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1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内涵及其确立的意义 被引量:42
1
作者 闫艳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5-27,48,共4页
交往源于人们之间的相互需要。人们之间必须交往,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主体与主体的交往中形成了主体间或主体际关系,由此而衍生出了主体间性。用主体间性解读思想政治教育进而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意义,在于还思想政治教育关... 交往源于人们之间的相互需要。人们之间必须交往,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主体与主体的交往中形成了主体间或主体际关系,由此而衍生出了主体间性。用主体间性解读思想政治教育进而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意义,在于还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本来面目,使思想政治教育世界中重新飘扬起"人的旗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 主体品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涵义初探 被引量:154
2
作者 张耀灿 刘伟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8-10,34,共4页
文章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实践基础上的有机联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交往实践过程中的相互影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积极扬弃。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 有机联系 交往实践 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自我互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新话题 被引量:15
3
作者 丁科 胡树祥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1-116,共6页
网络自我互动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新话题。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视角探究网络自我互动的内涵、本质、特征等相关内容,这无疑为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自我互动 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思考 被引量:14
4
作者 丁科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3-126,共4页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研究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是网络中的人。现实生活的人面对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我之间的三大关系。在网络社会里,人将面对由现实的三大关系所演变出来的网络人机、网络人际关系以及网络人我(网络自我)关系。...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研究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是网络中的人。现实生活的人面对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我之间的三大关系。在网络社会里,人将面对由现实的三大关系所演变出来的网络人机、网络人际关系以及网络人我(网络自我)关系。这三大关系是架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基础关系。本文就从这三大关系的角度思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这一根本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交往特征及启示 被引量:11
5
作者 赵凯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年第1期68-69,101,共3页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缺失,因此,需要以新的视角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审视。以思想政治教育受教的过程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交往尊重学生,承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者是之间交往的...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缺失,因此,需要以新的视角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审视。以思想政治教育受教的过程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交往尊重学生,承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者是之间交往的平等性,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体间的交往活动。进一步培养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性及实践性,是化解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的途径之一,对教育者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有着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 交往特征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困境及其应对
6
作者 汪斌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5-78,共4页
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会触发一系列现实效应,其影响不仅体现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延展的巨大助益,也反映于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发展的多重抑制。数字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困境显现于人、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矛盾中,教... 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会触发一系列现实效应,其影响不仅体现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延展的巨大助益,也反映于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发展的多重抑制。数字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困境显现于人、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矛盾中,教育的价值理性受到技术工具理性的压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价值理性之光和人文主义情怀黯然失色。为此,应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和教育系统三个方面发力,优化数字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体系,以有效应对数字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困境 应对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建构 被引量:1
7
作者 冉光仙 陈梦君 赵星云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84,96,共4页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应有之义,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空场域,但也面临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遮蔽的风险。人的全面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旨归。基于马克思主义消解科技...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应有之义,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空场域,但也面临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遮蔽的风险。人的全面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旨归。基于马克思主义消解科技异化的相关理论,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建构,须构建综合性的数字化教学体系、洞察人工智能的内在局限、提升教育主体的科技素养,从而掌握主导权与控制权,规避主体性遮蔽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主体性培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8
作者 孟鑫瑶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5期135-138,共4页
针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主体性培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展开探讨,在明晰当今乡村振兴战略施行背景之时,对农民主体性发挥的现状给予了解,剖析农民主体性培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以此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理论方... 针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主体性培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展开探讨,在明晰当今乡村振兴战略施行背景之时,对农民主体性发挥的现状给予了解,剖析农民主体性培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以此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理论方面的支撑以及实践层面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民 主体 思想政治教育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主体性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丁科 吴满意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3-168,共6页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特定场域,是具有自身特定的主体属性。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主体性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研究的深化,也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主体性是基于网络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特定场域,是具有自身特定的主体属性。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主体性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研究的深化,也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主体性是基于网络技术互动本质基础上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各个要素的主体性按照空间逻辑结构彼此相互叠加而生成的新型主体性,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主体性基于网络技术生存的实践活动的具体展现,是技术主体性与人主体性的完美结合。在此内涵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主体性表现出驾控性、伸缩性、塑造性的鲜明特征。在其特征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主体性根据其自身要素建构起其内在结构。并在其结构基础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主体性彰显其现实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标识性概念提炼的方法论
10
作者 叶方兴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20-27,共8页
标识性概念提炼是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研究和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基础性工作。标识性概念强调学科辨识度、区分度,是可以彰显学科自主性、独立性的概念类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标识性概念的提炼,体现为遵循专业化、学科化和科学化标准,渗入... 标识性概念提炼是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研究和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基础性工作。标识性概念强调学科辨识度、区分度,是可以彰显学科自主性、独立性的概念类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标识性概念的提炼,体现为遵循专业化、学科化和科学化标准,渗入学科思维方式,并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对相关概念进行提取、分析、打磨、优化、生成等思维加工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标识性概念提炼应遵循科学的方法论,奉行科学的实践标准、历史标准、学科标准、逻辑标准,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生成论,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向度,渗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思维方式,遵守概念研究的科学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概念 标识概念 实践生成论 学科思维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艰难性及创新发展
11
作者 郗厚军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43,共8页
思想政治教育的艰难性之问实际上是一个反思性命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中一个常被忽视但又极为重要的学术问题。在新时代语境下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特有难度之问及求解之道,可以说价值意义重大,现实难度也绝非一般。其中,思想政... 思想政治教育的艰难性之问实际上是一个反思性命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中一个常被忽视但又极为重要的学术问题。在新时代语境下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特有难度之问及求解之道,可以说价值意义重大,现实难度也绝非一般。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艰难性,既带有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属性所决定的天然的难度特质,又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复杂利益关系所规约的偶然的难度特点,突出表现在摒除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偏见、实现理论需要到实践需要的现实转换、铲除人们错误思想观念的现实的社会关系,以及切实满足教育对象个体感知和获得现实利益等方面。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在于承认思想政治教育的艰难性,不断增强思政学术力和引领力,实现以彻底的思想理论铸魂育人,开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艰难 价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伦理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路径研究
12
作者 李雪晶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3-65,共3页
伦理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效性层面存在知识道德与实践智慧、同一性与他者性、外在利益与内在利益失衡等现实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到回归生活实践,培育道德智慧;重视他者... 伦理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效性层面存在知识道德与实践智慧、同一性与他者性、外在利益与内在利益失衡等现实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到回归生活实践,培育道德智慧;重视他者性教育,构建他者性共生体;回归价值秩序,实现内在利益和外在利益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 道德智慧 他者共生体 内在利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历史结构中主体思想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建华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82,共11页
马克思历史结构中主体思想以资本逻辑批判为底板,将主体置于历史结构之中,它认为主体性、主体间性和公共性是在生产方式的历史运动中生成与建构的。它揭示了历史变迁的内在机理,启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走进时代深处,紧扣生产方式矛盾运... 马克思历史结构中主体思想以资本逻辑批判为底板,将主体置于历史结构之中,它认为主体性、主体间性和公共性是在生产方式的历史运动中生成与建构的。它揭示了历史变迁的内在机理,启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走进时代深处,紧扣生产方式矛盾运动把握百年变局的堂奥。这一思想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方式确立了思想路标。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将观念批判与实践推进相结合,展开其新时代的运行逻辑,让主体间交往与投身社会实践相统一,在“两个大局”中确立其历史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历史结构 主体思想 主体思想政治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体与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被引量:59
14
作者 龚涛 徐建军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26-129,共4页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环境;新媒体的传播特点,要求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秉承对话教育的理念、体验教育的理念和隐性教育的理念;在新媒体环境下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环境;新媒体的传播特点,要求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秉承对话教育的理念、体验教育的理念和隐性教育的理念;在新媒体环境下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则要借鉴传授关系互动理论,构建师生广泛交流的新媒体场景;借鉴零距离换乘理论,构建学生移情体验的新媒体平台;借鉴传播媒介理论,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载体;借鉴"守门人"理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主体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探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间性哲学视阈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 被引量:18
15
作者 易鹏 鲁宽民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9-81,共3页
从主体性哲学研究到主体间性哲学研究的时代转向,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考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整个系统,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整个教育活动中相对独立的主体,他们在互动交往中共同发挥能动性作用,具有主... 从主体性哲学研究到主体间性哲学研究的时代转向,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考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整个系统,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整个教育活动中相对独立的主体,他们在互动交往中共同发挥能动性作用,具有主体间性。要通过培育主体间互动交往的情感基础、提升主体间互动交往的能力水平、丰富主体间互动交往的对话内容和优化主体间互动交往的网络环境,实现主体间有效的互动交往并在实践中感召、塑造和引领主体的网络生活方式,实现其思想道德认识从自在状态向自为状态的转化,从而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 主体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性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探赜 被引量:3
16
作者 何磊 李舟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72-75,共4页
数智时代涌现出丰富的数字化技术与智能化手段,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处理、智能分析及科学决策等辅助属性得到显著增强。在主体性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过程中面临认识范式碎片化、实践样态多元化以及价值导向消解化等... 数智时代涌现出丰富的数字化技术与智能化手段,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处理、智能分析及科学决策等辅助属性得到显著增强。在主体性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过程中面临认识范式碎片化、实践样态多元化以及价值导向消解化等挑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数智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在技术领域中规制数智化的有效供给,在应用领域中规范数智化的现实场景,在价值领域中凸显数智化的人本驱动,有效应对主体性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挑战,进而构建守正创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数智化 主体 挑战与应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间性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发展的启示 被引量:29
17
作者 石书臣 周跃新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10,共4页
主体间性理论是20世纪西方哲学对主客体关系认识的突破与创新,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一是要重视和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二是要确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理念;三是要增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 主体间性理论是20世纪西方哲学对主客体关系认识的突破与创新,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一是要重视和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二是要确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理念;三是要增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互动;四是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客体定位。依据主体间性理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认识,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 主客体关系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质的突破 被引量:13
18
作者 周海燕 孙其昂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9-121,共3页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定势,从平等的视角、和谐的视角、人性的视角观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突破了主客二分、对立斗争、统一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新路径,是对传统思想政...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定势,从平等的视角、和谐的视角、人性的视角观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突破了主客二分、对立斗争、统一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新路径,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质的跨越,是面向社会、面向实践、面相现代化的有益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 平等 和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主体间性重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鑫明 任海华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2-127,共6页
主体间性是主体性哲学的批判和超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真正实现主体间性要义的生存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下,以主体间性考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撬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地位、增强教育过程双向流动和充分体恤受教育者... 主体间性是主体性哲学的批判和超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真正实现主体间性要义的生存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下,以主体间性考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撬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地位、增强教育过程双向流动和充分体恤受教育者个性需求,从而实现受教育者的主体自我认同。以主体间性重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实现大学生思政教育理念不断革新、内涵渐趋丰富、方式逐渐转变,从而实现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价值的极大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 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间性视域下交往范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 被引量:6
20
作者 吴壁葵 张少兰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3-135,共3页
"以人为本"和"交往教育"是教育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得以提升的理论基础。要摆脱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桎梏,首要任务是全面认识主客体关系,将主体间性运用于人与人的交往实践活动中。以主体间性为研... "以人为本"和"交往教育"是教育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得以提升的理论基础。要摆脱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桎梏,首要任务是全面认识主客体关系,将主体间性运用于人与人的交往实践活动中。以主体间性为研究视角,将交往范式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指导,着眼于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主导教育与自我教育、单向灌输与对话教育、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等四个方面的深度融合,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交往范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