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总结幼儿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单侧供肾成人肾移植的手术经验,探讨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例5岁8个月幼儿DCD提供了两个供肾,分别为两例成人受者做肾移植手术。总结术中、术后管理经验,随访1年,...目的总结幼儿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单侧供肾成人肾移植的手术经验,探讨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例5岁8个月幼儿DCD提供了两个供肾,分别为两例成人受者做肾移植手术。总结术中、术后管理经验,随访1年,监测移植肾功能、移植肾大小的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供肾大小:右肾长径8.0cm、短径3.0cm、宽径4.0cm,左肾长径8.2cm、短径3.1cm、宽径4.3cm。2例受者均为50kg以下的女性。采用单肾右髂窝移植,手术方式及术后免疫抑制方案与成人供肾移植相同。受者的血清肌酐(Scr)分别于术后10d和30d降至正常水平,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分别于术后15d和50d增加至稳定水平(>50ml/min),移植肾各径长度在2周内达到稳定水平并接近成人肾大小。随访至交稿日,两受体的肾功能、尿量均正常,无发生蛋白尿及并发症。结论 5岁左右的幼儿DCD单侧供肾用于成人肾移植,在选择合适受者的前提下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展开更多
随着国际标准化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 DCD)工作的广泛开展,DCD来源的供肾在临床的应用逐渐增多。DCD供肾移植术后并发症亦呈逐渐增加趋势,如移植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机会性病毒感染、排斥反应等,这就要求临床...随着国际标准化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 DCD)工作的广泛开展,DCD来源的供肾在临床的应用逐渐增多。DCD供肾移植术后并发症亦呈逐渐增加趋势,如移植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机会性病毒感染、排斥反应等,这就要求临床医师评估供肾质量,除了临床评分及肉眼评估外,肾移植术中零点穿刺标本是评估移植肾功能、预测器官分配或远期存活的金标准[1]。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体外持续低温氧合机械灌注对小鼠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供肝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ICR小鼠根据灌注保存方式不同分为新鲜供肝低温保存组(FC组)、DCD供肝低温保存组(DC组)和DCD供肝低温氧合机械灌注...目的研究体外持续低温氧合机械灌注对小鼠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供肝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ICR小鼠根据灌注保存方式不同分为新鲜供肝低温保存组(FC组)、DCD供肝低温保存组(DC组)和DCD供肝低温氧合机械灌注组(DP组),每组6只。低温灌注保存供肝6h后,收集保存过供肝的威斯康星大学保存液(University of Wisconsin solution,UW液),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收集3组小鼠肝组织,切片,行常规苏木素-伊红(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病理改变,用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标记法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法观察3组小鼠肝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保存6h后,DC组与DP组的UW液中的ALT、AST含量均明显高于FC组(均为P<0.01);DP组的ALT和AST含量均明显低于DC组(均为P<0.01)。光学显微镜下,FC组未见明显坏死区域,DC组肝细胞损伤严重,DP组肝组织未见明显损伤及坏死。荧光显微镜下,FC、DP两组肝细胞凋亡程度轻微,DC组肝细胞形态极不规则,肝细胞坏死严重。结论持续低温氧合机械灌注可减轻肝细胞损伤和凋亡,为DCD肝移植的器官保存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展开更多
目的:总结近年来开展的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肾移植的临床经验,探讨终末期肾病患者接受移植的疗效及顶层设计与实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3年9月接受DCD肾移植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目的:总结近年来开展的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肾移植的临床经验,探讨终末期肾病患者接受移植的疗效及顶层设计与实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3年9月接受DCD肾移植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DCD肾移植术。其中17例患者术后第5~7天肾功能恢复正常(73.91%);4例患者术后第8~10天肾功能恢复正常(17.39%);2例患者肾功能延迟恢复(8.69%),其中1例规律血透2周后肾功能恢复正常,另1例(最近1例)血透2月后肌酐维持在190μmmol/L并出院。在DCD肾移植后的随访过程中,随访时间为3个月~2年,1例患者术后第5个月死于重症肺部感染。结论:DCD供肾肾移植效果好,是我国尚无脑死亡法条件下,有效解决肾移植面临肾源短缺的重要途径;良好的顶层设计及组织实施是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肾移植工作开展的有力保障。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西罗莫司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接受同种异体DCD供肾受者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早期应用西罗莫司治疗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目的探讨西罗莫司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接受同种异体DCD供肾受者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早期应用西罗莫司治疗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例DCD供肾肾移植受者,采用他克莫司(FK506)+吗替麦考酚酯(MMF)+泼尼松三联抗排斥免疫方案(FK506每次3mg,每日2次;MMF每次750mg,每日2次;泼尼松每次15mg,每日1次),术后即出现无尿,诊断为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行血液透析治疗,每周3次。术后35d发现尿量减少,移植肾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急性排斥反应,经肾上腺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无效后,血清肌酐(Scr)升高,提示治疗无效,改为西罗莫司+FK506+MMF+泼尼松的四联方案(西罗莫司每次0.5mg,每日1次;FK506每次2mg,每日2次;MMF每次250mg,每日2次;泼尼松每次15mg,每日1次),并减少他克莫司剂量。改用方案后3d患者Scr逐渐下降至正常,至出院后未再出现排斥反应。患者随访至2013年4月移植肾功能稳定,生活质量良好。结论西罗莫司有利于DCD供肾肾移植患者肾功能早期恢复,对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有一定疗效。展开更多
目的 :通过分析本院实施的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肝移植病例,探讨国内DCD肝脏移植方面的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5年5月于本院行原位肝脏移植手术的终末期肝病患者73例,均接受DCD供体,供...目的 :通过分析本院实施的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肝移植病例,探讨国内DCD肝脏移植方面的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5年5月于本院行原位肝脏移植手术的终末期肝病患者73例,均接受DCD供体,供者均为中国Ⅲ类可控性DCD。所有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均采用三联免疫抑制方案(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类固醇激素),复查肝功能及血药浓度,记录术后并发症及存活情况。结果:73例患者均顺利接受DCD供肝移植,术后移植肝原发无功能1例,围手术期死亡2例;术后并发症2例,其中1例为早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1例为精神症状伴意识障碍,经对症治疗后均恢复;余患者预后良好,康复出院。随访2~12个月,未出现相关并发症。结论:通过选择符合中国标准Ⅲ类的捐献者,实施可控的DCD程序,DCD肝移植可以获得满意效果。展开更多
文摘随着国际标准化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 DCD)工作的广泛开展,DCD来源的供肾在临床的应用逐渐增多。DCD供肾移植术后并发症亦呈逐渐增加趋势,如移植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机会性病毒感染、排斥反应等,这就要求临床医师评估供肾质量,除了临床评分及肉眼评估外,肾移植术中零点穿刺标本是评估移植肾功能、预测器官分配或远期存活的金标准[1]。
文摘目的研究体外持续低温氧合机械灌注对小鼠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供肝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ICR小鼠根据灌注保存方式不同分为新鲜供肝低温保存组(FC组)、DCD供肝低温保存组(DC组)和DCD供肝低温氧合机械灌注组(DP组),每组6只。低温灌注保存供肝6h后,收集保存过供肝的威斯康星大学保存液(University of Wisconsin solution,UW液),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收集3组小鼠肝组织,切片,行常规苏木素-伊红(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病理改变,用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标记法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法观察3组小鼠肝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保存6h后,DC组与DP组的UW液中的ALT、AST含量均明显高于FC组(均为P<0.01);DP组的ALT和AST含量均明显低于DC组(均为P<0.01)。光学显微镜下,FC组未见明显坏死区域,DC组肝细胞损伤严重,DP组肝组织未见明显损伤及坏死。荧光显微镜下,FC、DP两组肝细胞凋亡程度轻微,DC组肝细胞形态极不规则,肝细胞坏死严重。结论持续低温氧合机械灌注可减轻肝细胞损伤和凋亡,为DCD肝移植的器官保存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文摘目的:总结近年来开展的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肾移植的临床经验,探讨终末期肾病患者接受移植的疗效及顶层设计与实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3年9月接受DCD肾移植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DCD肾移植术。其中17例患者术后第5~7天肾功能恢复正常(73.91%);4例患者术后第8~10天肾功能恢复正常(17.39%);2例患者肾功能延迟恢复(8.69%),其中1例规律血透2周后肾功能恢复正常,另1例(最近1例)血透2月后肌酐维持在190μmmol/L并出院。在DCD肾移植后的随访过程中,随访时间为3个月~2年,1例患者术后第5个月死于重症肺部感染。结论:DCD供肾肾移植效果好,是我国尚无脑死亡法条件下,有效解决肾移植面临肾源短缺的重要途径;良好的顶层设计及组织实施是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肾移植工作开展的有力保障。
文摘目的探讨西罗莫司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接受同种异体DCD供肾受者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早期应用西罗莫司治疗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例DCD供肾肾移植受者,采用他克莫司(FK506)+吗替麦考酚酯(MMF)+泼尼松三联抗排斥免疫方案(FK506每次3mg,每日2次;MMF每次750mg,每日2次;泼尼松每次15mg,每日1次),术后即出现无尿,诊断为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行血液透析治疗,每周3次。术后35d发现尿量减少,移植肾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急性排斥反应,经肾上腺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无效后,血清肌酐(Scr)升高,提示治疗无效,改为西罗莫司+FK506+MMF+泼尼松的四联方案(西罗莫司每次0.5mg,每日1次;FK506每次2mg,每日2次;MMF每次250mg,每日2次;泼尼松每次15mg,每日1次),并减少他克莫司剂量。改用方案后3d患者Scr逐渐下降至正常,至出院后未再出现排斥反应。患者随访至2013年4月移植肾功能稳定,生活质量良好。结论西罗莫司有利于DCD供肾肾移植患者肾功能早期恢复,对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有一定疗效。
文摘目的 :通过分析本院实施的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肝移植病例,探讨国内DCD肝脏移植方面的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5年5月于本院行原位肝脏移植手术的终末期肝病患者73例,均接受DCD供体,供者均为中国Ⅲ类可控性DCD。所有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均采用三联免疫抑制方案(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类固醇激素),复查肝功能及血药浓度,记录术后并发症及存活情况。结果:73例患者均顺利接受DCD供肝移植,术后移植肝原发无功能1例,围手术期死亡2例;术后并发症2例,其中1例为早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1例为精神症状伴意识障碍,经对症治疗后均恢复;余患者预后良好,康复出院。随访2~12个月,未出现相关并发症。结论:通过选择符合中国标准Ⅲ类的捐献者,实施可控的DCD程序,DCD肝移植可以获得满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