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黔东南地区CYP2C9、VKORC1基因多态性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华法林稳定剂量及心肌损伤影响的临床研究
1
作者 杨榕 宁绍东 +1 位作者 杨俊 童立钦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2-560,共9页
目的 探讨黔东南地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CYP2C9和VKORC1基因多态性对华法林稳定剂量及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9年11月至2024年10月期间在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胸外科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治疗黔东南地区患者110例的临床资... 目的 探讨黔东南地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CYP2C9和VKORC1基因多态性对华法林稳定剂量及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9年11月至2024年10月期间在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胸外科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治疗黔东南地区患者110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CYP2C9*3基因型不同分为野生型(AA型)和突变型(AC型和CC型),VKORC1-1639G>A基因型分为野生型(GG型)和突变型(GA型和AA型)。不同基因型间华法林剂量、组间INR达标时间比较均先进行Levene方差齐性检验。将影响华法林稳定剂量的因素进行分层回归分析。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风险预测。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GLMMs)分析CYP2C9、VKORC1基因状态与术后心肌损伤的关系。结果 所有基因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均P>0.05)。CYP2C9*3、VKORC1-1639G>A基因状态与房颤、心肌损伤、血栓和出血及合并药物(胺碘酮、利福平、苯巴比妥、伏立康唑)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YP2C9*3基因型AA的华法林稳定剂量和华法林抗凝治疗的达标率(TTR)显著高于基因型AC(均P<0.01),INR达标时间显著低于基因型AC(均P<0.01)。VKORC1-1639G>A基因型GG+GA的华法林稳定剂量和INR达标时间均显著高于基因型AA(均P<0.01),TTR显著低于基因型AA(P<0.01)。分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YP2C9、VKORC1、年龄、胺碘酮、BSA、BMI、性别对华法林稳定剂量均产生显著的影响(均P<0.05)。BP神经网络模型构建显示,CYP2C9和VKORC1指标对模型分类的贡献度最高,其次是胺碘酮、BSA、BMI、性别、年龄。对模型验证结果显示,准确率为93.54%,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5.62%、95.89%,阳性预测值为94.23%,阴性预测值为93.15%,预测模型拟合ROC-AUC为0.958。CYP2C9*3、VKORC1-1639G>A基因突变型患者的cTnI、CK-MB、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野生型患者(均P<0.05)。GLMMs模型分析显示,无论是否调整因素,CYP2C9、VKORC1基因突变型与术后心肌损伤的风险性仍存在统计学关联(均P<0.01)。结论 黔东南地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CYP2C9*3和VKORC1-1639G>A基因多态性显著影响华法林稳定剂量及抗凝达标率,且突变型基因与术后心肌损伤指标升高及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P2C9 VKORC1 基因多态性 心脏瓣膜置换术 心肌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肋间筋膜阻滞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
2
作者 方兆晶 张勇 +3 位作者 王晓亮 史宏伟 鲍红光 赵倩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3-247,共5页
目的探讨胸肋间筋膜阻滞(PIFB)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正中切口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80例,男45例,女35例,年龄44~75岁,BMI 18~30 kg/m 2,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两组:全麻联合PIFB组(P组)和全麻组(C组),每组4... 目的探讨胸肋间筋膜阻滞(PIFB)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正中切口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80例,男45例,女35例,年龄44~75岁,BMI 18~30 kg/m 2,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两组:全麻联合PIFB组(P组)和全麻组(C组),每组40例。P组麻醉诱导后行双侧胸肋间筋膜平面阻滞,C组不行神经阻滞,术后均使用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采用15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15)评价术前24 h、术后24、72 h恢复情况,记录诱导前、切皮时、锯胸骨时、关胸时、出手术室时的HR和MAP,拔管后4、8、12 h静息和活动(咳嗽)时VAS疼痛评分。记录术中和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拔管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恶心呕吐、低血压、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住院期间死亡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P组术后24、72 h QoR-15评分明显升高(P<0.05),拔管后4、8、12 h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中和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拔管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ICU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不同时点HR和MAP、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期间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未发生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结论PIFB可以降低正中切口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术后疼痛,提高术后恢复质量,促进术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肋间筋膜阻滞 心脏瓣膜置换术 正中胸骨切口 术后恢复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司氯胺酮联合胸横肌平面阻滞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应激反应和炎症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康小雨 宋思明 +5 位作者 钟玉玲 陆柳玉 覃晓彤 王勇豪 路洋 龚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3082-3089,共8页
目的 探讨盐酸艾司氯胺酮联合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阻滞在全身麻醉下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应激反应和炎症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体外循环支持下行正中开胸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单纯全身麻醉组(G组)... 目的 探讨盐酸艾司氯胺酮联合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阻滞在全身麻醉下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应激反应和炎症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体外循环支持下行正中开胸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单纯全身麻醉组(G组)、全麻+静脉泵注艾司氯胺酮组(E组)、全麻+胸横肌平面阻滞组(T组)、艾司氯胺酮联合胸横肌平面阻滞组(ET组),每组30例。E组和ET组患者术中持续泵注0.2 mg/(kg·h)盐酸艾司氯胺酮注射液直至手术结束,G组和T组泵注等量生理盐水至手术结束。T组和ET组患者全麻诱导完成后,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胸横肌平面阻滞,G组和E组患者不给予特殊处理。四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方案,且所有患者手术结束后均采用自控静脉镇痛泵。记录以下时间点:术前1天(T0)、麻醉诱导前(T1)、气管插管后1 min(T2)、胸骨正中锯开后1 min(T3)、体外循环开始前1 min(T4)、体外循环结束后1 min(T5)、手术结束后1 min(T6)、术后1天(T7)、术后2天(T8)、术后3天(T9)。于T1-T6记录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和心率(heart rate,HR);于T1、T4-T6检测并记录患者的血糖和乳酸水平;于T0、T7-T9记录患者的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记录四组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1)四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比较:与G组比,在T3时,T组患者的MAP、HR显著降低(P <0.05);在T5时点,ET组患者的MAP较E组降低,HR较T组升高(P <0.05);(2)四组患者体外循环转机后的乳酸、血糖水平均高于T1时点(P <0.05);与G组相比,E组患者在T5时点乳酸值降低、在T6时点血糖值降低(P <0.05);在T5、T6时点,E组患者的血糖值与T组相比更低(P <0.05),ET组患者的乳酸和血糖值与T组相比均更低(P <0.05);(3)与T0相比,四组患者术后的WBC,CRP水平均升高(P <0.05);在T7时点,E组和T组患者的WBC水平与G组相比均降低(P <0.05);与E组和T组相比,ET组患者在T7时点WBC水平更低,在T8时点CRP水平更低(P <0.05);(4)四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身麻醉下泵注小剂量盐酸艾司氯胺酮联合胸横肌平面阻滞在开胸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可以稳定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减少围术期应激反应和术后炎症水平,在临床上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艾司氯胺酮注射液 胸横肌平面阻滞 体外循环 心脏瓣膜置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心脏停搏液在体外循环下单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肌保护效果
4
作者 王月好 蒋钦 李骄皎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6-241,共6页
目的:比较两种心脏停搏液在体外循环下单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将2019年5月至2022年7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单纯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分为两组,A组53例,使用组氨酸-色氨酸-酮戊二酸(HTK)液;B组55例,使用含血St.Th... 目的:比较两种心脏停搏液在体外循环下单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将2019年5月至2022年7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单纯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分为两组,A组53例,使用组氨酸-色氨酸-酮戊二酸(HTK)液;B组55例,使用含血St.Thomas液。比较两组体外循环术中情况如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灌注次数、心脏复跳时间、心脏自动复跳率,主动脉阻断前以及术后2、12、24、48、72 h时血清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脑钠肽(BNP)、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转流过程中血K^(+)、Na^(+)浓度,手术前后心排量与心指数,术后24 h多巴胺的用量及并发症等。结果:A、B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灌注次数少于B组,心脏复跳时间短于B组,心脏自动复跳率高于B组(P<0.05);A组术后2、12、24、48 h时血清cTnⅠ、CK-MB、BNP、HFABP、MDA水平低于B组,SOD水平高于B组(P<0.05);A组转流中、转流后即刻血K^(+)、Na^(+)水平低于B组(P<0.05);A组术后12、24 h心排量与心指数高于B组(P<0.05);A组术后24 h多巴胺用量少于B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2%vs 21.8%,P=0.240)。结论:相较于含血St.Thomas液,HTK液应用于体外循环下单纯心脏瓣膜置换术,心肌保护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置换术 心肌保护 心脏停搏液 组氨酸-色氨酸-酮戊二酸液 St.Thomas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阶段性康复护理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74
5
作者 杨满青 詹惠敏 +3 位作者 刘智 吴贤红 谢雪均 郭兰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901-1903,共3页
[目的]探讨阶段性康复护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行瓣膜置换手术治疗且住院资料完整的心脏瓣膜病病人,按照入院顺序交替分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阶段性康复护理,比较两组病人术... [目的]探讨阶段性康复护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行瓣膜置换手术治疗且住院资料完整的心脏瓣膜病病人,按照入院顺序交替分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阶段性康复护理,比较两组病人术后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及抗凝药物用药依从性、护理满意度、预后。[结果]对照组病人术后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为(54.57±2.74)h,术后卧床时间为(72.62±7.74)h,住院时间(20.15±3.49)d,抗凝药物用药依从性为(7.04±1.16)分,护理满意率为91.18%;研究组病人术后ICU住院时间为(44.10±1.88)h,术后卧床时间为(41.09±7.75)h,住院时间(16.89±4.00)d,抗凝药物用药依从性为(10.02±1.18)分,护理满意率为97.7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给予阶段性康复护理可有效缩短病人住院时间,提高病人治疗依从性,促进病人的术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置换术 阶段性康复护理 卧床时间 用药依从性 护理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瓣膜置换术28年回顾(附2000例报告) 被引量:7
6
作者 钟佛添 巫国勇 +8 位作者 张希 罗红鹤 王治平 唐白云 黄伟明 张平川 伍联近 童萃文 孙培吾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4-78,共5页
【目的】报道28年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0例瓣膜置换术的结果和体会,以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1976年5月至2004年8月共为2000例心脏瓣膜病患者施行了瓣膜置换术。手术方式:二尖瓣替换术(MVR)1325例(66.2%),主动脉瓣替换术(AVR... 【目的】报道28年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0例瓣膜置换术的结果和体会,以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1976年5月至2004年8月共为2000例心脏瓣膜病患者施行了瓣膜置换术。手术方式:二尖瓣替换术(MVR)1325例(66.2%),主动脉瓣替换术(AVR)324例(16.2%),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同期替换术(AVR及MVR)322例(16.1%),三尖瓣替换术(TVR)29例(1.5%)。术后随访1个月~28年,平均(10.2±5.3)年,失访283例(15.1%)。【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29例(6.45%),其中1976年至1994年为95例(9.5%),1995年至2004年为34例(3.4%),前后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字 2=12.62,P <0.001)晚期死亡288例(1.9%病人年),存活病人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完善和改进体外循环技术,加强术中的心肌保护,不断改进和提高手术技巧,对适宜病例施行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替换手术(MVRP),对合并三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的病例予以三尖瓣整形术,加强术后监护,及时处理早期并发症是提高手术疗效的重要措施。为提高瓣膜置换术后病人的远期生存率,尤其应该重视加强健康宣教及门诊随访,并及时调整抗凝剂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置换术 三尖瓣 MVR 替换术 手术疗效 病人 死亡 施行 人心 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续护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7
作者 罗辑 林世红 +6 位作者 蔡洁 徐向新 韦成信 潘柳萍 黄琦 郑华 黄霭莲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7年第18期70-73,共4页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出院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2013年8月至2014年5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在柳州市人民医院治疗的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心...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出院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2013年8月至2014年5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在柳州市人民医院治疗的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模式对患者进行延续护理干预;而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期为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出院后6个月自我管理行为、自我效能感、健康状态、遵医行为、抗凝治疗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出院时,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得分、自我效能感得分、健康状态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院6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得分、自我效能感得分、健康状态得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得分、自我效能感得分、健康状态得分均高于出院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延续护理可减少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并发症,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置换术 延续护理 自我管理行为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路径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ICU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9
8
作者 牛永胜 穆心苇 +2 位作者 章淬 施乾坤 张少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8期555-556,共2页
目的评价临床路径在心脏瓣膜置换病人术后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careunit,ICU)实施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南京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实施临床路径前(1999年,Ⅰ组)和实施临床路径后(2004年,Ⅱ组)择期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在ICU监护治疗的病人... 目的评价临床路径在心脏瓣膜置换病人术后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careunit,ICU)实施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南京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实施临床路径前(1999年,Ⅰ组)和实施临床路径后(2004年,Ⅱ组)择期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在ICU监护治疗的病人各70例。比较两组病人在术后机械通气时间、血气分析次数、ICU停留时间、ICU期间费用及并发症等方面差异有无显著性。结果Ⅱ组在平均机械通气时间、血气分析检查次数、ICU停留时间、ICU期间费用等方面低于Ⅰ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病人术后ICU临床路径的实施降低了ICU停留时间和医疗费用,同时保证了医疗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路径 心脏瓣膜置换术 病房管理 重症监护病房 术后 医疗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芬太尼家族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谭义文 田毅 +3 位作者 田国刚 林赛娟 黄运佰 王卡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338-1340,共3页
目的:观察心脏换瓣术患者心肌酶的变化,比较常用剂量下芬太尼、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的心肌保护程度。方法:选择心脏换瓣术患者36例随机分为三组(n=12):芬太尼组(F组)、舒芬太尼组(S组)和瑞芬太尼组(R组)。三组患者均用咪达唑仑、阿片类... 目的:观察心脏换瓣术患者心肌酶的变化,比较常用剂量下芬太尼、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的心肌保护程度。方法:选择心脏换瓣术患者36例随机分为三组(n=12):芬太尼组(F组)、舒芬太尼组(S组)和瑞芬太尼组(R组)。三组患者均用咪达唑仑、阿片类药、维库溴铵、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但三组患者麻醉诱导、维持及术后静脉镇痛的阿片类药分别为芬太尼、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升主动脉开放后30min(T2),术毕时(T3),体外循环停止后6h(T4)和24h(T5)抽静脉血测cTnⅠ、CK-MB、LDH浓度。结果:与F组比较,S组和R组cTnI于T2、T3、T4和T5明显降低(P<0.01),S组和R组CK-MB于T3和T4明显低于F组(P<0.05),S组和R组LDH于T3、T4和T5明显低于F组(P<0.05)。结论:与常用剂量芬太尼比较,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更能减轻心脏换瓣术患者的心肌损伤,且瑞芬太尼作用可能更强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芬太尼 舒芬太尼 瑞芬太尼 心脏瓣膜置换术 心肌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比洛芬酯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IL-10及SP-A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经俊 江涛 +2 位作者 李元海 万宗明 郑小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363-1367,共5页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FA)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白介素-10(IL-10)及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SP-A)的影响。方法选择风心病瓣膜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2组:实验组在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FA 1 mg/kg;对照组在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等剂量的...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FA)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白介素-10(IL-10)及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SP-A)的影响。方法选择风心病瓣膜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2组:实验组在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FA 1 mg/kg;对照组在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等剂量的生理盐水(0.1 ml/kg)。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主动脉阻断前5 min(T1)、主动脉开放后5 min(T2)、体外循环(CPB)结束后30 min(T3)、2 h(T4)、24 h(T5)抽取动脉血5 ml,测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计算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氧合指数(OI)、呼吸指数(RI),同时检测血清SP-A及IL-10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术前左室射血分数(EF值)、心功能分级、转流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术中最低温度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机械通气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A-aDO2、RI在T4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OI在T3、T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PB开始后,两组患者血清SP-A、IL-10均进行性升高,在T2达高峰,后逐渐下降,但均高于同组T0水平(P<0.05)。实验组SP-A在T2、T3、T4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实验组IL-10在T2、T3、T4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FA可以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改善CPB后肺换气及氧合功能,并可降低血清SP-A水平、提高血清IL-10水平,提示其在抑制全身炎性反应的同时,可能降低了CPB后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平衡细胞因子和抑制过度应激反应,对保护肺功能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比洛芬酯 心脏瓣膜置换术 心肺转流术 SP-A IL-10 急性肺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治疗的个案管理 被引量:21
11
作者 朱丽 陈莹莹 +1 位作者 罗亮春 周雁荣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16期27-29,共3页
目的探讨个案管理模式对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的效果。方法将13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及出院指导,观察组启用个案管理模式,由个案管理... 目的探讨个案管理模式对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的效果。方法将13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及出院指导,观察组启用个案管理模式,由个案管理师对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实施全程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抗凝治疗的依从性(包括按时服药、按剂量服药、自我监测、定期复查、合理饮食5项)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抗凝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应用个案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依从性,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置换术 抗凝治疗 个案管理 依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氟醚全凭吸入麻醉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酶的影响 被引量:25
12
作者 岑晴云 王晟 佘守章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35-537,共3页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下七氟醚全凭吸入麻醉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酶的影响,探讨其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50例,ASAⅡ或Ⅲ级,NYHAⅡ或Ⅲ级,年龄18~65岁,随机分为七氟醚吸入组(S组)和丙泊酚...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下七氟醚全凭吸入麻醉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酶的影响,探讨其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50例,ASAⅡ或Ⅲ级,NYHAⅡ或Ⅲ级,年龄18~65岁,随机分为七氟醚吸入组(S组)和丙泊酚静脉组(C组),每组25例。S组采用七氟醚全凭吸入麻醉,维持CETSev 1 MAC,C组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主动脉开放后30min(T1)、6h(T2)、24h(T3)采集桡动脉血4ml,化学发光法测定心肌肌钙蛋白I(cTnI)、酶偶联法测定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氨酶(LDH)浓度。结果两组患者术中MAP、HR、SpO2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0时比较,T1~T3时两组CK、CK-MB、LDH及cTnI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较,S组CK在T2、T3时,CK-MB和LDH在T3时,cTnI在T1~T3时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与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比较,全凭吸入七氟醚能有效减少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心肌酶的释放,对心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醚 心脏瓣膜置换术 心肌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瓣膜置换术267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刘日辉 聂荣华 +3 位作者 杨俊波 贺斌 张增旺 胡知朋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23-625,共3页
目的:总结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经验及围术期处理原则。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6月至2009年7月267例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临床资料。男145例,女122例,年龄20~74岁(50.8±11.1)岁。单纯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MVR)96例、生物瓣置换术1例... 目的:总结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经验及围术期处理原则。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6月至2009年7月267例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临床资料。男145例,女122例,年龄20~74岁(50.8±11.1)岁。单纯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MVR)96例、生物瓣置换术1例;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AVR)69例、生物瓣置换术1例;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机械瓣置换术(BVR)91例;二尖瓣三尖瓣联合机械瓣置换术(MVR+TVR)2例;三尖瓣置换术(TVR)1例;带瓣升主动脉置换加冠状动脉移植术(Bentall)6例。同期三尖瓣成形术(TVP)45例,左心房血栓清除术(LAT)34例,左心房折叠术(LAP)16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0例。结果:围术期主要并发症发生率9.36%:严重心律失常10例(3.75%)、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7例(2.62%)、低氧血症3例(1.12%)、肺部感染2例(0.75%)、肾功能不全2例(0.75%)、肝功能不全1例(0.38%)。早期死亡5例(1.87%),死亡原因为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例、肾功能衰竭1例、左心室后壁破裂1例、心肌风湿复发并瓣周漏1例。电话、门诊随访235例,随访时间1~54个月,心功能(NYHA)Ⅰ级51例、Ⅱ级164例、Ⅲ级19例、Ⅳ级1例。结论:加强围术期处理,选择适当手术时机,良好术中心肌保护,改进手术方法是提高人工瓣膜置换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疾病 心脏瓣膜置换术 围术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肾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政 何江 +2 位作者 李莎 何波 蔡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3439-3442,共4页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行瓣膜置换患者术后肾功能的影响。方法:50例择期行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研究组诱导前15 min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随后以0.5μg/(kg·h)泵注至术毕,对照组采用同样方法...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行瓣膜置换患者术后肾功能的影响。方法:50例择期行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研究组诱导前15 min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随后以0.5μg/(kg·h)泵注至术毕,对照组采用同样方法静脉泵注等容量生理盐水。于术前、术毕、术后24、48 h抽取中心静脉血测定BUN、Scr和Cys C浓度;记录停留ICU时间。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的Scr和Cys C在术后24 h显著上升,而BUN在术后24、48 h均有显著上升(P<0.05);而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术后24 h的Scr、BUN、Cys C浓度显著降低(P<0.05);而且ICU停留时间更短(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能改善瓣膜置换术后肾功能,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性心脏 右美托咪定 心脏瓣膜置换术 肾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阶段性康复训练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脏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37
15
作者 邢蓓蓓 王巍 申红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4期8-11,共4页
目的探讨阶段性康复训练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心脏康复的疗效。方法选取7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术后接受常规康复指导,观察组采用术后阶段性康复训练。结果观察组患者完成床上主动运动、下床活... 目的探讨阶段性康复训练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心脏康复的疗效。方法选取7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术后接受常规康复指导,观察组采用术后阶段性康复训练。结果观察组患者完成床上主动运动、下床活动时间、自行到洗漱间洗漱、沿病区走廊行走200米的时间均显著早于对照组;出院时,观察组6min步行距离显著长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阶段性康复训练及护理能改善术后心脏功能,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身心健康,促进患者术后早日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置换术 阶段性康复训练 心脏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出院项目重建的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延续护理 被引量:18
16
作者 陈晓欢 李红 王瑭颖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24期96-98,共3页
目的探讨基于出院项目重建的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延续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167例为对照组,实施常规出院指导;180例为观察组,实施基于出院项目重建的延续护理。分别从急诊就诊率、再住院率及患者延... 目的探讨基于出院项目重建的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延续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167例为对照组,实施常规出院指导;180例为观察组,实施基于出院项目重建的延续护理。分别从急诊就诊率、再住院率及患者延续护理满意度评价其效果。结果干预8周后,观察组患者急诊就诊率、再住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延续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实施基于出院项目重建的延续护理能显著降低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急诊就诊率和再住院率,提高生存质量和患者对延续护理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院项目重建 心脏瓣膜置换术 延续护理 患者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瓣膜置换术中舒芬太尼与芬太尼的麻醉效果比较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海萍 杨勇 郭曲练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8-240,共3页
关键词 舒芬太尼 效果比较 心血管系统功能 心脏瓣膜置换术 术中 血管活性药物 麻醉性镇痛药 组胺释放 手术麻醉 循环稳定 拔管时间 吗啡类 心功能 围术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联合乌司他丁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脑保护的作用 被引量:7
18
作者 胡顺梅 曾德亮 +2 位作者 冯亚平 伍国芳 张笃文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83-586,共4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乌司他丁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心肺转流(CPB)期脑保护的作用。方法择期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四组。E组于麻醉诱导后静脉滴注依达拉奉0.5 mg/kg,U组于麻醉诱导后静注乌司他丁1.2万U/kg,EU组按照E组和...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乌司他丁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心肺转流(CPB)期脑保护的作用。方法择期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四组。E组于麻醉诱导后静脉滴注依达拉奉0.5 mg/kg,U组于麻醉诱导后静注乌司他丁1.2万U/kg,EU组按照E组和U组的用药量及方法联合给药;C组用等容量生理盐水代替。分别于麻醉后用药前(T0)、主动脉开放后10 min(T1)、4 h(T2)及24 h(T3)采集颈静脉球部血,检测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0、神经组织蛋白(S-100β)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并观察术后神经精神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T1、T2时E、U、EU组TNF-α、IL-6、MDA、S-100β及NSE降低,IL-10、SOD及T-AOC升高(P<0.05);与EU组比较,T1、T2时U组TNF-α、IL-6、MDA、S-100β及NSE均升高,IL-10降低(P<0.05);E组TNF-α、IL-6升高,IL-10降低(P<0.05);与U组比较,T1、T2时E组TNF-α、IL-6升高,IL-10、MDA降低(P<0.05)。术后随访无谵妄及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乌司他丁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麻醉,有利于抑制炎症因子、氧自由基及其他细胞因子之间网络式的级联放大效应,减轻围CPB期脑损伤;其脑保护效应比单用依达拉奉或乌司他丁更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心脏瓣膜置换术 心肺转流 脑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戊乙奎醚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细胞NF-κB活性及血浆TNF-α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艾艳秋 谢小娟 +2 位作者 张卫 耿红芳 李宁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96-999,共4页
目的:观察盐酸戊乙奎醚(PHC)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细胞NF-κB活性及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体外循环(CPB)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30例,分为对照组(C组)、... 目的:观察盐酸戊乙奎醚(PHC)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细胞NF-κB活性及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体外循环(CPB)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30例,分为对照组(C组)、PHC组1(P1组)及PHC组2(P2组),每组10例。P1、P2组在手术开始前分别给予PHC0.05mg/kg、0.1mg/kg,C组则给予生理盐水10mL。于CPB前(T1)、主动脉阻断后30min(T2)、开放后30min(T3)取右心耳组织,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测定NF-κB活性。于T1、T2、T3及主动脉开放后4h(T4)、24h(T5)抽取动脉血3mL,检测血浆TNF-α水平,同时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P1、P2组心肌损伤程度较C组轻。C、P1和P2组患者心肌NF-κB在T2、T3时均被激活,但与C组相比,P1、P2组NF-κB活性下降(F组间=47.760,F时间=277.133,P<0.001);3组血浆TNF-α水平在T3、T4、T5时均升高,但与C组相比,P1、P2组TNF-α水平均下降(F组间=6.377,P<0.01;F时间=393.565,P<0.001)。3组血流动力学指标较稳定。结论:CPB介导的MIRI可引起心肌NF-κB的激活及血浆TNF-α的释放,PHC可能通过抑制NF-κB及TNF-α的表达从而减轻心肌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戊乙奎醚 NF-ΚB 肿瘤坏死因子α 缺血再灌注 心脏瓣膜置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理干预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14
20
作者 陈朝红 陈小华 李雪苹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12期302-303,共2页
目的分析并研究护理干预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临床护理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0例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与对照组(40例常规护理措施)。比较... 目的分析并研究护理干预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临床护理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0例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与对照组(40例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及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水平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术后生活质量评分及监护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手术后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其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干预 心脏瓣膜置换术 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