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前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联合术后重组人脑利钠肽对心室重构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圣博 冯玲 +3 位作者 陈贝贝 姚芳 邢永生 刘艳宾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99-703,共5页
目的分析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老年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8年1月至2023年6月我院收治行急诊PCI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老年患者66例,分为两组。... 目的分析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老年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8年1月至2023年6月我院收治行急诊PCI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老年患者66例,分为两组。对照组(n=32)进行PCI术+rhBNP,研究组(n=34)PCI术+rhBN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检测对比两组血压、乳酸水平及机械并发症、心室重构、炎性因子、心肌酶学、ox-LDL水平。结果治疗前,对比两组乳酸、舒张压、收缩压、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重构指数(LVRI)、左室射血分数(LVEF)、同型半胱氨酸(Hcy)、白细胞介素-6(IL-6)、肌钙蛋白T(cTn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P>0.05);出院后3个月随访,乳酸、LVESD、LVEDD、LVPWT、LVRI、Hcy、IL-6、c TnT、LDH、CK-MB、ox-LDL水平降低,且研究组较低,舒张压、收缩压、LVEF水平上升,且研究组较高(P<0.05)。治疗前后两组机械并发症占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老年患者急诊PCI术后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联合rhBNP治疗,可缓解患者心室重构、心肌损伤,减轻炎性损伤,改善氧化应激反应,调节组织灌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重组人脑利钠肽 急性前壁心肌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心室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后发生缺血性肠病一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浩 吴明祥 +1 位作者 钟志林 蒋小燕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75,共3页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7岁,因“胸闷7 d,再发加重10 h”于2023年2月9日入院。患者于7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不适,主要位于胸骨左缘,持续约10 min,伴气短,休息后症状稍缓解,期间发作数次。于10 h前上述症状再发加重,持续无缓解,遂来院就...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7岁,因“胸闷7 d,再发加重10 h”于2023年2月9日入院。患者于7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不适,主要位于胸骨左缘,持续约10 min,伴气短,休息后症状稍缓解,期间发作数次。于10 h前上述症状再发加重,持续无缓解,遂来院就诊。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0年,最高血压170/90 mmHg,口服培哚普利治疗,血压控制尚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缺血性肠病 手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心肌梗死的冠脉造影表现一例 被引量:3
3
作者 沈正林 刘文卫 赵玉勤 《放射学实践》 2014年第11期1344-1345,共2页
病例资料患者,男,66岁,2 h前无明显诱因突发胸痛、胸闷、气短伴左上肢酸麻不适、神志恍惚、大汗等症状急诊入院。体检:心率45次/分钟,血压70/40 mmHg。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25 g/L;乳酸脱氢酶251 U/L,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 病例资料患者,男,66岁,2 h前无明显诱因突发胸痛、胸闷、气短伴左上肢酸麻不适、神志恍惚、大汗等症状急诊入院。体检:心率45次/分钟,血压70/40 mmHg。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25 g/L;乳酸脱氢酶251 U/L,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正常;肌钙蛋白正常;血电解质、肾功能正常;血糖7.62 mmol/L。心电图提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Ⅱ、Ⅲ、aVF 导联ST段抬高约0.2~0.3 mV,诊断为冠心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可能性较大,主动脉夹层不能排除。予补液、升血压、升心率以及抗心绞痛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血压有所回升,心率波动于50~80次/分钟,神志状况稍有好转,为进一步诊治,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CAG),根据造影结果,必要时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gra-phy,PTCA)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并行临时起搏器植入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主动脉夹层 心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主动脉夹层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刘君 何咏聪 +3 位作者 张晓雪 陈佳 冷梅芳 杜作义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0-116,共7页
【目的】探讨累及冠脉的急性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避免误诊、误治,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主动脉夹层的病例资料及转归。【结果】同期28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累及冠脉致急性心肌梗死12例,其... 【目的】探讨累及冠脉的急性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避免误诊、误治,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主动脉夹层的病例资料及转归。【结果】同期28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累及冠脉致急性心肌梗死12例,其中2例(16.7%)为下壁心肌梗死,1例(8.3%)为前壁心肌梗死,9例(75%)为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男性发病明显高于女性,男女比例约3∶1。年龄43~76(56.9±12.2)岁。8例(66.7%)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11例(91.7%)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胸痛而入院,伴背痛9例(75%),晕厥4例(33.3%),低血压6例(50%),烦躁不安7例(58.3%)。实验室心肌酶学均阳性,D-二聚体(18.95±1.83)μg/mL;3例行冠脉造影未发现冠脉开口;经胸心脏超声及胸部CTA明确夹层的识别率为100%。其中3例行外科手术,1例术后24 h内死亡,2例存活。平均随访5 h至12个月,2例(16.7%)存活,10例(83.3%)患者死亡。【结论】主动脉夹层致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较少见,但其病情危重,死亡率高,且极易误诊,预后差,早期明确诊断,及时手术可改善预后。对于心肌梗死合并背痛,烦躁不安及D-二聚体异常升高时要高度怀疑本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主动脉夹层 急性心肌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置入时机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1
5
作者 郭超 杨昊翰 +7 位作者 王心宇 许浩博 袁建松 李佳 张峻 吴元 乔树宾 杨伟宪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82-788,共7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置入时机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原性休克(C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2年6月至2018年5月期间收入我院的AMI合并CS患者209例,其中置入IABP患者102例(置入IABP组)、未置入IABP患者107例(未置入I...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置入时机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原性休克(C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2年6月至2018年5月期间收入我院的AMI合并CS患者209例,其中置入IABP患者102例(置入IABP组)、未置入IABP患者107例(未置入IABP组)。为评估IABP置入与否以及置入时机不同(介入诊疗前置入和介入诊疗后置入)是否影响临床结局,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与未置入IABP组比,置入IABP组男性比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比例、接受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比例及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APSⅡ)评分更高,既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房颤动、神志改变、罪犯血管为左前降支比例以及28 d病死率更低(P均<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置入IABP可改善28 d生存率(46.1%vs.25.2%,P=0.003)。(2)在置入IABP的102例患者中,72例为介入诊疗前置入,30例为介入诊疗后置入。与介入诊疗前置入患者比,介入诊疗后置入患者血肌酐水平及SAPSⅡ评分更高(P均<0.05)。生存分析显示,介入诊疗前置入患者28 d生存率数值上高于介入诊疗后置入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8%vs.30.0%,P=0.118)。(3)回归分析表明,高龄(OR=1.015,95%CI:1.001~1.028,P=0.037)、神志改变(OR=2.709,95%CI:1.825~4.020,P=0.000)、PCI术后(OR=1.787,95%CI:1.180~2.705,P=0.006)为AMI合并CS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接受急诊冠状动脉造影(OR=0.654,95%CI:0.435~0.984,P=0.042)、较高动脉血酸碱度(OR=0.064,95%CI:0.023~0.184,P=0.000)、较高的收缩压(OR=0.961,95%CI:0.948~0.973,P=0.000)为近期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置入IABP可改善AMI合并CS患者的近期预后,介入诊疗前置入有改善生存趋势,但并非28 d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原性休克 急性心肌 主动脉球囊反搏 时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中的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刘建平 宋玮 +4 位作者 金叔宣 杜勇平 何奔 王彬尧 郑道声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057-1059,1069,共4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IABP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19例患者IABP使用时间平均为93.6 h,其中13例成功地进行介入治疗(1...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IABP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19例患者IABP使用时间平均为93.6 h,其中13例成功地进行介入治疗(13/14,92.9%),2例成功接受外科搭桥,2例在等待搭桥术过程中死亡,1例药物治疗。三支血管病变10例(占52.6%),二支病变(前降支+回旋支)1例(占5.3%),单纯前降支5例(占26.3%),单纯左主干2例(占10.5%)。住院期间总死亡4例(4/19,21.1%),介入治疗病人死亡2例(2/14,14.3%),未介入或搭桥治疗死亡2例(2/3,66.7%)。结论IABP支持下急诊行冠脉介入治疗,可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生存率,未能介入治疗和左主干病变经介入治疗后血液动力学仍不稳定者应及时采取外科搭桥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 心源性休克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临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1
7
作者 邱承杰 陈玉善 +3 位作者 解金红 柴爽爽 毛文峰 关怀敏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1年第3期257-261,共5页
目的评价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原性休克(CS)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收治的AMI合并CS患者,于2015年1月至201... 目的评价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原性休克(CS)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收治的AMI合并CS患者,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IABP辅助下完成PPCI者为IABP组,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ECMO联合IABP辅助下完成PPCI者为ECMO+IABP组。比较两组的院内死亡率、平均住院天数和1年内生存率情况。结果研究共纳入33例AMI合并CS患者,IABP组23例,男性15例,平均年龄(65.0±9.6)岁;ECMO+IABP组10例,男性9例,平均年龄(63.4±13.6)岁。ECMO+IABP组的院内死亡率低于IAB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比30.4%,χ^(2)=1.585,P=0.212)。随访1年,ECMO+IABP组的院外生存率显著高于IAB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0%比47.8%,χ^(2)=5.192,P=0.033)。结论ECMO联合IABP救治AMI合并CS患者较单用IABP可降低院内死亡率,改善1年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 休克 心原性 体外膜肺氧合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及多巴胺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功能衰竭行介入治疗的辅助疗效 被引量:7
8
作者 刘怀昌 梁健球 严俊儒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5年第2期95-97,100,共4页
目的前瞻性对比研究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和多巴胺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泵功能衰竭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辅助疗效。方法收集AMI合并泵功能衰竭患者57例,按先后顺序分成IABP组(26例)和多巴胺组(31例)。采用Swan-Ganz漂浮导... 目的前瞻性对比研究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和多巴胺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泵功能衰竭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辅助疗效。方法收集AMI合并泵功能衰竭患者57例,按先后顺序分成IABP组(26例)和多巴胺组(31例)。采用Swan-Ganz漂浮导管测定血流动力学参数,常规行(PCI),超声观察3月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IABP和多巴胺两组治疗后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嵌压(PCW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动脉收缩压(SBP)、心脏指数(CI)较治疗前明显上升,有显著性差异,同时,治疗后在MPAP和PCWP下降幅度和SBP及CI上升幅度方面,IABP优于多巴胺,也有差异显著性;比较治疗后即刻成功率及3个月后LVEF,IABP明显高于多巴胺(分别为85%∶71%和55%±14%∶42%±18%,P<0.05),死亡率、住院时间和稳定血流动力学所需要时间IABP明显低于多巴胺分别为15%∶19%和(17±6.2)d:(23±8.9)d和(4.5±3.2)d:(6.5±3.8)d,所有P<0.05。两组共有10例死于泵衰竭、上消化道出血、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IABP和多巴胺皆可作为AMI合并泵功能衰竭行PCI术围手术期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IABP较多巴胺疗效更优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 泵功能衰竭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多巴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术后护理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华 王燕 +2 位作者 冀慧芳 郑红薇 王蓓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年第18期45-46,共2页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是一种以辅助左心室功能为主的机械性循环装置,其主要原理是降低左心室后负荷,减少心脏做功和氧耗,同时增加冠状动脉血流灌注[1]。IABP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成为救治重症心脏病患...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是一种以辅助左心室功能为主的机械性循环装置,其主要原理是降低左心室后负荷,减少心脏做功和氧耗,同时增加冠状动脉血流灌注[1]。IABP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成为救治重症心脏病患者的有效手段,但其带来的各种并发症亦是不可忽视的[2]。2006年5月至2010年9月,我科应用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患者65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急性心肌 心力衰竭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压迫冠状动脉左主干致急性心肌梗死1例
10
作者 谢辉 塔拉甫·托坎 阿仙姑·哈斯木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4期491-492,共2页
1案例1.1简要案情许某,男,49岁,某年12月24日因感冒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呼吸道感染收入院,并进行输液治疗(头孢曲松钠、氨茶碱、氨溴索等)。下午16:00行胸部X线检查,20:00许再次输液治疗时症状加重,出现呼吸困难,23:00全身皮肤及面部... 1案例1.1简要案情许某,男,49岁,某年12月24日因感冒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呼吸道感染收入院,并进行输液治疗(头孢曲松钠、氨茶碱、氨溴索等)。下午16:00行胸部X线检查,20:00许再次输液治疗时症状加重,出现呼吸困难,23:00全身皮肤及面部发绀,意识丧失,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大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出,经抢救无效死亡。临床诊断:肺栓塞,心搏骤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破裂 心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继发于主动脉夹层的急性心肌梗死一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臧嘉斌 张焕基 +3 位作者 郭攸胜 吴剑胜 魏文斌 伍贵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25-1125,共1页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2岁,因"突发胸痛、腹痛30 min"于2015-12-21来诊。自述为剧烈胸骨后压榨样疼痛,伴上腹痛,无后背撕裂样疼痛,无其他放射痛,伴大汗淋漓,持续30 min无缓解。既往有"高血压3级,很高危、上消化道出血"病史。有长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2岁,因"突发胸痛、腹痛30 min"于2015-12-21来诊。自述为剧烈胸骨后压榨样疼痛,伴上腹痛,无后背撕裂样疼痛,无其他放射痛,伴大汗淋漓,持续30 min无缓解。既往有"高血压3级,很高危、上消化道出血"病史。有长期大量吸烟史。查体:体温36.2℃,脉搏8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30/70 mm Hg(1 mm Hg=0.133k Pa)。神志清,体型偏胖,痛苦面容,双肺呼吸音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急性心肌 压榨样疼痛 痛苦面容 撕裂样 上消化道出血 双肺呼吸音清 胸痛 主动脉根部 右冠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杜耀 朱彬彬 +2 位作者 刘亚慧 杨威 高传玉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2年第6期602-605,共4页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CS)的手段之一。然而,一些研究表明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CS患者中,使用IABP治疗未达到预期效果,但是仍有部分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能够得到显著的临床获益。本文就IABP治疗...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CS)的手段之一。然而,一些研究表明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CS患者中,使用IABP治疗未达到预期效果,但是仍有部分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能够得到显著的临床获益。本文就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急性心肌 心原性休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疗效 被引量:11
13
作者 周迟 蒋建刚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1年第2期123-126,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室间隔穿孔(VSR)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09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24例AMI合并VSR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分为联合治疗组(10... 目的探讨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室间隔穿孔(VSR)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09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24例AMI合并VSR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分为联合治疗组(10例)和单纯药物治疗组(14例)。单纯药物治疗组仅给予单纯药物治疗,联合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早期联合应用IABP支持。观察所有患者的临床特点、穿孔发生的时间、大小和位置。比较血流动力学改善率(心率和血压的变化)和治疗前后的心功能、住院期间并发症和死亡率情况。结果两组的年龄、男性比例、既往史等基线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联合治疗组使用IABP 1 d后收缩压明显改善,治疗3 d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和射血分数均显著改善(均为P<0.05)。住院期间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相似(P>0.05),但联合治疗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单纯药物治疗组(40.0%比85.7%,χ^(2)=5.486,P=0.01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IABP的使用可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OR=0.039,95%CI:0.002~0.713,P=0.029)。结论对AMI合并VSR患者,应尽早联合应用IABP支持,可稳定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 室间隔穿孔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脏性休克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林明裕 郑川允 陈艳仙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7年第3期215-216,共2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72例 AMI 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其中38例在 IABP 辅助支持下行 PCI 术,34例直接行 PCI 术,监测平均动脉压(MBP)...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72例 AMI 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其中38例在 IABP 辅助支持下行 PCI 术,34例直接行 PCI 术,监测平均动脉压(MBP),心脏指数(CI),同时在入院时 PCI 术前及术后出院前分别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未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未容积(LVEDV)。结果 IABP 辅助下行 PCI 组较直接 PCI 组 LVEF 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对 AMI 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早期及时行 IABP 辅助支持下PCI 术,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 心源性休克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生存率研究 被引量:20
15
作者 汪浩 贾绍斌 +2 位作者 张政军 丛广志 沙勇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45-550,共6页
目的评估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 d和远期生存率,并确定30 d和远期全因死亡率的预测因子。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收集本中心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间57例应用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用COX风险... 目的评估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 d和远期生存率,并确定30 d和远期全因死亡率的预测因子。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收集本中心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间57例应用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用COX风险比例模型确定30 d和远期全因死亡率的预测因子。结果 57例患者中,男性占67.2%,平均年龄(62.75±11.96)岁,心源性休克占34.5%,既往有急性心肌梗死病史占64.9%,既往行经皮冠状动脉治疗占28.1%。IABP平均持续时间为(3.5±1.9)d。平均随访时间为20个月(范围1个月到2.5年)。患者中1 d,7 d,30 d后和180 d后的生存率分别为93%、82.5%、70.2%和63.2%。远期高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子为机械通气,远期低死亡率的独立因子为补救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论 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30 d死亡率仍然很高,但远期生存率却可以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预测因子 生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不同器械辅助支持下急诊经皮介入治疗效果 被引量:4
16
作者 罗明华 陈玉善 +2 位作者 王贺 关怀敏 解金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3317-3322,共6页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在不同器械辅助支持下进行急诊经皮介入治疗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医院接受急诊经皮介入治疗术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根据患者接受的血流动力...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在不同器械辅助支持下进行急诊经皮介入治疗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医院接受急诊经皮介入治疗术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根据患者接受的血流动力学支持方式,分为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ECMO联合IABP)支持的研究组,以及单纯IABP支持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预后差别。结果共有40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研究组11例,对照组29例。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如年龄、性别、合并症等方面无显著差异。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的陈旧性心肌梗死发生率(5/11 vs.2/29,P=0.016)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发生率(8/11 vs.11/29,P=0.49)更高;研究组入院时左室射血分数更低[(38.5±10.10)vs.(48.55±8.86),P=0.01],EF值<35%的患者比例更多(5/11 vs.3/29,P=0.01);研究组的多支血管疾病率和Syntax评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10/11 vs.11/29,P=0.02)和[(33.36±13.37)vs.(25.74±5.75),P=0.015];研究组完全血运重建的比例更高(9/11 vs.8/29,P=0.002);研究组器械辅助支持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6/11 vs.5/29,P=0.02)。研究组的1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1.00%vs.55.17%,P=0.03)。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时,ECMO联合IABP的器械辅助支持方式并发症相对较高,但更有利于完全血运重建,临床预后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 心源性休克 体外膜肺氧合 主动脉球囊反搏 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 器械辅助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选择 被引量:9
17
作者 邱旭光 曾和松 +3 位作者 马业新 李晟 徐昶 周强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8-81,共4页
目的回顾分析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治疗选择。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9月至2015年5月武汉同济医院冠脉造影(CAG)患者的影像,发现SCAD合并急性心肌梗死8例(包括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用NH... 目的回顾分析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治疗选择。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9月至2015年5月武汉同济医院冠脉造影(CAG)患者的影像,发现SCAD合并急性心肌梗死8例(包括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用NHLBI标准分类,分析其病变特点,治疗方案和临床转归。结果 8例患者共发现9处SCAD,所有患者均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有1处SCAD未导致心肌缺血。动脉粥样硬化6例,非动脉粥样硬化2例。发生在右冠状动脉(RCA)3处,左前降支(LAD)5处,左主干-左前降支(LM-LAD)1处。A型2处,B型2处,C型1处,E型2处,F型2处。夹层远段的TIMI血流分级为0级2处,Ⅱ级2处,Ⅲ级5处,血管内超声(IVUS)发现的夹层范围要明显比冠脉造影所见广泛。3例保守治疗的患者有1例发生心绞痛及心衰,再造影发现夹层段闭塞。5例患者进行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其中1例根据IVUS指导植入支架,其余4例均根据造影结果成功植入支架,随访无心绞痛及心衰。结论该研究中SCAD的病因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IVUS较CAG能够获得更加精确的诊断,PCI时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支架。NHLBI标准可用于SCAD分型,各型夹层都有血管闭塞的风险。稳定的患者可以考虑药物保守治疗,但必须保证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PCI是安全有效的选择,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是PCI失败时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急性心肌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血管内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患者的早期心脏康复 被引量:7
18
作者 吴克梅 万苗苗 +4 位作者 周小敏 李翠 李娥 李颖 邱静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5-7,11,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心脏康复方案在经主动脉球囊反搏辅助循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00例经主动脉球囊反搏辅助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 目的探讨早期心脏康复方案在经主动脉球囊反搏辅助循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00例经主动脉球囊反搏辅助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心脏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内容包括呼吸锻炼、肺部体疗、主动和被动肌力训练,营养支持及心理干预等。结果干预后,干预组血栓栓塞发生率以及疼痛、焦虑及抑郁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早期心脏康复方案的实施,可促进经主动脉球囊反搏辅助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康复,减轻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 主动脉球囊反搏 康复训练 心脏康复 康复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术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与重组人脑利钠肽对心功能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1
19
作者 马贵洲 徐荣和 +7 位作者 周琳洁 蔡志雄 郑海生 郭海森 许志浩 陈钢彬 倪楚民 王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2720-2726,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梗患者在急诊冠脉介入(PCI)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与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分析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入住汕头市中心医院CCU并接受急诊PCI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应用I...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梗患者在急诊冠脉介入(PCI)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与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分析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入住汕头市中心医院CCU并接受急诊PCI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应用IABP、rhBNP情况分为三组:A组采用IABP联合rhBNP,B组仅采用IABP,C组仅采用rhBNP。分析三组之间的心功能、心肌酶指标、平均住院日、住院及随访期间不良事件。结果(1)三组患者血cTNI峰值、血CKMB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NT⁃proBNP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的血NT⁃proBNP峰值低于B组与C组(P<0.05);(2)三组患者入院24 h内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出院后6个月,A组的LVDD较B组、C组均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A组患者在出院后6个月的LVDD较基线水平缩小且LVEF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及C组出院后6个月的LVDD及LVEF与基线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平均住院日及住院期间不良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随访期间发生需住院的心衰:A组为1例(2.17%)、B组为5例(17.86%)、C组为1(5.88%),三组间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再次血运重建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患者,联合应用IABP与rhBNP可抑制左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并降低出院后发生需住院心衰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 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术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重组人脑利钠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患者焦虑状况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邱小芩 肖熙 +2 位作者 岑莉莉 李彩艳 陶艳娇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71-775,共5页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经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价大于14分的50例AMI行IABP治疗患者,分为常规干预组(n=25)和综合干预组(n=25)。常规干预组给予含...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经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价大于14分的50例AMI行IABP治疗患者,分为常规干预组(n=25)和综合干预组(n=25)。常规干预组给予含认知行为干预在内的所有常规护理措施,综合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丙泊酚静脉泵入,Ramsay镇静分级在Ⅱ~Ⅲ级。记录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第1~5天6个时间点的生命体征、HAMA得分、主要心血管事件和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综合干预组干预后多数时间点HAMA得分、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较干预前降低(P〈0.05),未增加低血压、呼吸抑制等并发症。综合干预组恶性心律失常、穿刺部位出血/血肿、导管移位等发生率低于常规干预组(P〈0.05)。结论综合干预能够改善AMI行IABP患者的焦虑症状,降低心律失常、血管并发症和IABP导管移位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