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后精准管理价值研究
1
作者 陈佳杉 顾翔 朱业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1-275,共5页
目的 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术后精准管理对改善患者症状及CRT反应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苏北人民医院住院首次行CRT的心力衰竭(HF)患者97例,分为对照组53例和精准管理组44例。分析2组CRT反应率差异及... 目的 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术后精准管理对改善患者症状及CRT反应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苏北人民医院住院首次行CRT的心力衰竭(HF)患者97例,分为对照组53例和精准管理组44例。分析2组CRT反应率差异及发生因HF再入院或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精准管理组术后12个月总有反应比例高于对照组(88.64%vs 69.81%,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精准管理组无临床关注事件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1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未接受精准管理(HR=0.21,95%CI:0.09~0.47,P=0.005)、术前一年内因HF入院(HR=3.94,95%CI:1.70~9.14,P=0.005)是CRT术后发生临床关注事件的主要预测因素。结论 CRT术后精准管理可使患者CRT反应率增加,降低患者因HF再入院或死亡的风险,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疗法 预后 精准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应用于心脏同步化治疗系统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梁好 顾翔 朱业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37-641,共5页
目的评估在需要行心脏再同步治疗的心力衰竭(HF)患者中行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具备置入心脏同步化治疗(CRT)起搏器Ⅰ类和Ⅱ类适应证的HF患者128例,其... 目的评估在需要行心脏再同步治疗的心力衰竭(HF)患者中行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具备置入心脏同步化治疗(CRT)起搏器Ⅰ类和Ⅱ类适应证的HF患者128例,其中因冠状窦电极置入失败而置入左束支电极32例作为LBBP组,行传统双心室起搏(BVP)96例作为BVP组。观察置入时2组起搏参数等指标,于术后第1、3、6、12个月至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心律失常与心脏起搏器”专病门诊随诊,之后每3~4个月随访1次,完善临床评估、12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起搏器功能程控等检查,记录因HF再入院或死亡事件。结果与术前比较,2组患者末次随访QRS波时限、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升高(P<0.05);LBBP组末次随访QRS波时限、NYHA心功能分级低于BVP组,LVEF高于BVP组(P<0.05)。2组置入时和末次随访的起搏参数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LBBP组和BVP组再入院率比较无显著差异(18.75%vs 16.67%,P>0.05)。结论LBBP安全有效,可改善HF患者心功能,可能为传统CRT无效患者提供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疗法 左束支区域起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后随访超反应一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张雪 张鹏 +2 位作者 杨世诚 刘晓罡 付乃宽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51-652,共2页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80岁,因"间断心前区不适11年,加重3个月余"入院。既往患有高血压及晕厥,近3个月外院给予强心、利尿、扩张血管类药物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对症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间断发作心力衰竭症状,入...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80岁,因"间断心前区不适11年,加重3个月余"入院。既往患有高血压及晕厥,近3个月外院给予强心、利尿、扩张血管类药物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对症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间断发作心力衰竭症状,入院前1d于我院急诊就诊。入院心电图为窦性心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时限192 ms(图1)。X线胸片:主动脉硬化扩张、心影增大(图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疗法 房室传导阻滞 心室重构 心排血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左心室起搏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柳唯意 余琳娜 蒲里津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3062-3066,共5页
近年来,利用单左心室起搏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方法逐渐应用于临床。单左心室起搏实现CRT的方法包括右心室感知触发左心室起搏实现CRT、Adaptive CRT和双腔起搏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心室起搏实现CRT... 近年来,利用单左心室起搏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方法逐渐应用于临床。单左心室起搏实现CRT的方法包括右心室感知触发左心室起搏实现CRT、Adaptive CRT和双腔起搏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心室起搏实现CRT等。虽然目前对于如何选择左心室最佳起搏位置及如何使A-V间期达到最优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多项临床试验表明单左心室起搏实现CRT对满足CHF患者的生理性起搏、提高CRT的应答率、降低住院率及病死率、简化A-V间期及V-V间期的优化、降低治疗费用方面有明显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疗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钾血症致室性心动过速引起心脏再同步化起搏除颤器反复放电一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张艳丽 孙涛 姚成俊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2-93,共2页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重要方法,可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并降低病死率[1]。但伴随着患者生存时间的延长,可能会出现各种并发症或不良反应。现总结分析1例6年前因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重要方法,可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并降低病死率[1]。但伴随着患者生存时间的延长,可能会出现各种并发症或不良反应。现总结分析1例6年前因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行心脏再同步化起搏除颤器(CRT-D)置入的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提示,合并心力衰竭的CRT除颤器(CRT-D)置入患者,仍需重视心力衰竭的全程管理,维持电解质平衡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钾血症 心动过速 室性 除颤器 心脏再同步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心房收缩期应变和应变率对心脏再同步治疗疗效的影响
6
作者 杨冬妹 黄向阳 +4 位作者 王玉婷 陈康玉 王齐 徐健 严激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2284-2288,共5页
背景左心房功能是心脏整体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左心房容积能够独立影响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疗效。目的本研究试图通过二维斑点追踪技术量化评价左心房功能,评价左心房收缩期应变(Sa)和应变率(SRa)对CRT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 背景左心房功能是心脏整体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左心房容积能够独立影响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疗效。目的本研究试图通过二维斑点追踪技术量化评价左心房功能,评价左心房收缩期应变(Sa)和应变率(SRa)对CRT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5月—2018年1月因心力衰竭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行CRT的患者共121例。CRT有反应定义为CRT术后6个月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缩小≥15%,反之为无反应。根据CRT疗效将患者分为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CRT术前和术后6个月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左心房Sa和SRa,评价基线左心房Sa和SRa对CRT疗效的影响。结果CRT术后共有70例(57.9%)患者纳入有反应组,51例(42.1%)患者纳入无反应组。有反应组术后6个月Sa和SRa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Sa与SRa呈负相关(rs=-0.770,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Ra(OR=5.039,P=0.020)和Sa(OR=1.094,P=0.010)是CRT疗效的影响因素,其他影响因素包括左束支传导阻滞(OR=4.913,P=0.002)、QRS时限(OR=1.041,P=0.005)、E/A(OR=0.309,P=0.008)和肺动脉收缩压(OR=0.950,P=0.013)。结论基线Sa和SRa是CRT疗效的独立预测因素,CRT术后有反应者左心房收缩功能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功能 心脏再同步疗法 应变 应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双腔起搏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实现双室收缩再同步超应答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7
作者 赵璐露 蒲里津 +3 位作者 赵玲 王钰 华宝桐 郭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01-503,共3页
本文报道了1例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通过双腔起搏器单左心室起搏运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RAAV)功能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通过术后6个月随访,QRS波时限由术前170 ms变窄为术后118 ms,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由术前78 mm缩小... 本文报道了1例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通过双腔起搏器单左心室起搏运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RAAV)功能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通过术后6个月随访,QRS波时限由术前170 ms变窄为术后118 ms,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由术前78 mm缩小为术后49 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由术前32%升高为术后48%,心胸比由术前0.64减小为术后0.55,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由术前Ⅲ级降低为术后Ⅰ级,左房室瓣反流面积(MRA)由术前14.0 cm^2减少为术后1.8 cm^2,左心室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12)由术前150 ms减少为术后77 ms,主、肺动脉射血时间差(IVMD)由术前47 ms改善为术后33 ms,达到超应答标准。同时结合文献复习,以提高临床医生对双腔起搏器通过RAAV实现双室收缩再同步的认识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疗法 双腔起搏器 生理性起搏 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的介入治疗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黄敏 吴钢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38-841,共4页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和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都是患病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由于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居民预期寿命延长,两者患病率都随年龄增加而上升,且预计未来会进一步增加。AF是最常见的持...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和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都是患病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由于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居民预期寿命延长,两者患病率都随年龄增加而上升,且预计未来会进一步增加。AF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表现为心率快且不规则,心房有效收缩减少,有基础心脏病的病人更易发生A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力衰竭 导管消融术 心脏再同步疗法 希浦系统起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左心室起搏通过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赵璐露 蒲里津 +3 位作者 赵玲 王钰 华宝桐 郭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3-138,共6页
目的应用双腔起搏器单左心室起搏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RAAVD)功能跟踪生理性的房室延迟,探索单左心室起搏RAAVD功能实现双心室收缩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3月昆明医科大学... 目的应用双腔起搏器单左心室起搏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RAAVD)功能跟踪生理性的房室延迟,探索单左心室起搏RAAVD功能实现双心室收缩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3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CHF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单左心室起搏RAAVD组(采用单左心室起搏RAAVD模式)和标准双心室起搏组(采用标准双心室起搏模式),各34例。测定两组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术前、术后超声心动图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房室瓣反流面积(MRA)、主动脉瓣前向血流速度时间积分(AVVTI)、E-A峰间距(E/A Pd)、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以及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12)。结果所有患者在植入起搏器后无血气胸、囊袋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7.3±9.6)个月,单左心室起搏RAAVD组在随访过程中1例患者死亡,标准双心室起搏组在随访过程中3例患者死亡。单左心室起搏RAAVD组和标准双心室起搏组术后LVEF、LVEDD、E/A Pd、Ts-SD1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左心室起搏RAAVD组术后MRA、IVMD低于标准双心室起搏组,AVVTI高于标准双心室起搏组(P<0.05)。单左心室起搏RAAVD组和标准双心室起搏组术后LVEF、AVVTI均高于术前,术后LVEDD、MRA、Ts-SD12均低于术前(P<0.05);单左心室起搏RAAVD组术后IVMD低于术前(P<0.05)。结论应用单左心室起搏RAAVD功能,实现了安全、可行的生理性起搏,使得双心室收缩再同步,改善CHF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效果不劣于标准双心室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疗法 血流动力学 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 单左心室起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心力衰竭起搏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丽娜 李辉 +3 位作者 张立峰 莫鹏 赵迪 景娜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274-276,共3页
近年来,慢性心力衰竭(CHF)的治疗模式发生了改变,从单纯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转变为长期修复性策略;从应用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转变为神经内分泌抑制剂;从单纯药物治疗转变为积极的器械治疗。器械治疗主要以心脏同步性为目的,能很好地... 近年来,慢性心力衰竭(CHF)的治疗模式发生了改变,从单纯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转变为长期修复性策略;从应用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转变为神经内分泌抑制剂;从单纯药物治疗转变为积极的器械治疗。器械治疗主要以心脏同步性为目的,能很好地缓解中、重度心力衰竭(HF)患者的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HF再住院率及死亡率。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无反应使得很多需要进行CRT的患者在治疗上受到限制,随着生理性起搏技术的发展,这一问题也在逐渐得到解决。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沿传导系统下传,保持了相对正常的电和机械同步,是起搏领域的研究热点,也是未来生理性起搏的发展方向。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需加强对希氏-浦肯野系统解剖及电生理特性的认识,同时需要开展大规模的临床试验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疗法 心脏起搏 人工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