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心通意会”:历史研究中的“虚证”
被引量:
5
1
作者
杨天宏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5-123,共9页
历史研究是学者的心智活动,所凭借者虽是"实"的史料,研究过程却不能没有"虚"的功夫。"历史"并非有了史料便可"不证自明",主观的认识因素须参与其间。历史学者应在研究中明确基本学术思想,详尽...
历史研究是学者的心智活动,所凭借者虽是"实"的史料,研究过程却不能没有"虚"的功夫。"历史"并非有了史料便可"不证自明",主观的认识因素须参与其间。历史学者应在研究中明确基本学术思想,详尽而又严谨地展开论证过程,有立论,有驳论,有推理,有臆断,有演绎,有归纳,有想象,有虚构,有假设,有创制,有关联性思考,有研究性结论,有时甚至需要陈寅恪所说的"神游冥想"和"心通意会"。历史研究中的虚实关系有如范缜在《神灭论》中阐释的形神关系,两相附丽,缺一不可。但在现今史学界"实"尚差强"虚"远不足的情况下,强调研究中"虚"的一面,加强学者形上功夫的自我训练,对提高中国历史研究的整体水平,或更具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研究
心通
意会
虚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改原有之字以开启“相异的意义体系”——旧文新解二则
被引量:
5
2
作者
罗志田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16-123,共8页
对古籍或历史文献中那些今人看来毫无意义甚至可笑、不近情理的部分 ,是不予理会甚或拒斥 ,还是选取文献最使人难以索解的一面进行考索 ,可以得到相当不同的结果 ,后者可能开启一个相异的意义体系。对往昔之人及其表述 ,既应明确其是与...
对古籍或历史文献中那些今人看来毫无意义甚至可笑、不近情理的部分 ,是不予理会甚或拒斥 ,还是选取文献最使人难以索解的一面进行考索 ,可以得到相当不同的结果 ,后者可能开启一个相异的意义体系。对往昔之人及其表述 ,既应明确其是与我们不同的“他人” ,又要尊重其特有的思想、风俗等习惯 ,通过论世以知人的方式了解往昔。故解释古书最好“不改原有之字 ,仍用习见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今古之别
心通
意会
(
empathy
)
文献解读
史学方法
古籍校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历史解释建构中的理解问题
被引量:
47
3
作者
李剑鸣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9-25,共7页
历史研究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建构历史解释,而建构历史解释的关键环节是理解。历史学家面对遥远而陌生的过去世界,要对前人抱有“了解之同情”,以博大的襟怀和丰富的知识来了解前人及其生活,尽力突破时空和文化的阻隔,以期对过去做...
历史研究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建构历史解释,而建构历史解释的关键环节是理解。历史学家面对遥远而陌生的过去世界,要对前人抱有“了解之同情”,以博大的襟怀和丰富的知识来了解前人及其生活,尽力突破时空和文化的阻隔,以期对过去做出公正而贴切的解释。诚然,真正理解前人及其生活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但对历史学家来说,理解首先是一种态度和愿望,基于这种态度和愿望,研究者就会极尽可能地收集材料、调动各种知识和理论资源,以准确地了解前人,避免武断和简单化的评判。当然,“同情”不是同意,“了解”也不是认可。研究者要以中性的立场来建构解释,而不能将自己等同于过去事件的参与者或辩护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解释
理解
心通
意会
中性立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心通意会”:历史研究中的“虚证”
被引量:
5
1
作者
杨天宏
机构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5-123,共9页
文摘
历史研究是学者的心智活动,所凭借者虽是"实"的史料,研究过程却不能没有"虚"的功夫。"历史"并非有了史料便可"不证自明",主观的认识因素须参与其间。历史学者应在研究中明确基本学术思想,详尽而又严谨地展开论证过程,有立论,有驳论,有推理,有臆断,有演绎,有归纳,有想象,有虚构,有假设,有创制,有关联性思考,有研究性结论,有时甚至需要陈寅恪所说的"神游冥想"和"心通意会"。历史研究中的虚实关系有如范缜在《神灭论》中阐释的形神关系,两相附丽,缺一不可。但在现今史学界"实"尚差强"虚"远不足的情况下,强调研究中"虚"的一面,加强学者形上功夫的自我训练,对提高中国历史研究的整体水平,或更具积极意义。
关键词
历史研究
心通
意会
虚证
分类号
K061 [历史地理—历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改原有之字以开启“相异的意义体系”——旧文新解二则
被引量:
5
2
作者
罗志田
机构
北京大学历史系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16-123,共8页
文摘
对古籍或历史文献中那些今人看来毫无意义甚至可笑、不近情理的部分 ,是不予理会甚或拒斥 ,还是选取文献最使人难以索解的一面进行考索 ,可以得到相当不同的结果 ,后者可能开启一个相异的意义体系。对往昔之人及其表述 ,既应明确其是与我们不同的“他人” ,又要尊重其特有的思想、风俗等习惯 ,通过论世以知人的方式了解往昔。故解释古书最好“不改原有之字 ,仍用习见之义”。
关键词
今古之别
心通
意会
(
empathy
)
文献解读
史学方法
古籍校勘
分类号
K061 [历史地理—历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历史解释建构中的理解问题
被引量:
47
3
作者
李剑鸣
机构
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出处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9-25,共7页
文摘
历史研究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建构历史解释,而建构历史解释的关键环节是理解。历史学家面对遥远而陌生的过去世界,要对前人抱有“了解之同情”,以博大的襟怀和丰富的知识来了解前人及其生活,尽力突破时空和文化的阻隔,以期对过去做出公正而贴切的解释。诚然,真正理解前人及其生活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但对历史学家来说,理解首先是一种态度和愿望,基于这种态度和愿望,研究者就会极尽可能地收集材料、调动各种知识和理论资源,以准确地了解前人,避免武断和简单化的评判。当然,“同情”不是同意,“了解”也不是认可。研究者要以中性的立场来建构解释,而不能将自己等同于过去事件的参与者或辩护人。
关键词
历史解释
理解
心通
意会
中性立场
Keywords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understanding
empathy
neutrality
分类号
K06 [历史地理—历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心通意会”:历史研究中的“虚证”
杨天宏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不改原有之字以开启“相异的意义体系”——旧文新解二则
罗志田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历史解释建构中的理解问题
李剑鸣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
4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