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信任的力量:普遍信任、制度信任对志愿服务参与的影响
1
作者 刘飞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2,共8页
志愿服务作为公民参与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对其参与机制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也是解决当前参与度提升难题的关键。针对现有研究中社会信任对志愿服务影响的不一致结论,通过利用CSS数据进一步检验普遍信任和制度信任的作用,我们发现... 志愿服务作为公民参与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对其参与机制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也是解决当前参与度提升难题的关键。针对现有研究中社会信任对志愿服务影响的不一致结论,通过利用CSS数据进一步检验普遍信任和制度信任的作用,我们发现中国公众参与志愿服务受到普遍信任和制度信任的共同作用。对于正式志愿服务而言,个体普遍信任度的提升会显著增强其参与意愿,而社区层面的普遍信任规范则没有产生显著影响。个体和社区层面的制度信任都能促进正式志愿服务,而且其影响大于普遍信任。但是在非正式志愿服务领域中,普遍信任和制度信任均未表现出显著影响。此外,在两种类型的志愿服务中,普遍信任和制度信任均仅具有独立的影响,并无显著的交互效应。这意味着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当致力于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促进社区成员间的交流与互动、深化居民之间的协作与信任,形成有利于志愿服务发展的社会氛围,从而进一步提高公众的志愿服务参与意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遍信任 制度信任 志愿服务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志愿服务参与能培育大学生非认知能力吗——基于追踪调研和双重差分技术的因果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胡平平 牛新春 汪卫平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4-63,共10页
已有众多研究基于人格特质理论和经验学习理论,揭示了志愿服务参与和大学生非认知能力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本文基于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发展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检验志愿服务参与和非认知能力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志愿服务参与究竟是... 已有众多研究基于人格特质理论和经验学习理论,揭示了志愿服务参与和大学生非认知能力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本文基于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发展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检验志愿服务参与和非认知能力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志愿服务参与究竟是筛选还是培育了大学生的非认知能力。研究结果证实了志愿服务参与对外向性和尽责性有筛选作用,对宜人性有培育作用,对情绪稳定性和开放性既没有筛选作用,也没有培育作用。这些结果表明高校志愿服务主要通过人格特质机制筛选了学生的非认知能力,对非认知能力的培育作用有限,促使我们重新审视高校志愿服务如何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愿服务参与 非认知能力 因果关系 双重差分法 追踪调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志愿服务参与与大学生发展的关联模型——基于7所高校30名志愿者的访谈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龙永红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2-107,共6页
以学生发展理论为框架,从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的动机、过程、结果三个层面,对志愿服务参与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具有强社会嵌入性,参与深度与发展成果间呈正相关。它对于大学生的情感性发... 以学生发展理论为框架,从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的动机、过程、结果三个层面,对志愿服务参与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具有强社会嵌入性,参与深度与发展成果间呈正相关。它对于大学生的情感性发展、能力性发展、道德性发展产生递进式效用,两者间形成一种螺旋阶梯式关联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志愿服务参与 学生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意愿到行动:互联网使用有助于增进中年群体的志愿服务参与吗? 被引量:9
4
作者 郝龙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1-70,共10页
互联网被寄予了增进中年群体志愿服务参与的重要期望,然而实际情况是否果真如此?在自愿主义的解释框架下,对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 2017)数据的分析显示,作为一种整体行为的互联网使用及其具体的信息型使用行为,既能够有效激发中年... 互联网被寄予了增进中年群体志愿服务参与的重要期望,然而实际情况是否果真如此?在自愿主义的解释框架下,对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 2017)数据的分析显示,作为一种整体行为的互联网使用及其具体的信息型使用行为,既能够有效激发中年群体的志愿服务参与意愿,也有助于增进其志愿服务参与行为。而社交型使用行为的积极作用只出现在参与行为层面,娱乐型使用行为预期中的抑制作用则未得到证实。以上结果说明,互联网实际的确扮演着一种“助推器”角色,能够在意识、信息、机会、资源和关系等多个维度上对中年群体的志愿服务参与起到赋权增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 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参与 参与行为 参与意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使用、社会凝聚力与城市居民志愿服务参与 被引量:9
5
作者 高翔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2-30,共9页
基于2015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实证分析互联网使用对城市居民志愿服务参与的具体影响及作用渠道。研究表明:第一,城市居民无论在正式或非正式志愿服务参与方面的比率都较低;第二,互联网使用对城市居民的正式与非正式志愿服... 基于2015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实证分析互联网使用对城市居民志愿服务参与的具体影响及作用渠道。研究表明:第一,城市居民无论在正式或非正式志愿服务参与方面的比率都较低;第二,互联网使用对城市居民的正式与非正式志愿服务参与均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工具变量的引入放大了这种影响效应,稳健性检验的结果证明依然如此;第三,互联网使用与城市居民志愿服务参与之间关系的作用渠道是社会凝聚力,具体而言,是城市居民对社会公平感知、社会文化信仰、基层政府评价三方面在起调节作用。基于此,为提升城市居民志愿服务参与率,建议应在志愿服务参与的制度化、志愿服务信息的渠道开拓、社会凝聚力的提升等三方面着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 社会凝聚力 城市居民 志愿服务参与 制度完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乡老年人志愿服务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以2015年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 被引量:11
6
作者 于泽浩 《西北人口》 CSSCI 2019年第3期57-65,共9页
老年人志愿服务是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实现老年人自身和社会价值的重要形式。文章基于2015年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以积极老龄化为视角,从社会结构、家庭支持、经济—健康—社会等维度选取变量,较系... 老年人志愿服务是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实现老年人自身和社会价值的重要形式。文章基于2015年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以积极老龄化为视角,从社会结构、家庭支持、经济—健康—社会等维度选取变量,较系统地分析了老年人志愿服务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城镇女性老年人较男性老年人志愿服务参与意愿更强,有配偶较无配偶的老年人志愿服务参与意愿更强,与儿子或女儿同吃住都会减少老年人志愿服务参与意愿,良好的经济、健康状况及文体娱乐参与都会促进老年人志愿服务参与意愿。提出应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解除老年人后顾之忧,提供适于老年人社会参与机制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极老龄化 志愿服务参与意愿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