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楚雨含情皆有托──李商隐“无题诗”与“思想知觉化”
1
作者 魏建华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19-23,共5页
思想知觉化,即抽象的思想、情感和具体的知觉、感觉的紧密结合,是英国玄 学派诗歌和20世纪象征诗中常用的手法。李商隐的某些“无题诗”(特指李商 隐集中那些构思细密、寄托遥深的七言律诗)也具有这一特点。这是中国古代 文学史... 思想知觉化,即抽象的思想、情感和具体的知觉、感觉的紧密结合,是英国玄 学派诗歌和20世纪象征诗中常用的手法。李商隐的某些“无题诗”(特指李商 隐集中那些构思细密、寄托遥深的七言律诗)也具有这一特点。这是中国古代 文学史上一种极为罕见的现象。这种特异的美学追求使得李商隐诗在20世纪闪 烁着一种惊人的现代美感,也促使我们重新确立李商隐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知觉化 李商隐 "无题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新诗》诗人群的诗歌创作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攸欣 《中国文学研究》 1995年第2期37-40,17,共5页
三十年代末,残酷的社会现实给人们带来了失望与痛苦,传统价值体系崩溃引起的困惑与思索,以及中国新诗传统内部形式与内容的变革动力共同酝酿着一股新的现代诗潮。最先敏感地反映着这一新趋势的是大学校园里的一批青年诗人,他们年轻而稚... 三十年代末,残酷的社会现实给人们带来了失望与痛苦,传统价值体系崩溃引起的困惑与思索,以及中国新诗传统内部形式与内容的变革动力共同酝酿着一股新的现代诗潮。最先敏感地反映着这一新趋势的是大学校园里的一批青年诗人,他们年轻而稚嫩的心对于人生价值和生活苦难极为敏感,同时有机会真切地了解西方现代派诗歌艺术发展到二、三十年代的状况,于是感觉到与现代派诗人相似的处境和心境,体验到现代人的孤独感和价值失落感,认为只有现代派诗歌艺术才是以真实深刻地表现现代人的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因此自觉而热切地追求与西方现代诗潮同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诗 西方现代派 诗歌艺术 现代派诗歌 三十年代 新诗传统 《诗八首》 思想知觉化 艾略特 袁可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弃·再造——艾略特与中国现代诗坛 被引量:1
3
作者 杨金才 《高校教育管理》 1992年第2期47-51,共5页
T·S·艾略特对于今天的中国读者并不陌生,这是因为自80年代以来,他的名字就不断出现在中国各种报刊杂志上,有关介绍艾氏的论著和译著也相继问世。那么,这位被冠以现代派一代宗师的艾略特究竟是怎样流入中国?他对中国现代诗坛... T·S·艾略特对于今天的中国读者并不陌生,这是因为自80年代以来,他的名字就不断出现在中国各种报刊杂志上,有关介绍艾氏的论著和译著也相继问世。那么,这位被冠以现代派一代宗师的艾略特究竟是怎样流入中国?他对中国现代诗坛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文想就此作一些粗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略特 袁可嘉 中国现代诗 卞之琳 穆旦 《荒原》 中国诗 T·S·艾略特 思想知觉化 西方现代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重的诗情——《徒步红尘》简评
4
作者 向宝云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32-34,共3页
诗集《徒步红尘》系“跨世纪诗丛”之一种,作者是云南边陲的青年诗人何松。我几度捉笔试图就它谈点什么,但屡次都欲言又止。随着诗歌精神无可挽回的衰落,我对诗歌已然失却了青春的热情态度,但面对“徒步红尘”的赫然大字,身堕红尘的我... 诗集《徒步红尘》系“跨世纪诗丛”之一种,作者是云南边陲的青年诗人何松。我几度捉笔试图就它谈点什么,但屡次都欲言又止。随着诗歌精神无可挽回的衰落,我对诗歌已然失却了青春的热情态度,但面对“徒步红尘”的赫然大字,身堕红尘的我不为之耸然动容,于心有戚戚焉。正像诗集名称昭示的那样,滚滚红尘阔步进入诗人视野,诗人不在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玫瑰园流连忘返,不再抒发莺歌燕舞小桥流水的雅致感慨,而是面对着世俗浊浪的潮涌,感受到生活的烦难。诗人不再目光高远或是双目紧闭,于象牙塔中振动超越的翅膀,而是像安泰一般脚踏大地,风尘仆仆,徒步行走漫漶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尘 诗歌精神 俄罗斯诗歌 “新写实” 世俗精神 帕乌斯托夫斯基 思想知觉化 诗歌意象 生存主义 爱情描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的三种认识
5
作者 吴炫 《文艺理论研究》 1987年第4期43-47,共5页
人们对创作所显示的情感认识特征,批评所显示的审美认识特征,以及理论所显示的哲学认识特征,恐怕不会有什么疑问。有疑问的倒是创作是否仅仅是情感认识,理论是否仅仅是哲学认识,而位于中介地位的批评,其审美认识是怎样构成的,并在其中... 人们对创作所显示的情感认识特征,批评所显示的审美认识特征,以及理论所显示的哲学认识特征,恐怕不会有什么疑问。有疑问的倒是创作是否仅仅是情感认识,理论是否仅仅是哲学认识,而位于中介地位的批评,其审美认识是怎样构成的,并在其中发挥怎样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创作 双向运动 理性哲学 现代主义文学 情感 托尔斯泰 思想知觉化 作家 作品 哲学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