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3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毛细血管指数评分预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预后的价值 被引量:12
1
作者 樊宇 李月春 +2 位作者 王宝军 张天佑 姜长春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7-81,共5页
目的使用毛细血管指数评分(CIS)判断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侧支循环情况,评价血管内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包头市中心医院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46例,血管内治疗前行全脑DSA完成... 目的使用毛细血管指数评分(CIS)判断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侧支循环情况,评价血管内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包头市中心医院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46例,血管内治疗前行全脑DSA完成CIS,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良好预后组21例(≤2分),不良预后组25例(>3分)。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和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糖尿病史、治疗前收缩压、是否行静脉溶栓、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毛细血管充盈、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术后血管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m TICI)分级]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IS对预后结局的影响。结果良好预后组与不良预后组比较,两组在年龄、性别、糖尿病史、治疗前收缩压、是否行静脉溶栓、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机械取栓次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NIHSS[(15±3)分比(19±4)分]、ASPECTS[8(7,10)分比6(5,8)分]、毛细血管充盈良好85.7%(18/21,CIS 2~3分)比44.0%(11/25,CIS 0~1分)、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363±42)min比(398±53)min]、术后血管再通[100.0%(21/21)比68.0%(17/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IS(OR=8.600,95%CI:2.670~33.800)和m TICI分级(OR=5.720,95%CI:12.170~22.300)是血管内治疗预后的预测因素。结论 CIS可用于评价脑组织灌注情况,毛细血管充盈和血管再通良好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在血管内治疗时增加CIS评价,可作为挽救缺血脑组织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血管再通 毛细血管指数评分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早期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与预后关系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张哲 濮月华 +3 位作者 于蕾 段婉莹 米东华 刘丽萍 《中国卒中杂志》 2020年第12期1299-1305,共7页
目的使用传递函数分析(transfer function analysis,TFA)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计算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患者早期脑血流自动调节(cerebral autoregulation,CA)功能,比较两种方法得出的自动调节参数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使用传递函数分析(transfer function analysis,TFA)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计算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患者早期脑血流自动调节(cerebral autoregulation,CA)功能,比较两种方法得出的自动调节参数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且进行了血管内治疗的患者,收集患者的影像、临床信息。术后48 h内使用TCD联合无创动脉压,连续采集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脑血流速度(flow velocity,FV)和逐搏动脉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ABP)。使用TFA计算FV和ABP信号的极低频(0.02~0.07 Hz)、低频(0.07~0.20 Hz)、高频(0.20~0.50 Hz)的相位差和增益;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计算平均血流速度指数(mean flow velocity index,Mx)。根据患者90 d 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mRS≤2分)和预后不良(mRS>2分),比较不同预后患者上述CA参数的差异,并用多因素分析评估不同方法计算的CA参数对患者90d预后的影响。另外,分析CA参数与术后7 d NIHSS评分相对术前的改善(ΔNIHSS)、90 d mRS评分、术前梗死体积、术后48 h增加的梗死体积等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52例患者,90 d预后良好18例,预后不良34例。与预后良好患者相比,预后不良患者Mx较高[0.40(0.18~0.50)vs 0.26(0.05~0.36),P=0.012],但两组各频段相位差和增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x与术后7 d的ΔNIHSS、90 dmRS评分、术前梗死体积、术后48 h增加的梗死体积均为正相关性(r值分别为0.299、0.382、0.561和0.286,P值分别为0.031、0.005、<0.001和0.040),极低频相位差与术前梗死体积、90 dmRS评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82、-0.276,P值分别为0.043、0.048)。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Mx值是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OR 132.69,95%CI5.71~3081.96,P=0.002)。结论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早期CA功能相对保留与预后良好相关。相比于相位差和增益,Mx与90 d临床结局有更强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流自动调节 急性缺血性 血管内治疗 传递函数 平均血流速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取栓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7
3
作者 杨晴雯 查明明 +4 位作者 黄抗默 蔡浩荻 吕秋石 刘锐 刘新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713-719,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取栓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Captor取栓支架临床试验数据库(中国临床试验登记数据库,注册号:ChiCTR1900025256)中急性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取栓患...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取栓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Captor取栓支架临床试验数据库(中国临床试验登记数据库,注册号:ChiCTR1900025256)中急性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取栓患者214例,接受了Captor或Solitaire FR急诊支架取栓治疗。根据取栓术后是否并发AKI,将214例患者分为AKI组(29例)和非AKI组(185例)。收集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手术、并发症)等相关资料并进行组间比较,其中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心力衰竭、卒中史、心房颤动、吸烟史、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入院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入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实验室检查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术前血糖、术前血肌酐、术前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手术资料包括闭塞大血管(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术前溶栓治疗、取栓次数、闭塞血管成功再通、发病至治疗时间、手术时间、药物(抗血小板聚集、抗凝、他汀类药物);术后并发症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脑疝等。成功再通为术后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2b^3级。经变量的共线性检验和变量筛选,以发生AKI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P<0.1的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向前法)。结果(1)急性缺血性卒中急诊支架取栓治疗患者AKI的发生率为13.6%(29/214)。AKI组糖尿病比例、术前血糖水平均高于非AKI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4.5%(10/29)比12.4%(23/185),χ^2=7.732;8.4(7.3,10.3)mmol/L比7.4(6.2,8.4)mmol/L,t=-2.901;均P<0.05];余基线资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29例AKI组患者术前eGFR≥90、60~89、30~59、<30 ml/(min·1.73 m^2)者分别占37.9%(11例)、41.4%(12例)、13.8%(4例)、6.9%(2例);185例非AKI组患者术前eGFR≥90、60~89、30~59 ml/(min·1.73 m^2)者分别占44.9%(83例)、42.2%(78例)、13.0%(24例),无eGFR<30 ml/(min·1.73 m^2)者。两组患者术前eGFR分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116,P=0.046)。AKI组患者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的比例均高于非AK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4.1%(7/29)比5.9%(11/185),χ^2=8.538;31.0%(9/29)比8.6%(16/185),χ2=10.104;27.6%(8/29)比7.6%(14/185),χ^2=8.830;均P<0.05];余实验室资料、手术资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3.965,95%CI:1.615~9.737,P=0.003),手术时间延长(OR=1.006,95%CI:1.000~1.012,P=0.042)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取栓术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史和手术时间延长可能增加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急诊机械取栓患者术后发生AKI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机械取栓 急性肾损伤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蔺茹月 范建强 +9 位作者 王丽君 张小曦 沈红健 邢鹏飞 张磊 李子付 张永巍 杨鹏飞 刘建民 赵瑞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5-441,共7页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行急诊血管内取栓治疗的前循环AIS-LVO患者的资料。根据术后90 d改...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行急诊血管内取栓治疗的前循环AIS-LVO患者的资料。根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所有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为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为3~6分),比较两组患者的TyG。再根据TyG中位数将患者分为低TyG组(TyG<8.57)和高TyG组(TyG≥8.57),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特征。通过ROC曲线评价TyG对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35例患者,其中预后良好组72例,预后不良组63例,预后不良组的TyG高于预后良好组(8.82±0.63 vs 8.43±0.60,P<0.001)。低TyG组67例、高TyG组68例;与低TyG组相比,高TyG组有高脂血症病史的患者比例(P=0.003)、入院时收缩压(P=0.018)、空腹血糖水平(P<0.001)、甘油三酯水平(P<0.001)均更高,核心梗死体积更大(P=0.02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更低(P=0.013),术后90 d mRS评分也更高[3(1,5)分vs 1(0,5)分,P=0.049]。TyG对前循环AIS-LVO患者预后不良有一定的预测价值(AUC值为0.662,95%CI 0.571~0.753)。结论TyG在预后不良的前循环AIS-LVO患者中升高,可能是前循环AIS-LVO患者的潜在预后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 循环大血管闭塞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白质微观结构特征及其与侧支循环的关系
5
作者 张永义 付蓉 +1 位作者 刘娟 赵晶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3-534,共12页
目的 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白质微观结构特征及其与侧支循环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5月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选择同期健康志愿者150例作为对照人群,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 目的 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白质微观结构特征及其与侧支循环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5月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选择同期健康志愿者150例作为对照人群,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所有受试者均经头颅MR检查,提取脑白质微观结构特征,分析脑白质微观结构特征与脑白质病变的相关性。依据侧支循环形成状态将15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n=91)和侧支循环不良组(n=59),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脑白质微观结构特征,通过ROC曲线分析脑白质微观结构特征对卒中、脑白质病变、侧支循环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比较健康组和卒中组一般资料可知,两组患者在吸烟史、高血脂史、高血压史、LDL-C、HDL-C、FIB、D-D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均P<0.05);健康组和卒中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白质纤维束有:小脑中脚、脑桥交叉束、胼胝体部,穹窿柱及穹窿体、右皮质脊髓束、左皮质脊髓束、右小脑下脚、左小脑下脚、右前放射冠、左前放射冠;健康组和卒中组平均扩散量(M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白质纤维束有:小脑中脚、脑桥交叉束、右小脑上脚、左小脑上脚、右外囊、左外囊、右额枕上束;健康组和卒中组径向扩散量(R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白质纤维束有:小脑中脚、脑桥交叉束、左侧皮质脊髓束、右小脑下脚、左小脑下脚、右小脑上脚、左小脑上脚、右外囊及左外囊;健康组和卒中组轴向扩散量(A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白质纤维束有:小脑中脚、右侧内侧丘系、左侧内侧丘系、右小脑上脚、左小脑上脚、右丘脑后辐射、左丘脑后辐射、右矢状层、右外囊、左外囊、右扣带及左扣带。相关性分析显示,小脑中脚、脑桥交叉束、胼胝体部,穹窿柱及穹窿体、右皮质脊髓束、左皮质脊髓束、右小脑下脚、左小脑下脚、右前放射冠、左前放射冠的FA值与脑白质病变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均P<0.05);小脑中脚、脑桥交叉束、右小脑上脚、左小脑上脚、右外囊、左外囊、右额枕上束的MD值与脑白质病变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均P<0.05);小脑中脚、脑桥交叉束、左侧皮质脊髓束、右小脑下脚、左小脑下脚、右小脑上脚、左小脑上脚、右外囊及左外囊的RD值与脑白质病变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均P<0.05);小脑中脚、右小脑上脚、左小脑上脚、右外囊、左外囊的AD值与脑白质病变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均P<0.05),右内侧丘系、左内侧丘系、右丘脑后辐射、左丘脑后辐射、右矢状层、右扣带、左扣带的AD值与脑白质病变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均P<0.05)。比较侧支循环良好组和侧支循环不良组一般资料可知,两组患者在脑白质病变评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侧支循环不良组患者小脑中脚的FA值显著低于侧支循环良好组,MD值、RD值和AD值均显著高于侧支循环良好组,其他纤维束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ROC分析提示小脑中脚FA、MD、RD、AD值对卒中、脑白质损伤、侧支循环不良均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四者联合诊断的效能均高于各值单独诊断效能。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脑白质微观结构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小脑中脚白质FA值、MD值、AD值、RD值变化可用于鉴别侧支循环状态,且四者联合诊断效能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 脑白质 微观结构 侧支循环 散张量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循环症状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椎基底动脉几何形态与基底动脉斑块的HR-VWI分析
6
作者 钟丽玲 徐棣豪 +2 位作者 宋建勋 林国辉 符念霞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3-340,共8页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研究后循环症状性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椎基底动脉(vertebrobasilar artery,VBA)几何形态与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斑块的发生...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研究后循环症状性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椎基底动脉(vertebrobasilar artery,VBA)几何形态与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斑块的发生、分布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6月—2021年12月在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后循环症状性AIS患者,根据HR-VWI上BA是否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将患者分为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BA-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角、BA-中角、BA曲折率。再根据3D-TOF-MRA将患者的VBA几何形态分为步行型、音叉型、λ型和一侧VA不汇入型,统计4种VBA几何形态BA斑块的发生率,并比较4种VBA几何形态的BA-VA角、BA-中角、BA曲折率、斑块分布、外管腔直径、斑块体积、血管外壁面积、血管壁面积、斑块厚度、斑块负荷(plaque burden,PB)、斑块强化率(enhancement rate,ER)的差异。结果共纳入71例患者,其中54例(76.1%)有斑块,17例(23.9%)无斑块。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和VBA形态特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4种VBA几何形态中,步行型的BA斑块发生率高于音叉型(92.3%vs.55.6%,P=0.033)。音叉型[(166.83±13.27)°vs.(150.77±19.65)°,P=0.008]和λ型[(163.82±12.36)°vs.(150.77±19.65)°,P=0.028]的BA-中角均大于步行型。4种VBA几何形态中步行型的BA曲折率最大(P=0.005)。4种几何形态的BA斑块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9),斑块特征、PB和ER等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后循环症状性AIS患者的VBA几何形态与BA斑块的发生密切相关,相较于音叉型,步行型更容易发生BA斑块,4种VBA几何形态中步行型的BA更容易弯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 循环症状性急性缺血性 椎基底动脉几何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后循环梗死评分系统:1种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新方法
7
作者 彭世鑫 仇玉龙 +3 位作者 朱继 张晓冬 蒋理 徐睿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7-221,共5页
目的:开发并验证一种新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评分系统-前后循环梗死评分系统(anterior and 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 image score,APCIIS)。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 目的:开发并验证一种新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评分系统-前后循环梗死评分系统(anterior and 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 image score,APCIIS)。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6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前循环AIS组(n=109)及后循环AIS组(n=54)。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前循环AIS及后循环AIS患者预后情况的危险因素。以血栓负荷评分(the clot burden score,CBS)及基底动脉闭塞评分(the basilar artery on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score,BATMAN)为参考,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该新型评分(APCIIS)预后评估的价值。结果:在前循环AIS组,APCIIS的预后评估价值虽然未能优于CBS,但显示出相对更高的敏感度86.8%、特异度90.1%及曲线下面积0.939。在后循环AIS组,APCIIS的预后价值优于BATMAN评分。结论:APCIIS是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1种方便可靠的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 急性循环缺血性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意向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8
作者 郭园丽 高任轲 +6 位作者 杨彩侠 范文凤 郭丽娜 董小方 吕培华 高欢欢 马珂珂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1-518,共8页
目的编制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意向量表并对其信效度进行检验。方法本研究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指导框架,通过文献分析、德尔菲专家函询和预调查形成量表初稿。于2023年7—8月选取河南省郑州市3个卒中高危人群筛查点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量... 目的编制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意向量表并对其信效度进行检验。方法本研究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指导框架,通过文献分析、德尔菲专家函询和预调查形成量表初稿。于2023年7—8月选取河南省郑州市3个卒中高危人群筛查点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量表进行项目分析、信度检验及结构效度分析,2023年9—10月进行再次调查,对量表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和效标关联效度分析。结果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意向量表共包括1个总评价条目和3个维度,共13个条目。量表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9;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3个公因子,旋转后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0.515%;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04,折半信度为0.840,重测信度为0.872;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量表的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良好;量表总分与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量表得分的相关系数为0.671(P<0.001),与被调查者溶栓后脑出血并发症风险主观感知程度的相关系数为-0.402(P<0.001)。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意向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测量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意向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静脉溶栓 意向 量表开发 信度 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苯酞序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9
作者 胡燕琴 王铄 +3 位作者 赵陶丽 郭东兴 李申 金振波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53-761,共9页
目的 系统评价丁苯酞序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英文数据库,以及万方、中国知网、维普等中文数据库,纳入丁苯酞序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RCT,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6... 目的 系统评价丁苯酞序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英文数据库,以及万方、中国知网、维普等中文数据库,纳入丁苯酞序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RCT,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6月30日。采用Cochrane RevMan偏倚风险评估表评价纳入的RCT质量。提取各项RCT的基线信息、治疗信息,以及治疗的有效性指标[90 d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治疗后神经功能状态(采用NIHSS评分)、治疗后功能状态(采用mRS评分)、治疗后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和安全性指标(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采用RevMan5.3软件对上述指标进行meta分析,计算分类变量的OR值及其95%CI,以及连续变量的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值及其95%CI。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8项RCT的报告,其中英文报道的研究有3项,中文报道的研究有5项;共包括1911例患者,其中对照组932例,试验组979例。meta分析显示,与常规治疗相比,丁苯酞序贯治疗可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90 d预后良好率(OR 1.41,95%CI 1.11~1.77,P=0.004),降低治疗后的mRS评分(SMD-0.85,95%CI-1.09~-0.60,P<0.001)和NIHSS评分(SMD-0.95,95%CI-1.13~-O.77,P<0.001),提高治疗后的ADL评分(SMD 1.26,95%CI 1.05~1.46,P<0.001)。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OR 0.97,95%CI 0.76~1.24,P=0.80)和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OR 0.83,95%CI 0.59~1.16,P=0.27)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丁苯酞序贯治疗可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神经功能状态和ADL,且不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丁苯酞 序贯治疗 预后 神经功能 不良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时间窗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10
作者 袁丹 王莹 +4 位作者 王英鹏 许莉 薛佳 程晶晶 王海鹏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9-174,共6页
背景急性缺血性卒中(AIS)高发,及时恢复脑血流是治疗的关键,超时间窗就诊患者无更多促进脑血流恢复的治疗手段。研究远隔缺血后适应(RIPostC)治疗对AIS超时间窗就诊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探究RIPostC... 背景急性缺血性卒中(AIS)高发,及时恢复脑血流是治疗的关键,超时间窗就诊患者无更多促进脑血流恢复的治疗手段。研究远隔缺血后适应(RIPostC)治疗对AIS超时间窗就诊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探究RIPostC治疗对AIS超时间窗患者干预的影响,为超时间窗就诊的AIS患者寻求安全、有效的脑血流恢复治疗方式。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分组、安慰剂对照法进行试验。选取2021-09-02—2022-08-31于北京航天总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治疗的超溶栓时间窗(发病时间>6 h)的AIS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期+随访期共90 d,均使用同等的一般治疗、脑血管病常规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RIPostC治疗14 d(28次),对照组给予模拟的RIPostC治疗14 d(28次)。在干预前和干预后30 d、干预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患者认知功能,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IADL)评估日常生活能力,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精神状态,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脑血流速度,以白介素(IL)-6反映炎症情况。结果122例患者中,最终完成试验及随访99例,其中试验组49例,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基线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示,时间与组别对MMSE、MoCA、mRS、NIHSS、脑血流速度、IL-6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和组别对MMSE、MoCA、NIHSS、脑血流速度、IL-6主效应显著(P<0.05),时间对mRS、SAS、SDS、IADL主效应显著(P<0.05)。试验组干预后30、90 d MMSE、MoCA评分及脑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mRS、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干预后30、90 d SDS、IADL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干预后30 d SAS评分高于对照组,IL-6低于对照组(P<0.05)。99例患者中共有23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其中试验组17例,对照组6例,两组皮肤瘀点、头晕、心慌、胸闷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皮肤瘀斑发生率[4.00%(2/50)与12.24%(6/49)]、总不良反应发生率[12.00%(6/50)与34.69%(17/49)]低于试验组(P<0.05)。结论RIPostC治疗可降低AIS患者的炎症反应,对神经功能、认知功能抑郁情绪及颅内血流速度可起到积极的改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远隔缺血后适应 超时间窗 炎症反应 随机对照试验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早期血压管理研究进展
11
作者 杨志进 谭荃丹 +5 位作者 毛凤凯 李朝晖 陈晨 李刚 杨杰 林亚鹏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29-839,共11页
卒中是全球范围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病因之一,其中缺血性卒中占卒中的70%以上,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发病早期常出现血压升高,大量观察性研究提示血压升高与AIS患者预后不良相关。... 卒中是全球范围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病因之一,其中缺血性卒中占卒中的70%以上,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发病早期常出现血压升高,大量观察性研究提示血压升高与AIS患者预后不良相关。AIS超早期血压管理的核心挑战在于脑血流自动调节受损背景下血压波动对缺血半暗带的双重影响,合理的血压管理策略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在AIS超早期血压管理领域,在降压时机的抉择、目标血压值的个体化设定,以及不同降压策略对脑灌注和再灌注损伤的影响等方面仍存在广泛争议。鉴于此,本文对AIS超早期血压管理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与探讨,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具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超早期 血压管理 缺血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院前延迟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评价
12
作者 倪佃丽 陈晓兵 +1 位作者 张广慧 彭庆荣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8-434,共7页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院前延迟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4年1月于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AIS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模型组和内部验证组,并根据院前延迟情况将模型组分...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院前延迟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4年1月于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AIS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模型组和内部验证组,并根据院前延迟情况将模型组分为未延迟(<3.5 h)组和延迟(≥3.5 h)组。模型组的数据用以建立列线图模型,内部验证组的数据用以评估模型的泛化性能。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S患者院前延迟的影响因素,采用R软件中rms程序包构建AIS患者院前延迟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采用ROC曲线、校准曲线及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模型预测效能,采用临床决策曲线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共纳入268例AIS患者,其中141例(52.61%)患者发生院前延迟。在模型组患者中,与未延迟组相比,延迟组平均年龄较高(P<0.001),在农村居住(P=0.004)、夜间发病(P=0.018)、无意识障碍(P=0.004)及未接受疾病知识宣教(P=0.001)的占比显著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 1.082,95%CI 1.038~1.128,P<0.001)、在农村居住(OR 3.201,95%CI 1.402~7.307,P=0.006)、夜间发病(OR 6.873,95%CI 2.809~16.815,P<0.001)、无意识障碍(OR 4.599,95%CI 1.934~10.940,P=0.001)以及未接受疾病知识宣教(OR 4.134,95%CI 1.927~8.866,P<0.001)为AIS患者院前延迟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模型总得分越高,院前延迟风险越高。ROC曲线显示,模型预测院前延迟在模型组中的AUC为0.822(95%CI 0.763~0.880),在内部验证组中的AUC为0.844(95%CI 0.755~0.932)。此外,两组数据均通过Hosmer-Lemeshow检验。校准曲线显示,模型预测值与真实值较为一致。临床决策曲线显示,模型临床应用价值尚可。结论AIS患者院前延迟风险受年龄、居住地、发病时间、有无意识障碍及是否接受疾病知识宣教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的模型预测效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延迟 影响因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外水分比率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出院结局的影响
13
作者 王岩 郝怀宇 +3 位作者 陆强 张蕾 沈学延 魏桂梅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7-461,共5页
目的探讨细胞外水分比率(ratio of extracellular water to total body water,ETR)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出院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24年6月在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AIS患者... 目的探讨细胞外水分比率(ratio of extracellular water to total body water,ETR)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出院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24年6月在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AIS患者,根据出院结局将患者分为结局良好(mRS评分<3分)组和结局不良(mRS评分≥3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ETR等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ETR对患者出院结局的影响,并在不同性别、年龄、BMI、骨骼肌质量指数及入院NIHSS评分亚组中分析ETR对出院结局的影响。结果共纳入AIS患者147例,平均年龄(68.9±12.2)岁,其中男性80例(54.4%),结局良好组107例(72.8%),结局不良组40例(27.2%)。多因素l ogi sti c回归分析显示,ETR升高(OR 2.09,95%CI 1.16~3.76,P=0.014)和ETR≥40.0%(OR 6.24,95%CI 1.33~29.32,P=0.020)是AI S患者出院结局不良的危险因素。亚组分析结果稳健,无明显交互作用(P交互>0.05)。在年龄<71岁、BMI≥24 kg/m2以及入院NIHSS评分≥3分亚组中,ETR对出院结局不良的影响具有显著性。结论ETR是AIS患者出院结局的独立影响因素,高ETR可显著增加出院结局不良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生物电阻抗分析 细胞外水分比率 出院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应用银杏叶制剂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14
作者 胡燕琴 赵陶丽 +2 位作者 李申 郭东兴 赵志刚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2-469,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静脉应用银杏叶制剂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英文数据库,以及万方、中国知网、维普等中文数据库,分析银杏叶制剂静脉注射治疗AI... 目的系统评价静脉应用银杏叶制剂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英文数据库,以及万方、中国知网、维普等中文数据库,分析银杏叶制剂静脉注射治疗AIS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7月30日。使用Cochrane RevMan偏倚风险评估表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使用RevMan 5.3软件,对银杏叶制剂治疗AIS的预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等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篇文献,其中英文文献3篇,中文文献6篇,共6111例患者,其中对照组3103例,试验组300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静脉应用银杏叶制剂可提高AIS患者的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率(OR 1.95,95%CI 1.72~2.22,P<0.001),降低mRS评分[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 ean difference,SMD)-0.67,95%CI-0.76~-0.58,P<0.001],提高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率(OR 1.23,95%CI 1.07~1.41,P=0.003),降低患者的NIHSS评分(SMD-1.36,95%CI-1.54~-1.17,P<0.001)。另外,静脉应用银杏叶制剂可以提高AIS治疗的总有效率(OR 3.68,95%CI 1.81~7.49,P<0.001),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OR 1.01,95%CI 0.85~1.20,P=0.870)。结论静脉应用银杏叶制剂对AIS具有脑细胞保护作用,可改善患者的预后,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银杏叶提取物 神经功能 预后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激肽释放酶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张健 曾进胜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5-120,共6页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神经科常见疾病,尽管目前诊断和治疗技术有所进步,但仍面临诸多挑战。组织激肽释放酶(tissue kallikrein,TK)作为心脑血管保护因子,参与AIS的全过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探讨了TK在AI...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神经科常见疾病,尽管目前诊断和治疗技术有所进步,但仍面临诸多挑战。组织激肽释放酶(tissue kallikrein,TK)作为心脑血管保护因子,参与AIS的全过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探讨了TK在AIS中的作用机制,包括靶向改善缺血区侧支循环、保护神经血管耦联、减轻神经损伤及参与远隔缺血适应等。此外,TK水平与AIS发病及复发风险呈负相关,可作为生物标志物。TK治疗还可改善AIS患者的神经功能,降低其复发率,并可联合血管再通治疗共同改善预后。在AIS合并多器官疾病的情况下,TK也表现出良好的疗效。本文总结TK在AIS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重要作用,为未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组织激肽释放酶 人尿激肽原酶 缺血半暗带 生物标志物 神经功能改善 心脑血管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再灌注治疗的现状与未来 被引量:3
16
作者 乔玥 李传辉 赵文博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0,共3页
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公认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手段,与传统治疗相比其可以显著改善临床预后,但这两种措施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静脉溶栓虽为首选治疗方案,但血管再通率低、治疗时间窗短(3~4.5 h)制约了其临床获益;而机械... 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公认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手段,与传统治疗相比其可以显著改善临床预后,但这两种措施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静脉溶栓虽为首选治疗方案,但血管再通率低、治疗时间窗短(3~4.5 h)制约了其临床获益;而机械取栓即便能实现80%以上的血管再通,但超过50%的患者仍遗留残疾或死亡。基于目前再灌注治疗面临的挑战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未来应优化溶栓药物,开发具有更高纤维蛋白特异性和安全性的新型溶栓剂,扩大溶栓治疗获益人群;利用先进影像技术突破传统时间窗限制,实现基于“组织窗”的再灌注治疗;推广移动卒中单元,实现超早期再灌注治疗;优化静脉溶栓治疗后的抗血栓治疗策略,预防神经功能恶化;优化围手术期管理并积极探索神经保护策略,进一步提高机械取栓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再灌注治疗 静脉溶栓 机械取栓 移动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中心MRI-DWI的深度学习模型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的预后价值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欢 王文希 +3 位作者 张军 于洋 王占秋 吴磊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3,共9页
目的构建基于MR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的深度学习模型,讨论其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患者90天预后的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家医院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677名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 目的构建基于MR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的深度学习模型,讨论其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患者90天预后的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家医院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677名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通过影像储存和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收集患者MRI-DWI图像,使用深度神经网络提取患者图像特征。我们将数据集1(医院1)随机分为训练集(70%)和测试集(30%),建立基于临床特征(模型A)和MRI-DWI影像组学特征(模型B)的传统机器学习模型,基于MRI-DWI深度学习特征的深度学习模型(模型C)以及结合临床特征和深度学习特征的组合模型(模型D),预测AIS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90天预后[通过评估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2分表示预后良好]。数据集2(医院2)用于外部验证。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模型的预测性能。为了比较不同模型的AUC值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采用DeLong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各模型之间AUC差异的显著性。结果基于临床特征和DWI-MRI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A和模型B以及深度学习模型C的AUC分别为0.705[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613~0.792]、0.846(95%CI:0.777~0.906)和0.877(95%CI:0.811~0.934)。结合临床和深度学习特征的组合模型D在预测AIS患者静脉溶栓后90天预后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其AUC值为0.930(95%CI:0.890~0.963)。此外,深度学习模型在外部验证数据集中同样显示出良好的性能,模型C和模型D的AUC分别为0.887(95%CI:0.798~0.960)和0.947(95%CI:0.891~0.984)。结论基于MRI-DWI的影像组学特征在预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的90天预后中发挥重要作用。深度学习方法在AIS溶栓治疗预后的预测模型中优于传统机器学习方法。结合临床特征和MRI-DWI特征的深度学习模型可为临床个性化评估AIS患者预后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预后模型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影像组学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轻型非致残性缺血性脑卒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观察:一项单中心回顾性观察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萌 马咏馨 +3 位作者 贾琼 张东威 张昕红 徐耀铭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2,共7页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与双抗治疗急性轻型非致残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1月至2024年3月发病6 h内的急性轻型非致残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8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与双抗治疗急性轻型非致残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1月至2024年3月发病6 h内的急性轻型非致残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8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5]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接受静脉溶栓分为静脉溶栓组(66例)和双抗组(72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将两组患者按照1∶1进行匹配,匹配后静脉溶栓组(44例)和双抗组(44例)。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临床预后指标及不良事件。主要结局定义为发病后90 d良好功能结局[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0~2分]、发病后90 d mRS评分。次要结局为发病后24 h、72 h、7 d NIHSS评分,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比例,发病90 d内颅内出血及系统性出血事件及发病90 d内死亡。结果①匹配前静脉溶栓组年龄、入院时mRS评分均低于双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匹配后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房颤、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既往脑卒中病史、吸烟史、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时mRS评分、梗死部位、TOAST分型等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静脉溶栓组与双抗组患者发病后90 d良好功能结局患者比例和发病后90 d 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6%(39/44)vs 93.2%(41/44),P=0.458、P=0.308];③静脉溶栓组发病后24 h、72 h中位NIHSS评分明显低于双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 vs 2.5、1 vs 2,P=0.018、0.043],其余有效性结局和安全性结局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溶栓治疗能够为急性轻型非致残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带来显著的短期获益,有助于缩短恢复至良好神经功能结局的时间,且不增加出血风险和病死率。然而,在发病后90 d良好功能结局方面,其效果与双抗治疗相似,尽管如此,亟需开展更大样本、更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溶栓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急性轻型非致残性缺血性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ASL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药物治疗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小雷 单春辉 +3 位作者 赵明娟 张晖 暴云锋 陈英敏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33,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血管选择性动脉自旋标记(territori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TASL)技术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acute an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stroke,AACIS)药物治疗预后因素的影响性分析。材料与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确诊AACIS... 目的探讨基于血管选择性动脉自旋标记(territori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TASL)技术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acute an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stroke,AACIS)药物治疗预后因素的影响性分析。材料与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确诊AACIS患者136例并根据其治疗后90 d的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70例)与预后不良(66例)两组。记录责任血管狭窄度、疗前选择性脑血流量(territorial cerebral blood flow,TCBF)、疗后TCBF_(10 d)、相对选择性脑血流量(relative CBF,rTCBF)以及病灶体积,同时收集患者的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卒中分型、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等风险因素信息,将上述指标纳入统计模型。对两组间的计量资料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统计其单因素差异性,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联合logisitic回归分析,使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对结果进行诊断效能评判。结果单因素分析中,年龄(Z=16.022)、基线NIHSS评分(Z=148.400)、卒中分型(Z=49.640)、责任血管狭窄度(Z=27.193)、TCBF_(疗前)(Z=693.000)、rTCBF(Z=18.874)及病灶体积(Z=-10.1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联合分析中,年龄(OR=0.108)、基线NIHSS评分(OR=0.615)、卒中分型中的穿支动脉疾病(OR=90.154)、TCBF_(疗前)(OR=4.611)及病灶体积(OR=0.138)对预后具有显著影响(P<0.05),且5者联合对预后预测的判定方法切实有效(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962,具有较高价值。责任血管灌注的改变对预后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在药物保守治疗方法下,患者90 d预后更易受到年龄、基线NIHSS评分、卒中种类、CBF_(疗前)及病灶体积的影响,并不依赖于责任血管的灌注改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循环缺血性 药物治疗 磁共振成像 血管选择性动脉自旋标记 脑血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噬细胞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关系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20
作者 张永顺 赵峰 +1 位作者 孙猛 李志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5-290,共6页
巨噬细胞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壁及循环系统中的巨噬细胞可通过加重炎症反应、发挥吞噬作用或诱导血管内皮细胞铁死亡等不同机制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病情进展产生影响,且血管壁及循环系... 巨噬细胞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壁及循环系统中的巨噬细胞可通过加重炎症反应、发挥吞噬作用或诱导血管内皮细胞铁死亡等不同机制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病情进展产生影响,且血管壁及循环系统中的巨噬细胞可通过外泌体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文对巨噬细胞在急性缺血性卒中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深入研究巨噬细胞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关系进而制定精准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 急性缺血性 外泌体 铁死亡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