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脏导管术后肾周血肿一例 被引量:5
1
作者 赵京林 许海燕 +7 位作者 胡奉环 赵冬云 唐熠达 崔锦钢 牟牧 乔树宾 陈纪林 杨跃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9-149,共1页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69岁,因发作性胸痛于2008年5月7日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2年,血压最高190/120mmHg(1mmHg=0.133kPa),平素血压控制尚可。入院时查体:血压115/70mmHg,心率70次/分,心肺未见异常。入院血常规白细胞5.44...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69岁,因发作性胸痛于2008年5月7日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2年,血压最高190/120mmHg(1mmHg=0.133kPa),平素血压控制尚可。入院时查体:血压115/70mmHg,心率70次/分,心肺未见异常。入院血常规白细胞5.44×10^9,血红蛋白110g/L,血小板256×10^9,血沉15mm/h,凝血功能,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心脏X线胸片均未见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导管 肾周血肿 高血压病史 术后 发作性胸痛 超声心动图 临床资料 血压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导管检查资料自动分析仪的硬件研制 被引量:1
2
作者 朱钟霖 李哲英 +2 位作者 陈同占 胡旭东 马临安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1-15,共5页
对心脏导管检查的资料进行分析和处理,是心脏病,尤其是先心病的重要诊断依据之一.本文报道最新研制成的一种适合于对心脏导管检查资料进行分析处理的专用仪器,这种仪器是利用智能元件,并配上专门编制的软件组合而成的。使用本仪器不需... 对心脏导管检查的资料进行分析和处理,是心脏病,尤其是先心病的重要诊断依据之一.本文报道最新研制成的一种适合于对心脏导管检查资料进行分析处理的专用仪器,这种仪器是利用智能元件,并配上专门编制的软件组合而成的。使用本仪器不需要人工干预,只要输入病例心脏导管的几十个数据,待仪器运行几分钟就能作出正确的分析结果,并打印出表格形式的病案报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导管 自动自动仪 硬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复合畸形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3
作者 宋治远 舒茂琴 +5 位作者 胡厚源 仝识非 冉擘力 刘建平 李永华 何国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5期1624-1626,共3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复合畸形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19例(男性9例,女性10例,年龄4—37岁)心脏复合畸形患者,包括: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复合畸形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19例(男性9例,女性10例,年龄4—37岁)心脏复合畸形患者,包括: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7例,VSD合并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5例,ASD合并PDA4例,ASD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ulmonary stenosis,PS)2例,先天性主动脉缩窄合并PDA1例。按照“先难后易,先复杂后简单”的原则进行介入治疗操作,先行Ps球囊扩张术,再行VSD封堵术,后行PDA封堵术及ASD封堵术。分别于术后第4天、1、2、6个月及1年复查心电图及心脏超声等。结果19例患者经导管介入治疗均获成功,其中16例分别植入2个封堵器,2例ASD合并Ps患者成功地进行了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后及ASD封堵术,1例先天性主动脉缩窄合并PDA患者经球囊扩张及带膜支架植入治疗获得成功。平均随访(15.5±9.4)个月(1个月至3年),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先天性心脏复合畸形,只要严格掌握介入治疗适应证,遵循适当的手术方略,选择正确的操作顺序和方法,可以通过介入治疗手段一次性根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畸形 先天性 心脏导管插入术 封堵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监测经导管心脏间隔缺损关闭术
4
作者 施红 徐爱芬 +3 位作者 李黎 余秀华 平海琳 任森根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86-87,共2页
应用超声心动图监测,经导管关闭先天性心脏间隔缺损9例。术中监测的主要内容有:①确定关闭器在心内的位置;②显示残余分流和瓣膜返流;③观察房间隔缺损球囊探测的过程。结果表明:超声心动图在显示心内结构、关闭器位置、残余分流... 应用超声心动图监测,经导管关闭先天性心脏间隔缺损9例。术中监测的主要内容有:①确定关闭器在心内的位置;②显示残余分流和瓣膜返流;③观察房间隔缺损球囊探测的过程。结果表明:超声心动图在显示心内结构、关闭器位置、残余分流和瓣膜返流等方面有其独特性,同时可结合声学造影或术中需要进行多方面的监测,并用于术前诊断和术后随访。提出超声心动图是经导管心脏间隔缺损关闭必不可少的一项监测手段,尤其对房间隔缺损的关闭术,可望不久的将来能在超声室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导管插入术 心间隔缺损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钮扣装置经导管闭合先天性左向右分流心脏病
5
作者 张伟华 任森根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453-454,共2页
用钮扣装置经导管闭合先天性左向右分流心脏病310013杭州解放军第117医院张伟华任森根关键词心脏缺损,先天性;心脏导管插入术;治疗学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541.11995年6月~1996年8月,我科成功地采用Sid... 用钮扣装置经导管闭合先天性左向右分流心脏病310013杭州解放军第117医院张伟华任森根关键词心脏缺损,先天性;心脏导管插入术;治疗学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541.11995年6月~1996年8月,我科成功地采用Sideris钮扣装置,经静脉径路关闭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缺损 心脏导管插入术 钮扣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腹腔镜联合心脏介入导管治疗输卵管近端阻塞性不孕手术配合 被引量:16
6
作者 刘琳琳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5-166,共2页
我院2010年5月至2014年4月期间开展宫腔镜引导下心脏导管介入术治疗输卵管近端阻塞患者共140例,获得了满意的疗效。总结分析其手术护理配合经验,认为良好高效的手术配合能够有效地缩短手术时间和患者麻醉后的苏醒时间,确保手术的顺利进... 我院2010年5月至2014年4月期间开展宫腔镜引导下心脏导管介入术治疗输卵管近端阻塞患者共140例,获得了满意的疗效。总结分析其手术护理配合经验,认为良好高效的手术配合能够有效地缩短手术时间和患者麻醉后的苏醒时间,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腹腔镜 心脏介入导管 输卵管阻塞 手术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Amplatzer导管封堵器介入闭合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15
7
作者 任森根 康康 +6 位作者 吴丹宁 施红 吴锦章 杨梅 韩飞舟 周菲 朱志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6期407-409,共3页
目的 研究Amplatzer导管封堵器 (ADO)介入闭合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确定其适应证和并发症。方法  2 0 0 1年 5月至 2 0 0 2年 1 2月 ,经导管闭合先天性膜周部VSD 4 1例 ,VSD直径 4~ 1 2 .8(平均 6... 目的 研究Amplatzer导管封堵器 (ADO)介入闭合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确定其适应证和并发症。方法  2 0 0 1年 5月至 2 0 0 2年 1 2月 ,经导管闭合先天性膜周部VSD 4 1例 ,VSD直径 4~ 1 2 .8(平均 6 .0 )mm ,其上缘距离主动脉右冠瓣 4 .5~ 1 2 (平均 6 .6 )mm。心导管资料示QP/QS 1 .4~ 2 .6 (平均 1 .7) ,肺动脉收缩压 1 9~ 34(平均 2 5 )mmHg。 4 1例膜周部VSD中 ,1 8例伴有膜部膨出瘤。结果  4 1例VSD均顺利闭合成功 ,选用的ADO尺寸为 6 / 4~ 1 6 /1 4mm。术后心脏杂音立即消失 ,选择性左心室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均无明显残余分流。胸片示肺血管影较术前减少。心电图有 1 2例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1例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均在 1~ 2周内自行消失。随访 2~ 2 1个月 ,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一步改善 ,未见ADO移位、主动脉瓣或三尖瓣返流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用ADO介入闭合先天性膜周部VSD是完全可行的 ,而且具有操作简便、安全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latzer导管封堵器 介入治疗 闭合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适应证 并发症 心脏导管插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介入治疗瓦氏窦瘤破裂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 被引量:9
8
作者 宋治远 李永华 +5 位作者 钟理 封新 张倩 柴虹 涂爱华 文玲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43-344,共2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瓦氏窦瘤破裂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用导管法对1例瓦氏窦瘤(右冠窦)破入右心房患者进行封堵治疗。术后定期随访,复查心脏超声及心电图等,对封堵术前后心脏杂音、各心腔压力、心腔大小变化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研...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瓦氏窦瘤破裂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用导管法对1例瓦氏窦瘤(右冠窦)破入右心房患者进行封堵治疗。术后定期随访,复查心脏超声及心电图等,对封堵术前后心脏杂音、各心腔压力、心腔大小变化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用12/14mm的国产PDA封堵器成功封堵。术后即刻心脏杂音消失,右心房、右心室及肺动脉压力分别由术前的21/10、52/2、50/14mmHg下降为14/5、34/0、33/15mmHg,左心室内径术前为57mm,术后第3天复查为49mm;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瓦氏窦瘤破裂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新技术,对适合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可以取代外科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氏窦瘤破裂 心脏导管插入术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后并发迟发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1
9
作者 赵武 李奋 +5 位作者 周爱卿 高伟 余志庆 孙锟 黄美蓉 张玉奇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21-625,共5页
目的提高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经导管封堵术后,并发迟发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的认识。方法回顾2例PmVSD经导管封堵术后合并迟发性CAVB的术中和术后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例1患儿术中、术后无明确的危险因素,术后6个月... 目的提高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经导管封堵术后,并发迟发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的认识。方法回顾2例PmVSD经导管封堵术后合并迟发性CAVB的术中和术后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例1患儿术中、术后无明确的危险因素,术后6个月出现持续性CAVB伴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随访5年至今无症状。例2患儿术中出现一过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术后5 d出现CAVB伴CLBBB,经激素等成功逆转后多次随访,ECG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或CLBBB;术后9个月出现一过性晕厥,ECG证实间歇性CAVB伴CLBBB;目前已随访15个月,偶有晕厥发作。2例患儿家长均拒绝植入永久起搏器。结论 PmVSD经导管封堵术后并发迟发性CAVB难以预测,不论有无症状都必须长期随访。充分认识迟发性CAVB的自然史、发生率、发生机制、危险因素和防治对于尽可能减少此致命性并发症的发生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迟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制双盘状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闭合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7
10
作者 赵仙先 秦永文 +4 位作者 王尔松 郑兴 张振远 徐荣良 毛红娟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124-1126,共3页
目的:探索应用自制双盘状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闭合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18例先天性心脏病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男10例,女8例,年龄1~12(7.6±3.2)岁,体质量12~65(28.6±14.8)kg。经临床体检... 目的:探索应用自制双盘状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闭合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18例先天性心脏病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男10例,女8例,年龄1~12(7.6±3.2)岁,体质量12~65(28.6±14.8)kg。经临床体检、心脏超声和左心室造影确诊。用7F输送鞘管经股静脉送入自制双盘状封堵器,封堵后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连续心电监护5 d。结果:17例患儿左心室造影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3~7(3.9±1.2)mm,所用封堵器直径为4~10(6.1±1.6)mm,封堵均获成功,10 min后左心室造影、心脏超声检查均显示无残余分流,封堵器不影响主动脉瓣关闭。1例患儿因封堵器到位后心脏超声及主动脉根部造影显示主动脉瓣中度反流而放弃封堵。17例患儿随访1~10个月,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应用自制双盘状室间隔封堵器经导管闭合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可行、安全、有效的方法,近期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双盘状室间隔缺损封堵器 心脏导管插入术 治疗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间隔缺损经导管闭合术中超声心动图的监测价值 被引量:14
11
作者 张琦 赵宝珍 +1 位作者 翁三川 孙秀英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1年第2期155-156,共2页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 (ASD)经导管闭合术中的监测作用。方法 经导管ASD闭合术患者 2 0例 ,术前、术中、术后进行经胸或 /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2 0例患者ASD均为单发继发孔型 ,超声测量房缺直径为 2 2 .3±...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 (ASD)经导管闭合术中的监测作用。方法 经导管ASD闭合术患者 2 0例 ,术前、术中、术后进行经胸或 /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2 0例患者ASD均为单发继发孔型 ,超声测量房缺直径为 2 2 .3± 8.1mm ,术中伸展直径为 2 5 .2± 8.1mm ,选择Amplatzer封堵器型号 10~ 36mm。术后即刻观察 :房缺完全闭合无残余分流者 12例 ,少许残余分流者 8例 ;5例 6个月后残余分流消失 ,2例 10个月后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插入术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的研制及经导管植入动物实验 被引量:6
12
作者 周永新 邵杰 +3 位作者 孙林 李刚 梅运清 王永武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0-123,共4页
目的:研制可经导管植入的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探索经导管植入该瓣膜支架的可行性。方法:采用0.2mm镍钛记忆合金丝编织内径为15~19mm的网状支架。取牛心包,经固定处理后,按仿形类比设计的方法修剪成瓣叶,并缝合在支架的远端,制成带瓣膜... 目的:研制可经导管植入的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探索经导管植入该瓣膜支架的可行性。方法:采用0.2mm镍钛记忆合金丝编织内径为15~19mm的网状支架。取牛心包,经固定处理后,按仿形类比设计的方法修剪成瓣叶,并缝合在支架的远端,制成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所有瓣膜支架行体外冲水实验、释放实验、体外管道内释放及静态实验。小香猪7只,采用经导管逆行的方法行升主动脉内置入瓣膜支架的动物实验。结果:研制的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经体外试验证明瓣膜关闭良好,反向均为中心水流,并明确该瓣膜支架能经导管顺利释放,释放后能迅速完全扩张,在管道内固定牢靠。采用12F~16F的输送导管,6只实验动物经髂总动脉植入,所有瓣膜支架均能顺利跨过主动脉弓达升主动脉,并顺利释放,除1例瓣膜支架释放后未完全扩张、移位外,其余均迅速完全扩张、固定良好。24h后处死动物解剖,见支架固定,支架内未见血栓。结论:该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启闭功能、自膨功能良好,压缩后的体积符合经导管植入的要求,可采用逆行的方法经髂总动脉植入于升主动脉内,释放后能迅速扩张,固定牢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 支架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心脏导管插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介入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周滔 周胜华 +5 位作者 沈向前 祁述善 刘启明 方臻飞 胡信群 李旭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6-159,共4页
目的:探讨心脏介入术后发生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原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措施。方法:对行心脏介入手术后发生外周血管并发症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31例患者中122例(2.7%)发生外周血管并发症,其中局部血肿86例(1.90%)、假性... 目的:探讨心脏介入术后发生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原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措施。方法:对行心脏介入手术后发生外周血管并发症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31例患者中122例(2.7%)发生外周血管并发症,其中局部血肿86例(1.90%)、假性动脉瘤15例(0.33%)、动静脉瘘8例(0.18%)、静脉血栓5例(0.11%)、严重出血5例(0.11%)、动脉血栓2例(0.04%)、股神经功能障碍1例(0.02%),除其中1例需外科处理外,其余均经内科保守治疗成功。结论:高血压、糖尿病、抗凝治疗是心脏介入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主要影响因素,如果内科发现及时,处理得当,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导管插入术 外周血管疾病 动静脉瘘 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0岁以上患者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与外科手术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诚 赵世华 +10 位作者 蒋世良 黄连军 徐仲英 凌坚 郑宏 张戈军 吕滨 张岩 金敬琳 闫朝武 戴汝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2期79-83,共5页
目的比较40岁以上房间隔缺损(ASD)经导管封堵和外科手术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既适宜行封堵术也可行外科手术治疗的233例继发孔型ASD患者按意愿分为介入治疗组(以下简称介入组,共137例)和外科手术组(... 目的比较40岁以上房间隔缺损(ASD)经导管封堵和外科手术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既适宜行封堵术也可行外科手术治疗的233例继发孔型ASD患者按意愿分为介入治疗组(以下简称介入组,共137例)和外科手术组(以下简称外科组,共96例)。比较两组技术成功率、并发症、残余分流率、住院天数、输血量和医疗费用等指标。结果两组在年龄[(49±8)岁和(48±7)岁,P=0.135]、性别构成比和术前心功能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外科组较介入组缺损直径大,分别为(24.9±6.8)mm和(18.9±5.4)mm(P<0.001)。两组技术成功率(97.1%和100%,P=0.151)和残余分流率(0.7%和0%,P=0.583)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均无死亡,但外科组并发症发生率(30.2%和16.1%, P=0.015)和输血量[(273.1±491.5)ml和0ml,P<0.001]高于介入组,住院时间[(12.0±4.0)d和(4.6±3.3)d,P<0.001]和操作时间[(212±36.5)min和(60.0±17.7)min,P<0.001]均长于介入组,而住院费用显著低于介入组,分别为(29839.6±7533.1)元和(39570.0±5929.5)元(P<0.001)。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安全有效。对于40岁以上ASD患者,只要适应证选择合理,介入治疗因其微创性而更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插入术 修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经导管封堵治疗的可行性及疗效 被引量:5
15
作者 赵仙先 秦永文 +4 位作者 胡建强 吴弘 丁继军 郑兴 曹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302-304,共3页
目的 探讨经导管封堵治疗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19例年龄≥ 6 0岁的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 ,术前经胸超声测量房间隔缺损直径为 10~ 34(2 4 .4± 8.2 )mm ,其中 3例患者为双孔型房间隔缺损。 11例患者合并心房... 目的 探讨经导管封堵治疗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19例年龄≥ 6 0岁的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 ,术前经胸超声测量房间隔缺损直径为 10~ 34(2 4 .4± 8.2 )mm ,其中 3例患者为双孔型房间隔缺损。 11例患者合并心房颤动或阵发性心房颤动。X线胸片示心胸比例均 >0 .5 (0 .5 2~ 0 .70 )。术前心功能 (NYHA分级 )Ⅱ级8例 ,Ⅲ级 9例 ,Ⅳ级 2例。所有患者均在局麻下 ,应用X线透视和经胸心脏超声引导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结果术中测肺动脉平均压力 2 1~ 4 7mmHg(1mmHg=0 .133kPa) ,其中肺动脉平均压力 >2 5mmHg者 16例。所有患者均用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或国产双盘状封堵器一次封堵治疗成功。所用封堵器直径为 14~ 38mm。 3例双孔型缺损 ,2例用 2 8mm和 32mm封堵器一并封堵 ,另 1例用直径 14mm和直径 2 6mm的封堵器封堵成功。所有患者于术后 5~ 7d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 ,无残余分流。术后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 ,随访 1~ 30个月 ,无封堵器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经导管封堵治疗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插入术 超声检查 随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老年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后左、右心功能变化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诚 赵世华 +10 位作者 蒋世良 黄连军 徐仲英 凌坚 郑宏 张戈军 吕滨 张岩 金敬琳 闫朝武 戴汝平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72-375,共4页
目的:探讨中老年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经导管封堵术后左、右心功能变化。方法:观察269例接受封堵治疗的40岁以上ASD患者术前和术后X线胸片、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心电图变化。另选择同期30例健康查体的相同年龄和性别构成比对象作... 目的:探讨中老年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经导管封堵术后左、右心功能变化。方法:观察269例接受封堵治疗的40岁以上ASD患者术前和术后X线胸片、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心电图变化。另选择同期30例健康查体的相同年龄和性别构成比对象作为超声指标的正常对照。结果:全组缺损TTE最大径平均17.7±5.3(5~30)mm,选用封堵器直径平均27.5±6.0(13~40)mm。心功能术后1天较术前、术后1个月较术后1天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心胸比率术后1天较术前、术后6个月较术后1个月缩小,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心电图:右心房高负荷率、RV1+SV5、QRS间期、右束支传导阻滞比率术后1天较术前、术后1个月较术后1天,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超声心动图:右心室前后径,术后1天较术前、术后1个月较术后1天、术后6个月较术后1个月缩小,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0.001);主肺动脉内径术后1天较术前缩小,但术后6个月仍高于正常对照,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三尖瓣反流程度分级术后1天较术前、术后1个月较术后1天,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左心房前后径术前、术后无显著性变化。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术后1天较术前、术后1个月较术后1天、术后6个月较术后1个月增加,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后1天较术前增加,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封堵治疗能够有效降低中老年ASD右心内径和肺动脉收缩压,增加左心室内径,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和心室电传导。近中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插入术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高压患者行右心导管检查及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的安全性 被引量:10
17
作者 刘永太 田庄 +4 位作者 郭潇潇 李梦涛 曾小峰 朱文玲 方全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2年第4期252-255,共4页
目的探讨肺高压患者行右心导管检查和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的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入选2007年1月至2010年9月间经右心导管检查证实为肺高压的患者,并根据临床情况进行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记录操作并发症和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的不良反应。结... 目的探讨肺高压患者行右心导管检查和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的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入选2007年1月至2010年9月间经右心导管检查证实为肺高压的患者,并根据临床情况进行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记录操作并发症和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的不良反应。结果 152例患者入选,其中女性122例,男性30例,平均年龄(41.7±13.2)岁。右心导管操作的平均时间为21 min。102例患者进行了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共18例(12%)患者出现了并发症或不良反应,8例(5%)并发症包括穿刺至颈动脉(1例)、局部血肿(2例)、快速性心律失常(4例)和迷走反射(1例),10例(7%)不良反应包括窦性心动过速(5例)、急性肺水肿(2例)和严重低血压(3例)。无气胸、血胸、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并发症和药物不良反应能够自行好转或经治疗后好转,无后遗症。结论在肺高压患者中由有经验的医师进行右心导管检查及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导管插入术 肺高压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4
18
作者 章毅英 朱卫华 +4 位作者 夏呈森 龚方戚 解春红 黄先枚 康曼丽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6年第3期327-330,共4页
目的:研究小儿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1994年3月至2003年12月适合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5例,肺动脉瓣狭窄(PS)伴房间隔缺损(ASD)或动脉导管未闭(PDA)者,先行PS瓣膜成形术,... 目的:研究小儿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1994年3月至2003年12月适合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5例,肺动脉瓣狭窄(PS)伴房间隔缺损(ASD)或动脉导管未闭(PDA)者,先行PS瓣膜成形术,再堵塞ASD或PDA;主动脉缩窄(COA)伴PDA者,先行COA血管成形术,4~15个月后再行PDA堵塞术;主动脉瓣狭窄(AS)伴PDA者,先行瓣膜成形术,再行PDA堵塞;室间隔缺损(VSD)伴PDA采用弹簧圈封堵。结果:15例患者经导管介入治疗均获成功。除2例PDA术后即刻有少量紊流,余均无残漏。随访(3.57±2.61)年,跨瓣(或跨缩窄段)压差经超声心动图或导管测压除AS外均正常。围术期机械性溶血、弹簧圈脱落和动脉栓塞各1例。结论: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只要恰当掌握指征,操作规范,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对合并AS者,适应证的掌握及球囊大小的选择需进一步摸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外科学 随访研究 心脏导管插入术/仪器和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在经导管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周蕾 陆凤翔 +6 位作者 许迪 孔祥清 雍永宏 陈莉 杨荣 盛燕辉 曹克将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6-38,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经导管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行经导管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患者56例,经胸超声心动图用于封堵术前患者的筛选,术中封堵器放置的引导和监测以及术后心脏结构、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的...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经导管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行经导管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患者56例,经胸超声心动图用于封堵术前患者的筛选,术中封堵器放置的引导和监测以及术后心脏结构、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的随访。结果:①54例患者成功地进行了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前超声检查显示VSD最大直径为9.7mm,最小为2.6mm,平均4.89±0.92mm,术中X线左心室造影显示分别为10.8mm、2.0mm,平均5.22±0.91mm,超声测值与造影测值间无明显差异;VSD残端距主动脉瓣距离:超声测值小于X线测值(3.13±1.32mmvs5.84±1.71mm),两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②封堵术后即刻超声检查可见5例存在残余分流,其中2例1周后残余分流消失,2例1个月后残余分流消失,另1例6个月后虽仍有少量残余分流,但分流速度小于200cm/s,且未见溶血等并发症;术后1周内复查示左室内径明显缩小及左室流出道血流速度增快(P<0.05)。结论:超声检查有利于术前选择合适的VSD封堵术患者,术中引导封堵器的放置,术后检测有无残余分流,对了解心脏结构、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室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插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老年心房间隔缺损患者经导管封堵术后心功能变化 被引量:9
20
作者 潘静薇 秦永文 赵仙先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90-92,共3页
目的 探讨 40岁以上心房间隔缺损患者用导管封堵术治疗后的心功能变化。方法 采用封堵术治疗 2 1例40岁以上心房间隔缺损患者 ,并于术后 6个月进行随访 ,观察心脏彩超和心电图所得结果与术前比较。结果 心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 6个月 ... 目的 探讨 40岁以上心房间隔缺损患者用导管封堵术治疗后的心功能变化。方法 采用封堵术治疗 2 1例40岁以上心房间隔缺损患者 ,并于术后 6个月进行随访 ,观察心脏彩超和心电图所得结果与术前比较。结果 心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 6个月 ,心脏彩色多谱勒超声提示心脏收缩末期右房最大容积和右室舒张末期容积显著降低 ;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缩短率显著提高 ;心电图提示PR间期和QRS宽度明显缩短。结论 40岁以上心房间隔缺损患者行心房间隔封堵术能够降低右心室的容量负荷 ,提高左心室的收缩功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插入术 导管封堵术 超声心动描记术 ASD 心功能 中老年 心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