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创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22例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章镜平 郭伟 +1 位作者 徐克平 黄苏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0-161,共2页
目的:采用微创技术开展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方法:对22例先心患者采用右胸途径、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进行心内畸形矫治,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并予以讨论。结果:全组术后无并发症,均痊愈出院。在体外... 目的:采用微创技术开展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方法:对22例先心患者采用右胸途径、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进行心内畸形矫治,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并予以讨论。结果:全组术后无并发症,均痊愈出院。在体外循环时间、胸腔引流量等诸多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掌握、选择好手术适应证,增强预防气栓措施,采用微创技术临床效果满意,并可达到美容的美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微创手术 先天性心脏 心内直视手术 治疗 病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心脏手术中周围体外循环120例总结 被引量:16
2
作者 程云阁 俞世强 +1 位作者 段大为 邵继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2-53,共2页
目的 :总结分析不开胸的体外循环及心肌保护 12 0例。方法 :对 12 0例胸腔镜心脏手术所采用的不开胸体外循环及心肌保护技术进行回顾分析。全组均采用股动、静脉或加上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 ,右侧胸壁打孔胸腔镜下长阻闭钳阻闭升主动... 目的 :总结分析不开胸的体外循环及心肌保护 12 0例。方法 :对 12 0例胸腔镜心脏手术所采用的不开胸体外循环及心肌保护技术进行回顾分析。全组均采用股动、静脉或加上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 ,右侧胸壁打孔胸腔镜下长阻闭钳阻闭升主动脉 ,冷晶体停跳液顺行灌注保护心肌。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中泵压偏高 8例 ,灌注流量不足 3例 ,术后血红蛋白尿 13例 ,肝功能损害 7例 ,术后右下肢轻度肿胀 3例 ,右下肢局部麻木、疼痛 4例 ,右股动脉处可闻及杂音 3例。结论 :周围体外循环及心肌保护安全、可行。并发症以血红蛋白尿 ,肝功能损害 ,股动、静脉损伤为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心脏手术 周围体外循环 心肌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化体外循环装置在微创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黄佳鑫 葛振伟 +4 位作者 钱晓亮 葛畅 姚东风 赵健 程兆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2-127,共6页
目的探究微型化体外循环装置在微创心脏手术(MICS)应用中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7年1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成人右前外侧小切口微创心脏手术29例。其中应用微型化体外循环装置(MECC组)16例,采用常规体外循环方式(C... 目的探究微型化体外循环装置在微创心脏手术(MICS)应用中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7年1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成人右前外侧小切口微创心脏手术29例。其中应用微型化体外循环装置(MECC组)16例,采用常规体外循环方式(CECC组)13例。分别记录两组的预充量、超滤总量、测定两组术前麻醉诱导后(T1)、停跳液灌注后5 min(T2)、超滤开始(T3)、停体外循环机后10 min(T4)、体外循环后2 h时(T5)的血浆胶体渗透压、血红蛋白、血糖、乳酸、碱剩余、动脉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等血气指标,对比两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转流时间、术中库血用量、转中尿量、术后库血用量、术后24 h尿量、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停留时间,比较其他体外循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实施了手术,其中MECC组有9例实现了全程无血心脏手术,无相关并发症。MECC组平均预充量(890±133)mL、转中库血用量(69±30)mL、术后库血用量(66±32)mL、术后24 h引流量(322.2±133.4)mL均较CECC组(1 550±217)mL、(224±96)mL、(176±48)mL、(740.3±198.4)mL少,超滤总量(1 280±79)mL较CECC组(708±85)mL多(P <0.05);MECC组主动脉阻断时间(60.1±13.5)min、体外循环转流时间(90.5±23.5)min、术中尿量(305±101)mL、术后24 h尿量(3 007±1 068)mL、呼吸机辅助时间(8.3±3.1)h、ICU停留时间(2.1±0.2)d与CECC组(63.1±18.1)min、(101.3±18.5)min、(321±98)mL、(2 885±891)mL、(9.5±4.7)h、(2.3±1.3)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ECC组各时间点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CECC组,但仅在停机后10 min时血红蛋白水平(91.3±5.8)g/dL高于CECC组(75.8±4.5)g/dL(P <0.05),乳酸(1.1±0.5)mmol/L、血糖(7.3±4.1)、COP值(20.8±1.6)mmHg与CECC组(1.8±1.3)mmol/L、(6.7±5.2)mmol/L、(22.7±0.7)mmH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时间点两组血红蛋白、乳酸、血糖、COP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微型化体外循环装置的安装预充简单易行,转中运行简便可靠,术后实施改良超滤,能快速滤除机体水分回输全部管路内余血,可有效节约围术期用血,是微创心脏手术的理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化体外循环 微创心脏手术 节约用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直视手术在成人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附52例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平 尤斌 +4 位作者 高峰 徐屹 许李力 刘硕 李光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11期961-965,共5页
目的 初步评价微创直视心脏手术治疗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0年4月~ 2012年12月,单组共完成微创直视先天性心脏病手术52例.建立闭式体外循环,做右胸前外侧切口3 ~~5 cm,经肋间入胸腔,剪开心包,进入心腔完成畸形矫... 目的 初步评价微创直视心脏手术治疗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0年4月~ 2012年12月,单组共完成微创直视先天性心脏病手术52例.建立闭式体外循环,做右胸前外侧切口3 ~~5 cm,经肋间入胸腔,剪开心包,进入心腔完成畸形矫治.实施手术包括房间隔缺损(ASD)修补术29例,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15例,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PECD)矫治术2例,Ebstein畸形矫治术2例,二次二尖瓣置换术(redo-MVR)1例,主动脉窦瘤修补1例,主动脉窦瘤修补联合主动脉瓣置换术(AVR)1例,二尖瓣成形术(MVP)1例.同期手术包括三尖瓣成形术(TVP)5例,射频消融术2例,肺动脉瓣狭窄(PS)球囊扩张术1例,MVR术1例.结果 手术均在闭式体外循环下完成,无转为传统胸正中切口开胸手术.手术时间(3.7±0.8)h.体外循环时间36 ~209 min,(76.9±31.3)min.心脏不停跳下完成手术25例;心脏停跳下完成手术27例,主动脉阻断时间13 ~ 138 min,(57.6±18.2)min,术后自动复跳23例.气管插管时间3~30 h,(10.9±4.0) h;ICU时间9~41 h,(16.7±4.4)h;术后住院时间3~14d,(5.4±4.1)d;切口长度3~5 cm,(4.5±0.6)cm;术后第1天引流量(349.5±294.2)ml;34例(65.4%)未输血.无围术期及出院后死亡,无二次开胸探查止血和切口感染.出院时心功能Ⅰ级45例,Ⅱ级6例,Ⅲ级1例.25例随访时间1 ~ 24月,(7.0±4.5)月,无明显并发症发生,心功能均为Ⅰ级.结论 微创直视手术在成人先心病应用的近期手术效果良好,适用范围相对广泛,具有创伤小、切口美观、无胸骨感染并发症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直视心脏手术 成人先天性心脏 安全性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体外循环和微创心脏手术的麻醉
5
作者 于灵芝 徐建国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701-703,共3页
关键词 微创心脏手术 血管内 体外循环 麻醉 疤痕 开胸 微创技术 胸腔内 组织损伤 心脏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在微创心脏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刘爽爽(综述) 宋亚男 李民(审校)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759-763,共5页
与胸骨正中切开的传统心脏直视手术相比,微创心脏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MICS)可以通过相对较小的切口(最大12.7 cm)进入胸腔进行手术。由于切口小、出血少、创伤应激小、术后疼痛感程度低、恢复快、远期效果良好等优... 与胸骨正中切开的传统心脏直视手术相比,微创心脏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MICS)可以通过相对较小的切口(最大12.7 cm)进入胸腔进行手术。由于切口小、出血少、创伤应激小、术后疼痛感程度低、恢复快、远期效果良好等优点,目前MICS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心脏手术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心脏直视手术 创伤应激 远期效果 切口 MICS 应用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心脏外科围手术期的护理配合
7
作者 王静 聂秀津 熊巨光 《解放军护理杂志》 1998年第2期37-38,共2页
微创心脏手术是近年新发展起来的项新技术。因为它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对患者生理干扰小、恢复快、痛苦小,并能获得与传统手术方法相同的效果等独特优点。1年来,我院采用该项新技术分别进行了心脏房、室间隔缺损修补、二尖瓣置换、... 微创心脏手术是近年新发展起来的项新技术。因为它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对患者生理干扰小、恢复快、痛苦小,并能获得与传统手术方法相同的效果等独特优点。1年来,我院采用该项新技术分别进行了心脏房、室间隔缺损修补、二尖瓣置换、主动脉瓣置换、左房粘液瘤摘除等手术28例,均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心脏手术 手术 护理 室间隔缺损修补 二尖瓣置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冷冻消融在微创二尖瓣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李小冰 刘立明 +3 位作者 宋珑 罗成 杨本利 刘育宏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95-299,共5页
目的:总结35例胸腔镜辅助下微小切口二尖瓣手术同期行冷冻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经验,探讨该术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外科2013年8月至2015年7月完成的胸腔镜辅助下右胸微小切口二尖瓣手术同期行冷... 目的:总结35例胸腔镜辅助下微小切口二尖瓣手术同期行冷冻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经验,探讨该术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外科2013年8月至2015年7月完成的胸腔镜辅助下右胸微小切口二尖瓣手术同期行冷冻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经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经由右胸微小切口(4~6 cm)进胸,Chitwood法阻断主动脉,平行右房间沟切开左心房,冷冻消融按改良Maze IV消融线路治疗心房颤动,缝闭左心耳,改良右房冷冻消融线路,同期通过该小切口完成二尖瓣和/或三尖瓣手术。记录体外循环时间、阻断主动脉时间、平均住院日,术后连续3 d监测心律、术后第7天12导联心电图及术后第3,6,12,18个月门诊追踪复查12导联心电图,观察心律情况。结果:全组无死亡,1例再次开胸止血。手术时间(197.4±27.2)min,体外循环时间(103.6±20.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5.3±15.7)min,术后ICU住院时间(1.2±0.4)d,术后住院时间为(7.6±1.5)d,住院日(9.2±1.6)d。术后即刻窦性心律转复率为97.1%。出院时窦性心律为94.3%。随访无新发死亡病例,术后第3,6,12,18个月的窦性心律分别为94.3%,93.5%,90.5%,93.3%。结论:胸腔镜辅助下微小切口二尖瓣手术合并心房颤动冷冻消融安全可靠、创伤小、心房颤动治疗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心脏手术 心房颤动 二尖瓣置换 冷冻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腋下小切口在心脏瓣膜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王东进 曹彬 +4 位作者 贾朝相 陈保俊 魏静义 张青海 王文公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06-609,共4页
 腋下小切口心脏瓣膜手术属高难度微创心脏手术,我院自2001年11月-2002年5月,完成此类手术50例.手术切口自右腋下第3肋(间)至第5肋(间),长约7~9cm,经肋间进胸,建立体外循环.经右侧房间沟切口进入左心房,视瓣膜病变情况,选用二尖瓣置...  腋下小切口心脏瓣膜手术属高难度微创心脏手术,我院自2001年11月-2002年5月,完成此类手术50例.手术切口自右腋下第3肋(间)至第5肋(间),长约7~9cm,经肋间进胸,建立体外循环.经右侧房间沟切口进入左心房,视瓣膜病变情况,选用二尖瓣置换术或二尖瓣成型术(多数在心脏跳动下完成).可经第4肋间进胸,经右心房房间隔切口置换二尖瓣,同时行三尖瓣DeVega环缩.行常规主动脉根部切口法行主动脉瓣替换.50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主动脉阻断时间28~126min,平均(68.8±12.7)min,体外循环57~180min,平均(89.3±18.7)min.术后胸腔引流50~680mL,平均(230.5±107.3)mL,手术用血量0~600mL,平均(146.5±173.0)mL,38例病人未输库血.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住院时间7~15d,平均(9.8±1.4)d,全组无死亡,无神经系统症状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说明该手术技术安全、可靠,适用于绝大多数诊断明确的各类心脏瓣膜病变病人的外科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腋下小切口 心脏瓣膜手术 微创心脏手术 体外循环 二尖瓣置换术 二尖瓣成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胸骨正中小切口行心脏直视手术探讨
10
作者 郦志军 何正富 +2 位作者 叶伟文 徐勇 陈周苗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4期176-177,共2页
目的 :探讨采用经胸骨正中小切口 ,治疗心脏疾病。方法 :对 2 6例患者取胸骨正中小切口 ,从胸骨角下缘 2 cm至剑突水平作 7.5~ 1 0 cm长切口 ,经第二肋间横断胸骨 ,然后纵劈下端胸骨 ,显露心脏。体外循环下经右房切口行房缺补片 6例 ,... 目的 :探讨采用经胸骨正中小切口 ,治疗心脏疾病。方法 :对 2 6例患者取胸骨正中小切口 ,从胸骨角下缘 2 cm至剑突水平作 7.5~ 1 0 cm长切口 ,经第二肋间横断胸骨 ,然后纵劈下端胸骨 ,显露心脏。体外循环下经右房切口行房缺补片 6例 ,部分性房室管畸形矫正 1例 ,三尖瓣心包补片成形 1例 ,室缺修补 1 2例 ,室缺修补 +二尖瓣成形 1例。经右室流出道切口行室缺补片 5例。结果 :手术经过顺利 ,痊愈出院。术后随访 2 4例 ,3例患者轻度切口疤痕增生 ,无局部胸骨隆起和心脏残余分流。结论 :该切口保留了胸骨角水平以上胸廓的完整性 ,切口位置较低 ,切口短 ,有一定的美观功效 ,适宜于 5岁以上的患者行房、室缺修补术 ,二尖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心脏手术 胸骨正中小切口 先天性心脏缺损 房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胸腔镜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李俊红 木拉提 +4 位作者 阿布都乃比 徐学增 张明明 艾克拜尔 艾力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05-508,共4页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手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50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资料,其中全胸腔镜组21例,传统开胸组29例,比较2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胸腔引流量、使用血...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手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50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资料,其中全胸腔镜组21例,传统开胸组29例,比较2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胸腔引流量、使用血制品的例数、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全胸腔镜组体外循环时间[(65.1±15.0)min vs.(49.0±10.7)min,t=4.435,P=0.000]和主动脉阻断时间[(47.3±12.2)min vs.(39.6±11.2)min,t=2.311,P=0.025]明显长于传统开胸组,胸腔引流量[(96.4±41.1)ml vs.(260.9±128.3)ml,t=-5.655,P=0.000]、术后使用血制品的例数[14.3%(3/21)vs.62.1%(18/29),χ~2=11.416,P=0.000]、住院时间[(5.3±1.1)d vs.(8.2±1.6)d,t=-7.161,P=0.000]明显少于/短于传统开胸组,2组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及ICU停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开胸手术比较,胸腔镜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安全可靠,创伤小,恢复快,节约用血,可作为优先选择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胸腔镜手术 室间隔缺损 微创心脏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技术在经皮上腔静脉置管建立体外循环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金琳 柳波 +4 位作者 徐丽颖 王慧琳 胡艳 俞颖 郭克芳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5-138,共4页
经皮上腔静脉置管在微创心脏手术体外循环静脉引流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对超声引导下经皮上腔静脉置管建立体外循环337例进行分析,并总结穿刺置管经验,认为超声技术有助于提高经皮上腔静脉置管的成功率及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 微创心脏手术 经皮上腔静脉置管 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胸房间隔缺损封闭术的麻醉处理
13
作者 王立中 鲍红光 +1 位作者 韩流 史宏伟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23-223,共1页
关键词 经胸房间融缺损封闭术 麻醉处理 食管超声 微创心脏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与全腔镜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道斌 吴延虎 +5 位作者 朱锦富 刘翔 周景昕 唐义虎 韩旭 戴亚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40-1143,共4页
目的:对比采用机器人手术系统(da Vinci Si)辅助和完全胸腔镜下,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进行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s,ASD)修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开展的38例ASD手术,其中25例接受机器人不停跳AS... 目的:对比采用机器人手术系统(da Vinci Si)辅助和完全胸腔镜下,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进行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s,ASD)修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开展的38例ASD手术,其中25例接受机器人不停跳ASD修补术(机器人组),13例全腔镜右胸3孔不停跳ASD修补术(全腔镜组)临床效果。结果:术毕食道超声评估两组患者心内畸形均成功矫治,无术式转化,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机器人组在手术时间、体外循环转流时间上较全腔镜组明显延长(P<0.05),但在术后机械通气、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术后引流量上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全部患者原扩张的右心房、右心室及左心房均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两组患者间右心改善效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与手术方式无关。出院后随访复查1~6个月,无伤口愈合不良、残余分流等并发症;心功能均为Ⅰ级。结论:机器人和全腔镜不停跳ASD修补术安全可靠,可重复性高,疗效满意,微创效果佳;机器人辅助下能完成更为复杂的心脏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心脏不停跳 微创心脏手术 房间隔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