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十年随访的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聚集与社区≥55岁人群全因死亡风险关系的队列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马万瑞 马乾凤 +2 位作者 吴竞捷 王立群 王志忠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1703-1708,1715,共7页
背景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聚集(CRFC)是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流行病学分布特征的描述,有关CRFC与人群全因死亡风险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探讨CRFC与社区≥55岁人群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为开展≥55岁人群社区保健... 背景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聚集(CRFC)是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流行病学分布特征的描述,有关CRFC与人群全因死亡风险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探讨CRFC与社区≥55岁人群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为开展≥55岁人群社区保健提供参考。方法于2011年9—11月采用典型抽样法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和银川市5个社区的1046名≥55岁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一般情况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超声检查、实验室检查和CRFC评价〔纳入中心性肥胖、高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共计9项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后,控制一般情况变量,通过构建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估计各个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的回归系数β,以回归系数β为权重将所有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的评分相加得出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危险总评分〕,将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危险总评分按照四分位数分为三组:<P_(50)组,P_(50)~P_(75)组,>P_(75)组;分别于2017年,2019年和2021年通过面访和死因监测系统搜索的方式完成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P_(50)组,P_(50)~P_(75)组,>P_(75)组社区老年人全因死亡的生存曲线,生存曲线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一般情况、各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危险总评分、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危险总评分分组、年龄组分层与社区≥55岁人群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结果研究对象年龄55~88岁,平均年龄(66.4±6.6)岁。共观察到106例死亡案例,10年累计死亡率为10.13%。随着危险评分的增加,个体预期中位生存时间显著缩短,>P_(75)组累积生存率低于P_(50)~P_(75)组和<P_(50)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独居、文化程度可能是社区老年人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因素(P<0.05);控制一般情况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危险总评分是社区≥55岁人群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因素〔HR=3.04,95%CI(1.55,5.97),P=0.001〕,且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总评分越高死亡风险亦越高,>P_(75)组全因死亡风险高于<P_(50)组〔HR=2.02,95%CI(1.16,3.50),P=0.013〕;以年龄组分层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65岁年龄组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总评分与社区≥55岁人群全因死亡风险显著关联〔HR=2.79,95%CI(1.36,5.74),P=0.005〕;>P_(75)组全因死亡风险高于<P_(50)组〔HR=1.83,95%CI(1.02,3.28),P=0.042〕。结论CRFC与社区≥55岁人群全因死亡风险显著关联,其聚集程度越高全因死亡风险越高,提示早期评价CRFC并给予干预可能对提高社区≥55岁人群保健效果、降低死亡风险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代谢性心血管综合征 心血管代谢风险因素 死亡原因 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聚集 全因死亡风险 老年人 队列研究 随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某农村地区老年人群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与脑卒中的关系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黎明 刘晓田 +5 位作者 张路宁 王高帅 王雪青 张子健 李玉倩 王重建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61-665,共5页
目的:了解河南省某农村地区老年人群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的流行特征,探讨其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河南省某农村地区5459名60岁及以上人群进行横断面调查,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和比值比( OR)探... 目的:了解河南省某农村地区老年人群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的流行特征,探讨其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河南省某农村地区5459名60岁及以上人群进行横断面调查,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和比值比( OR)探讨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与脑卒中的关联强度。结果:河南省农村老年人群脑卒中的患病率为5.84%。中心型肥胖、TG升高、HDL-C降低、血压升高、FPG升高的患病率分别为45.91%、18.96%、33.67%、64.54%和44.42%;与非脑卒中人群相比,上述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与脑卒中的关联强度[OR(95%CI)]分别为1.298(1.035~1.628)、1.389(1.065~1.812)、1.607(1.279~2.020)、2.770(2.061~3.725)和1.148(0.915~1.440)。随着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数量的增加,脑卒中的患病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其OR(95%CI)分别为2.050(1.118~3.761)、3.087(1.717~5.549)、3.018(1.660~5.488)、3.550(1.892~6.663)和7.256(3.693~14.257)。不同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在脑卒中和非脑卒中人群中的聚集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在河南农村老年人群中患病率较高,与脑卒中存在较强的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 脑卒中 患病率 老年人 农村 河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儿童青少年代谢性心血管危险因素流行现状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美仙 米杰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0年第3期228-236,共9页
关键词 中国儿童 心血管危险因素 代谢性 流行现状 心血管危险因素 糖尿病患病率 青少年 非传染性慢性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高校教职工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情况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凤梅 徐恒戬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03-904,907,共3页
高校教职工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我们旨在探讨高校教职工超重肥胖、血压升高、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病情况,为心血管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 心血管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聚集 教职工 高校 社会群体 超重肥胖 血压升高 血脂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老年上消化道肿瘤患者合并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帆 肖凡凱 +3 位作者 李平 郭森 赵洛沙 韩战营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60-863,共4页
目的:探讨中老年上消化道肿瘤患者合并心血管代谢性疾病(CMD)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老年上消化道肿瘤患者4 116例的临床资料。患者中合并CMD 1 399例,未合并2 71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采... 目的:探讨中老年上消化道肿瘤患者合并心血管代谢性疾病(CMD)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老年上消化道肿瘤患者4 116例的临床资料。患者中合并CMD 1 399例,未合并2 71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中老年上消化道肿瘤患者合并CMD的影响因素。结果:中老年上消化道肿瘤男性患者合并CMD的比例高于女性;合并CMD患者的年龄、心率、甘油三酯和肌酐水平高于未合并CMD者;HDL-C水平低于未合并CMD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97岁是上消化道肿瘤合并CMD的危险因素(OR=2.389,95%CI为2.092~2.727)。结论:中老年上消化道肿瘤患者合并CMD的比例较高,65~97岁的患者更易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消化道肿瘤 心血管代谢性疾病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男性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适宜指标和切点 被引量:3
6
作者 范宇慧 蔡威 +1 位作者 陶晔璇 汤庆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982-985,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适宜体质量指数(BMI)、体脂百分比(PBF)和体脂指数(BFMI)切点。方法收集2007年1 052例上海市老年男性健康体检资料,分析不同BMI、PBF和BFMI水平与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适宜体质量指数(BMI)、体脂百分比(PBF)和体脂指数(BFMI)切点。方法收集2007年1 052例上海市老年男性健康体检资料,分析不同BMI、PBF和BFMI水平与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BMI、PBF和BFMI最适切点;通过曲线下面积(AUC)分析BMI、PBF和BFMI的诊断价值;计算各切点检出危险因素聚集的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P)。结果随BMI、PBF和BFMI增加,危险因素聚集的比值比(OR)呈升高趋势。ROC曲线分析显示,BMI≥24 kg/m2、PBF≥21%和BFMI≥5 kg/m2为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均衡、和(或)ROC曲线距离最短的切点;三项指标AUC均>0.5。PARP分析显示,BMI、PBF和BFMI分别控制于24 kg/m2、21%和5 kg/m2以下,能分别防止人群中27.1%、37.44%和36.63%的危险因素聚集。结论反映老年男性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适宜BMI、PBF和BFMI切点分别为24 kg/m2、21%和5 k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 体质量指数 体脂百分比 体脂指数 切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某农村社区人群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情况分析
7
作者 刘柳 胡东生 +8 位作者 刘继艳 郭影 陈冰 王姣锋 杨金秀 付鹏钰 张卫东 张梅喜 郗园林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73-676,共4页
目的:了解农村社区人群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情况,为进一步的干预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在河南省选择2个农村社区,以村(组)为单位,随机抽取18岁及以上的居民,调查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状况。结果: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暴露率为19.17%(189/986),... 目的:了解农村社区人群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情况,为进一步的干预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在河南省选择2个农村社区,以村(组)为单位,随机抽取18岁及以上的居民,调查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状况。结果: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暴露率为19.17%(189/986),男性高于女性(P<0.05),且随年龄的增加呈现逐渐升高趋势(P<0.05)。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对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无影响(P>0.05),不同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程度人群,BMI、收缩压、舒张压、血糖、血脂等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暴露率在农村地区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老年人和男性中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危险因素 聚集 暴露率 河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检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关系的病例对照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冠荣 麦韵屏 +2 位作者 林爱华 周立峰 符力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04-309,共6页
【目的】探讨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其交互作用、聚集特征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首先整群抽取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参加体检的12家单位中35~74岁的受检者进行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体格、血液生化和肝... 【目的】探讨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其交互作用、聚集特征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首先整群抽取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参加体检的12家单位中35~74岁的受检者进行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体格、血液生化和肝脏超声检查。然后以确诊的所有NAFLD患者作为病例组,并选择与病例工作单位和性别相同、职业和年龄相近的所有非NAFLD者为对照组。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其聚集特征与NAFLD的关系,相加效应模型分析影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结果】纳入分析1191人,其中病例组353例,对照组838例;调整人口学因素后,NAFLD与肥胖、高血糖、血脂异常、血压升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异常、高尿酸及总胆固醇水平呈正关联,与规律运动呈负关联;体质指数(BMI)与空腹血糖间交互作用的相对超额危险度、交互作用归因比和交互作用指数(95%CI)分别为7.562(1.496~13.628)、0.636(0.434~0.839)和3.278(1.720~6.248);与无心血管危险因素者相比,危险因素聚集数为1~5者患NAFLD的OR值(95%CI)分别为2.04(1.17~3.54)、6.18(3.62~10.55)、10.45(5.95~18.35)、28.94(13.97~59.98)和33.68(11.47~98.92),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结论】心血管危险因素与NAFLD密切相关,且危险因素聚集可增加NAFLD患病风险;BMI和空腹血糖对NAFLD的影响可能存在正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 心血管疾病 危险因素聚集 交互作用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顺义区人群中心型肥胖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艳艳 何朝 +4 位作者 赵莹颖 杨帅帅 李征 白如冰 孙昕霙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19-423,共5页
目的 研究北京市顺义区人群中心型肥胖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和其聚集性的关系,为探讨干预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与人口规模成比例的概率抽样方法,抽取18-79岁顺义区常住居民3840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及体检,获取血压、血糖、高密度脂... 目的 研究北京市顺义区人群中心型肥胖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和其聚集性的关系,为探讨干预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与人口规模成比例的概率抽样方法,抽取18-79岁顺义区常住居民3840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及体检,获取血压、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等指标数值,所得资料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顺义区人群中心型肥胖率为64.8%,男性高于女性(P〈0.05);不同腰围组之间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TC、TG、HDLC和LDLC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过多因素Logistic分析,随着腰围的增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病率和危险因素聚集率均呈上升趋势(P〈0.01);轻、重度中心型肥胖组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正常组的1.942倍(OR=1.942,95%CI:1.581-2.387)和4.265倍(OR=4.265,95%CI:3.462-5.254),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组的2.128倍(OR=2.128,95%CI:1.557-2.908)和4.095倍(OR=4.095,95%CI:3.023-5.547),发生血脂异常的风险是正常组的2.806倍(OR=2.806,95%CI:2.316-3.399)和4.391倍(OR=4.391,95%CI:3.593-5.367);发生危险因素聚集的风险是正常组的3.282倍(OR=3.282,95%CI:2.495-4.316)和7.531倍(OR=7.531,95%CI:5.745-9.873)。结论 北京市顺义区人群中心型肥胖率较高,且随着中心型肥胖程度增加,发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其聚集性风险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型肥胖 心血管疾病 危险因素 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评价老年心血管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 被引量:10
10
作者 曹剑 范利 +6 位作者 刘霖 胡国梁 胡亦新 李晓利 石海燕 张荣强 苗克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90-793,共4页
目的评价老年心血管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及可能的潜在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老年心血管病患者454例,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111例,阿司匹林敏感组343例。口服阿司匹林(≥75 mg)>1个月,采用血栓弹力图法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结果... 目的评价老年心血管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及可能的潜在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老年心血管病患者454例,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111例,阿司匹林敏感组343例。口服阿司匹林(≥75 mg)>1个月,采用血栓弹力图法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结果与阿司匹林敏感组比较,阿司匹林抵抗组女性患者较多,P选择素、空腹血糖、TG、LDL-C明显增高,服用硝酸酯类药物的比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OR=1.211.95%CI:1.047~1.402,P=0.010)、P选择素(OR=1.010,95%CI:1.002~1.01 9,P=0.019),服用硝酸酯类药物(OR=0.524,95%CI:0.309~0.890,P=0.017)与阿司匹林抵抗相关。结论老年心血管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较高,空腹血糖、P选择素为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硝酸酯药物为其保护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心血管疾病 血栓弹力描记术 血小板聚集 P选择素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老年人运动后收缩压恢复延迟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牛进平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2-56,共5页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运动后收缩压恢复(PSBPR)延迟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175名中老年人自愿参加本研究,所有受试者均进行一次递增负荷功率车实验,分别测定运动前安静时、运动中以及运动后恢复期的收缩压,以运动后第3 min的收缩压...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运动后收缩压恢复(PSBPR)延迟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175名中老年人自愿参加本研究,所有受试者均进行一次递增负荷功率车实验,分别测定运动前安静时、运动中以及运动后恢复期的收缩压,以运动后第3 min的收缩压与运动后第1min收缩压的比值超过1.0作为PSBPR延迟的指标,将受试者分为PSBPR正常组和PSBPR延迟组,比较两组心血管危险因素异常及危险因素聚集检出率的差异并对PSBPR延迟与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缺乏体力活动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异常以及危险因素聚集检出率在PSBPR延迟组明显高于PSBPR正常组,且PSBPR延迟组超过半数的人发生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相关分析显示,肥胖、年龄、缺乏体力活动、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吸烟、高血压和血脂异常是PSBPR延迟的主要影响因素;在调整性别、年龄、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不可改变因素后,PSBPR延迟与缺乏体力活动、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肥胖、吸烟和糖尿病显著相关。结论:PSBPR延迟可能是中老年人可调控的心血管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收缩压恢复 心血管危险因素 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性高血压的多重危险因素干预 被引量:1
12
作者 祝之明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09年第1期12-15,共4页
1 代谢性高血压的概念 临床上将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高血压占90%,继发性高血压约10%,而常见的继发因素有大动脉炎、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某些心血管病、颅脑病变、妊娠、红细胞增多症和某些药物导致的高血压。
关键词 代谢性高血压 代谢异常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硬化 多重危险因素 靶器官损害 继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 心脏血管疾病 心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血管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14
13
作者 朱正炎 胡大一 +4 位作者 史旭波 王春波 朱晶岩 杨进刚 李田昌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2期128-131,共4页
目的 探讨心血管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326例病情稳定的心血管病患者,采用血小板聚集仪分别测定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阿司匹林抵抗即用0.5 mmol/L花生四烯酸使血小板平均聚集率≥... 目的 探讨心血管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326例病情稳定的心血管病患者,采用血小板聚集仪分别测定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阿司匹林抵抗即用0.5 mmol/L花生四烯酸使血小板平均聚集率≥20%,用10μmol/L二磷酸腺苷使血小板平均聚集率≥70%。阿司匹林半抵抗(ASR)即符合阿司匹林抵抗条件之一者。结果 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为4.9%(16/326),半抵抗发生率为27.6%(90/326)。与阿司匹林敏感(AS)者相比,AR的临床特征有:1)老年患者居多;2)女性患者居多;3)糖尿病患者居多;4)与高血压、高脂血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无关;5) 较少见于吸烟者。结论 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和国外报道相似,除老年、女性患者外,糖尿病也是阿司匹林抵抗的一个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抵抗 心血管病患者 临床特征 二磷酸腺苷(ADP) 花生四烯酸(AA) mol/L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敏感 女性患者 糖尿病患者 红细胞计数 血小板计数 发生率 老年患者 高脂血症 血红蛋白 危险因素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对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的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春波 胡大一 +1 位作者 朱正炎 秦明照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1468-1471,共4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的阿司匹林抵抗(AR)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择328例病情稳定的心脑血管病患者或有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者,按照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将其分为合并糖尿病组(101例)和非糖尿病组(227例)。两组均给予...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的阿司匹林抵抗(AR)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择328例病情稳定的心脑血管病患者或有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者,按照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将其分为合并糖尿病组(101例)和非糖尿病组(227例)。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100mg/d口服,连服14d后分别以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作诱导剂检测两组血小板聚集率。以同时满足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20%及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者为AR;仅满足一项者为阿司匹林半抵抗(ASR),均不满足者为阿司匹林敏感(AS)。分析两组AR、ASR、AS发生情况及影响AR/ASR的危险因素。结果(1)合并糖尿病组ASR、AR+ASR发生率分别为35.6%和42.6%,非糖尿病组分别为23.8%和27.8%,两组ASR及ASR+AR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合并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AR+ASR患者除血糖水平分别为(7.1±2.6)mmol/L和(4.8±0.6)mmol/L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外,其他临床相关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合并糖尿病组AR+ASR患者女性(60.5%)、吸烟者比例(11.6%)及TG水平(1.7±0.7)mmol/L与合并糖尿病组AS患者分别为41.4%、29.3%和(2.2±1.7)mmol/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女性是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AR/ASR的独立危险因素β=-1.185,χ2=7.738,P=0.005,OR=0.306,95%CI为(0.133,0.705)。结论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心脑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ASR及AR+ASR发生率高于心脑血管疾病非糖尿病患者。性别可能是糖尿病患者发生AR/ASR的相关危险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阿司匹林 心血管 血小板聚集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