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功能对等翻译浅谈(英) 被引量:3
1
作者 包彩霞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31-35,共5页
最好的翻译既不是拘泥于形式对等以求"信"的翻译,也不是置形式对等于不顾,片面追求译文的"达"与"雅"的翻译,而是功能对等翻译,即最接近原文的自然对等翻译。功能对等翻译方法打破了传统的翻译方法以... 最好的翻译既不是拘泥于形式对等以求"信"的翻译,也不是置形式对等于不顾,片面追求译文的"达"与"雅"的翻译,而是功能对等翻译,即最接近原文的自然对等翻译。功能对等翻译方法打破了传统的翻译方法以原文和译文的关系作为衡量翻译正确与否标准的模式,提出了以读者和文章的关系作为衡量翻译正确与否的标准,那就是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应最大程度地接近原作读者对原文所产主的反应。拘泥于形式对等、词与词的对等的翻译方法往往使译文令读者费解,有时出现弱译或误译,甚或"文化休克"等现象;片面追求译文的通顺与优美的翻译方法往往忽略译文与原文可能达到的形式对等,甚或以更改原文内容或超载翻译或弱译为代价,使译文无法忠实于原文。而功能对等翻译方法兼顾交际中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包括语言的、非语言的和文化的诸因素,使译文与原文在各个方面达到最大程度的自然对等,以达到原文所能达到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等翻译 翻译方法 形式对等 功能对等 literaltranslation 译文 文化休克 忠实于原文 TRADITIONAL 最大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钻进去,跳出来——翻译门径之一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嘉熙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3期31-33,共3页
大凡搞过一些翻译作品的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忽然一下子“恍然大悟”,赶快提笔把多日拿不定主意的译文写下,严复的“旬日踟蹰”大约也是属于这种状态,好似从一堆乱麻里忽然“跳”了出来。传神的译文也就应时而生。人在翻译的时候,脑力... 大凡搞过一些翻译作品的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忽然一下子“恍然大悟”,赶快提笔把多日拿不定主意的译文写下,严复的“旬日踟蹰”大约也是属于这种状态,好似从一堆乱麻里忽然“跳”了出来。传神的译文也就应时而生。人在翻译的时候,脑力劳动高度集中,总是力求忠实地表达原文,对原作负责。在他这样做的时候,既要弄清原作的表层意思,也要吃透原作的深层内涵,这就是所谓的“钻”。钻的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文 译例 怪影 译法 译本 忠实于原文 文字 汉语 情采 再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编辑出版《拉贝日记》的追求 被引量:1
3
作者 蔡玉华 包建明 章俊弟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6-38,共3页
关键词 拉贝日记 编辑出版 南京大屠杀 本来面目 日记内容 专有名称 谈判 忠实于原文 翻译出版 工具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说“牠”字──读《两地书》札记及其他 被引量:1
4
作者 朱金顺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1996年第2期61-63,共3页
说“牠”字──读《两地书》札记及其他朱金顺在《忆刘半农君》中,鲁迅说:刘半农到北京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信,‘她’字和‘’字的创造,就都是的。”(《鲁... 说“牠”字──读《两地书》札记及其他朱金顺在《忆刘半农君》中,鲁迅说:刘半农到北京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信,‘她’字和‘’字的创造,就都是的。”(《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地书》 《鲁迅全集》 刘半农 字问题 札记 鲁迅先生 忠实于原文 中国现代文学史 无生物 《中华大字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难懂译文两则
5
作者 徐北辰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0期46-46,共1页
难懂译文两则由于受到原作的制约,有些译文的句子较长,有些词语或搭配我们会感到生疏,因而读起来难度要大些。对于这种情况,一般读者是理解的,不会对译者有所苛求。但不管怎样,一篇译文起码总要让读者能够看懂。下面这句话我虽然... 难懂译文两则由于受到原作的制约,有些译文的句子较长,有些词语或搭配我们会感到生疏,因而读起来难度要大些。对于这种情况,一般读者是理解的,不会对译者有所苛求。但不管怎样,一篇译文起码总要让读者能够看懂。下面这句话我虽然看了好几遍还是无法确切把握译者的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文 道义上的支持 “纯艺术” 世界文学 翻译工作者 消费者需求 忠实于原文 感到生疏 俄罗斯 规范化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