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猪枪弹伤模型创伤失血休克后1h内凝血功能变化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李开源 王静 +6 位作者 孙荣距 武惠韬 张恒 潘菲 冯聪 王俊康 黎檀实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040-1046,共7页
目的探讨创伤失血性休克后1 h内凝血系统的阶段性变化情况及相关因素,为创伤性凝血病的临床时效救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成年健康长白猪麻醉后建立枪弹伤失血性休克模型,分别于射击前15 min、休克点及休克后10 min、30 min、1 h记录血流... 目的探讨创伤失血性休克后1 h内凝血系统的阶段性变化情况及相关因素,为创伤性凝血病的临床时效救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成年健康长白猪麻醉后建立枪弹伤失血性休克模型,分别于射击前15 min、休克点及休克后10 min、30 min、1 h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动脉血气指标、常规凝血指标及血栓弹力图指标,并测定出血量。结果最终16只长白猪纳入实验,总出血量为(1444.22±205.50)ml,1 h存活率为68.75%(11/16)。实验动物血流动力学及动脉血气指标均呈阶段性变化。常规凝血指标分析显示,R值、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呈阶段性下降,MA值在伤后至休克后10 min明显下降(P<0.05),LY30在休克后10 min至休克后1 h明显下降(P=0.038)。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APTT值与心率、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明显相关(P<0.05);R值与心率、每搏量指数(SVI)、SBP、MAP明显相关(P<0.05);MA值与碱剩余(BE)值、乳酸(LAC)值、K+浓度、pH值、Ca2+浓度、SVI明显相关(P<0.05)。结论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后1 h内,凝血系统处于高凝状态但血栓强度下降,且与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气指标明显相关;从休克后10 min开始,纤溶系统受到抑制并出现纤溶关闭状态,可能进一步加重高凝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休克 急性创伤 枪弹伤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术区损伤控制复苏的进展及启发 被引量:3
2
作者 宗兆文 叶钊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2361-2365,共5页
战时有相当比例的伤员在被送到战地医院时就已经发生了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cute traumatic coagulopathy,ATC)和低体温,死亡率高。为降低由此导致的伤亡率,需要从战现场急救阶段就实施损伤控制复苏(tactical 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 战时有相当比例的伤员在被送到战地医院时就已经发生了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cute traumatic coagulopathy,ATC)和低体温,死亡率高。为降低由此导致的伤亡率,需要从战现场急救阶段就实施损伤控制复苏(tactical 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TDCR)。TDCR近年的主要进展包括:(1)从预测大出血向预测创伤性凝血病转变,以尽早识别需要实施控制损伤复苏的伤员;(2)复苏策略从固定比例的成分输血向以纤维蛋白原浓缩物等为基础的、实验室指标指导下的精确复苏转变;(3)与复苏策略演变相适应,复苏制剂的选择也在不断演变中。这些进展对我军战现场急救的启发包括:在加强不同类型战伤的凝血病变化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精确的战现场ATC预测体系,并加强TDCR技术的培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事医学 战现场损伤控制复苏 急性创伤凝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