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快速诊断试纸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梁晓芳 崔建国 +3 位作者 李春坚 杨志健 马文珠 曹克将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133-1137,1163,共6页
目的:探讨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方面的价值。方法:连续检测发病6h内入院的胸痛患者104例,所有病例均于入院即刻采用H-FABP快速诊断试纸进行定性检测,同时测定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 目的:探讨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方面的价值。方法:连续检测发病6h内入院的胸痛患者104例,所有病例均于入院即刻采用H-FABP快速诊断试纸进行定性检测,同时测定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水平,比较上述4种心肌损伤标志物在诊断AMI方面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入选患者中最终确诊AMI者51例,非心肌梗死者53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17例,稳定型心绞痛(SAP)16例,非心源性胸痛者(NCCP)20例。参照标准诊断,H-FABP、MYO、CK-MB和cTnT检出AMI的敏感性分别为86.27%,68.63%,47.06%和47.06%,H-FABP显著高于后3者(P均<0.05);检测特异性分别为84.90%,84.90%,96.23%和98.11%,H-FABP的特异性较cTnT差(P<0.05),而与MYO、CK-MB无显著差异。对于胸痛发生3h内的患者,H-FABP、MYO、CK-MB和cTnT诊断AMI的敏感性依次为79.17%,58.33%,37.50%和33.33%;对于胸痛发生3~6h的患者,相应的检出敏感性分别为92.59%,77.78%,55.56%和59.26%;在上述2种时间段HFABP的敏感性均显著高于CK-MB和cTnT(P均<0.05)。在胸痛6h内,H-FABP联合cTnT检出AMI的敏感性为92.16%,显著高于MYO、CK-MB和cTnT三者联合检测的敏感性76.47%,(P<0.05),而2种组合的检测特异性无显著差异。结论:H-FABP快速定性检测试剂盒使用简便快捷,在AMI早期(发病≤6h)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H-FABP与cTnT联合用于AMI的诊断可进一步提高检测敏感性,且保持较高的特异性,优于传统的MYO、CK-MB与cTnT3项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 急性心肌梗死(AMI) 肌钙蛋白T 肌酸激酶同工酶 肌红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多态性在湖北白猪中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梅书棋 彭先文 +4 位作者 李勇 程妮 宋忠旭 周平华 宋光富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27-229,共3页
利用PCR-RFLP技术,对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3个位点在湖北白猪中的的多态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在HinfⅠ-RFLP位点上,湖北白猪与报道的外来猪种和地方猪种的检测结果不同,全部为HH纯合子型;(2)在HaeⅢ-RFLP位点上,湖北白猪... 利用PCR-RFLP技术,对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3个位点在湖北白猪中的的多态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在HinfⅠ-RFLP位点上,湖北白猪与报道的外来猪种和地方猪种的检测结果不同,全部为HH纯合子型;(2)在HaeⅢ-RFLP位点上,湖北白猪主要为dd型,d等位基因频率为0.947;(3)在Msp Ⅰ-RFLP位点上,主要为aa型,a等位基因频率为0.615。检测结果为进一步分析H-FABP基因在湖北白猪中的遗传变异及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系和该分子标记在湖北白猪育种中的应用,开展湖北白猪优质系选育及优质猪配套组合的筛选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 基因多态性 湖北白猪 PCR-RFLP 肌内脂肪 肉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油鸡和矮脚鸡心脏型、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被引量:32
3
作者 叶满红 曹红鹤 +3 位作者 文杰 李宏滨 陈继兰 赵桂萍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22-426,共5页
根据不同物种间同一基因核苷酸序列的保守性及相似性,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CR),扩增鸡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 FABP)基因第二内含子序列;根据已经发表的鸡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 FABP)基因mR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 根据不同物种间同一基因核苷酸序列的保守性及相似性,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CR),扩增鸡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 FABP)基因第二内含子序列;根据已经发表的鸡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 FABP)基因mR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鸡A FABP基因第三内含子序列。选用HhaⅠ、HaeⅢ、HinfⅠ、BamHⅠ、EcoRⅠ、PstⅠ、XmnⅠ和HindⅢ8种限制性内切酶对扩增产物分别进行单酶切,发现H FABP基因第二内含子HhaⅠPCR RFLP及A FABP基因第三内含子HinfⅠPCR RFL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油鸡 矮脚鸡 心脏 脂肪 脂肪酸 蛋白基因 多态性 聚合酶链式反应 特异性引物 内切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检测试剂盒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价值 被引量:9
4
作者 刘亚巍 田苗 +2 位作者 蒋知新 洛佳坤 衣志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01-903,共3页
目的评价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人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ELISA检测试剂盒与已批准上市的同类试剂盒用于临床诊断急性冠脉综合症(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等效性及临床符合性。... 目的评价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人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ELISA检测试剂盒与已批准上市的同类试剂盒用于临床诊断急性冠脉综合症(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等效性及临床符合性。方法样本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住院的疑诊ACS患者的血浆或血清,根据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共入选160例样本,分别采用兰州与荷兰H-FABP试剂盒进行平行、对照试验标准检测,两种试验产品结果的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和相关分析。结果兰州试剂盒检测H-FABP诊断ACS的灵敏度为91.8%,特异度为88.7%,正确率为90.4%。荷兰试剂盒检测H-FABP诊断ACS的灵敏度为90.3%,特异度为86.8%,正确率为88.8%。两种产品测定结果在统计学上无差异(P=0.668,>0.05)。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0.726,P<0.01)。结论兰州生物研究所生产的H-FABP与荷兰HBT公司生产的H-FABP检测试剂盒用于诊断ACS具有等效性且临床符合性良好,在临床上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 诊断 急性冠脉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及肌钙蛋白I对新生儿败血症心肌损害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9
5
作者 魏继红 杨小巍 +3 位作者 柏金秀 姬静璐 孙东明 李少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662-1664,共3页
目的:研究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及肌钙蛋白I(c Tn I)对新生儿败血症合并心肌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65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在发病后3 h、24 h及7 d检测血清H-FABP和c Tn I浓度。败血症患儿依据心肌损害诊断标准分为心肌损害组和... 目的:研究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及肌钙蛋白I(c Tn I)对新生儿败血症合并心肌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65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在发病后3 h、24 h及7 d检测血清H-FABP和c Tn I浓度。败血症患儿依据心肌损害诊断标准分为心肌损害组和无心肌损害组,比较两组间H-FABP和c Tn I水平,计算HFABP、c Tn I检测心肌损害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心肌损害组在3 h、24 h H-FABP浓度高于无心肌损害组(P<0.01),7 d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损害组在24 h、7 d时c Tn I血清浓度高于无心肌损害组(P<0.01),3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4 h时H-FABP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c Tn I,7 d时c Tn I的灵敏度高于H-FABP。结论 :H-FABP与c Tn I可联合用于新生儿败血症合并心肌损害的动态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败血症 心肌损害 婴儿 新生 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 肌钙蛋白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心肌缺血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被引量:11
6
作者 明媚 孟祥志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5-17,F003,共4页
目的探讨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早期心肌缺血诊断的灵敏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正常心脏、心肌梗死及其它怀疑有心肌缺血的心肌细胞内H-FABP和肌红蛋白(Mb)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正常对照组均无明显的缺失,心肌梗死组... 目的探讨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早期心肌缺血诊断的灵敏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正常心脏、心肌梗死及其它怀疑有心肌缺血的心肌细胞内H-FABP和肌红蛋白(Mb)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正常对照组均无明显的缺失,心肌梗死组均出现明显的缺失,9例可疑心肌缺血病例中有3例出现H-FABP明显的缺失,3例出现可疑缺失,有4例出现Mb明显的缺失,2例出现可疑缺失,说明H-FABP可用于诊断早期心肌缺血。结论H-FABP用于诊断早期心肌缺血具有较好的灵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 h-fabp 免疫组织化学 IHC 肌红蛋白 M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原磷酸化酶同功酶脑型及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新生儿心肌损害中的应用 被引量:6
7
作者 魏继红 柏金秀 +4 位作者 杨小巍 王博玉 张磊 于荣林 赵秀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3711-3713,共3页
目的:研究糖原磷酸化酶同功酶脑型(GPBB)及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新生儿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273例具有心肌损害高危因素的新生儿于发病后3、6、12、24 h检测血清GPBB和H-FABP浓度,并依据心肌损害诊断标准进行分组,... 目的:研究糖原磷酸化酶同功酶脑型(GPBB)及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新生儿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273例具有心肌损害高危因素的新生儿于发病后3、6、12、24 h检测血清GPBB和H-FABP浓度,并依据心肌损害诊断标准进行分组,比较心肌损害组和无心肌损害组GPBB和H-FABP水平。比较GPBB、H-FABP联合及单独检测心肌损害的灵敏度、特异度。分析各高危因素对结果的影响。结果:心肌损害组于发病后4个时间点GPBB、H-FABP水平均高于无心肌损害组(P<0.01)。GPBB和H-FABP联合检测心肌损害的灵敏度高于二者单独检测的灵敏度(P<0.05),特异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GPBB、H-FABP水平与血糖值呈负相关,与窒息、败血症病情呈正相关。结论 :GPBB及H-FABP在新生儿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损害 糖原磷酸化酶同功酶脑 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 婴儿 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莱凯特黑牛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赵仕全 董雅娟 +2 位作者 柏学进 牛召珊 杨莉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45-148,共4页
肉质性状与肌内脂肪含量紧密相关。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基因作为影响肌内脂肪含量的候选基因之一,成为布莱凯特黑牛分子育种改善肉质性状的研究重点。作者就H-FABP对脂肪酸转运的调控机理、H... 肉质性状与肌内脂肪含量紧密相关。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基因作为影响肌内脂肪含量的候选基因之一,成为布莱凯特黑牛分子育种改善肉质性状的研究重点。作者就H-FABP对脂肪酸转运的调控机理、H-FABP基因定位和结构等方面进行阐述,并结合在不同畜禽上的研究进展进行比较分析,为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培育布莱凯特黑牛新品种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 h-fabp基因 肌内脂肪含量 布莱凯特黑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绵羊群体间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第2外显子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赵雪 曹阳 +4 位作者 金海国 张立春 于永生 罗晓彤 李德允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2-35,共4页
以东北细毛羊、小尾寒羊、杜泊和道赛特4个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PCR-SSCP方法对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基因第2外显子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发现,H-FABP基因第2外显子存在939(A/G)、980(G... 以东北细毛羊、小尾寒羊、杜泊和道赛特4个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PCR-SSCP方法对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基因第2外显子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发现,H-FABP基因第2外显子存在939(A/G)、980(G/A)、1013(A/C)和1018(T/C)4个SNP位点,表现出AA、AB、BB 3种基因型;在东北细毛羊、小尾寒羊和杜泊群体中,BB型为优势基因型,在道赛特群体中,AB型为优势基因型;经χ2检验后,4个绵羊品种群体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群体遗传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东北细毛羊、杜泊和道赛特3个群体中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均处于0.25和0.50之间,为中度多态,小尾寒羊为低度多态(PIC<0.25);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各个群体存在不同程度的遗传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羊 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 单核苷酸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肌钙蛋白Ⅰ及高敏C反应蛋白对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10
作者 郭素峡 羊镇宇 +2 位作者 王如兴 王强 李库林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2年第2期120-123,共4页
目的以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分析(IVUS-VH)为参照,观察血清学指标对不稳定斑块的预测意义。方法纳入69例冠心病患者,检测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P)、肌钙蛋白Ⅰ(cTnⅠ)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后,行IVUS-VH分析斑块性质,通过受试... 目的以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分析(IVUS-VH)为参照,观察血清学指标对不稳定斑块的预测意义。方法纳入69例冠心病患者,检测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P)、肌钙蛋白Ⅰ(cTnⅠ)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后,行IVUS-VH分析斑块性质,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项指标对不稳定斑块的诊断意义及联合检测对不稳定斑块的诊断符合率。结果HFAP、hsCRP、cTnⅠ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3、0.692、0.647(均为P<0.05)。联合检测HFAP、hsCRP、cTnⅠ对不稳定斑块判断符合率为93.75%。联合检测HFAP和hsCRP,符合率为63.16%,联合检测hsCRP和cTnI,符合率为64.52%,联合检测HFAP和cTnⅠ,符合率为66.67%。任意两项指标联合检测,对不稳定斑块的判断符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不稳定斑块的判断,单项指标检测:HFAP最优,其次为cTnⅠ,最后为hsCRP;联合指标检测:HFAP、cTnⅠ、hsCRP三者联合优于任意两者联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 肌钙蛋白 高敏C反应蛋白 不稳定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源性胸痛患者肌酸激酶同工酶和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耀东 孙奇 +5 位作者 胡歌杨 徐航 程秀琴 李勍 吕文魁 徐秦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1756-1758,1761,共4页
目的探讨心源性胸痛患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关联性。方法收治因急性胸痛症状发生在最近的12h内且持续时间至少30min的汉族、维吾尔族等民族的450例患者,入院即刻采血,使用H-FABP试剂盒定性检测H-FA... 目的探讨心源性胸痛患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关联性。方法收治因急性胸痛症状发生在最近的12h内且持续时间至少30min的汉族、维吾尔族等民族的450例患者,入院即刻采血,使用H-FABP试剂盒定性检测H-FABP,采用BeckmanCoulterDC-800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CK-MB等心肌标志物。将H-FABP试剂盒检测结果与CK-MB结果进行比较,分别计算不同民族、不同时间窗H-FABP和CK-MB的Pearson列联系数,比较它们的关联性。结果所有患者的H-FABP和CK-MB的Pearson列联系数r=0.70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h以内时间窗的H-FABP和CK-MB的Pearson列联系数r=0.65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2h时间窗的H-FABP和CK-MB的Pearson列联系数r=0.8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汉族患者的H-FABP和CK-MB的Pearson列联系数r=0.89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维吾尔族患者的H-FABP和CK-MB的Pearson列联系数r=0.67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民族患者的H-FABP和CK-MB的Pearson列联系数r=0.4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时间窗为0~12h的不同民族的心源性胸痛患者H-FABP和CK-MB均具有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 肌酸激酶同工酶 胸痛 关联性 Pearson列联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奶山羊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3)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活性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姚大为 赵欣 +3 位作者 赵淑颖 杨春蕾 李玉鹏 马毅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10-15,共6页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3)是一种15 kDa的蛋白,涉及信号转导途径,参与长链脂肪酸的摄取及利用。本研究采用PCR技术扩增FABP3启动子序列,通过缺失分析构建了5个不同缺失片段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并转染奶山羊乳腺上皮细胞,通过双荧...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3)是一种15 kDa的蛋白,涉及信号转导途径,参与长链脂肪酸的摄取及利用。本研究采用PCR技术扩增FABP3启动子序列,通过缺失分析构建了5个不同缺失片段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并转染奶山羊乳腺上皮细胞,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FABP3缺失片段启动子活性。结果表明:从奶山羊基因组中克隆得到2109 bp FABP3基因启动子序列(包括转录起始位点上游1985 bp),与牛(KJ649748.1)、猪(HM591296.1)和人(NG047049.1)的基因组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0%、80%、75.08%。经转录因子在线软件预测分析发现,该启动子含有潜在的TATA框(TATA-box)、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反应元件(PPRE)、肝X受体反应元件(LXRE)、雌激素受体(ER)及两个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的结合位点,分别位于-1632 bp和-189 bp。缺失突变研究发现,启动子片段-1801~+124活性最高,同时这一片段含有两个CREB结合位点,而当缺失至-80位点时,活性显著下降(P<0.05),且这一片段不包含CREB结合位点。表明CREB可能参与调控FABP3基因启动子的活性,为FABP3基因的转录调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3) 启动子 基因克隆 西农萨能奶山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3
作者 王红艳(综述) 赵晓云(审校)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7期1253-1254,共2页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发病率持续升高,而对AMI的治疗,再灌注治疗的效果与时间呈显著负相关,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目前临床对于不典型症状或心电图者AMI诊断更多依赖...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发病率持续升高,而对AMI的治疗,再灌注治疗的效果与时间呈显著负相关,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目前临床对于不典型症状或心电图者AMI诊断更多依赖于心肌酶学,而肌红蛋白(myoglobin,MYO)、肌钙蛋白Ⅰ(troponinⅠ,cTnI)及肌酸磷酸激酶(creatine kinasemass,CK-MB)对早期诊断AMI的灵敏度或特异性方面存在缺陷,近年发现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早期诊断缺血性心肌损伤的有效性,现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 troponinⅠ 再灌注治疗 AMI诊断 缺血性心肌损伤 急性心肌梗死 早期诊断 肌酸磷酸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血浆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阮义峰 周钦海 +2 位作者 傅诚章 唐琦峰 钱燕宁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88-190,共3页
目的:比较血浆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鄄FABP)和肌酸激酶同工酶MBC(CK鄄MB)快速敏感反映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心肌损伤的能力,探讨乌司他丁对心肌H鄄FABP和CK鄄MB变化的影响。方法:择期心脏瓣膜置换患者28例,随机分成乌司他丁组(Ⅰ组,n=14)... 目的:比较血浆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鄄FABP)和肌酸激酶同工酶MBC(CK鄄MB)快速敏感反映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心肌损伤的能力,探讨乌司他丁对心肌H鄄FABP和CK鄄MB变化的影响。方法:择期心脏瓣膜置换患者28例,随机分成乌司他丁组(Ⅰ组,n=14),对照组(Ⅱ组,n=14)。分别在中心静脉开放后(T1),体外循环前即刻(T2),主动脉开放即刻(T3),主动脉开放1h(T4)、2h(T5)、3h(T6)、18h(T7),抽取中心静脉血测定血清中H鄄FABP和CK鄄MB。结果:两组患者H鄄FABP值在体外循环前即明显升高,主动脉开放即刻升高数十倍,主动脉开放1h达到高峰,主动脉开放3h明显下降(P<0.05),主动脉开放18h降到体外循环前水平。乌司他丁组H鄄FABP值在T3、T4、T5点均低于对照组,在T3点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患者CK鄄MB升高的时间迟于H鄄FABP,仅在主动脉开放时才有明显变化,出现峰值时间和H鄄FABP相同,但持续时间要长于H鄄FABP。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相比CK鄄MB值在各时点无统计学差异。结论:H鄄FABP与CK鄄MB相比具有变化早恢复快的特点,乌司他丁能减缓其变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 肌酸激酶同工酶MBC 乌司他丁 瓣膜置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前后血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燕 李靖 +1 位作者 李莉 关怀敏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30-832,共3页
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前后血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室间隔缺损(VSD)患儿42例、动脉导管未闭(PDA)患儿36例、房间隔缺损(ASD)患儿30例,于介入治疗术前、术后15min、4h、24... 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前后血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室间隔缺损(VSD)患儿42例、动脉导管未闭(PDA)患儿36例、房间隔缺损(ASD)患儿30例,于介入治疗术前、术后15min、4h、24h测量血清H-FABP水平。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血清H-FABP水平的相关因素。结果:各组术后15min、4hH-FABP水平较术前均升高(F时间=55.312,F组间=62.161,P均<0.01),高峰均出现在术后15min;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病理类型、年龄、手术时间、封堵器释放次数是影响术后血清H-FABP水平的主要因素(β分别为0.666,-0.460,0.589,0.483,P均<0.05)。结论: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可引起可逆性的心肌微损伤,血清H-FABP水平升高程度与病理类型、年龄、手术时间、封堵器释放次数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 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 封堵术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死亡后外周血和尿液中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郎博娟 孟祥志 王琼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5年第7期599-600,608,共3页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大鼠死亡后不同时间段外周血和尿液中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 FABP)含量变化。方法:按Johns法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复制心肌梗死模型,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大鼠死亡后不同时间段外周血和尿液中H FABP含量...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大鼠死亡后不同时间段外周血和尿液中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 FABP)含量变化。方法:按Johns法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复制心肌梗死模型,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大鼠死亡后不同时间段外周血和尿液中H FABP含量。结果:①实验组外周血H FABP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随着死亡时间的延长,其含量持续升高,12h组H FABP含量显著高于0h组,48h组显著高于24h组。②实验组尿液H FABP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大鼠死亡后其浓度呈现波浪状升高;心肌梗死大鼠死亡6h组尿液H FABP浓度显著高于0h组,12、24h时H FABP含量降低,但仍显著高于0h组,48h组尿液H FABP浓度再次升高,显著高于6h组。结论:心肌梗死大鼠死亡后外周血和尿液中H FABP浓度受组织自溶的影响出现异常升高,因而H FABP外周血和尿液浓度检测用于死后诊断心肌梗死性猝死证据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自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及其基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董新星 连林生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08年第4期15-16,共2页
关键词 脂肪酸结合蛋白 主效基因 心脏 h-fabp基因 肉质品质 数量性状位点 肌内脂肪 IM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环颈雉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的cDNA克隆及序列分析
18
作者 吴琼 杨福合 +1 位作者 邢秀梅 荣敏 《特产研究》 2012年第1期1-5,30,共6页
运用RT-PCR技术,克隆了中国环颈雉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的序列,并对其进行了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环颈雉H-FABP基因cDNA序列长为402bp,开放阅读框为399bp,编码132个氨基酸,推测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14.64KD,等电点为... 运用RT-PCR技术,克隆了中国环颈雉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的序列,并对其进行了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环颈雉H-FABP基因cDNA序列长为402bp,开放阅读框为399bp,编码132个氨基酸,推测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14.64KD,等电点为6.30。中国环颈雉H-FABP基因与已报道的鸡、鸭、珍珠鸡等禽类动物的核苷酸和编码氨基酸序列具有很高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环颈雉 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 克隆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及其基因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董新星 连林生 《浙江畜牧兽医》 2008年第4期10-11,共2页
关键词 脂肪酸结合蛋白 心脏 基因 肌内脂肪 猪肉产品 育种专家 IMF 肉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脂肪细胞脂肪酸结合蛋白与社区人群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叶文慧 彭湘杭 +3 位作者 艾雅琴 陈宏 张桦 蔡德鸿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08-511,共4页
目的研究血清脂肪细胞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水平与社区人群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在广州市海珠区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255名45~85岁社区居民,平均年龄63.90岁,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 目的研究血清脂肪细胞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水平与社区人群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在广州市海珠区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255名45~85岁社区居民,平均年龄63.90岁,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指数(BMI)、腰围(WC)、臀围(HC)、腰臀比(WHR)、血压(BP)、甘油三脂(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A-FABP及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根据血糖情况分为3组:血糖正常组(A组):90例,糖耐量受损组(B组):85例,糖尿病组(C组):80例,比较各组A-FABP的水平。结果与A组相比,B组、C组FPG、2hPGh、HbA1C、HOMA-IR、SBP、WC、WHR均明显升高(P=0.00),FINs、DBP、TG、HDL-C也显著增高(P=0.038、0.047、0.01、0.046);与B组相比,C组FPG、2hPG、HbA1c、TG、SBP均明显升高(P=0.00),FINs、BMI、WC、DBP、HDL-C也显著增高(P=0.012、0.006、0.03、0.019、0.029)。A-FABP在A组、B组和C组的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呈升高趋势。而以上3组年龄差异对A-FABP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A-FABP浓度与FPB、2hPG、FINS、WHR、BMI、WC、SBP、HOMA-IR呈直线正相关,与TG、HDL-C呈负相关(P=0.00)。结论血清A-FABP表达升高与糖调节异常相关,是社区人群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细胞脂肪酸结合蛋白 社区人群 2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