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CMR)具有无创、无辐射、多参数成像的优势,能够实现对心脏形态、功能和组织学信息的“一站式”评估,在心血管疾病的精准医疗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23年CMR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心血管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CMR)具有无创、无辐射、多参数成像的优势,能够实现对心脏形态、功能和组织学信息的“一站式”评估,在心血管疾病的精准医疗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23年CMR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组织特征成像、心肌应变分析等技术不断推陈出新,探索更多临床适应证,并逐步完成标准化应用转化;非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等领域的CMR应用在新版指南中备受重视,且优质循证证据不断涌现,鼓励其更多地参与到心血管临床管理之中。本文将从技术和临床应用两方面系统性回顾其中代表性成果,以期为现阶段医疗实践提供实时有效的指导。展开更多
磁共振多种成像序列和后处理技术的结合可以定性和定量评估心血管疾病,但如何才能在报告中将影像学发现更好地呈现给临床医生,这个问题仍然困扰着许多放射科医生。而心血管磁共振学会(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SC...磁共振多种成像序列和后处理技术的结合可以定性和定量评估心血管疾病,但如何才能在报告中将影像学发现更好地呈现给临床医生,这个问题仍然困扰着许多放射科医生。而心血管磁共振学会(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SCMR)于2022年发布的这篇指南则详细解答了这一困惑,它为心血管临床与影像的交互提供了契机,也为在多单位之间转诊的患者影像报告的前后对比提供了方便。为促进本领域同行交流互通,笔者结合阜外医院经验对报告指南进行解读与分析。展开更多
心血管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作为一种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在心血管疾病的诊疗过程中逐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阐述了30余年来中国CMR研究发展历程及研究亮点.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在近十年的时...心血管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作为一种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在心血管疾病的诊疗过程中逐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阐述了30余年来中国CMR研究发展历程及研究亮点.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在近十年的时间,国内同行在刘玉清等前辈的引领下,借助相关设备开展了艰苦的探索,主要工作体现在CMR对心脏解剖结构与心室功能的评价.至世纪之交,我国的CMR进入了快速发展期(2000-2010年),一部分青年才俊在国外接受了专业训练,回国后崭露头角,通过他们的努力使我国心血管事业又有了质的飞跃.在此期间,伴随着磁共振成像设备与技术的完善与提高,特别是以钆对比剂延迟强化为代表的组织学表征技术,帮助临床医生认识到CMR不仅是评估心血管疾病结构与功能的金标准,而且也在疾病的预后评估中发挥了重要价值.自2010年以来中国CMR发展进入全面繁荣期,开始与国际接轨,真正实现了CMR"一站式"检查,完成了对心血管疾病的形态、功能、组织、灌注、血流等全面检查,并且在微观结构等也能够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伴随着国产设备的崛起,在某些方面尚能独树一帜,目前亟待加强的是推广与普及.展开更多
2020年,心血管磁共振协会(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SCMR)基于最新研究证据和专家共识发布了最新版心血管磁共振临床指征专家共识,涵盖了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心肌炎、获得性血管病、冠状动脉疾病、心包疾病、...2020年,心血管磁共振协会(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SCMR)基于最新研究证据和专家共识发布了最新版心血管磁共振临床指征专家共识,涵盖了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心肌炎、获得性血管病、冠状动脉疾病、心包疾病、心脏占位以及瓣膜病等各类心血管疾病,并对CMR在各临床指征中的适用性进行了分级。作者对该共识进行解读,以期为国内同行提供相关参考和依据。展开更多
近十年来,心血管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无创性评估心脏结构与功能的“金标准”,已在国内心血管疾病临床诊疗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伴随着组织学特征成像、特征追踪技术、扩散加权成像、影像组...近十年来,心血管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无创性评估心脏结构与功能的“金标准”,已在国内心血管疾病临床诊疗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伴随着组织学特征成像、特征追踪技术、扩散加权成像、影像组学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出现,CMR为心血管系统疾病精准诊疗提供了新的机遇。国内许多医院已经采用CMR对缺血性心脏病、非缺血性心脏病、大血管疾病等进行精准评估,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相信未来CMR将在组织学特征成像、影像组学和人工智能、分子成像以及疾病的早期诊断、危险分层、预后评估等方面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本文对十年来国内CMR领域临床和科研进展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CMR技术研究与临床研究提供相关参考。展开更多
笔者前期就心血管磁共振学会(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SCMR)2020年版心血管磁共振标准化成像方案进行了解读,本期将对2020年心血管磁共振标准化图像判读与后处理作进一步解读。诚然,心血管磁共振(cardiovascular...笔者前期就心血管磁共振学会(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SCMR)2020年版心血管磁共振标准化成像方案进行了解读,本期将对2020年心血管磁共振标准化图像判读与后处理作进一步解读。诚然,心血管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鉴于CMR检查技术和定量参数的多样性,如何保证CMR报告的规范化、全面性和准确性,对CMR的应用与推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主要针对CMR图像判读和后处理的相关要求和标准进行解读,并适当地讨论了图像分析的缺陷,以期为国内同行提供相关参考和依据。展开更多
2020年2月24日,Christopher等人在《心血管磁共振杂志》(Journalof CardiovascularMagneticResonance)在线发表了2020年标准化心血管磁共振成像方案。该方案是对2013年心血管磁共振学会(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2020年2月24日,Christopher等人在《心血管磁共振杂志》(Journalof CardiovascularMagneticResonance)在线发表了2020年标准化心血管磁共振成像方案。该方案是对2013年心血管磁共振学会(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SCMR)出版的标准化方案的更新,补充了更多技术规范。特别明确了临床实践中植入物患者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成像要求。笔者以此方案为基础,结合中国国情对CMR成像内容及技术规范进行全面解读,以飨读者。展开更多
尽管心血管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成像已有几十年坚实的实践基础,但既往较长的扫描时间导致其临床应用受限,亟需标准化快速成像方案以解决临床问题。笔者根据心血管磁共振协会发布的白皮书并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尽管心血管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成像已有几十年坚实的实践基础,但既往较长的扫描时间导致其临床应用受限,亟需标准化快速成像方案以解决临床问题。笔者根据心血管磁共振协会发布的白皮书并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对30 min或更短时间CMR检查的常见临床指征、基础设施、流程方法及拓展技术进行解读,以期促进全球范围的应用与推广。展开更多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是青年猝死的常见原因,自19世纪70年代末至今,人们对该病的认识不断加深、更新,本文通过对ARVC疾病的定义、在心肌病分类中的发展以及诊断标准等的梳理,...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是青年猝死的常见原因,自19世纪70年代末至今,人们对该病的认识不断加深、更新,本文通过对ARVC疾病的定义、在心肌病分类中的发展以及诊断标准等的梳理,重点综述了近年ARVC心血管磁共振评价的最新进展。展开更多
文摘心血管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CMR)具有无创、无辐射、多参数成像的优势,能够实现对心脏形态、功能和组织学信息的“一站式”评估,在心血管疾病的精准医疗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23年CMR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组织特征成像、心肌应变分析等技术不断推陈出新,探索更多临床适应证,并逐步完成标准化应用转化;非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等领域的CMR应用在新版指南中备受重视,且优质循证证据不断涌现,鼓励其更多地参与到心血管临床管理之中。本文将从技术和临床应用两方面系统性回顾其中代表性成果,以期为现阶段医疗实践提供实时有效的指导。
文摘磁共振多种成像序列和后处理技术的结合可以定性和定量评估心血管疾病,但如何才能在报告中将影像学发现更好地呈现给临床医生,这个问题仍然困扰着许多放射科医生。而心血管磁共振学会(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SCMR)于2022年发布的这篇指南则详细解答了这一困惑,它为心血管临床与影像的交互提供了契机,也为在多单位之间转诊的患者影像报告的前后对比提供了方便。为促进本领域同行交流互通,笔者结合阜外医院经验对报告指南进行解读与分析。
文摘心血管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作为一种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在心血管疾病的诊疗过程中逐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阐述了30余年来中国CMR研究发展历程及研究亮点.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在近十年的时间,国内同行在刘玉清等前辈的引领下,借助相关设备开展了艰苦的探索,主要工作体现在CMR对心脏解剖结构与心室功能的评价.至世纪之交,我国的CMR进入了快速发展期(2000-2010年),一部分青年才俊在国外接受了专业训练,回国后崭露头角,通过他们的努力使我国心血管事业又有了质的飞跃.在此期间,伴随着磁共振成像设备与技术的完善与提高,特别是以钆对比剂延迟强化为代表的组织学表征技术,帮助临床医生认识到CMR不仅是评估心血管疾病结构与功能的金标准,而且也在疾病的预后评估中发挥了重要价值.自2010年以来中国CMR发展进入全面繁荣期,开始与国际接轨,真正实现了CMR"一站式"检查,完成了对心血管疾病的形态、功能、组织、灌注、血流等全面检查,并且在微观结构等也能够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伴随着国产设备的崛起,在某些方面尚能独树一帜,目前亟待加强的是推广与普及.
文摘2020年,心血管磁共振协会(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SCMR)基于最新研究证据和专家共识发布了最新版心血管磁共振临床指征专家共识,涵盖了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心肌炎、获得性血管病、冠状动脉疾病、心包疾病、心脏占位以及瓣膜病等各类心血管疾病,并对CMR在各临床指征中的适用性进行了分级。作者对该共识进行解读,以期为国内同行提供相关参考和依据。
文摘近十年来,心血管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无创性评估心脏结构与功能的“金标准”,已在国内心血管疾病临床诊疗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伴随着组织学特征成像、特征追踪技术、扩散加权成像、影像组学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出现,CMR为心血管系统疾病精准诊疗提供了新的机遇。国内许多医院已经采用CMR对缺血性心脏病、非缺血性心脏病、大血管疾病等进行精准评估,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相信未来CMR将在组织学特征成像、影像组学和人工智能、分子成像以及疾病的早期诊断、危险分层、预后评估等方面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本文对十年来国内CMR领域临床和科研进展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CMR技术研究与临床研究提供相关参考。
文摘笔者前期就心血管磁共振学会(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SCMR)2020年版心血管磁共振标准化成像方案进行了解读,本期将对2020年心血管磁共振标准化图像判读与后处理作进一步解读。诚然,心血管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鉴于CMR检查技术和定量参数的多样性,如何保证CMR报告的规范化、全面性和准确性,对CMR的应用与推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主要针对CMR图像判读和后处理的相关要求和标准进行解读,并适当地讨论了图像分析的缺陷,以期为国内同行提供相关参考和依据。
文摘2020年2月24日,Christopher等人在《心血管磁共振杂志》(Journalof CardiovascularMagneticResonance)在线发表了2020年标准化心血管磁共振成像方案。该方案是对2013年心血管磁共振学会(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SCMR)出版的标准化方案的更新,补充了更多技术规范。特别明确了临床实践中植入物患者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成像要求。笔者以此方案为基础,结合中国国情对CMR成像内容及技术规范进行全面解读,以飨读者。
文摘尽管心血管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成像已有几十年坚实的实践基础,但既往较长的扫描时间导致其临床应用受限,亟需标准化快速成像方案以解决临床问题。笔者根据心血管磁共振协会发布的白皮书并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对30 min或更短时间CMR检查的常见临床指征、基础设施、流程方法及拓展技术进行解读,以期促进全球范围的应用与推广。
文摘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是青年猝死的常见原因,自19世纪70年代末至今,人们对该病的认识不断加深、更新,本文通过对ARVC疾病的定义、在心肌病分类中的发展以及诊断标准等的梳理,重点综述了近年ARVC心血管磁共振评价的最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