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i(110)-p2mg(2×1)-CO表面的几何结构和电子态 被引量:1
1
作者 赵新新 陶向明 +2 位作者 宓一鸣 陈戍 谭明秋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305-2311,共7页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总能计算研究了Ni(110)-p2mg(2×1)-CO表面的原子结构和电子态.计算结果表明:CO分子吸附于该表面的短桥位附近,分子吸附能为1.753eV,CO分子的键长dC—O为0.117nm,分子与表面竖直方向的夹角为20.0°,碳原...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总能计算研究了Ni(110)-p2mg(2×1)-CO表面的原子结构和电子态.计算结果表明:CO分子吸附于该表面的短桥位附近,分子吸附能为1.753eV,CO分子的键长dC—O为0.117nm,分子与表面竖直方向的夹角为20.0°,碳原子和短桥位中点的连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20.9°;吸附的CO分子内原子间的伸缩振动频率为1876和1803cm-1.态密度研究结果表明吸附作用主要来自CO分子π、σ轨道与衬底d轨道间的杂化作用.CO分子σ轨道和衬底表面镍原子dxz轨道杂化形成的表面电子态主要位于费米能以下-10.4至-8.8eV和-7.4至-5.1eV范围内.σ和dxz轨道间的杂化作用可能是形成p2mg表面对称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Ni(110)-p2mg(2×1)-CO 吸附能 分子振动 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音速微粒轰击对冷轧态Fe-28Mn-8Al-1C低密度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熊毅 吕威 +3 位作者 杜楠 厉勇 舒康豪 任凤章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46-360,共15页
为了实现冷轧态低密度钢强度与塑韧性的良好匹配及优良的表面完整性,提升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延长其在服役环境下的使役寿命,通过超音速微粒轰击(SFPB)技术对冷轧态Fe-28Mn-8Al-1C低密度钢进行表面纳米化处理,借助扫描电镜(... 为了实现冷轧态低密度钢强度与塑韧性的良好匹配及优良的表面完整性,提升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延长其在服役环境下的使役寿命,通过超音速微粒轰击(SFPB)技术对冷轧态Fe-28Mn-8Al-1C低密度钢进行表面纳米化处理,借助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显微硬度计、万能材料试验机等测试手段,系统研究SFPB冲击时间及气体压力对其表面形貌、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SFPB处理可在冷轧态Fe-28Mn-8Al-1C低密度钢表面形成梯度纳米结构,可将表层晶粒尺寸细化至纳米量级,在气体压力为1.0 MPa,冲击时间为120 s时,相应的强度指标达到最大值。随着冲击时间的延长和气体压力的增大,表层纳米晶尺寸逐渐减小,相应的显微硬度值及严重塑性变形(SPD)层深度也随之增大。然而,冲击时间过长或气体压力过大会导致表层微裂纹的形成,致使其强度指标降低。不同SFPB工艺参数下的冷轧态Fe-28Mn-8Al-1C低密度钢伸长率未发生明显变化,拉伸断口形貌均表现为韧-脆混合型断裂特征。SFPB技术通过在低密度钢表面构筑梯度纳米结构,能实现低密度钢组织性能的可控制备,同时在诱导背应力强化以及残余压应力抑制裂纹萌生和扩展的耦合作用下,能有效提升低密度钢的综合力学性能,可为其在汽车领域的生产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轧Fe-28Mn-8Al-1C低密度 超音速微粒轰击(SFPB) 表面形貌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吸附在GaAs(110)(1×1)-Sb(1ML)表面上的电子态特性 被引量:1
3
作者 贾瑜 马丙现 +2 位作者 顾华伟 魏英耐 范希庆 《郑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9年第1期38-43,共6页
采用紧束缚的sp3s模型描述体电子态,用散射理论的格林函数方法研究了Sb吸附在GaAs(110)表面上的电子特性.计算结果表明:在-12eV—+2eV的能区内有9个表面态存在,对于这样的金属/半导体系统仍有带隙存在... 采用紧束缚的sp3s模型描述体电子态,用散射理论的格林函数方法研究了Sb吸附在GaAs(110)表面上的电子特性.计算结果表明:在-12eV—+2eV的能区内有9个表面态存在,对于这样的金属/半导体系统仍有带隙存在,其带隙宽度为0.4eV左右;体系的性质表现为半导体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表面密度 电子套 砷化镓 半导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COOH在电极Pd(110)表面电吸附的密度泛函研究
4
作者 郭玉宝 朱红 杨儒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0-124,共5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周期平板模型相结合方法,对HCOOH分子在Pd(110)表面bridge,bidentate和unidentate三种形态吸附位进行吸附结构、Mulliken布居和振动频率等性质的计算;计算结果表明HCOOH在金属态表面bidentate为最稳定的吸附位,电极表...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周期平板模型相结合方法,对HCOOH分子在Pd(110)表面bridge,bidentate和unidentate三种形态吸附位进行吸附结构、Mulliken布居和振动频率等性质的计算;计算结果表明HCOOH在金属态表面bidentate为最稳定的吸附位,电极表面unidentate为最稳吸附位;HCOOH在电极表面的吸附远大于金属态表面的吸附能,表明电化学反应比普通化学反应容易进行.电极表面吸附的结构和频率分析显示,吸附过程中O—H、C—H键均伸长,v(O—H)键和v(C—H)振动频率均发生明显红移,表明H原子在吸附过程中容易断裂,脱离HCOOH分子.Mulliken电荷布居分析表明在电吸附过程中电子由HCOOH分子向Pd(110)表面进行转移,有利于电催化反应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110)表面 甲酸 电吸附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b掺杂(Ba,Sr)TiO_3系PTCR材料的研究Ⅰ.表面受主态密度的计算
5
作者 张中太 张枫 米庆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627-628,共2页
在Heywang 模型的基础上,采用了一种计算PTCR材料表面受主态密度的新方法。通过ln ρ- 1/ εapp T 曲线可以算得材料的表面受主态密度。具体计算了Yb 掺杂( Ba ,Sr)TiO3材料的表面受主态密度。
关键词 表面受主密度 PTCR 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晶格畸变晶体的表面电子态密度
6
作者 杨宗献 张涛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0年第4期37-40,共4页
本文用一维紧束缚模型和格林函数方法研究了有晶格畸变晶体的表面电子结构,考虑了晶格弛豫和表面原子库仑积分的变化,分别计算了不同情况下的表面电子密度(SDOS),并以N_1,W晶体为例,给出了其SDOS曲线。对计算结果与理想表面的SDOS曲线... 本文用一维紧束缚模型和格林函数方法研究了有晶格畸变晶体的表面电子结构,考虑了晶格弛豫和表面原子库仑积分的变化,分别计算了不同情况下的表面电子密度(SDOS),并以N_1,W晶体为例,给出了其SDOS曲线。对计算结果与理想表面的SDOS曲线进行了比较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格畸变 晶体 表面 电子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锂辉石晶体结构及(110)面表面化学基因特性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谢瑞琦 朱一民 +1 位作者 刘杰 李艳军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8-74,共7页
基于第一性原理,利用Material Studio软件的CASTEP模块,对锂辉石晶体的布居、能带、态密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锂辉石为绝缘体,其最有可能的荷正电的活性位点为Li、Al、Si,荷负电的活性位点为O。对优化后的锂辉石(110)面的表面能、弛... 基于第一性原理,利用Material Studio软件的CASTEP模块,对锂辉石晶体的布居、能带、态密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锂辉石为绝缘体,其最有可能的荷正电的活性位点为Li、Al、Si,荷负电的活性位点为O。对优化后的锂辉石(110)面的表面能、弛豫、布居、态密度和差分电荷密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构建的锂辉石表面的表面能为0.342 9 J/m2,该表面在Z轴方向的弛豫相对明显,其次是X轴方向,Y轴方向的弛豫相对较弱。锂辉石表面的布居分析表明优化后的锂辉石(110)面表层原子价电子构型、布居、键长等均发生了变化。态密度分析结果表明(110)面表层的6个O活性不同,其在费米能级附近的态密度贡献大小为:O1>O2>O3≈O6>O5>O4。因此,O1是锂辉石表面活性最高的原子,其次是O2。差分电荷密度图也表明锂辉石表面缺电子位点和多电子位点交替出现,但得失电子程度不同,因此各原子表现出不同的化学活性。根据矿物基因特性,预测锂辉石容易与含-COOH、-CONHOH、-OSO2H等易于与Al发生化学反应官能团的阴离子捕收剂作用,但捕收性能可能不佳;预测阳离子捕收剂如胺类捕收剂以及金属离子活化剂如Ca2+等,可吸附于锂辉石表面,产生较好的捕收能力和活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辉石 锂辉石(110)面 密度泛函理论 第一性原理计算 电子结构 表面特性 基因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常弛豫的CuCl(110)表面电子态研究
8
作者 徐小树 姚乾凯 +2 位作者 魏英耐 贾瑜 胡行 《郑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0年第4期37-42,共6页
采用考虑 d电子相互作用的 spd紧束缚模型描述具有闪矿结构的半导体 Cu Cl的体能带 ,用形势散射理论方法计算了弛豫的 Cu Cl(110 )表面电子结构 ,给出了表面投影能带结构和表面波矢分辨的层态密度 .计算结果表明 :表面弛豫主要是表面层 ... 采用考虑 d电子相互作用的 spd紧束缚模型描述具有闪矿结构的半导体 Cu Cl的体能带 ,用形势散射理论方法计算了弛豫的 Cu Cl(110 )表面电子结构 ,给出了表面投影能带结构和表面波矢分辨的层态密度 .计算结果表明 :表面弛豫主要是表面层 p- p和 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束缚模型 散射理论 弛豫 投影能带结构 密度(110)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度泛函理论在表面电子态研究中的应用
9
作者 武汝前 王鼎盛 《真空科学与技术》 CSCD 1992年第1期1-8,共8页
本文介绍了密度泛函理论在处理表面电子态问题中取得的成功。它不但对简单金属的表面电子分布和电子性质给出了明晰的描写,即使对过渡金属、吸附问题等,也可以给出相当准确的结果。
关键词 真空 表面性质 电子 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nO_2(110)弛豫表面构型与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林伟 章永凡 +2 位作者 李奕 陈勇 李俊篯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6-81,共6页
采用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方法对SnO2(110)表面的构型和电子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与理想表面相比,表面弛豫导致表层五配位Sn原子向体相方向位移,六配位Sn原子以及表面氧原子往真空方向移动,而桥氧原子位置基本保持不变.当... 采用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方法对SnO2(110)表面的构型和电子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与理想表面相比,表面弛豫导致表层五配位Sn原子向体相方向位移,六配位Sn原子以及表面氧原子往真空方向移动,而桥氧原子位置基本保持不变.当表面厚度小于3nm时,表面能和表层原子的弛豫大小随着层数的增加出现振荡现象.由能带计算结果得知,以桥氧的2py/2pz轨道为主要成分的能带出现在体相的带隙中.进一步考察了弛豫对表面电子结构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锡 表面弛豫 能带结构 密度泛函理论 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硫醇在Cu(111)表面的解离吸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英文) 被引量:6
11
作者 范晓丽 刘燕 +2 位作者 杜秀娟 刘崇 张超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3-270,共8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和平板模型研究了CH_3SH分子在Cu(111)表面的吸附反应.系统地计算了S原子在不同位置以不同方式吸附的一系列构型,第一次得到未解离的CH_3SH分子在Cu(111)表面顶位上的稳定吸附构型,该构型吸附属于...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和平板模型研究了CH_3SH分子在Cu(111)表面的吸附反应.系统地计算了S原子在不同位置以不同方式吸附的一系列构型,第一次得到未解离的CH_3SH分子在Cu(111)表面顶位上的稳定吸附构型,该构型吸附属于弱的化学吸附,吸附能为0.39 eV.计算同时发现在热力学上解离结构比未解离结构更加稳定,解离的CH_3S吸附在桥位和中空位之间,吸附能为0.75-0.77 eV计算分析了未解离吸附到解离吸附的两条反应路径,最小能量路径的能垒为0.57 eV.计算结果还表明S—H键断裂后的H原子并不是以H_2分子的形式从表面解吸附而是以与表面成键的形式存在.通过比较S原子在独立的CH_3SH分子和吸附状态下的局域态密度,发现S—H键断裂后S原子和表面的键合强于未断裂时S原子和表面的键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硫醇分子 Cu(111)表面 密度泛函理论 吸附构型 解离 局域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原子在Pt及Pt系双金属催化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高子丰 陈昊 +2 位作者 齐随涛 伊春海 杨伯伦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900-1906,共7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考察了Pt(100)、(110)、(111)三种表面氢原子的吸附行为,计算了覆盖度为0.25 ML时氢原子在Pt三种表面和M-Pt(111)双金属(M=Al,Fe,Co,Ni,Cu,Pd)上的最稳定吸附位、表面能以及吸附前后金属表面原子层间弛豫情况.分...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考察了Pt(100)、(110)、(111)三种表面氢原子的吸附行为,计算了覆盖度为0.25 ML时氢原子在Pt三种表面和M-Pt(111)双金属(M=Al,Fe,Co,Ni,Cu,Pd)上的最稳定吸附位、表面能以及吸附前后金属表面原子层间弛豫情况.分析了氢原子在不同双金属表面吸附前后的局域态密度变化以及双金属表面d带中心偏离费米能级的程度并与氢吸附能进行了关联.计算结果表明,在Pt(100),Pt(110)和Pt(111)表面,氢原子的稳定吸附位分别为桥位、短桥位和fcc穴位.三种表面中以Pt(111)的表面能最低,结构最稳定.氢原子在不同M-Pt(111)双金属表面上的最稳定吸附位均为fcc穴位,其中在Ni-Pt双金属表面的吸附能最低,Co-Pt次之.表明氢原子在Ni-Pt和Co-Pt双金属表面的吸附最稳定.通过对氢原子在M-Pt(111)双金属表面吸附前后的局域态密度变化的分析,验证了氢原子吸附能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掺杂金属Ni、Co、Fe的3d-Pt(111)双金属表面在吸附氢原子后发生弛豫,第一层和第二层金属原子均不同程度地向外膨胀.此外,3d金属的掺入使得其对应的M-Pt(111)双金属表面d带中心与Pt相比更靠近费米能级,吸附氢原子能力增强,表明3d-Pt系双金属表面有可能比Pt具有更好的脱氢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铂系双金属表面 氢吸附 密度泛函理论 密度 脱氢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原子吸附的Cu(100)表面原子结构和电子态 被引量:5
13
作者 蔡建秋 陶向明 谭明秋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55-360,共6页
用密度泛函理论的总能计算研究了金属铜(100)面的表面原子结构以及在不同覆盖度时氢原子的吸附状态.研究结果表明,在Cu(100)c(2×2)/H表面体系中,氢原子吸附的位置是在空洞位置,距最外层Cu原子层的距离为0.052nm,相应的Cu—H键长为0... 用密度泛函理论的总能计算研究了金属铜(100)面的表面原子结构以及在不同覆盖度时氢原子的吸附状态.研究结果表明,在Cu(100)c(2×2)/H表面体系中,氢原子吸附的位置是在空洞位置,距最外层Cu原子层的距离为0.052nm,相应的Cu—H键长为0.189nm,并通过计算结构参数优化否定了其它的吸附位置模型.总能计算得出Cu(100)c(2×2)/H表面的功函数为4.47eV,氢原子在这一体系的吸附能为2.37eV(以孤立氢原子为能量参考点).通过与衬底原子的杂化,氢原子形成了具有二维特征的氢能带结构,在费米能级以下约0.8eV处出现的表面局域态是Cu(S)-H-Cu(S-1)型杂化的结果.采用Cu(100)表面p(1×1)、p(2×2)和p(3×3)的三种氢吸附结构分别模拟1,1/4,1/9的原子单层覆盖度,计算结果表明,随着覆盖度的增加,被吸附的氢原子之间的距离变短,使得它们之间的静电排斥和静电能增大,从而导致表面吸附能和吸附H原子与最外层Cu原子间垂直距离(ZH-Cu)逐渐减小.在较低的覆盖度下,氢原子对Cu(100)表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单个原子吸附作用的形式.通过总能计算还排除了Cu(100)表面(2^(1/2)×22^(1/2))R45°-2H缺列再构吸附模型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100)/H表面 表面吸附 密度泛函理论 覆盖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Te(110)表面原子与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亚彬 黄育红 +1 位作者 查钢强 介万奇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04-609,共6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了CdTe(110)表面的原子和电子性质。结果表明,CdTe(110)理想表面在禁带中出现两个明显的表面态,弛豫后表层Cd原子和Te原子p态电子发生转移,Cd原子趋向于sp2平面杂化构型,Te原子趋向p3杂化的锥形构...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了CdTe(110)表面的原子和电子性质。结果表明,CdTe(110)理想表面在禁带中出现两个明显的表面态,弛豫后表层Cd原子和Te原子p态电子发生转移,Cd原子趋向于sp2平面杂化构型,Te原子趋向p3杂化的锥形构型。经过表面弛豫大大降低了表面能,增大了表面功函数,表面占据态和表面空态分别被推进价带顶之下和导带底之上,导致弛豫表面没有明显的表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表面原子结构 表面 表面功函数 CD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体绝缘介质C_(4)F_(7)N在Al(110)表面吸附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林莘 钟建英 +2 位作者 王强 张佳 徐建源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3-88,共6页
气体绝缘介质C_(4)F_(7)N在电气强度和环保方面表现优异,但对C_(4)F_(7)N气体与材料相容性的研究相对鲜见。金属材料铝(Al)广泛应用于气体绝缘设备,故文中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对C_(4)F_(7)N分子在Al(110)表面进行吸附仿真研究。首先,对C_(... 气体绝缘介质C_(4)F_(7)N在电气强度和环保方面表现优异,但对C_(4)F_(7)N气体与材料相容性的研究相对鲜见。金属材料铝(Al)广泛应用于气体绝缘设备,故文中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对C_(4)F_(7)N分子在Al(110)表面进行吸附仿真研究。首先,对C_(4)F_(7)N和Al(110)表面结构进行计算分析,讨论C_(4)F_(7)N在Al(110)表面吸附的初始结构;其次,对初始结构进行仿真计算,通过计算吸附过程中的吸附能、转移电荷、差分电荷密度和态密度,分析C_(4)F_(7)N在Al(110)表面吸附过程,探究C_(4)F_(7)N与Al(110)表面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表明,C_(4)F_(7)N分子的CN基团具有较强的反应活性,易吸附于Al(110)表面的顶位和长桥位,CN基团中N原子、C原子的s和p轨道与Al(110)表面上Al原子的s和p轨道之间发生杂化,使C_(4)F_(7)N与A(110)表面之间产生化学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绝缘介质C_(4)F_(7)N Al(110)表面 吸附特性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附在TiO2(110)表面的Aun-1Ag(n=1-5)团簇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广丽 岳瑞英 +1 位作者 赵健 朱小蕾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8-43,共6页
采用第一性原理对Au_(n-1)Ag(n=1-5)团簇所有异构体吸附在TiO_2(110)表面的负载构型进行了结构优化,并分析了负载团簇的最稳定结构的电子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在较稳定的吸附构型中,团簇都与TiO_2表面的两配位的氧(O_(2c))相连接.将不稳定... 采用第一性原理对Au_(n-1)Ag(n=1-5)团簇所有异构体吸附在TiO_2(110)表面的负载构型进行了结构优化,并分析了负载团簇的最稳定结构的电子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在较稳定的吸附构型中,团簇都与TiO_2表面的两配位的氧(O_(2c))相连接.将不稳定的Au3Ag异构体负载在TiO_2表面后稳定性明显提高.能量分析表明,负载的Au_3Ag为最稳定体系.根据bader电荷和DOS分析,吸附Au_(n-1)Ag(n=1-5)团簇后,有电子从金属团簇转移到吸附基底上.Au_(n-1)Ag(n=4,5)团簇吸附后的TiO_2(110)表面不再具有半导体性质.Au Ag和Au_2Ag团簇与TiO_2表面的作用较弱,它们与TiO_2表面之间的电荷转移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团簇 Ti O2表面 吸附 密度泛函理论 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_x(x=2~4)在Fe(110)表面吸附的DFT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福兰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86-992,共7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与周期平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物种CH_x(x=2~4)在Fe(110)表面的top,hcp,SB和LB位的吸附模型进行了结构优化、能量计算,得到了各物种较有利的吸附位;并对最佳吸附位进行密立根电荷和总态密度分析.结果表明:CH_4在Fe(1...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与周期平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物种CH_x(x=2~4)在Fe(110)表面的top,hcp,SB和LB位的吸附模型进行了结构优化、能量计算,得到了各物种较有利的吸附位;并对最佳吸附位进行密立根电荷和总态密度分析.结果表明:CH_4在Fe(110)表面的最稳定吸附位是SB位,吸附能是-38.14 kJ·mol^(-1),CH_3在Fe(110)表面的最稳定吸附位是top位,吸附能是-171.78 kJ·mol^(-1),而CH_2在Fe(110)表面的最稳定吸附位hcp的吸附能是-342.43 kJ·mol^(-1);CH_3和CH_2两物种与金属表面成键,属于化学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x Fe(110)表面 吸附能 密度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F_2表面结构稳定性及电子特性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莉莉 韩培德 +3 位作者 张彩丽 董明慧 杨艳青 古向阳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609-1614,共6页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MgF_2(010)、MgF_2(001)、MgF_2(011)及MgF_2(110)四种表面10种构型的稳定性和电子特性.结果表明:四种表面的邻近表面几层原子均出现了明显的驰豫现象,终止于单层F原子的表面相对稳定;进一步对比分析四种表面...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MgF_2(010)、MgF_2(001)、MgF_2(011)及MgF_2(110)四种表面10种构型的稳定性和电子特性.结果表明:四种表面的邻近表面几层原子均出现了明显的驰豫现象,终止于单层F原子的表面相对稳定;进一步对比分析四种表面(终止于单层F原子的稳定构型)的表面能发现,稳定性依次减弱排列为MgF_2(110)、MgF_2(011)、MgF_2(010)、MgF_2(001);最稳定的MgF_2(110)表面的态密度显示在费米能级以下较多的成键电子处于低能级区,同时由于表面的影响,导致表面F原子电荷聚集显负电性,促使表面活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化镁:密度泛函理论:表面能:稳定性: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_3分子在CuO(110)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覃吴 李欣 +1 位作者 孟祥丽 强亮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4-169,共6页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O3分子在2×1CuO(110)面(S1)和掺杂一个Fe原子的2×1CuO(110)面(S2)的吸附过程和电子特性.计算结果表明,O3分子与表面S1和S2有很强的相互作用,O3分子在表面吸附反应的活化能和反应能均为负值,反应很容易...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O3分子在2×1CuO(110)面(S1)和掺杂一个Fe原子的2×1CuO(110)面(S2)的吸附过程和电子特性.计算结果表明,O3分子与表面S1和S2有很强的相互作用,O3分子在表面吸附反应的活化能和反应能均为负值,反应很容易进行.态密度和电荷密度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O3分子在S1上吸附是桥位化学吸附,形成表面臭氧化物,在S2上吸附分解为1个被吸附的表面氧原子和1个自由氧分子.电子特性分析表明,O3分子与S1和S2相互作用的本质是O3分子的价轨道2p与CuO(110)表面杂化轨道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3 CuO(110)面 表面吸附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b(110)表面氧原子覆盖度对氧分子解离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清高 尚家香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65-370,共6页
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Nb(110)表面氧原子覆盖度分别为0.25、0.50、0.75和1.00单层时对氧分子解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氧原子覆盖度不大于0.50单层时,由于氧分子和表面铌原子的较强相互作用,使它们能够自发解离.然而... 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Nb(110)表面氧原子覆盖度分别为0.25、0.50、0.75和1.00单层时对氧分子解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氧原子覆盖度不大于0.50单层时,由于氧分子和表面铌原子的较强相互作用,使它们能够自发解离.然而在氧原子覆盖度为0.75单层时,氧分子只能够在未占据的洞位附近解离,同时发生严重的晶格畸变.在形成一个氧原子单层后(1.00单层),氧分子只能弱吸附在Nb(100)表面上,此时氧原子向内扩散成为氧分子继续解离的速率决定步骤.这些结果从理论上解释了在形成一个氧原子单层后,Nb(110)表面氧分子吸收速率迅速下降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氧原子 氧分子 Nb(110)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