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氧锻炼结合饮食控制减体重对肥胖者血抵抗素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19
1
作者 李筱雯 艾华 +5 位作者 张宝慧 阮伟 赵磊 陈志民 刘晓鹏 谢岚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99-403,共5页
目的:观察通过运动锻炼和饮食控制减体重,对肥胖者血抵抗素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对44名肥胖者采取6周封闭管理形式集中减肥,严格控制饮食,进行运动训练。减重前后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空腹血抵抗素,同时测定血胰岛素、血脂... 目的:观察通过运动锻炼和饮食控制减体重,对肥胖者血抵抗素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对44名肥胖者采取6周封闭管理形式集中减肥,严格控制饮食,进行运动训练。减重前后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空腹血抵抗素,同时测定血胰岛素、血脂、血糖等指标。在减体重过程中,受试者每2周测定一次体重、腰臀围比、体成分和血压等。结果:通过6周减体重,肥胖者血清抵抗素水平明显降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减重前后心率的差值成为影响减重前后抵抗素水平差值的重要因素。减重后,受试者腰围、臀围、腰臀围比、体脂含量及百分比、静息血压较减重前显著降低(P<0.001);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相关指标较减重前亦明显下降(P<0.001)。结论:采取运动锻炼结合饮食控制的方法减轻肥胖者体重,可有效降低其血抵抗素水平及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抵抗素 减体重 肥胖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人群中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 被引量:57
2
作者 张立晶 胡大一 +5 位作者 杨进刚 许玉韵 李田昌 王国宏 史旭波 路亚枫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2期124-127,共4页
目的观察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人群高尿酸血症的发病情况,以及血清尿酸水平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004年6月至2004年12月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就诊患者,测定血尿酸水平.分别分析不同性别患者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并... 目的观察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人群高尿酸血症的发病情况,以及血清尿酸水平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004年6月至2004年12月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就诊患者,测定血尿酸水平.分别分析不同性别患者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并识别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共入选1 600名患者,男性821例,女性779例,年龄26~99岁.男性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20.58%(169/821),女性患病率为30.55%(238/779).男性高尿酸血症的独立相关因素是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血肌酐升高和应用利尿剂;女性的独立相关因素是年龄、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血肌酐升高和应用利尿剂.高尿酸血症患者合并有3种以上危险因素的比例高于无高尿酸血症的患者(男性为76.92%比59.67%;女性为67.64%比46.77%).结论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中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高;高尿酸血症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具有群聚性;女性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高于男性;除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血肌酐升高和应用利尿剂外,女性高尿酸血症的独立相关因素还包括年龄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高尿酸血症 发生率 相关 人群 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 心血管危险因素 高胆固醇血症 2004年6月 高三酰甘油血症 血清尿酸水平 血尿酸水平 患病率 高血压 利尿剂 血肌酐 发病情况 就诊患者 不同性别 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研究现状 被引量:24
3
作者 潘巧玲 吴建华 +1 位作者 冯常森 于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0期3520-3522,共3页
疾病的危险因素(riskfactor)于1961年由Framingham心脏研究(Framingham Heart Study.FHS)的Dr.Kannel首次提出。它指的是在一群体中,由于某种因素的存在,使有关的疾病发病率增高;而当其被消除后.又可以使该病的发病率下降。... 疾病的危险因素(riskfactor)于1961年由Framingham心脏研究(Framingham Heart Study.FHS)的Dr.Kannel首次提出。它指的是在一群体中,由于某种因素的存在,使有关的疾病发病率增高;而当其被消除后.又可以使该病的发病率下降。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关心血管疾病的众多危险因素被不断地发现和证实,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有300多种危险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疾病发病率 发病率下降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市社区人群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分布现状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胡春平 邵姣梅 +5 位作者 严江涛 范巧 田橙 吴林海 李小平 汪道文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5-119,共5页
 目的 了解武汉市社区人群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分布现状。方法 以社区为基础人群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问卷调查和有关生化指标的检测, 运用SAS 8 1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武汉市社区人群总胆固醇水平女性存在明显的随年龄增...  目的 了解武汉市社区人群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分布现状。方法 以社区为基础人群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问卷调查和有关生化指标的检测, 运用SAS 8 1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武汉市社区人群总胆固醇水平女性存在明显的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 高密度脂蛋白女性高于男性, 低密度脂蛋白存在双向性特征。②武汉市社区人群男女性别高血压患病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标化后, 男性为21. 08%, 女性为19. 01%, 男性略高于女性 (P>0 .05)。45岁以前男性高于女性 (P<0. 01), 患病率性别比为 2 67∶1; 45 岁后, 两性别患病率相近 (P>0 05)。③体重指数和腰臀围比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并且均是男性高于女性 (P<0 .01)。结论 武汉市社区人群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亟须开展心血管疾病的综合防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人群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男性 女性 患病率 性别 年龄增长 分布现状 性特征 两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训练法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张海峰 朱显贵 +1 位作者 聂金雷 孔兆伟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80-486,共7页
间歇训练法在运动康复领域备受关注,不同类型间歇训练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影响效果不同。间歇训练法可分为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和冲刺间歇训练(SIT)两大类,HIIT又分为高运动量HIIT(HV-HIIT)和低运动量HIIT(LV-HIIT)两类。HV-HIIT可... 间歇训练法在运动康复领域备受关注,不同类型间歇训练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影响效果不同。间歇训练法可分为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和冲刺间歇训练(SIT)两大类,HIIT又分为高运动量HIIT(HV-HIIT)和低运动量HIIT(LV-HIIT)两类。HV-HIIT可以提升有氧能力,减少体脂,降低血压以及糖耐量受损人群的血糖,对血脂的影响尚不确定;LV-HIIT和SIT可以提升有氧能力,降低糖耐量受损人群血糖,但对体脂、血压和血脂的影响效果尚不确定。未来应系统研究LV-HIIT和SIT改善各类人群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作用,确定HIIT最低有效运动量以及SIT的最合理冲刺时间和重复次数,最大程度地发挥间歇训练运动时间较短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运动量高强度间歇训练 低运动量高强度间歇训练 冲刺间歇训练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教职工罹患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徐丽华 周力 +1 位作者 陶恩学 徐涛 《中国健康教育》 2004年第10期921-922,共2页
目的 了解高校教职工罹患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心电图检查情况 ,为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对 492名教职工吸烟情况进行问卷调查 ,同时检测血压、血脂、血糖、心电图、体重指数。结果 教职工中吸烟率占 7 3 0 % ,超重... 目的 了解高校教职工罹患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心电图检查情况 ,为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对 492名教职工吸烟情况进行问卷调查 ,同时检测血压、血脂、血糖、心电图、体重指数。结果 教职工中吸烟率占 7 3 0 % ,超重人数达 2 4 80 % ,3 5 60 %的人存在一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包括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体重指数。心电图异常率为 2 8 3 9% ,男性异常率为 3 4 85 % ,女性异常率为 2 1 43 %。结论 被调查者存在心血病疾病危险因素的比例较高 ,应加强该人群的相关知识教育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高校教职工 异常率 体重指数 心电图异常 高血糖 高血脂 情况 结论 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膳食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7
作者 陈雪 梁克红 +1 位作者 王靖 朱宏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7-94,共8页
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疾病(CVD)的防治作用,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综述了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ω-3和ω-6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代谢、对CVD危险因素(血压、血脂、炎症)的影响、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膳食来源及摄入量,以期对CVD的膳食... 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疾病(CVD)的防治作用,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综述了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ω-3和ω-6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代谢、对CVD危险因素(血压、血脂、炎症)的影响、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膳食来源及摄入量,以期对CVD的膳食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不饱和脂肪酸 心血管疾病 代谢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膳食来源 摄入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素分布及与危险因素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赵鸣一 陈晓喆 符德玉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28,共5页
目的探索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各中医证素分布情况及其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归分析、卡方检验,对上海地区48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信息采集并分析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及各证素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1)证素频率方面:气虚证(50.8... 目的探索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各中医证素分布情况及其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归分析、卡方检验,对上海地区48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信息采集并分析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及各证素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1)证素频率方面:气虚证(50.83%)>阳亢证(43.75%)>痰浊证(40.42%)>血瘀证(38.13%)>血虚证(36.25%)>阴虚证(22.71%)>气滞证(10.00%)>阳虚证(6.04%);证型分布方面:虚实夹杂证(62.29%)>实证(19.17%)>虚证(18.54%);应证组合方面:双证素(35.42%)>三证素(26.67%)>单证素(20.63%)>四证素(10.42%)。(2)回归分析提示:对于不同中医证素而言,痰证患者容易合并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身体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升高及糖尿病病史;血瘀证患者多合并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史,且与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升高密切相关;阳亢证与TC、TG升高;室间隔增厚密切相关;气滞证患者与吸烟饮酒史、BMI升高相关;阳虚证患者多高血压病程较长且合并TG升高及房颤病史;血虚证患者常伴随高龄、久病等;气虚患者与高龄、久病、射血分数降低、房颤密切相关;阴虚患者与糖尿病、高龄、吸烟史、饮酒史、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密切相关;(3)对虚证组、实证组及虚实夹杂证组患者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久病、左室射血分数下降及有糖尿病病史患者易表现为虚证,TG水平、TC水平、室间隔厚度升高患者易表现为实证;而BMI升高、房颤家族史、TG水平、饮酒/吸烟史的患者多表现为虚实夹杂证。结论随着高龄、久病及血压的升高,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素大致呈现由实转虚的变化;阳亢、痰浊、血瘀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常见实证证素,气虚、阴虚为常见虚证证素,证型以虚实夹杂多见;证型分布与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实证与超重/肥胖、血脂异常、吸烟/饮酒史相关,虚证证素多与年龄、病程、合并糖尿病、房颤、冠心病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高血压病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中医证素 心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技术检测冠脉硬化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被引量:2
9
作者 曹东平 彭应心 +1 位作者 刘永欣 康铁朵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9期3357-3359,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检测冠状动脉硬化的程度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初步评估其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对本院临床诊断或疑诊为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检查的56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其中的年龄、性别、吸烟、血压...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检测冠状动脉硬化的程度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初步评估其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对本院临床诊断或疑诊为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检查的56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其中的年龄、性别、吸烟、血压、血脂、血糖及危险因素的多少与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对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进行定量Gensini评分。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比较组间临床症状、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分析患者的并存疾病、冠心病类型、临床症状、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危险因素及其与病变支数和部位的关系。结果:合并糖尿病组患者冠脉狭窄≥90%的有13例(54.2%),而非糖尿病组为12例(37.5%),两者差异有显著性(χ2=11.723,P<0.01),且合并糖尿病组多支病变所占比例最大(共16例,占47.1%),而非糖尿病组单支病变最多(共16例,占66.7%),两者差异有显著性(χ2=13.190,P<0.01)。冠心病合并高血压、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与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本研究显示高血压、血浆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与冠脉狭窄程度有相关性。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以双支病变为主(共29例,占63.0%),而胆固醇正常组则以单支病变为主(共7例,占70.0%),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χ2=6.923,P<0.05)。结论:冠状动脉硬化的程度及单支病变、多支病变、左主干病变、前降支病变、右冠状动脉病变的比例与危险因素的数量有关(P<0.05)。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技术的综合利用可观察冠状动脉钙化及狭窄情况,为临床诊断和评价冠心病危险度分层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技术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C-反应蛋白水平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严江涛 江汉平 +3 位作者 叶辉 文蕊 邵娇梅 汪道文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8-120,共3页
相关性分析只能说明两者有否关系,但并不能说明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高Hcy虽被认为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但流行病学方面尚无反证资料,即给予降低高Hcy水平的治疗可明显减少冠心病的发病率,因此本文如果能在设计上增加给予叶酸等药物治疗... 相关性分析只能说明两者有否关系,但并不能说明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高Hcy虽被认为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但流行病学方面尚无反证资料,即给予降低高Hcy水平的治疗可明显减少冠心病的发病率,因此本文如果能在设计上增加给予叶酸等药物治疗后的Hcy与CRP关系的资料,则更有临床意义,这也是本文设计上的缺陷。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高压液相色谱的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810例研究对象的血浆Hcy(按血浆Hcy水平分为两组,即<15μmol/L组和≥15μmol/L组)和CRP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浆Hcy水平≥15μmoL/L组的平均CRP水平显著高于血浆Hcy<15μmol/L组[(2.40±3.37)mg,/Lvs(1.67±2.67)mg/L,P<0.01];血浆CRP水平>1.38mg/L人群中Hcy≥15μmoL/L者发生率显著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浆Hcy和CRP这两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间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蛋白水平 C-反应蛋白(CRP)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mol/L 酶联免疫吸附 高压液相色谱 统计学分析 显著性差异 Hcy P水平 研究对象 试验方法 发生率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