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内标的APDC-Cu(Ⅱ)快速共沉淀分离富集和原子吸收光谱测定食盐中的铅 被引量:10
1
作者 苏耀东 李静 +1 位作者 黄燕 陈龙武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64-566,共3页
采用APDC(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铵)-Cu(Ⅱ)共沉淀体系,以Ni(Ⅱ)为内标,在pH2.5的条件下快速共沉淀分离富集食盐中的铅,并用火焰原子吸收法(FAAS)测定。当试液为100mL时方法的检测限为3.27×10^-3μg·mL^-1,回收率... 采用APDC(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铵)-Cu(Ⅱ)共沉淀体系,以Ni(Ⅱ)为内标,在pH2.5的条件下快速共沉淀分离富集食盐中的铅,并用火焰原子吸收法(FAAS)测定。当试液为100mL时方法的检测限为3.27×10^-3μg·mL^-1,回收率为92%~101%,基本消除了基体干扰。该法快速、简便、重现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共沉淀 内标法 原子吸收光谱 分离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标和快速共沉淀-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食盐中的镉 被引量:9
2
作者 苏耀东 秦立俊 +1 位作者 李静 陈龙武 《岩矿测试》 CAS CSCD 2005年第3期201-204,共4页
探讨了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以(2吡啶偶氮)2-萘酚-Ni(Ⅱ)为共沉淀体系,以Mn(Ⅱ)为内标,在pH=9.0的条件下快速共沉淀分离富集食盐中的痕量Cd.当试液为100 mL时,方法的检出限为5.7 μg/L,加标回收率为96%~101%,相对标准偏差(RSD,n=6)<... 探讨了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以(2吡啶偶氮)2-萘酚-Ni(Ⅱ)为共沉淀体系,以Mn(Ⅱ)为内标,在pH=9.0的条件下快速共沉淀分离富集食盐中的痕量Cd.当试液为100 mL时,方法的检出限为5.7 μg/L,加标回收率为96%~101%,相对标准偏差(RSD,n=6)<5%,基本消除了基体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标 快速共沉淀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共沉淀法制备高容量富锂锰正极材料
3
作者 刘俊 郑世林 +2 位作者 刘启明 严小艳 陈召勇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12-814,共3页
用草酸作为沉淀剂,采用快速共沉淀法成功合成了富锂锰正极材料,并探究了不同沉淀剂/过渡金属的配比对材料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充放电测试对其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配比为2:1时,... 用草酸作为沉淀剂,采用快速共沉淀法成功合成了富锂锰正极材料,并探究了不同沉淀剂/过渡金属的配比对材料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充放电测试对其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配比为2:1时,合成的富锂锰正极材料具有优异的结构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在0.1 C下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300.2 mAh/g,在1 C下循环100次后仍然有98.5%的容量保持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富锂锰正极材料 快速共沉淀 草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杂Co(Ⅱ)非晶态Ni(OH)_2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5
4
作者 王慧景 刘长久 +3 位作者 刘爱芳 宋莎 袁贵发 谷得龙 《桂林工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62-265,共4页
采用微乳液快速共沉淀法制备了掺杂Co非晶态氢氧化镍超细粉体样品材料,对其晶态、结构形貌进行了表征分析,研究了材料合成条件对其充放电等性能的影响,讨论其相应的作用机理,并测定了合成掺杂材料的循环伏安特性.所制材料样品的氧化还... 采用微乳液快速共沉淀法制备了掺杂Co非晶态氢氧化镍超细粉体样品材料,对其晶态、结构形貌进行了表征分析,研究了材料合成条件对其充放电等性能的影响,讨论其相应的作用机理,并测定了合成掺杂材料的循环伏安特性.所制材料样品的氧化还原可逆循环性和稳定性好:样品电极在恒流100 mA/g下充电4 h,50 mA/g放电,终止电压为1.0 V时,放电电压稳定于1.240 V,放电比容量达317.75 mAh/g,电化学活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液快速共沉淀 掺杂Co 非晶态氢氧化镍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倍率性能纳微结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0.6Li_2MnO_3-0.4LiNi_(0.5)Mn_(0.5)O_2的简易制备(英文)
5
作者 史侠星 廖世宣 +4 位作者 袁炳 钟艳君 钟本和 刘恒 郭孝东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527-1534,共8页
采用快速共沉淀法合成了立方体的层状无钴富锂固溶体正极材料0.6Li2MnO3-0.4LiNi0.5Mn0.5O2.通过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电性能测试等手段对材料进行了... 采用快速共沉淀法合成了立方体的层状无钴富锂固溶体正极材料0.6Li2MnO3-0.4LiNi0.5Mn0.5O2.通过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电性能测试等手段对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材料具有典型的α-Na Fe O2六方层状晶体结构且具有与目标材料相似的化学组成.SEM和TEM结果表明,材料由粒径为40–200 nm的纳米颗粒组装成立方体结构.在文中给出了一个立方团聚体可能的形成机理.电化学性能测试(2.0–4.8 V电压范围内(vs Li/Li+))显示该材料具有优异的倍率性能,0.1C和10C倍率下的放电比容量分别是243和143 m Ah g–1.此外,该材料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即使在大倍率测试后,0.5C倍率下循环72次仍显示出90.7%的高容量保持率.这种具有简易操作步骤和优异结果的共沉淀方法是一种经济的能够促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大规模应用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极材料 简易快速共沉淀 立方体结构 电化学性能 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Nd^(3+)与Cu^(2+)掺杂非晶态纳米Ni(OH)_2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广燕 刘长久 +1 位作者 吴华斌 赵卫民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55-58,共4页
晶态氢氧化镍[Ni(OH)2]在碱性电解液中易发生相变,影响其电化学性能。文中采用微乳液快速冷冻共沉淀法制备Nd3+和Cu2+复合掺杂非晶态纳米Ni(OH)2粉体材料,并对其结构形貌及物理特性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制备出的非晶态Ni(OH)2样品材... 晶态氢氧化镍[Ni(OH)2]在碱性电解液中易发生相变,影响其电化学性能。文中采用微乳液快速冷冻共沉淀法制备Nd3+和Cu2+复合掺杂非晶态纳米Ni(OH)2粉体材料,并对其结构形貌及物理特性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制备出的非晶态Ni(OH)2样品材料,微结构含有较多结晶水,物相近似球形,粒径大小在20—30nm。对样品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发现,掺杂Nd3+和Cu2+的摩尔比为2∶1时,所制备的样品材料合成镍电极,并组装成MH-Ni模拟电池,在恒电流80mA/g下充电6h,40mA/g放电,终止电压为1.0V的充放电条件下,放电比容量高达348.0mA.h/g,放电中值电压为1.2723V,同时样品电极材料的氧化还原可逆性较好,电极过程的电化学阻抗较小。电化学性能优于目前MH-Ni生产应用的晶态β-Ni(OH)2电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液快速冷冻共沉淀 Nd3+和Cu2+复合掺杂 非晶态纳米Ni(OH)2材料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掺杂Nd(Ⅲ)和Zn(Ⅱ)非晶态Ni(OH)_2电极活性材料的制备及其表征 被引量:4
7
作者 邢春晓 刘长久 +2 位作者 吴华斌 孙丹 毛得来 《桂林工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02-506,共5页
以NiSO4、ZnSO4和Nd(NO3)3为原料,采用共沉淀快速冷冻法制备出了复合掺杂稀土Nd(Ⅲ)和Zn(Ⅱ)的非晶态氢氧化镍粉体材料。测试发现:样品材料微结构无序性强,结晶水含量较高。将样品材料制备成镍电极并组装成MH-Ni电池,在80 mA/g恒电流充... 以NiSO4、ZnSO4和Nd(NO3)3为原料,采用共沉淀快速冷冻法制备出了复合掺杂稀土Nd(Ⅲ)和Zn(Ⅱ)的非晶态氢氧化镍粉体材料。测试发现:样品材料微结构无序性强,结晶水含量较高。将样品材料制备成镍电极并组装成MH-Ni电池,在80 mA/g恒电流充电5.5 h、40 mA/g恒电流放电、终止电压为1.0 V的充放电制度下,复合掺杂6%Nd(Ⅲ)和6%Zn(Ⅱ)样品材料电池的放电平台为1.262 4 V,放电比容量为343.12 mAh/g,远高于目前应用的β-Ni(OH)2电极活性材料的放电比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极材料 共沉淀快速冷冻法 ND(III) ZN(II) 复合掺杂 非晶态氢氧化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