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构境存在论与思想构境论——兼评张一兵的《回到列宁》 被引量:1
1
作者 尤金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4-46,共3页
思想构境论是张一兵教授在《回到列宁》一书中采用的解读方法。因此,理解这一方法本身就成为理解此书的关键。在张一兵教授看来,思想构境论是其"构境存在论"在文本解读方法论上的"映射",而"构境存在论"... 思想构境论是张一兵教授在《回到列宁》一书中采用的解读方法。因此,理解这一方法本身就成为理解此书的关键。在张一兵教授看来,思想构境论是其"构境存在论"在文本解读方法论上的"映射",而"构境存在论"则是一种关于人的存在方式之总体看法的"存在论"。那么两者关系究竟如何来把握?一方面,可以从"实践场"到"理论框架",追溯此书作者关于构境存在论的最初语境;另一方面,应进一步追寻从构境存在论到思想构境论的理论跃迁所带来的质性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构境 存在论 《回到列宁》 实践场 理论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的构境论阐释——张一兵《回到海德格尔——本有与构境》(第一卷)解读
2
作者 袁久红 《哲学分析》 2013年第3期18-29,196,共12页
《回到海德格尔》在海德格尔研究的热浪中向我们扑面而来,别具一格。其独特品格是基于一种原创性学术话语(思想构境论)对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的精细复境与重新构境,它颠覆了"常人"对海德格尔的"被理解状态",其本身是... 《回到海德格尔》在海德格尔研究的热浪中向我们扑面而来,别具一格。其独特品格是基于一种原创性学术话语(思想构境论)对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的精细复境与重新构境,它颠覆了"常人"对海德格尔的"被理解状态",其本身是一个富有争执性也必遭学术争执的"表现性文本"与"现身性文本"。其主体内容所呈现出的马克思、海德格尔与张一兵三位思想者的跨时空思想对话,体现了在当代哲学的高处重新"回到马克思"、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的卓越努力,它是一道凝聚了高度理论自觉与方法自觉的思想清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此在 存在论 思想构境 本有 解释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文本”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思想研究--以张一兵《回到列宁》的文本解读为例
3
作者 付清松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4-99,共6页
"拟文本"是指第一读者在阅读某一文本时,留在原文本或其摘录式资料上的种种符号性批注及其空间布局,甚至还包括批注空白或摘录空白。张一兵的《回到列宁》以"拟文本"为主要解读对象,取决于解读模式和研究方法的变迁... "拟文本"是指第一读者在阅读某一文本时,留在原文本或其摘录式资料上的种种符号性批注及其空间布局,甚至还包括批注空白或摘录空白。张一兵的《回到列宁》以"拟文本"为主要解读对象,取决于解读模式和研究方法的变迁;"拟文本"进一步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研究中的文本眼界;通过对"哲学笔记"中"拟文本"的解读实验及其基础上的"思想构境",揭示出阅读实践中存在的主客体向度并展示了其互动关系,特别是其中起主导性作用之主体的思想再生产。"拟文本"是对人为的外在文本分类法的一次学术"反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一兵 《回到列宁》“拟文本” 思想构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宁阅读黑格尔哲学的初始视界——关于“伯尔尼笔记”前期阅读线索的研究
4
作者 张一兵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20,共10页
列宁对黑格尔哲学研究的前期阅读,总体上是在一种外在的、他性镜像支配下发生的并不成功的思想实验,面对黑格尔的巨型思辨哲学逻辑,列宁依据一个外在的镜像他者,形成了对黑格尔哲学的简单否定性判断,这是一种封闭式的理论回路中所发生... 列宁对黑格尔哲学研究的前期阅读,总体上是在一种外在的、他性镜像支配下发生的并不成功的思想实验,面对黑格尔的巨型思辨哲学逻辑,列宁依据一个外在的镜像他者,形成了对黑格尔哲学的简单否定性判断,这是一种封闭式的理论回路中所发生的假性阅读。而随着阅读与思考的深入,列宁对黑格尔哲学的态度逐步发生了转变,他越是走近黑格尔,由《逻辑学》等文本内在的总体逻辑所产生的新的理论思考场就越使他靠近马克思。这种新的思考与其原有的阅读构架发生了激烈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宁 “伯尔尼笔记” 黑格尔哲学 思想构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到”五问
5
作者 王金福 《哲学分析》 2013年第3期30-43,196-197,共14页
在哲学思想史研究方面,张一兵教授的"回到"系列,即《回到马克思》、《回到列宁》、《回到海德格尔》、《文本的深度耕犁》等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现代重要思想家文本的深入解读,对哲学思想史研究做出了重大的学术贡献。但... 在哲学思想史研究方面,张一兵教授的"回到"系列,即《回到马克思》、《回到列宁》、《回到海德格尔》、《文本的深度耕犁》等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现代重要思想家文本的深入解读,对哲学思想史研究做出了重大的学术贡献。但是,他在文本解读的理论上,却提出了"思想构境论",认为理解的本质不是还原而是创造,也就是说,理解不可能回到文本的意义或作者的思想。"思想构境论"是违背人类和他自己的理解实践的。必须在理论上正确认识"回到"的问题。在理论上把握"回到"的问题,就是要搞清楚五个方面的问题:什么是"回到"?什么"回到"?回到什么?能否"回到"?何以可能"回到"?张一兵在"回到"问题的理解上的错误在于:对"回到"只作绝对的理解,没有分清认识的"回到"和理解的"回到",在"回到"的问题上发生主客体错位,否定认识和理解回到对象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释学 思想构境 认识 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三种治史路径的反思——打破神性文本观、绽出文本真实
6
作者 吕清平 蔡大平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8-11,共4页
改革开放以来,无根性危机下催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化,迫使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就如何治史提出各种不同治史路径。在这些途径中,现成性寻求路径、生成性视域融合路径和生产性思想构境论路径是三种具有典型意义的路径。第一种路径在... 改革开放以来,无根性危机下催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化,迫使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就如何治史提出各种不同治史路径。在这些途径中,现成性寻求路径、生成性视域融合路径和生产性思想构境论路径是三种具有典型意义的路径。第一种路径在当代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这种路径的现成性特征使之难以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化的重任。第二种路径虽然具有可行性,但仍然具有"神性"残余。作为后现代性文本观的第三种路径是代表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治史的可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现成性寻求 视域融合 思想构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语》“无友不如己者”的多元阐释与实践的哲学反思
7
作者 朱亚坤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09-217,共9页
学界对《论语》中"无友不如己者"一句的阐释比较多元,除了常见的"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往""不结交不与自己同道的人"和"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三种看法外,还有的从词语翻译和文字断句等角度提出... 学界对《论语》中"无友不如己者"一句的阐释比较多元,除了常见的"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往""不结交不与自己同道的人"和"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三种看法外,还有的从词语翻译和文字断句等角度提出一些新见解。本文尝试从哲学角度针对多元阐释本身加以反思,即从阐释者所分析文本对象的复杂与多元情况,阐释者所进行思想构境的再情境化效果与时代性局限,阐释者所面对、内化和使用之语言的开放性与有限性特点,以及阐释者身处的多重主体间性的境界落差与错位互动等方面做出初步的反身性探讨,一定程度稀释了多元阐释背后的独断论色彩。基此进一步辨析了孔子朋友观的实践性问题,重申儒学思想的生活实践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文本 思想构境 主体间性 多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