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犬牙槽骨牵张成骨快速移动牙齿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刘燕 丁寅 +3 位作者 张明 周丽斌 田磊 张红梅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51-154,共4页
目的:观察牙槽骨牵张成骨技术快速移动牙齿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犬1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2只,拔除下颌两侧第二前磨牙,实验侧行牙槽骨牵张成骨术,安装自制牵张装置,5d后加力,每次0.25mm,每日2次;对照侧行传... 目的:观察牙槽骨牵张成骨技术快速移动牙齿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犬1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2只,拔除下颌两侧第二前磨牙,实验侧行牙槽骨牵张成骨术,安装自制牵张装置,5d后加力,每次0.25mm,每日2次;对照侧行传统正畸。持续加力2周后停止。分别于保持期第0,1,2,4,6周处死2只动物。标本行大体、x线片及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侧移动牙移动距离为(4.002±0.266)mm,对照侧为(1.154±0.155)mm,差异显著(P<0.001),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利用牙槽骨牵张成骨技术可以显著提高牙齿移动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槽骨牵张成骨 快速移动牙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MP-2在减阻牵张快速牙移动不同加力方式下的表达及对牙移动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彭早霞 李宁 +4 位作者 李佩 李美静 杨乐乐 陈曦 米丛波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3-57,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牵张力下减阻牵张快速牙移动中BMP-2的表达。方法:Beagle犬12只,随机均分为加力5、15 d、加力15 d保持固定10、90 d 4组。以■为移动牙每个组3只犬的6颗移动牙随机采用减阻—牵张方法、减阻-常规方法和常规方法各2颗。各... 目的:观察不同牵张力下减阻牵张快速牙移动中BMP-2的表达。方法:Beagle犬12只,随机均分为加力5、15 d、加力15 d保持固定10、90 d 4组。以■为移动牙每个组3只犬的6颗移动牙随机采用减阻—牵张方法、减阻-常规方法和常规方法各2颗。各组犬按预定时间处死并获取移动牙牙周组织块,免疫组化法染色并观察BMP-2表达。结果:各加力方式下BMP-2阳性表达分布区域相似,均在加力结束时达峰值,其中减阻牵张组峰值最大(P<0.05);牙移动距离最大(P<0.01)。加力各时间点,减阻常规组BMP-2阳性表达均强于常规方法组但不及减阻牵张组显著;保持固定90 d,3组无差异(P>0.05)。结论:减阻措施配合持续强牵张力可显著提高移动牙牵张新骨区BMP-2阳性表达加速牙周组织新骨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阻牵张 快速牙齿移动 BMP-2 骨改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CT对Beagle犬减阻-牵张快速牙移动的评价 被引量:3
3
作者 陈曦 李宁 +5 位作者 刘建林 彭早霞 黄亚莉 徐然 刘会婷 杨乐乐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280-1284,共5页
目的应用口腔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减阻牵张快速牙移动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方法Beagle犬10只,雌、雄各半,在下颌左右随机选取一侧为对照侧(常规加力侧,力值约85 g),另一侧为实验侧(减阻-牵张侧)。分别于加... 目的应用口腔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减阻牵张快速牙移动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方法Beagle犬10只,雌、雄各半,在下颌左右随机选取一侧为对照侧(常规加力侧,力值约85 g),另一侧为实验侧(减阻-牵张侧)。分别于加力5、10、15 d及加力15 d保持固定10 d、90 d时拍摄CBCT影像。利用CBCT影像及Ez3D2009图形分析软件观察移动牙移动距离、倾斜程度、压力侧牙槽骨密度和牙根吸收情况。结果(1)采用CBCT测量牙齿移动距离结果与直接口内牙齿移动距离测量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2)实验侧移动牙发生倾斜程度略大于对照侧(P<0.05);(3)实验侧移动牙牙根未发生广泛吸收,其压力侧牙槽骨密度伴随牙齿移动呈逐渐增高趋势,且新生骨密度、影像学特征与对照侧牙槽骨无显著差异。结论CBCT三维成像技术能够弥补二维影像重叠、变形等不足,尤其在减阻牵张过程中牙齿倾斜度、牙槽骨密度测量方面更具优势,具有无创性及可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锥形束CT 牙齿快速移动 牙槽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颌间因素及牵引频率对减阻牵张牙齿移动速度的影响
4
作者 陈曦 李宁 +4 位作者 黄亚莉 闫静 刘会婷 彭早霞 杨乐乐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47-651,共5页
目的通过建立动物模型,探讨颌间因素及牵张频率对减阻牵张快速牙移动效率的影响。方法 Beagle犬12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只。一组随机在上颌两侧实施不同的术式:减阻牵张频率2次/d、减阻牵张频率6次/d,常规牵引。每种术式各4个单侧。另... 目的通过建立动物模型,探讨颌间因素及牵张频率对减阻牵张快速牙移动效率的影响。方法 Beagle犬12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只。一组随机在上颌两侧实施不同的术式:减阻牵张频率2次/d、减阻牵张频率6次/d,常规牵引。每种术式各4个单侧。另一组采用相同的术式方法在下颌两侧随机实施。分别于加力15d及保持30d时测量牙齿移动的距离,测定牙髓活力、松动度,拍摄口腔锥形束CT(CBCT)影像。结果加力15d时,减阻牵张措施下,上、下颌及2、6次/d牵张频率间移动牙的移动距离无显著性差异(P>0.05),减阻牵张下牙齿移动速度明显快于常规方法(P<0.05),且不伴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减阻牵张技术能够实现上、下颌牙齿的快速移动,高频牵引更利于牙齿的生理性改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膜牵张成骨 牙齿快速移动 牵引频率 牙齿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牙周膜牵张成骨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骨钙素的表达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延晓 周洪 王晓荣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51-654,共4页
目的建立大鼠牙周膜牵张成骨牙齿移动模型,探讨牙周膜牵张成骨过程中血管形成与骨形成的关系。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正畸对照组,所有动物拔除上颌右侧第一磨牙,正畸对照组按传统方法建立模型,对实验组上颌右侧第二磨牙近中牙... 目的建立大鼠牙周膜牵张成骨牙齿移动模型,探讨牙周膜牵张成骨过程中血管形成与骨形成的关系。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正畸对照组,所有动物拔除上颌右侧第一磨牙,正畸对照组按传统方法建立模型,对实验组上颌右侧第二磨牙近中牙槽骨实施减阻措施后安装牵张装置,分别在牵张开始后第0、3、5、10、20、30天每组随机处死4只动物,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骨钙素(OC)随时间的表达变化。结果实验组VEGF阳性信号主要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以及骨细胞;VEGF的阳性表达在加力后逐渐增强,张力侧和压力侧分别在第10天和第5天达到峰值。OC阳性信号主要出现在牙周膜细胞外基质及成骨细胞中;张力侧与压力侧均在第10天达到峰值。正畸对照组VEGF和OC表达与实验组相似,但表达强度较低。结论 VEGF和OC参与了牙周膜牵张成骨牙齿快速移动过程中的牙周组织改建,具有重要意义。牙周膜牵张成骨中血管形成早于骨形成或二者同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膜牵张成骨 牙齿快速移动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骨钙素 血管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