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敦煌写本类书《励忠节钞》看唐代的知识、道德与政治秩序 被引量:7
1
作者 屈直敏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32,共11页
本文以敦煌写本类书《励忠节钞》为中心,持之与《帝范》,《臣轨》,《珠玉抄》、《新集文词九经抄》等通俗教育读本相比较,探讨唐代知识体系的构成、社会秩序和道德秩序的建构及其在维护政治统治秩序方面的作用。研究表明,唐王朝通过文... 本文以敦煌写本类书《励忠节钞》为中心,持之与《帝范》,《臣轨》,《珠玉抄》、《新集文词九经抄》等通俗教育读本相比较,探讨唐代知识体系的构成、社会秩序和道德秩序的建构及其在维护政治统治秩序方面的作用。研究表明,唐王朝通过文化知识和道德伦理教育,使得唐代广大庶民阶层不仅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知识,而且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从而确立了唐代社会的文化知识基础和道德伦理规范,反过来,这又为建立政治秩序与典籍秩序统一的新国家起到了关键的纽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励忠节钞》 忠节 知识体系 社会构成 道德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励忠节钞》看归义军政权道德秩序的重建 被引量:4
2
作者 屈直敏 《敦煌学辑刊》 CSSCI 2005年第3期76-89,共14页
本文主要以敦煌写本类书《励忠节钞》为中心,对归义军政权道德秩序的重建进行初步的个案考察。通过研究表明,由于归义军政权在重建过程中以“三教并兴”为基础,以“忠孝节义”为号召,重建儒家传统的道德伦理秩序,这为《励忠节钞》的保... 本文主要以敦煌写本类书《励忠节钞》为中心,对归义军政权道德秩序的重建进行初步的个案考察。通过研究表明,由于归义军政权在重建过程中以“三教并兴”为基础,以“忠孝节义”为号召,重建儒家传统的道德伦理秩序,这为《励忠节钞》的保存和广泛流传提供了空间。反过来,《励忠节钞》这类道德伦理教育读本在敦煌地区道俗和释众间广为传布,成功实现了以“忠节”思想为主导的道德伦理教育,从而使敦煌宗教界与世俗政权紧密结合起来,为建立完美的儒家传统社会的道德秩序而共同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义军 道德秩序 忠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北宋忠节观建设的成效——以楚政权和南宋建立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2
3
作者 路育松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2-147,共6页
北宋建立后,十分注重忠节建设,金人入侵、北宋灭亡的靖康之变则是对其成效的一次集中检验。尽管许多士人在这一过程中的表现颇受时人和后人的指责,但恰恰是从张邦昌这个所谓的"叛臣"在被逼登基前后的内心挣扎和外在表现上,可... 北宋建立后,十分注重忠节建设,金人入侵、北宋灭亡的靖康之变则是对其成效的一次集中检验。尽管许多士人在这一过程中的表现颇受时人和后人的指责,但恰恰是从张邦昌这个所谓的"叛臣"在被逼登基前后的内心挣扎和外在表现上,可以看到北宋忠节建设的成效;士大夫对楚政权不合作、不认可的态度和对宋室的拥戴、扶持,也构成鲜明对比;宋王室在仅存庶子、废后的情况下仍能迅速重建南宋王朝并维持一百五十余年统治,忠节观念的建设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忠节 张邦昌 南宋建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王安石的忠节观 被引量:2
4
作者 路育松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85-91,共7页
本文以北宋重构忠节观为背景探讨王安石的忠节观,指出,王安石的忠节观大致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反对愚忠,坚持原始儒家以道义事君的原则;第二,直接继承孟子,坚持君臣为对等关系;第三,对最能体现忠节的"不事二姓"、以死尽忠... 本文以北宋重构忠节观为背景探讨王安石的忠节观,指出,王安石的忠节观大致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反对愚忠,坚持原始儒家以道义事君的原则;第二,直接继承孟子,坚持君臣为对等关系;第三,对最能体现忠节的"不事二姓"、以死尽忠不作强调,也不以此作为评价大臣的标准。他的忠节观与北宋重构忠节观的趋势背道而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政治实践的失败。从与王安石同时代的人开始,许多对王氏的非议和指责实质上都是针对其忠节问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王安石 忠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写本类书《励忠节钞》的成书背景 被引量:1
5
作者 屈直敏 《敦煌学辑刊》 CSSCI 2005年第2期12-18,共7页
本文主要从书钞的源流、历史观念的改变、政治统治和道德伦理秩序的重建等几方面对该书的成书背景进行初步探讨。笔者认为该书是唐代学者在传统的政治秩序和道德行为规范丧失、政治陷入危机的时候,为了挽救时代,以传统累积起来的典籍和... 本文主要从书钞的源流、历史观念的改变、政治统治和道德伦理秩序的重建等几方面对该书的成书背景进行初步探讨。笔者认为该书是唐代学者在传统的政治秩序和道德行为规范丧失、政治陷入危机的时候,为了挽救时代,以传统累积起来的典籍和历史为重建秩序的共同资源和价值基础,对儒家道德评判标准寻找历史的依据并对其固有的观念进行解释而编纂的一部类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书 忠节 成书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宋人关于扬雄仕莽的争论看忠节观念的强化
6
作者 郭畑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1-50,共10页
北宋前期,为了维护扬雄的道统地位,不少士人积极为扬雄颂莽辩解。北宋中期,王安石一派积极为扬雄仕莽寻求儒家义理上的合理性解释,而司马光一系也极力为扬雄辩护,但以二程为代表的理学则紧紧抓住仕莽一点极力攻击扬雄。赵宋南渡后,由于... 北宋前期,为了维护扬雄的道统地位,不少士人积极为扬雄颂莽辩解。北宋中期,王安石一派积极为扬雄仕莽寻求儒家义理上的合理性解释,而司马光一系也极力为扬雄辩护,但以二程为代表的理学则紧紧抓住仕莽一点极力攻击扬雄。赵宋南渡后,由于塑造王安石乃北宋灭亡罪魁的意识形态需要,以及现实政治局面急需强化忠节观念,扬雄和冯道一起成为士人批判失节现象的标靶。至朱熹在《资治通鉴纲目》中书"莽大夫扬雄死",扬雄"莽大夫"的身份被确立下来。两宋忠节观念的强化,既表现在对扬雄和冯道这样"负面"人物的否定上,也表现在对屈原、陶渊明、杜甫等"正面"人物的再发掘和新诠释上。忠节的要求对象不仅从国家重臣扩展到了所有的士人甚至平民,而且忠节要求的强度也大幅提高,甚至并未随着政治责任的减弱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扬雄 冯道 忠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宋太祖时期的忠节观建设 被引量:4
7
作者 路育松 《中州学刊》 CSSCI 2001年第6期101-105,共5页
宋朝立国之初 ,除了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加强中央集权之外 ,还很重视忠节观方面的建设。作为一位深谋远虑的政治家 ,宋太祖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 ,就十分注意褒奖忠臣、惩治叛逆 ,这从他对后周旧臣、敌国大臣及本朝文武官员的态度中清楚地... 宋朝立国之初 ,除了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加强中央集权之外 ,还很重视忠节观方面的建设。作为一位深谋远虑的政治家 ,宋太祖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 ,就十分注意褒奖忠臣、惩治叛逆 ,这从他对后周旧臣、敌国大臣及本朝文武官员的态度中清楚地反映出来。在要求大臣忠节的前提下 ,宋太祖尽量在物质、待遇方面满足他们 ,因此 ,太祖一朝的君臣关系总体说来较为和谐。尽管宋太祖所宣扬的忠节观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五代的烙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太祖 忠节 君臣关系 道德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归义军时期敦煌佛教教团的道德观念初探 被引量:1
8
作者 郑炳林 屈直敏 《敦煌学辑刊》 CSSCI 2006年第2期91-101,共11页
本文主要以敦煌文献为中心,结合归义军时期的历史现状,对归义军时期敦煌佛教教团的道德观念进行了初步的考察。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随着儒、释、道三教的日渐合一,佛教与儒学传统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日益趋同,世俗的君臣关系、忠孝之儒... 本文主要以敦煌文献为中心,结合归义军时期的历史现状,对归义军时期敦煌佛教教团的道德观念进行了初步的考察。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随着儒、释、道三教的日渐合一,佛教与儒学传统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日益趋同,世俗的君臣关系、忠孝之儒家道德观念,成了佛教知识及其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归义军时期敦煌佛教教团所遵守的基本准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义军 道德秩序 忠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