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依达拉奉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作用 被引量:9
1
作者 陈斌 左友波 +1 位作者 张国元 赖应龙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1508-1511,共4页
目的探讨在体外循环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中运用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是否具有心脑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3-12月行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30例,男性7例,女性23例,年龄23~63(41.4±10.4)... 目的探讨在体外循环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中运用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是否具有心脑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3-12月行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30例,男性7例,女性23例,年龄23~63(41.4±10.4)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14例)和对照组(16例)。研究组在体外循环开始时依达拉奉0.5mg/kg稀释成20ml一次性加入体外循环机;对照组在同一时点加入生理盐水20ml。2组分别于体外循环开始时(T0)、体外循环结束时(T1)、体外循环结束后30min(T2)、6h(T3)和24h(T4),采集患者桡动脉血,检测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血清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 I,cTnI)、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肌红蛋白(myoglobin,Myo)、神经元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S100蛋白水平。观察并记录患者术中心脏复跳情况和术后严重并发症。结果研究组HCT浓度T1~T3时间段、cTnI在T4时间点低于对照组(P<0.05);2组MDA、iNOS、CK-MB、Myo、NSE、S100蛋白在各时间点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中心脏复跳情况亦无明显差异性(P>0.05)。研究组有1例在术后出现了急性肾功能衰竭。结论在CPB中运用依达拉奉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无明确心脑保护作用,并有可能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红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循环 自由基清除剂 再灌注损伤 心脏瓣膜 手术期间 治疗 临床研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失功的再手术治疗
2
作者 石开虎 张镜芳 +3 位作者 吴若彬 肖学钧 何竞功 卢聪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9年第6期445-447,共3页
目的 对近几年瓣膜置换术后失功再手术治疗的47例进行讨论。方法 本组男22例,女25例,年龄29~60(382±43)岁。第一次替换生物瓣37例,其中二尖瓣30例,主动脉瓣6例,双瓣置换1例;替换机械瓣10例,其中二尖瓣4例,主动脉瓣6例,StJude瓣1... 目的 对近几年瓣膜置换术后失功再手术治疗的47例进行讨论。方法 本组男22例,女25例,年龄29~60(382±43)岁。第一次替换生物瓣37例,其中二尖瓣30例,主动脉瓣6例,双瓣置换1例;替换机械瓣10例,其中二尖瓣4例,主动脉瓣6例,StJude瓣1枚,MedtronicHall瓣9枚。再手术与初次手术的时间跨度为71~110(964±79)个月,再手术全部替换机械瓣。结果 本组病例顺利脱离体外循环,手术顺利41例,发生严重低心排综合征而安装主动脉气囊内反搏(IABP)6例;术后住院死亡3例,病死率为64%,与同期433例初次瓣膜置换的病死率(23%)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中出血和胸腔引流量(5602±475)ml明显高于同期初次手术的引流量(2703±129)ml(P<005)。结论 再次瓣膜置换手术是安全的,与初次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一样是可以接受的,并不增加手术的风险。积极而稳妥地掌握手术时机,可有效地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并且机械瓣与生物瓣一样存在失功的问题,因此在不增加手术风险的前提下,倡导生物瓣的重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换术 失效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0岁以上患者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心脏瓣膜手术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吴龙 孙宗全 +4 位作者 董念国 杜心灵 苏伟 叶芬 王国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19-721,共3页
目的总结70岁以上患者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与心脏瓣膜手术的经验。方法选择70岁以上患者同期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心脏瓣膜手术患者22例。主动脉瓣置换8例,二尖瓣置换3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置换2例,二尖瓣成形5例,二尖... 目的总结70岁以上患者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与心脏瓣膜手术的经验。方法选择70岁以上患者同期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心脏瓣膜手术患者22例。主动脉瓣置换8例,二尖瓣置换3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置换2例,二尖瓣成形5例,二尖瓣加三尖瓣成形2例,主动脉瓣置换加二尖瓣成形1例,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整形1例。共旁路移植67支,平均1~5(3.1±1.7)支。结果本组围手术期无死亡。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59~163(91.6±35.9)h,机械通气时间12~96(43.8±26.1)h,术后住院时间15~44(21.3±9.2)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较术前明显降低[(50.5±7.7)mmvs(56.5±10.2)mm,P<0.01)],LVEF较术前明显升高[(52.6±10.6)%vs(47.9±10.2)%,P<0.05]。术后随访6个月~1年,死亡2例。结论老年患者同期施行CABG与心脏瓣膜手术效果满意。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恰当处理瓣膜病变、心肌充分再血管化、良好心肌保护和缩短心肌缺血时间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外循环 心脏瓣膜 心脏外科手术 心脏瓣膜 手术后医护 随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心肌保护方法对双瓣膜置换术心肌氧摄取率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陈林 肖颖彬 +2 位作者 肖娟 王学锋 钟前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1期2167-2170,共4页
目的了解不同心肌保护方式对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手术心肌氧摄取率的影响。方法24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8例。①顺行灌注组先经主动脉根部间断灌注冷血心脏麻痹液,完成二尖瓣置换,再斜行切开主动脉,直接经左、右冠状动脉开口灌... 目的了解不同心肌保护方式对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手术心肌氧摄取率的影响。方法24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8例。①顺行灌注组先经主动脉根部间断灌注冷血心脏麻痹液,完成二尖瓣置换,再斜行切开主动脉,直接经左、右冠状动脉开口灌注心脏麻痹液,完成主动脉瓣置换术。②逆行灌注组经冠状静脉窦间断逆行灌注冷血心脏麻痹液,依次完成二尖瓣置换和主动脉瓣置换术。③顺灌加逆灌注组先按顺行灌注方法完成二尖瓣置换,再采用逆灌方法完成主动脉瓣置换术。观察3组患者心肌氧摄取率、乳酸的变化。结果24例患者无手术死亡,均痊愈出院。阻断主动脉期间心肌氧摄取率均降低,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开放主动脉后10min心肌氧摄取率仍低于阻断主动脉前,逆行灌注组降低更明显。阻断主动脉和开放主动脉10min3组各时相点动脉血和冠脉回流血乳酸含量均较阻断主动脉前明显升高,而冠脉回流血乳酸含量又较动脉血含量高。逆灌组阻断主动脉80min和开放主动脉10min动脉血和冠脉回流血液乳酸浓度均高于顺灌组,开放主动脉10min时则高于顺灌加逆灌组。结论双瓣膜置换手术中顺行灌注或顺灌加逆灌注冷血心脏麻痹液的心肌保护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手术 心脏瓣膜假体置入手术 氧摄取率 心肌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心脏机械瓣置换术后华法林低强度抗凝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5
作者 陈述 舒端朝 王宗社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35-37,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心脏机械瓣置换术后华法林低强度抗凝标准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心血管外科接受心脏机械瓣置换术后进行低强度抗凝治疗、资料完整患者356例,其中男性203例,女性153例,年龄60~73(64.3±5.1... 目的探讨老年心脏机械瓣置换术后华法林低强度抗凝标准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心血管外科接受心脏机械瓣置换术后进行低强度抗凝治疗、资料完整患者356例,其中男性203例,女性153例,年龄60~73(64.3±5.1)岁。根据其手术方式分组:主动脉瓣置换术(AVR)组101例、二尖瓣置换术(MVR)组164例、主动脉瓣联合二尖瓣置换术(DVR)组91例。再根据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进一步分为低水平组(INR<1.6)19例、目标组(1.6≤INR≤2.5)299例、高水平组(INR>2.5)38例。连续随访,记录其INR、血栓及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本组患者发生血栓5例(1.4%),出血49例(13.8%),目标INR 1.6~2.5。AVR组、MVR组和DVR组患者术后出血比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低水平组、目标组和高水平组患者术后出血比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老年人心脏机械瓣置换术后,口服华法林维持INR在1.6~2.5,抗凝效果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 手术后出血 血栓形成 华法林 抗凝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次接受左房室瓣人工瓣膜置换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巫金龙 颜涛 +2 位作者 邹良建 唐昊 徐志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33-636,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再次左房室瓣置换术患者早期及中期生存率的高危因素,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于长海医院胸心外科接受再次左房室瓣置换术的55例患者资料,对研究对象的生存率及其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对... 目的探讨影响再次左房室瓣置换术患者早期及中期生存率的高危因素,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于长海医院胸心外科接受再次左房室瓣置换术的55例患者资料,对研究对象的生存率及其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对照组选自于我院进行首次左房室瓣置换术的患者,匹配性别、年龄、手术日期。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术后30 d和3年生存率的危险因素。结果再次左房室瓣置换术患者的术后30 d、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2.7%、89.1%、83.6%、81.8%,与对照组(分别为94.5%、92.7%、90.9%、87.3%)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室射血分数是影响再次左房室瓣置换术患者术后30 d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8,RR=15.33);糖尿病(P=0.039,RR=6.242)和左室射血分数(P=0.001,RR=91.957)是影响术后3年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再次接受左房室瓣置换术与第一次接受左房室瓣置换术相比,不增加患者早、中期死亡率;左室射血分数是影响再次左房室瓣置换术患者术后早期生存率的独立高危因素;糖尿病、左室射血分数是影响再次左房室瓣置换术患者术后中期生存率的独立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房室瓣 心脏瓣膜 手术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次二尖瓣瓣膜替换72例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忠东 景华 +6 位作者 李德闽 胡小南 董国华 钱建军 顾卫东 申翼 许飚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12期1284-1286,共3页
目的:随着心脏手术的广泛开展,需要再次进行瓣膜替换的手术日趋增多。文中总结72例心脏再次二尖瓣瓣膜替换术的治疗经验。方法:自1995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72例行心脏手术患者再次手术替换二尖瓣,再次瓣膜手术距第1次手术1~21年,平均(... 目的:随着心脏手术的广泛开展,需要再次进行瓣膜替换的手术日趋增多。文中总结72例心脏再次二尖瓣瓣膜替换术的治疗经验。方法:自1995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72例行心脏手术患者再次手术替换二尖瓣,再次瓣膜手术距第1次手术1~21年,平均(13.7±6.7)年。同期行左心房血栓清除13例,三尖瓣成形39例。全组均采用中低温体外循环冷晶体停跳、温血停博液持续灌注的心肌保护方法。结果:手术早期死亡2例,病死率2.8%,其余随访期间无死亡,心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再次行二尖瓣瓣膜替换术安全可行,术中应加强心肌保护,积极处理三尖瓣返流,并尽可能采用三尖瓣环成形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心脏瓣膜 二尖瓣 再次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70岁患者二尖瓣机械瓣与生物瓣置换术后疗效的对比观察 被引量:10
8
作者 朱思明 姜胜利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68-471,共4页
目的比较分析60~70岁患者行二尖瓣机械瓣置换与生物瓣置换术后瓣膜相关并发症、再次手术率及死亡率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行二尖瓣机械瓣置换的119例60~70岁患者及行二尖瓣生物瓣置换的... 目的比较分析60~70岁患者行二尖瓣机械瓣置换与生物瓣置换术后瓣膜相关并发症、再次手术率及死亡率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行二尖瓣机械瓣置换的119例60~70岁患者及行二尖瓣生物瓣置换的181例同年龄段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两组的手术死亡率、瓣膜相关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再次手术率的差异。结果机械瓣组患者6年生存率优于生物瓣组(P=0.033),但两组瓣膜相关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7)。机械瓣置换术后并发症包括栓塞10例(8.4%)、出血6例(5.0%),生物瓣置换术后并发症包括栓塞9例(5.0%)、瓣膜结构性毁损4例(2.2%)、瓣膜非结构性功能失常2例(1.1%)、瓣膜血栓5例(2.8%)、出血1例(0.6%)、人工瓣心内膜炎2例(1.1%),总体的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8)。生物瓣组8年内再次手术3例(1.7%),机械瓣未发生再次手术,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5)。结论 60~70岁年龄段患者行二尖瓣机械瓣或生物瓣置换术后6年的瓣膜相关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再次手术率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 预后 手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房颤对左房室瓣置换术术后早期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斌 徐志云 +3 位作者 韩林 邹良健 宋智钢 郎希龙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324-1328,共5页
目的明确术前房颤对左房室瓣置换术后早期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行单纯左房室瓣置换术或联合右房室瓣成形术的左房室瓣病变患者资料,共2 001例,筛选出1 411例纳入研究,按照术前是否发生房颤分为两组:(1)窦性... 目的明确术前房颤对左房室瓣置换术后早期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行单纯左房室瓣置换术或联合右房室瓣成形术的左房室瓣病变患者资料,共2 001例,筛选出1 411例纳入研究,按照术前是否发生房颤分为两组:(1)窦性心律(SR)组,639例;(2)房颤(AF)组,772例。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AF、SR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术后早期病死率以及早期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用χ2检验。结果AF组左房室瓣置换术后早期病死率高于SR组(5.1%vs 2.8%,P=0.041),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高于SR组(9.5%vs 4.4%,P<0.001),其中低心排综合征及心室纤颤的发生率在AF组明显增高(4.0%vs 2.0%,P=0.044;2.7%vs 1.1%,P=0.034)。瓣膜相关并发症、全身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及二次手术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房颤并不是预测左房室瓣置换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伴有房颤可增加术后早期病死率,房颤发生是左房室瓣病变加重的重要标志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脏瓣膜 病死率 并发症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瓣病变致巨大左室患者瓣膜替换围术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相关因素及处理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飞 尹邦良 +3 位作者 胡建国 周新民 刘锋 刘立明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17-620,共4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病变致巨大左室患者围术期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主动脉瓣病变伴巨大左心室施行瓣置换手术1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围术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病变致巨大左室患者围术期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主动脉瓣病变伴巨大左心室施行瓣置换手术1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围术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高危因素。结果术前室性早搏或左前分支阻滞、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镁)、心功能(NY-HA分级)Ⅳ级、主动脉阻断时间≥120 m in和手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是围术期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高危因素。结论主动脉瓣病变致巨大左室患者瓣膜置换围术期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危险因素明确。加强围术期综合处理,积极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可望降低围术期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病因学 危险因素 肥大 左心室 心脏瓣膜 手术期医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胸前外侧小切口低温室颤法与标准胸骨正中切口在再次二尖瓣置换术中的短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宗涛 刘俊祥 +1 位作者 王怡轩 郭超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3-227,共5页
目的探究右胸前外侧小切口(right mini-thoracotomy,RMT)低温室颤法(hypothermic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HVF)及标准胸骨正中切口(standard median sternotomy,SMS)在再次二尖瓣置换术(mitral valve re-replacement,re-MVR)中的应用... 目的探究右胸前外侧小切口(right mini-thoracotomy,RMT)低温室颤法(hypothermic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HVF)及标准胸骨正中切口(standard median sternotomy,SMS)在再次二尖瓣置换术(mitral valve re-replacement,re-MVR)中的应用及短期疗效比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纳入从2016年6月至2021年6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行RMT-HVF及SMS下re-MVR的患者,共82例,其中RMT-HVF组30例,SMS组52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病历资料,术中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总输血量,术后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院内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结果等。结果相较于SMS组,RMT-HVF组总输血量更低(P<0.05),术后ICU停留时间(P<0.05)、机械通气时间(P<0.05)、脑血管意外发生率(P<0.05)明显降低,两组患者中期随访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胸前外侧小切口低温室颤法行再次二尖瓣置换术安全可行,可结合胸腔镜辅助,相对于胸骨正中切口能够取得完全相同的手术效果,且部分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术后恢复快,有望成为部分患者再次二尖瓣置换术的常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 正中胸骨切开术 再次手术 右胸微创切口 低温室颤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分析和外科治疗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瑞海 梅举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52-553,共2页
为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和外科治疗经验 ,回顾性分析了 1 997年 1月~ 2 0 0 2年 6月经手术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 6 5例 ,其中男 4 4例 ,女 2 1例 ,年龄 9~ 6 8(平均 34.3)岁。术前血培养 5 5例 ,阳性 2 0例 ,其中葡萄球... 为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和外科治疗经验 ,回顾性分析了 1 997年 1月~ 2 0 0 2年 6月经手术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 6 5例 ,其中男 4 4例 ,女 2 1例 ,年龄 9~ 6 8(平均 34.3)岁。术前血培养 5 5例 ,阳性 2 0例 ,其中葡萄球菌 9例 ,链球菌 8例 ,其他细菌3例。超声心动图显示有心内膜赘生物 6 2例 ,其中二尖瓣 1 9例 ,主动脉瓣 31例 ,肺动脉瓣 5例 ,三尖瓣 5例 ,佛氏窦口 2例。 6 5例中主动脉瓣置换 2 2例 ,二尖瓣置换 1 3例 ,双瓣置换 5例 ,二尖瓣成形 3例 ,同时处理房间隔缺损 2例、室间隔缺损 1 4例、佛氏窦瘤破裂 3例、法洛四联症 1例、动脉导管未闭 2例。术后早期住院死亡 4例 (6 1 % ) ,获随访 5 6例(91 % ) ,随访时间 6~ 6 9(平均 30 4 )个月 ,2例主动脉瓣置换病人分别在术后 1年、3年发生人工瓣膜心内膜炎 ,均死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败血症 ,余 5 4例无感染复发。术后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96 .6 %、90 1 %、90 1 %。提示早期诊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内膜炎 心脏外科手术 心脏瓣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