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力活动经年变化对中老年人体质健康和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影响——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数据分析
1
作者 赵晓光 刘冬雪 +1 位作者 王进 张洪军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4,共9页
目的:探究体力活动经年变化对中老年人体质健康和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影响,以期为体力活动促进健康老龄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831名中老年人受试者,使用体力活动问卷调查他们的体力活动情况,并根据4年间的体力活动变化情况将... 目的:探究体力活动经年变化对中老年人体质健康和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影响,以期为体力活动促进健康老龄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831名中老年人受试者,使用体力活动问卷调查他们的体力活动情况,并根据4年间的体力活动变化情况将其分为持续活跃组(AA组,n=1367)、开始活跃组(IA组,n=455)、开始不活跃组(AI组,n=553)和持续不活跃组(II组,n=456)。使用呼气流量峰值、握力、2.5米步行时间和5次坐椅站立测试来反映体质健康水平。通过测量身体质量指数、腰围、血压、甘油三酯(TG)、血糖(Glu)、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来反映心血管代谢风险。结果:(1)AA组、IA组和AI组的呼气流量峰值、2.5米步行时间和5次坐椅站立均优于II组(P<0.05),AA组的所测体质健康指标值全部优于AI组(P<0.05),未观测到IA组和AI组的体质健康指标有显著差异;(2)AA组的腰围、收缩压、HDL-C、LDL-C和Glu测量值优于II组(P<0.05),AI组的腰围、LDL-C和Glu测量值优于II组(P<0.05),未发现任何心血管代谢风险指标在IA组与II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3)体力活动经年变化是心血管代谢指标聚集的独立影响因素。AA组中老年人心血管代谢指标聚集的风险低于II组(OR=0.59,95%CI:0.42-0.83,P<0.05)。结论:(1)体力活动持续活跃有助于中老年人保持较高的体质健康水平和较低的心血管代谢风险;(2)体力活动由不活跃到开始活跃后,中老年人体质健康各项指标全面改善,但心血管代谢风险指标变化不显著;(3)体力活动由活跃到开始不活跃后,由于前期体力活动促健康效应的存续,虽然中老年人体质健康水平开始下降以及心血管代谢风险增加,但都明显优于持续不活跃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老年人 体力活动 体质健康 心血管代谢风险 心血管代谢指标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肥胖程度儿童罹患心血管代谢异常风险的横断面调查 被引量:25
2
作者 侯冬青 赵小元 +12 位作者 段佳丽 孙颖 闫银坤 苏忠剑 黄贵民 程红 刘琴 孟玲慧 陈芳芳 张美仙 杨平 单馨影 米杰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4年第2期101-106,共6页
目的通过对肥胖学生健康评估体检,了解不同肥胖程度儿童青少年罹患高血压、高血糖和血脂异常等心血管代谢异常风险现况。方法采用现况调查方法,对北京市西城区、海淀区和密云县17所中小学2012至2013年度参加学校常规年度体检并以BMI为... 目的通过对肥胖学生健康评估体检,了解不同肥胖程度儿童青少年罹患高血压、高血糖和血脂异常等心血管代谢异常风险现况。方法采用现况调查方法,对北京市西城区、海淀区和密云县17所中小学2012至2013年度参加学校常规年度体检并以BMI为评价指标筛查为肥胖的学生,进行以健康风险评估为目的的临床体检,体检内容包括体量(身高、体重及体质成分),血压,空腹血糖,血脂(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等指标。采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制定的BMI超重、肥胖筛查标准判定肥胖状态;采用中国儿童青少年血压参照标准评定儿童高血压;采用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共识推荐的中国2岁以上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诊断标准判断血脂异常;以空腹血糖作为评价指标,采用美国糖尿病联盟推荐糖尿病诊断和分类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1 809/3 227名(56.1%)肥胖学龄儿童青少年完成了现况调查且具有完整体检数据,平均年龄12.2岁。肥胖学生心血管代谢异常指标检出率分别为:高血压30.8%,血脂异常43.3%,糖尿病和空腹血糖受损66.6%,肝功能异常11.6%,脂肪肝16.0%,黑棘皮症21.9%。肥胖男生高血压、空腹血糖受损、肝功能异常、脂肪肝和2项及以上心血管代谢异常检出率均高于肥胖女生。重度肥胖占总肥胖人数的29.9%,协方差分析调整年龄和性别后,重度肥胖学生高血压、肝功能异常、脂肪肝、黑棘皮症和2项及以上心血管代谢异常检出率均高于轻中度肥胖学生。结论肥胖儿童青少年高血压、高血糖和血脂代谢紊乱等心血管代谢异常高发,心血管代谢异常随肥胖程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儿童肥胖相关心血管代谢异常高发需要得到更广泛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青少年 肥胖 心血管代谢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十年随访的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聚集与社区≥55岁人群全因死亡风险关系的队列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马万瑞 马乾凤 +2 位作者 吴竞捷 王立群 王志忠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1703-1708,1715,共7页
背景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聚集(CRFC)是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流行病学分布特征的描述,有关CRFC与人群全因死亡风险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探讨CRFC与社区≥55岁人群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为开展≥55岁人群社区保健... 背景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聚集(CRFC)是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流行病学分布特征的描述,有关CRFC与人群全因死亡风险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探讨CRFC与社区≥55岁人群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为开展≥55岁人群社区保健提供参考。方法于2011年9—11月采用典型抽样法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和银川市5个社区的1046名≥55岁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一般情况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超声检查、实验室检查和CRFC评价〔纳入中心性肥胖、高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共计9项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后,控制一般情况变量,通过构建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估计各个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的回归系数β,以回归系数β为权重将所有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的评分相加得出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危险总评分〕,将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危险总评分按照四分位数分为三组:<P_(50)组,P_(50)~P_(75)组,>P_(75)组;分别于2017年,2019年和2021年通过面访和死因监测系统搜索的方式完成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P_(50)组,P_(50)~P_(75)组,>P_(75)组社区老年人全因死亡的生存曲线,生存曲线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一般情况、各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危险总评分、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危险总评分分组、年龄组分层与社区≥55岁人群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结果研究对象年龄55~88岁,平均年龄(66.4±6.6)岁。共观察到106例死亡案例,10年累计死亡率为10.13%。随着危险评分的增加,个体预期中位生存时间显著缩短,>P_(75)组累积生存率低于P_(50)~P_(75)组和<P_(50)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独居、文化程度可能是社区老年人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因素(P<0.05);控制一般情况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危险总评分是社区≥55岁人群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因素〔HR=3.04,95%CI(1.55,5.97),P=0.001〕,且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总评分越高死亡风险亦越高,>P_(75)组全因死亡风险高于<P_(50)组〔HR=2.02,95%CI(1.16,3.50),P=0.013〕;以年龄组分层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65岁年龄组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总评分与社区≥55岁人群全因死亡风险显著关联〔HR=2.79,95%CI(1.36,5.74),P=0.005〕;>P_(75)组全因死亡风险高于<P_(50)组〔HR=1.83,95%CI(1.02,3.28),P=0.042〕。结论CRFC与社区≥55岁人群全因死亡风险显著关联,其聚集程度越高全因死亡风险越高,提示早期评价CRFC并给予干预可能对提高社区≥55岁人群保健效果、降低死亡风险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代谢心血管综合征 心血管代谢风险因素 死亡原因 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聚集 全因死亡风险 老年人 队列研究 随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化血红蛋白指数升高增加颈动脉斑块风险 被引量:2
4
作者 韦莹 王广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87-392,共6页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糖化血红蛋白指数(hemoglobin glycation index,HGI)与颈动脉斑块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2016年4月至2021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成人,测量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与空腹血...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糖化血红蛋白指数(hemoglobin glycation index,HGI)与颈动脉斑块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2016年4月至2021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成人,测量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与空腹血糖,计算HGI,并将HGI根据三分位数分成3组(Q1,Q2,Q3)。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06位参与者。HGI高分位(Q3)组中45岁以上人数明显增多。同时,Q3组呈现更明显的代谢异常,表现为: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所占人数的比例更多,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bA1c浓度最高(P<0.05)。Q3组人群中具有颈动脉斑块的比例也最高(Q1∶Q2∶Q3为23.8%vs 23.9%vs 39.6%,P<0.001)。在校正了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以及尿酸后,HGI中分位(Q2)组具有颈动脉斑块的风险是HGI低分位(Q1)组的1.47倍(OR=1.47,95%CI:0.98~2.20,P=0.06),HGI高分位组具有颈动脉斑块的风险是HGI低分位组的1.66倍(OR=1.66,95%CI:1.14~2.43,P=0.008)。结论HGI升高与多种心血管代谢的危险因素相关,是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HGI检测有望用于临床上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的个性化风险评估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化血红蛋白指数 糖化血红蛋白 颈动脉斑块 心血管代谢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