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昙鸾的念佛方法(下)
1
作者 陈扬炯 《五台山研究》 1991年第4期18-24,共7页
1、什么是观想念佛观想西方弥陀净土的庄严美妙以及佛的形相和功德成就,叫做观想念佛。观想念佛是单纯观想西方净土诸相,不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去体验实相,亦即不必去作哲理性的探索。因此,比起实相念佛来,是低一个层次的念佛方法。观想... 1、什么是观想念佛观想西方弥陀净土的庄严美妙以及佛的形相和功德成就,叫做观想念佛。观想念佛是单纯观想西方净土诸相,不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去体验实相,亦即不必去作哲理性的探索。因此,比起实相念佛来,是低一个层次的念佛方法。观想的内容,世亲《往生论》举二十九种,称二十九观,前面已经介绍过。《观无量寿经》举十六种,称十六观,即:日想观、水想观、地想观、树观想、八功德水想观(宝池观)、总想观(宝楼观)、花座想观、像想观、佛身观(真身观)、观音观、势至观、普观、杂想观、上辈观、中辈观、下辈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想念佛 实相念佛 往生论 持名念佛 八功德水 十六观 地想观 十念 弥陀净土 往生净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明文人士大夫居士化的多元景观——以刻经、念佛、纵欲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傅湘龙 《云梦学刊》 2010年第1期29-34,共6页
晚明僧侣们或以静坐参禅接引学者,或以西方净土化诱士人,形成了居士化的狂飙,且呈现出多元景观,诸如文人结禅社、注疏佛典等。刻经、念佛、纵欲三方面显示了晚明文人居士的多元景观,别具风味。
关键词 晚明文人 居士化 刻经 念佛 纵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法照“五会念佛”的艺术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代宏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44-51,共8页
据《大正藏》广、略二种五会念佛行仪文,从五会念佛的缘起、唱诵仪式、和声和赞文等方面对唐代法照"五会念佛"的艺术特征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法照 五会念佛 唱诵仪式 和声 赞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岂页)念佛思想研究——以《摩诃止观》为中心 被引量:1
4
作者 乔宇 《五台山研究》 2009年第3期8-12,共5页
"四种三昧"是智(岂页)开创的天台止观实践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具有一定中国特色的禅观理论。其中前两种三昧从修持上可说是一种"念佛三昧"。在智(岂页)禅学思想代表作《摩诃止观》中,其"念佛三昧"都以... "四种三昧"是智(岂页)开创的天台止观实践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具有一定中国特色的禅观理论。其中前两种三昧从修持上可说是一种"念佛三昧"。在智(岂页)禅学思想代表作《摩诃止观》中,其"念佛三昧"都以法界、中道实相为系缘,体现了"实相念佛"的理论特色;其中智(岂页)对自力与他力关系的看法也有独到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频 摩诃止观 三昧 念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信“念佛禅”与心理分析中的“自我”问题
5
作者 宇恒伟 毕秀芹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15-19,共5页
近些年来,禅在西方获得广泛的关注,其中西方心理学家特别注重从心理测量方面关注禅,而有些学者则力图用"比拟"方式进行对比阐释东西文化。针对禅宗四祖道信"念佛"法门,结合西方心理学的"自我"概念,从中... 近些年来,禅在西方获得广泛的关注,其中西方心理学家特别注重从心理测量方面关注禅,而有些学者则力图用"比拟"方式进行对比阐释东西文化。针对禅宗四祖道信"念佛"法门,结合西方心理学的"自我"概念,从中窥视两种思维和表现形态的些许差别,以从个案层面丰富东西文化的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信 念佛 自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宫正始》所收《拜月亭》之【念佛子】曲牌格律考论
6
作者 蔡珊珊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9-230,共2页
《九宫正始》收列元南戏《拜月亭》之【念佛子】曲牌四首,笔者从曲文格律角度对其进行梳理,并将其与宋元南戏《小孙屠》之【念佛子】曲牌进行比对,探究《拜月亭》之【念佛子】曲牌格律衍变规律与传承关系。
关键词 戏曲艺术 念佛子】 《九宫正始》 《拜月亭》 《小孙屠》 曲文格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化学与宗教学角度看净土信仰与念佛法门
7
作者 张坦 《贵州文史丛刊》 1994年第2期5-7,共3页
关键词 念佛法门 净土信仰 西方极乐世界 教学角度 实相念佛 净土宗 往生 原始佛教 修持 印度佛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弘一大师“律” “净”本色之研究与实践——《弘一大师持戒念佛之典范》简介
8
作者 林清凉 《美育学刊》 2014年第6期I0004-I0004,共1页
作为对弘一大师圆寂70周年的纪念,由(台北)弘一大师纪念学会原理事长、西莲净苑慧观法师撰述的《弘一大师持戒念佛之典范》一书于2012年底付梓出版了。法鼓佛教学院校长惠敏法师、弘一大师纪念学会同仁一净法师与侯秋东先生等为之作... 作为对弘一大师圆寂70周年的纪念,由(台北)弘一大师纪念学会原理事长、西莲净苑慧观法师撰述的《弘一大师持戒念佛之典范》一书于2012年底付梓出版了。法鼓佛教学院校长惠敏法师、弘一大师纪念学会同仁一净法师与侯秋东先生等为之作序。这部坚实而厚重的著作的面世,对于当今海峡两岸与弘一大师有关的教界与学界而言,都是极有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弘一大师 念佛 “净” 简介 实践 海峡两岸 纪念 理事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昙鸾的念佛方法(上)
9
作者 陈扬炯 《五台山研究》 1991年第3期31-35,24,共6页
昙鸾(476—542),雁门(治所在今山西省代县)人,少年时于五台山出家为僧,后来住锡于交城县石壁玄中寺,梁武帝萧衍誉之“肉身菩萨”(《续高僧传·僧达传》),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尊之“神鸾”(《续高僧传·昙鸾传》)。昙鸾是中国净土... 昙鸾(476—542),雁门(治所在今山西省代县)人,少年时于五台山出家为僧,后来住锡于交城县石壁玄中寺,梁武帝萧衍誉之“肉身菩萨”(《续高僧传·僧达传》),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尊之“神鸾”(《续高僧传·昙鸾传》)。昙鸾是中国净土宗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他把印度传入的影响并不大的阿弥陀佛净土法门,发挥、改造为中国式的净土理论。他创二道二力之说,以靠自力修持成佛的佛教其他各派为难行道,而以仗他力(佛力)成佛的净土法门为易行道,从而为净土法门争得独立的地位;论证阿弥陀佛本愿力可靠,往生净土是真,一切人皆可往生净土成佛,从而大开佛国之门;强调持名念佛的方法,简捷方便,从而人人可行。这样一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往生净土 实相 持名念佛 成佛 难行道 法身 净土宗 僧传 修持 器世间清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昙鸾与慧远净土思想比较研究——昙鸾研究之四 被引量:2
10
作者 施光明 《五台山研究》 1990年第4期16-20,共5页
昙鸾(476—542),雁门娄烦(今山西原平)人,北朝五台山高僧。他一生专修净观,弘扬净业,为净土立宗奠定了基础,近代学者推之为净土宗“初祖”。慧远(334—416),也是雁门娄烦人,东晋高僧。他曾在庐山般若台精舍阿弥陀佛象前集徒结社念佛,共... 昙鸾(476—542),雁门娄烦(今山西原平)人,北朝五台山高僧。他一生专修净观,弘扬净业,为净土立宗奠定了基础,近代学者推之为净土宗“初祖”。慧远(334—416),也是雁门娄烦人,东晋高僧。他曾在庐山般若台精舍阿弥陀佛象前集徒结社念佛,共期往生净土,被后代净土门人推之为净土宗始祖。这两位都曾被推为始祖的高僧,生活时代相差一个多世纪,那么,到底谁是净土宗的真正始祖呢?显然,有必要对他们的净土思想进行比较。这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慧远 净土宗 往生净土 称名念佛 观想念佛 道教思想 实相念佛 净业 修持 十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净土思想的源流及其法然上人的《选择集》
11
作者 赵仲明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2-67,共6页
日本的净土信仰是随着汉译经典的传入而流传到日本的,在日本的古代和中世广为流行,十二世纪后期由法然上人创立了净土宗,从而使日本佛教走向平民,并完成了日本本土化的过程。净土思想的兴起以及法然净土宗的诞生,究其缘由无疑是来自于... 日本的净土信仰是随着汉译经典的传入而流传到日本的,在日本的古代和中世广为流行,十二世纪后期由法然上人创立了净土宗,从而使日本佛教走向平民,并完成了日本本土化的过程。净土思想的兴起以及法然净土宗的诞生,究其缘由无疑是来自于末法思想在当时时代的流行。法然提出了专修念佛的思想,并将《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视为净土宗所依据的根本经典,他所撰写的《选择本愿念佛集》是该宗派的思想理论的集大成之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土 末法 法然 《选择本愿念佛集》 专修念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吏隐与文人生活 被引量:3
12
作者 钟巧灵 《船山学刊》 CSSCI 2010年第1期145-148,共4页
"吏隐"在宋代文人士大夫之间蔚然成风。宋代士人"吏隐"的生活方式,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端:第一,"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道治其心",以参禅念佛作为仕途失意时的精神解脱;第二,"身在魏阙之下,心存江湖之... "吏隐"在宋代文人士大夫之间蔚然成风。宋代士人"吏隐"的生活方式,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端:第一,"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道治其心",以参禅念佛作为仕途失意时的精神解脱;第二,"身在魏阙之下,心存江湖之上",徜徉园林、卧游山水,在庙堂政事之余获得精神上的安闲与自适。宋代士人吏隐之风的流行,是当时特定的文化环境所致,亦与宋代园林艺术的发达和山水画创作的实际情形密切相关。而这种吏隐心态渗透到此期高度发展的文学创作中,就形成了一种弥漫于文学作品中的"吏隐情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士人 吏隐 参禅念佛 园林 山水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憨山德清的净土思想 被引量:2
13
作者 夏清瑕 《五台山研究》 1999年第3期20-25,共6页
憨山的佛教修持始于参禅 ,终于念佛。憨山以“唯心净土”指代净土法门 ,又不废西方净土作为修证指向的存在 ,但强调一切净土皆为心造 ,而不具实相 ,并立足禅者立场 ,以念佛观想为通达净土的正因 ,以参究念佛融摄禅净 。
关键词 唯心净土 净想 染想 参究念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明禅思想的“混融”发展演变及成因 被引量:1
14
作者 罗时光 《船山学刊》 2013年第3期130-140,共11页
由宋代至明清,中国宋明禅思想的发展演变,先后经历宋元看话禅和明清念佛禅两次思想转型;流行于宋元时期的"禅净双修"及"三教合一"等"混融"发展禅思潮,亦于明清时期渐趋主流,致使宋明禅思想的发展更趋衰... 由宋代至明清,中国宋明禅思想的发展演变,先后经历宋元看话禅和明清念佛禅两次思想转型;流行于宋元时期的"禅净双修"及"三教合一"等"混融"发展禅思潮,亦于明清时期渐趋主流,致使宋明禅思想的发展更趋衰微。而唐五代以来之所谓"无修无证"、"无佛无法"的"无事禅"思想,也由宋元进一步泛滥至明清,成为推动宋明禅思想"混融"发展演变及转型的根本内在思想原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融 三教合一 看话禅 无事禅 念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山绍琦禅师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崔文魁 《五台山研究》 2006年第1期34-39,共6页
楚山绍琦禅师是明代初叶,振兴佛教特别是四川佛教的禅门巨匠。他具有生死一如的生死观和参禅念佛无二的禅学思想。
关键词 楚山绍琦 行履法绩 生死一如 心性禅 参佛禅 念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台山净土宗现状
16
作者 周祝英 《五台山研究》 CSSCI 2014年第2期46-55,共10页
五台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从古至今就有各个宗派的高僧大德来此创宗立派,弘法利生,因而形成了"诸宗竞秀,汉藏并存"的局面。时至今日,五台山除藏传佛教外,华严、禅、律、唯识、天台等宗派,都以净土为归。目前,五台山有许多寺院... 五台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从古至今就有各个宗派的高僧大德来此创宗立派,弘法利生,因而形成了"诸宗竞秀,汉藏并存"的局面。时至今日,五台山除藏传佛教外,华严、禅、律、唯识、天台等宗派,都以净土为归。目前,五台山有许多寺院专修净土宗,特别是汉传佛教寺院中,基本上都有修行净土宗的僧人,充分说明五台山净土宗十分兴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台山 净土宗 称名念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楼梦》中的民众佛教信仰
17
作者 赵伟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6年第5期11-18,共8页
在清朝统治者对佛教利用和限制政策下,《红楼梦》反映出清代民众佛教的普遍流行的状态。民众佛教中的观音信仰和净土信仰在《红楼梦》中有详尽的描述,表明社会各阶层对简易直接的"他力救济"的渴求。
关键词 民众佛教 净土信仰 观音信仰 称名念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慧瓒禅师的宗系和思想
18
作者 徐文明 《五台山研究》 2001年第1期16-21,共6页
慧瓒不仅具有禅律并重、住行自在的禅法思想 ,而且他的弟子道绰、昙韵还传其称名念佛法门 ,他的法孙信行又传其头陀苦行法门。因此说 。
关键词 慧瓒禅法思想 道绰称名念佛法门 信行头陀苦行法门 净土宗 三阶教 渊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净土四祖法照 被引量:3
19
作者 赵树锋 《五台山研究》 1989年第4期26-32,共7页
在唐朝代宗、德宗年间,五台山上曾住有一位高僧,号五会法师,代宗朝为国师,圆寂后敕谥大悟和尚,后人尊为净土四祖,其法名曰法照。法照(?—821),唐南梁州(故治在今四川省阆中县西)人①。初于庐山结西方道场,修念佛三昧,后去衡山师事承远,... 在唐朝代宗、德宗年间,五台山上曾住有一位高僧,号五会法师,代宗朝为国师,圆寂后敕谥大悟和尚,后人尊为净土四祖,其法名曰法照。法照(?—821),唐南梁州(故治在今四川省阆中县西)人①。初于庐山结西方道场,修念佛三昧,后去衡山师事承远,慈忍戒定,为时所宗。大历元年(766),于南岳弥陀台依《无量寿经》创行五会念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祖法 念佛三昧 法照 文殊菩萨 无量寿经 五会 慧远 净土宗 西方极乐世界 竹林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昙鸾净土思想初探 被引量:2
20
作者 施光明 《五台山研究》 1986年第6期4-8,共5页
昙鸾(476-542年),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人,北朝五台山高僧,他精修净土,多有阐发,为佛教净土宗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在当时就有“神鸾”之称,后世僧人亦奉之为净土宗祖师,其净土思想在中国佛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拟对昙鸾的净土思想作些... 昙鸾(476-542年),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人,北朝五台山高僧,他精修净土,多有阐发,为佛教净土宗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在当时就有“神鸾”之称,后世僧人亦奉之为净土宗祖师,其净土思想在中国佛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拟对昙鸾的净土思想作些探讨,并就教于方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土宗 中国佛学 净土信仰 称名念佛 往生净土 十念 西方极乐世界 弥陀净土 难行道 道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