗死具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机械取栓作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种有效手段,既往人们对于大核心脑梗死、基底动脉闭塞以及轻型脑卒中的取栓治疗有很大争议,但是随着近年来的深入研究,人们对这3种脑梗死机... 急性脑梗死具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机械取栓作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种有效手段,既往人们对于大核心脑梗死、基底动脉闭塞以及轻型脑卒中的取栓治疗有很大争议,但是随着近年来的深入研究,人们对这3种脑梗死机械取栓治疗取得了新的理解,大大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主要评述大核心脑梗死、基底动脉闭塞以及轻型脑卒中3种脑缺血疾病机械取栓治疗的新近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梗死 大核心梗死 动脉闭塞 轻型 机械取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再学习方法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ADL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马晓红 李浩鸿 周海燕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707-708,共2页
关键词 偏瘫患者 急性 运动再学习方法 动脉系统病变 ADL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颈内动脉系统 排除标准 住院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活性的MRI/NIRF双功能显像 被引量:10
13
作者 唐啸 罗莹 徐晓艳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11-415,共5页
目的MRI/近红外荧光成像(NIRF)利用分子影像探针,于活体无创地评价缺血性脑卒中(AIS)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本研究探讨AIS后MMP-9活性的MRI/NIRF双功能显像特点。材料与方法15只ApoE-/-小鼠按高脂饮食(0.5%胆酸钠、10%脂肪、2%胆固醇... 目的MRI/近红外荧光成像(NIRF)利用分子影像探针,于活体无创地评价缺血性脑卒中(AIS)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本研究探讨AIS后MMP-9活性的MRI/NIRF双功能显像特点。材料与方法15只ApoE-/-小鼠按高脂饮食(0.5%胆酸钠、10%脂肪、2%胆固醇)喂养20周,建立缺血性卒中动物模型。随机选取其中5只按体重经尾静脉注入抗MMP-9抗体NIR7971 mg/kg(实验组);随机选取5只注射非特异性IgG-NIR 7971 mg/kg(对照组);剩余5只ApoE-/-小鼠注射磷酸盐缓冲液1 mg/kg(空白组)。所有注射剂量均同实验组。24 h后对所有实验小鼠行MRI/NIRF双功能显像。显像完毕后进行颈动脉斑块内MMP-9免疫荧光分布检测与常规病理染色;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脑组织MMP-9的表达。结果所有小鼠缺血性卒中模型建立2 h时即可检测到MMP-9表达,模型建立24 h时达到高峰。所有小鼠注入荧光探针后均存活良好,实验组与对照组注射24 h后小鼠颅脑见强荧光信号,主要聚集于斑块好发部位;实验组、对照组与空白组信噪比分别为456.39±24.19、19.48±3.19和4.19±0.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小鼠颈动脉NIRF阳性面积与脂肪阳性面积呈线性相关(r=0.738,P<0.05);免疫荧光检测斑块内MMP-9的表达与巨噬细胞的分布一致,荧光信号主要聚集于斑块纤维帽。HE染色也证实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结论AIS后MMP-9活性的MRI/NIRF双功能显像可作为颈动脉斑块危险分层与诊断的新方法,对评估急性期缺血性卒中病情程度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 急性 磁共振成像 谱学 近红外线 光谱法 荧光 荧光素类 诊断显像 质金属蛋白酶9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疾病模型 动物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夹层的诊断和治疗策略选择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冰 王亚仙 +2 位作者 茹立新 郑少俊 诸金水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58-360,共3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策略选择。方法 2007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椎-基底动脉夹层(VAD)患者15例,均经DSA或CTA检查确诊。单纯颈枕部头痛4例,后循环缺血(PCI)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5例。对4例头痛及5例SAH患...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策略选择。方法 2007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椎-基底动脉夹层(VAD)患者15例,均经DSA或CTA检查确诊。单纯颈枕部头痛4例,后循环缺血(PCI)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5例。对4例头痛及5例SAH患者行血管内治疗;6例PCI患者予氯吡格雷(75 mg/d)或阿司匹林(100 mg/d)治疗。结果经DSA或CTA检查共发现17支椎动脉和1支基底动脉存在VAD。影像学表现为"梭形动脉瘤"7支、"珠线征"8支、"线样征"3支。6例PCI患者中,经药物治疗后临床预后均良好,经DSA复查,4例血管狭窄程度明显减轻,2例无变化。9例经血管内治疗,1例复发,再次栓塞,过程顺利,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根据VAD的临床特点选择合理的检查方式和治疗手段,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动脉 夹层 后循环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开窗畸形致缺血性卒中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尖尖 高金立 薛迎红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891-896,共6页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开窗畸形致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特点,并探讨缺血性卒中与颅内动脉开窗畸形的关系。方法与结果共11例颅内动脉开窗畸形致缺血性卒中患者,头部MRI显示,梗死灶位于脑桥5例(5/11)、内囊后肢3例(3/11)、左侧丘脑1例(1/11)、左...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开窗畸形致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特点,并探讨缺血性卒中与颅内动脉开窗畸形的关系。方法与结果共11例颅内动脉开窗畸形致缺血性卒中患者,头部MRI显示,梗死灶位于脑桥5例(5/11)、内囊后肢3例(3/11)、左侧丘脑1例(1/11)、左侧半卵圆中心1例(1/11)、双侧枕叶合并左侧颈内动脉动脉瘤1例(1/11);头部MRA显示,开窗畸形发生于基底动脉9例(9/11)、左侧椎动脉1例(1/11)、右侧大脑后动脉1例(1/11);其中,5例脑桥缺血性卒中系基底动脉(4例)和右侧大脑后动脉(1例)开窗畸形所致,3例内囊后肢缺血性卒中均系基底动脉开窗畸形所致,1例左侧丘脑缺血性卒中系左侧椎动脉开窗畸形所致,1例左侧半卵圆中心缺血性卒中系基底动脉开窗畸形所致,1例双侧枕叶缺血性卒中系基底动脉开窗畸形所致。均予抗血小板、调脂和清除自由基治疗,无一例缺血性卒中复发。结论颅内动脉开窗畸形可以导致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与缺血性卒中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 血管畸形 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超声与磁共振血管造影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周陈 张佩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2期1027-1032,共6页
目的比较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 TICI)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脑缺血溶栓血流分级(TIBI)对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评价的一致性,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大脑中... 目的比较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 TICI)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脑缺血溶栓血流分级(TIBI)对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评价的一致性,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大脑中动脉主干、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共61例,分别于溶栓治疗前、治疗后24 h进行MRA和TCD检查,并验证m TICI和TIBI分级系统对血管闭塞和再通评价结果的一致性。结果溶栓治疗前m TICI和TIBI分级分别显示血管闭塞者为49例(80.33%)和45例(73.77%;κ=0.816,P=0.000);溶栓治疗后24 h,m TICI和TIBI分级显示闭塞动脉完全再通者为9例(14.75%)和11例(18.03%)、部分再通者为18例(29.51%)和17例(27.87%),血管再通总数(包括完全再通和部分再通)分别为27例(44.26%)和28例(45.90%;κ=0.917,P=0.000)。结论 TCD TIBI分级系统与MRA m TICI分级系统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治疗前大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的诊断和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的评价,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二者相比,前者更具有检查灵活、方便、经济、可重复施行及床旁长时间监测等优势,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促进其在溶栓治疗过程中的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缺血 动脉闭塞性疾病 动脉 动脉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2
17
作者 吴清华 周石 +2 位作者 何玉洁 宋杰 王学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5期461-464,共4页
目的评价尿激酶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2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进行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分析不同阻塞血管部位血管再通率和3个月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之间的关系。结果脑血管造影发现血管闭... 目的评价尿激酶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2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进行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分析不同阻塞血管部位血管再通率和3个月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之间的关系。结果脑血管造影发现血管闭塞162例,其中颈内动脉系统闭塞119例(73.5%):颈内动脉(ICA)主干闭塞27例(16.7%),大脑中动脉(MCA)闭塞63例(38.9%),大脑前动脉(ACA)闭塞29例(17.9%);椎基底动脉(VBA)闭塞43例(26.5%)。溶栓后再通分别为11例,40.7%;49例,77.8%;20例,68.9%和23例53.5%。治疗后3个月恢复良好者90例(55.6%),预后差72例(44.4%)。颅内出血8例(4.9%);再灌注损伤73例(45.1%);再栓塞6例(3.1%)。分析后认为ICA主干、VBA动脉再通率较低,预后差;MCA、ACA再通率高,预后好;开始治疗时间血管再通率和临床疗效相关(相关系数r=0.86)。结论局部动脉溶栓可以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预后和开始治疗的时间、血管再通有相关性,大脑中、前动脉血管再通率高,预后较好;颈内动脉主干血管阻塞很难再通;椎基底动脉血管再通后症状有所改善;血管不能再通或并发脑出血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梗死 溶栓 尿激酶 出血 急性缺血性梗死 动脉内溶栓治疗 临床疗效评价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血管再通率 颈内动脉系统 梗死患者 动脉 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OF-MRA评估椎动脉夹层与椎基底动脉迂曲程度的关系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琰 陆瑶 +2 位作者 杨文蕊 杨黎 张洪英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1-156,共6页
目的:基于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OF-MRA)探讨椎动脉夹层与椎基底动脉迂曲程度的关系。方法:将52例椎动脉夹层患者和60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纳入本研究,采用χ^(2)检验、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 目的:基于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OF-MRA)探讨椎动脉夹层与椎基底动脉迂曲程度的关系。方法:将52例椎动脉夹层患者和60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纳入本研究,采用χ^(2)检验、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及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血管形态学指标的差异,并采用Pearson或Spearman分析对各项特征/指标与椎动脉夹层是否发生的相关性进行检验。结果:两组之间有高血压者的比例(χ^(2)=11.168,P=0.001)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Z=-5.419,P<0.001)和同型半胱氨酸(Z=-4.498,P<0.001)血浆浓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之间其它临床特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椎动脉夹层是否发生呈负相关(r=-0.514,P<0.001),同型半胱氨酸与椎动脉夹层是否发生呈正相关(r=0.427,P<0.001)。两组之间血管形态学特征比较,基底动脉最小弯曲角、椎动脉V4段最小弯曲角及椎基底动脉最小弯曲角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基底动脉最小弯曲角≤90°者的组内占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119,P<0.001)。基底动脉最小弯曲角、椎动脉V4段最小弯曲角和椎基底动脉最小弯曲角与椎动脉夹层的是否发生均呈负相关(r=-0.342、-0.564和-0.593,P值均<0.001)。结论:高血压、较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高的同型半胱氨酸血浆浓度水平是椎动脉夹层发生的危险因素,椎基底动脉过度弯曲在椎动脉夹层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夹层 动脉 血管迂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注后循环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一些问题 被引量:2
19
作者 洪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7期337-338,358,共3页
椎一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造成的急性缺血性卒中(vertebrobasilar acute ischemic stroke,VBAIS)的预后极差,病死率高达40%~86%,预后良好者仅占13%~21%。VBAIS在发病方式、临床表现和预后方面均与前循环缺血卒中有一定的差异... 椎一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造成的急性缺血性卒中(vertebrobasilar acute ischemic stroke,VBAIS)的预后极差,病死率高达40%~86%,预后良好者仅占13%~21%。VBAIS在发病方式、临床表现和预后方面均与前循环缺血卒中有一定的差异。而后循环急性缺血卒中和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介入治疗也存在其特殊性,是近年来被逐渐关注的一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 椎-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瘤性卒中误诊1例
20
作者 徐新生 朱永昌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1989年第3期31-31,共1页
瘤性卒中是指由于颅内肿瘤,因各种不同的病理生理机理,影响脑部血管的正常循环和血液供应,导致突发性貌似脑血管疾病的总称。本病误诊率甚高,我们遇到1例,现报道如下: 患者男性,53岁,因左侧上、下肢麻木和乏力6天,加重3天而于1982年11月... 瘤性卒中是指由于颅内肿瘤,因各种不同的病理生理机理,影响脑部血管的正常循环和血液供应,导致突发性貌似脑血管疾病的总称。本病误诊率甚高,我们遇到1例,现报道如下: 患者男性,53岁,因左侧上、下肢麻木和乏力6天,加重3天而于1982年11月8日入院。查体:血压20/12kPa(150/90mmHg),心、肺、肝、脾无异常。神经系统t颅神经无异常,左侧腱反射较对侧活跃,左侧痛觉减退,左下肢肌力不及5°,左上肢肌力不及4°,无病理反射,诊断脑血栓。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等治疗,11月15日出现眩晕、伴恶心、耳鸣,疑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性 椎一动脉 病理反射 部血管 上肢肌力 低分子右旋糖酐 下肢肌 血栓形成 血管疾病 下肢麻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