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在儿童心力衰竭中应用
1
作者 陈若瑜(综述) 吕铁伟(审校)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7-372,共6页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作为成人心力衰竭的一种重要非药物治疗手段,在儿童心力衰竭中的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及应用,也已被初步证明在部分原发病导致的心力衰竭中有良好的疗效。本文回顾了近年来CRT在先天性心脏病、起搏诱导性心肌...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作为成人心力衰竭的一种重要非药物治疗手段,在儿童心力衰竭中的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及应用,也已被初步证明在部分原发病导致的心力衰竭中有良好的疗效。本文回顾了近年来CRT在先天性心脏病、起搏诱导性心肌病等不同病因导致的儿童心力衰竭中的应用及其疗效、植入形式和不良反应,并对其进一步发展做出展望,以期为CRT在儿童心力衰竭中的适时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续护理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心功能、生存质量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30
2
作者 黄丽 程婧 +2 位作者 吴继雄 许邦龙 何非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92-293,共2页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质量和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入选接受CRT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42例,在出院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评估,制订护理处方并进行随访。采用17...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质量和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入选接受CRT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42例,在出院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评估,制订护理处方并进行随访。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表(MLHFQ)评价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焦虑和抑郁水平。结果随访6个月时,与对照组比较,延续护理组患者的再住院率减少,6 min步行距离增加,NT-Pro BNP水平减低,MLHFQ、HAMD17和HAMA评分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延续护理可降低心衰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护理 生存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组织速度成像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后短期疗效的评价 被引量:14
3
作者 付建莉 张军 +5 位作者 刘丽文 李军 刘兵 朱永胜 张海滨 薛洁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5-77,共3页
目的应用常规超声心动图和心肌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对心脏同步化治疗(CRT)的短期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对18例心衰患者于三腔起搏器置人术前和术后1个月,应用Philips IE33分别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收缩末的直径(LVDD、LVDS)、双平面Simpson'... 目的应用常规超声心动图和心肌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对心脏同步化治疗(CRT)的短期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对18例心衰患者于三腔起搏器置人术前和术后1个月,应用Philips IE33分别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收缩末的直径(LVDD、LVDS)、双平面Simpson's法测量左心室容积和射血分数(LVEF);心肌组织速度成像采集3个标准心尖切面图像,应用Q- lab分析软件测量左室基底部和中部12个节段收缩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s-SD-12)及各节段心肌射血期峰值速度(Sm)、左室收缩后收缩(PSS)的峰值速度。结果心脏同步化治疗后,左室收缩同步性改善,Ts-SD-12减低,从(48.4±17.87)ms下降到(35.16±19.4)ms(P<0.05),左心室内径、容积缩小,收缩功能也有明显改善(P<0.05),各节段Sm明显提高(P<0.01)、PSS的峰值速度减低(P<0.05)。结论心肌组织速度成像技术是目前评价心肌再同步化治疗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肌组织速度成像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充血性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心功能恢复正常的预测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娜 董颖雪 +9 位作者 刘飞 李国草 Chandran Sadees Clarance 于晓红 张荣峰 王楠 肖宪杰 尹晓盟 夏云龙 高连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83-789,共7页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术后患者心功能恢复正常的预测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因慢性心力衰竭接受CRT的患者65例,CRT后心功能恢复正常患者6例(9.23%),CRT有应答患者44例(67.69%)。评价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合并...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术后患者心功能恢复正常的预测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因慢性心力衰竭接受CRT的患者65例,CRT后心功能恢复正常患者6例(9.23%),CRT有应答患者44例(67.69%)。评价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合并疾病情况、心电图包括左束支阻滞形态特征、电极位置及电极间距等。随访(37.4±17.6)个月,并于术前及术后每6个月对其进行临床、起搏器程控以及心脏超声等指标进行随访。结果:CRT后心功能恢复正常患者心力衰竭病史短、心电图表现为真性左束支阻滞、左心房增大程度较轻、右心室电极位于非心尖部、且术后QRS缩短明显(P<0.05)。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是CRT后心功能恢复正常的预测OR=12.452,95%CI:3.235~36.682,P=0.012)。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共12例,其中5例患者心功能恢复正常,发生率41.7%。CRT后6个月,合并真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与非真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者比较,左室射血分数提高[(15.50±13.45)%vs(4.19±3.34)%]及QRS时限缩短[(28.15±19.17)msvs(11.92±4.03)ms)更显著(P均<0.05)。平均随访(37.4±17.6)个月时,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的死亡率低于非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0%vs23.7%,P=0.030)。结论: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是CRT术后心功能恢复正常最强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预测因素 左束支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预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急性反应 被引量:9
5
作者 关正宇 马春燕 +4 位作者 王永槐 张妍 刘爽 宋晶京 杨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37-741,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预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急性反应的价值。方法选取接受CRT的CHF患者33例,分别在CRT开启(ON)和关闭(OFF)状态下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房最大前后径(LA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预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急性反应的价值。方法选取接受CRT的CHF患者33例,分别在CRT开启(ON)和关闭(OFF)状态下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房最大前后径(LA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房室同步性(A-V-D)、心室间同步性(V-V-D)。采用组织多普勒技术(TDI)测量左心室收缩(Vs-T-SD)和舒张同步性(Ve-T-SD);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检测左心室收缩同步性(T16-SD%)。将CRT-ON时,LVEF增加≥5%设为有反应(CRT-R)组,<5%为无反应(CRT-NR)组。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5例患者(25/33,75.76%)为CRT-R组,8例(8/33,24.24%)为CRT-NR组。CRT-R组,CRT-ON时QRSd、LVEDD、LVESD、LAD、LVEDV、LVESV、V-V-D和T16-SD%较CRT-OFF时减小,LVSV和LVEF增加(P均<0.05);CRT-NR组,CRT-ON时LVEDD、LVESD和LAD较CRT-OFF时减小,LVEF增加(P均<0.05)。术前CRT-R组LAD和LVEDD小于CRT-NR组,而左束支传导阻滞和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比例、V-V-D大于CRT-NR组(P均<0.05)。V-V-D为44ms时,曲线下面积为0.747,预测CRT急性反应有效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60.0%和87.5%(P<0.05)。结论 LAD和LVEDD较小、室间同步性较差且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的非缺血性心肌病的CHF患者更可能CRT急性反应有效,V-V-D可准确预测CRT急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急性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衰的短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6
作者 沈敏 刘兵 +4 位作者 王海昌 郭文怡 李伟杰 刘丽文 张军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016-1018,共3页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2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行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全部患者均经冠状静脉窦植入左心室导线1根至心脏静脉,术后随访13.8±10.4(3~34)个月,观察心功能,患者活动度及夜间...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2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行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全部患者均经冠状静脉窦植入左心室导线1根至心脏静脉,术后随访13.8±10.4(3~34)个月,观察心功能,患者活动度及夜间心率、QRS波时限,左心室收缩、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舒张末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充盈时间,左室内各室壁收缩期达峰时间等。结果26例患者中,1例于术后2个月时猝死;25例于术后3个月随访时发现心功能改善,有效率96.2%,心功能NY-HA分级,从Ⅲ-Ⅳ级改善为Ⅱ-Ⅲ级,患者活动度从0.31±0.40h/d增加至2.35±1.20h/d,夜间心率由84.8±15.7/min降低至63.4±4.5/min,心律变异性从47.3±7.1ms提高至96.4±15.1ms,QRS波从158.6±31.8ms缩短至129.5±30.2ms(P<0.05),左心室收缩末内径、舒张末内径分别从67.6±8.2mm、77.0±9.4mm缩小至62.1±12.3mm、71.6±8.7mm(P<0.05),左心室收缩末容积、舒张末容积分别从213±54ml、266±68ml缩小至151±62ml、212±63ml(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从21.2%±4.5%提高至32.5%±6.4%(P<0.05),左室舒张充盈时间从329±140ms提高至423±118ms(P<0.05),左室12个节段收缩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12)从48.4±17.9ms减少至33.5±19.7ms(P<0.05)。结论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是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充血性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QRS波形态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临床反应性 被引量:7
7
作者 简立国 刘士超 +4 位作者 丁同斌 赵江涛 程栋 赵育洁 袁义强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67-871,共5页
目的 :探讨不同QRS波形态的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临床反应性。方法 :选取2010-03至2013-07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及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内科接受CRT治疗的52例慢性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真性完全性左... 目的 :探讨不同QRS波形态的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临床反应性。方法 :选取2010-03至2013-07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及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内科接受CRT治疗的52例慢性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真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t-CLBBB)、经典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和非特异性室内传导延迟(IVCD)的诊断标准,将入选患者分为t-CLBBB组(20例)、CLBBB组(15例)和IVCD组(17例)。比较3组一般临床资料、随访6个月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检查[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和6分钟步行试验(6-MWT)的变化。结果 :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t-CLBBB组非缺血性心脏病的比例高于CLBBB组和IV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LVEDD和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在t-CLBBB组均低于CLBBB组、IVCD组[LVEDD3组分别为(62.6±8.9)mm、(70.0±8.9)mm、(72.8±8.0)mm;NYHA心功能分级3组分别为(2.00±0.45)级、(2.73±0.80)级、(3.12±0.78)级];而LVEF和6-MWT在t-CLBBB组均高于CLBBB组、IVCD组,[LVEF3组分别为(38.5±6.2)%、(31.7±6.7)%、(30.1±6.7)%;6-MWT3组分别为(302.0±57.9)m、(257.3±59.0)m、(220.2±57.9)m],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CRT是治疗慢性心衰的一种有效的手段。不同QRS波形态的慢性心衰患者对CRT的临床疗效不同,但伴有t-CLBBB的患者对CRT有更好的反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RS波形态 慢性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右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的早期变化 被引量:7
8
作者 孙欣 江勇 +6 位作者 焦盼晴 张红菊 徐楠 吴伟春 兰亭玉 樊晓寒 王浩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9-131,共3页
目的:应用超声评价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后右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的早期变化。方法:因慢性充血性心衰行CRT治疗的患者44例,在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参数包括:右心室面积变化率,三尖... 目的:应用超声评价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后右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的早期变化。方法:因慢性充血性心衰行CRT治疗的患者44例,在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参数包括:右心室面积变化率,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右心室游离壁三尖瓣环收缩期运动速度(Vsr)、右心室侧壁三尖瓣环运动速度E’峰的比值(RV-E/E’)、右心室心肌做功指数等。以CRT术后6个月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减小≥15%为有应答的标准分为无应答组(n=15)与有应答组(n=29),分别比较两组CRT术前后各参数的差异。结果:无应答组与有应答组相比,术前的右心室面积变化率、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及Vsr低,RV-E/E’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周内,两组患者的右心室面积变化率、右心室游离壁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Vsr、RV-E/E’及右心室心肌做功指数均有改善,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CRT术后无论有应答组或无应答组,右心室的收缩功能及舒张功能均可得到即刻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右心室功能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衰患者基础左室射血分数影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的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王晓晨 胡章乐 +2 位作者 盛建龙 许邦龙 吴继雄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939-1941,共3页
目的:研究心衰患者基础左室射血分数(LVEF)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CRT治疗心力衰竭54例(男31例,女23例),平均年龄(59.93±9.42)岁。根据LVEF将患者分为A组(LVEF≤35%)和B组(LVEF>35%),术后随访症状、... 目的:研究心衰患者基础左室射血分数(LVEF)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CRT治疗心力衰竭54例(男31例,女23例),平均年龄(59.93±9.42)岁。根据LVEF将患者分为A组(LVEF≤35%)和B组(LVEF>35%),术后随访症状、超声和心衰恶化引起的主要不良事件,比较手术前后心功能分级、LVEF变化及CRT反应率。结果:术后两组心功能分级改善程度无差异。术后3个月和12个月A组LVEF增幅显著高于B组[(5.08±2.81)%vs(2.45±1.80)%,P<0.05;(5.38±2.92)%vs(2.39±3.53)%,P<0.05]。A组CRT反应率显著高于B组(66.1%vs 33.9%,P<0.05;81.25%vs47.83%,P<0.05)。术后12个月两组LVED均减小,临床不良事件发生无差异。结论 :CRT总体疗效显著,LVEF≤35%心衰患者CRT反应率较高,术后心功能改善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左室射血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N-末端脑钠肽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衰患者预后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唐园园 侯小锋 +3 位作者 陈震 王权鹏 王垚 邹建刚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714-1717,共4页
目的 :探讨术前血清N-末端脑钠肽(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浓度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术后慢性心衰(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心功能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 目的 :探讨术前血清N-末端脑钠肽(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浓度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术后慢性心衰(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心功能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2年3月—2014年10月在本院植入CRT或CRT-D的CHF患者60例,术前测定血浆NT-proBNP水平;术前以及术后6个月测定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依据CRT植入后6个月随访时LVEF绝对值较基线增加≥5%为标准,分为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随访期间观察CHF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结果 :CRT术后有反应组术前NT-pro BNP、随访MACE发生率明显小于CRT无反应组(P<0.01)。以NT-proBNP2 354.5 pg/m L为最佳分界点,预测CRT术后无反应的敏感度为95.0%,特异度为92.5%。以NT-proBNP 2 254.5 pg/m L为最佳分界点,预测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敏感度95.2%,特异度92.3%。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NT-pro BNP≤2 254.5 pg/m L患者生存时间高于NT-proBNP≥2 254.5 pg/m L者(P<0.01)。结论:术前血清NT-proBNP水平与CHF患者CRT术后反应程度以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N-末端脑钠肽原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琴 孙国珍 +3 位作者 田金萍 陈月香 王潆潆 李新立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21期15-18,共4页
目的调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对93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增加起搏器管理内容的心力衰竭自我护理指数量表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患者自我管理各维度得分由... 目的调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对93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增加起搏器管理内容的心力衰竭自我护理指数量表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患者自我管理各维度得分由高到底依次为:起搏器管理(61.17±21.34)分、自我护理维持(46.09±16.07)分、自我护理信心(39.43±27.49)、自我护理管理(30.48±17.69)分;自我效能、文化程度可以解释自我护理维持总变异的19.4%,自我效能、心功能分级可解释自我护理管理总变异的21.0%,自我效能可解释自我护理信心总变异的43.7%,自我效能可解释起搏器管理总变异的11.1%。结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现状不理想,其中起搏器管理最好,自我护理管理最差。患者的自我效能、文化程度、心功能状况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应加强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起搏器管理知识及心力衰竭疾病综合管理的健康教育和指导,提高患者自我管理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自我管理 自我效能 心功能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毛细血管楔压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衰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葛培兵 陶宁超 +9 位作者 朱睿 邱垣皓 王权鹏 王垚 张海峰 张浩 周艳丽 侯小锋 李新立 邹建刚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11-415,455,共6页
目的 :探讨右心导管肺毛细血管楔压(pulmonary capillary wedge pressure,PCWP)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慢性心衰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入选拟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慢性心衰患者,术前1周内进行右心导... 目的 :探讨右心导管肺毛细血管楔压(pulmonary capillary wedge pressure,PCWP)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慢性心衰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入选拟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慢性心衰患者,术前1周内进行右心导管检查,测定肺毛细血管楔压;根据CRT术后患者心功能变化分成CRT有反应组与无反应组。术后6个月内左室射血分数(LVEF)提高超过5%,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降低1级或1级以上者定义为CRT有反应;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PCWP对CRT反应性的预测价值。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水平PCWP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差异。结果:35例CRT患者中有反应24例,无反应11例;有反应组PCWP(11.9±7.0)mm Hg,无反应组PCWP(21.7±9.1)mm Hg,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以PCWP 12.0 mm Hg为最佳分界点时,Youden指数最大,预测CRT反应性的敏感度为90.9%,特异度为58.3%。相对于PCWP>12.0 mm Hg组,PCWP≤12.0 mm Hg组CRT术后心功能、左室内径和PCWP更佳。Kaplan-Meier生存曲线表明PCWP≤12.0 mm Hg组患者比PCWP>12.0 mm Hg组患者无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生存时间长,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79)。结论:术前右心导管检测PCWP对CRT反应性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术前PCWP低的患者无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生存时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肺毛细血管楔压 PCWP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右心导管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机械同步性指标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佳玉 张萍 +1 位作者 李学斌 郭继鸿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2805-2810,共6页
背景心室机械同步性可以通过超声心动图等方法评价。单中心研究发现,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脏机械同步性,能够鉴别哪些患者可以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中获益。但是前瞻、多中心、非随机对照研究证实,心脏机械同步性指标不能用于筛选CRT患... 背景心室机械同步性可以通过超声心动图等方法评价。单中心研究发现,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脏机械同步性,能够鉴别哪些患者可以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中获益。但是前瞻、多中心、非随机对照研究证实,心脏机械同步性指标不能用于筛选CRT患者和预测反应性。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机械同步性指标与CRT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3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行CRT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4例,根据患者治疗后6个月随访时的临床效果和超声心动图结果分为无反应组34例、有反应组48例、超反应组42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治疗后采用超声心动图评价机械同步性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RT无反应及超反应影响因素。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QRS波时限、心室间机械延迟(IVMD)、主动脉瓣血流速度时间积分(VTIAV)、左房室瓣血流速度时间积分(VTIM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率校正左心室舒张充盈时间(DFT/RR)、EA峰重叠比例、室间隔后壁机械延迟(SPWMD)、左心室射血前时间(LVPE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RT后QRS波时限延长与CRT无反应有回归关系〔OR=4.383,95%CI(1.013,18.963)〕,DFT/RR≥55%〔OR=3.609,95%CI(1.124,11.584)〕和EA峰重叠比例<10%〔OR=5.267,95%CI(1.400,19.820)〕与CRT超反应有回归关系(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对CRT反应性不同,27.4%的患者对CRT无反应,33.9%的患者对CRT超反应。CRT后QRS波时限延长与CRT无反应相关,DFT/RR≥55%和EA峰重叠比例<10%与CRT超反应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超声心动描记术 治疗结果 QRS波时限 心率校正左心室舒张充盈时间 EA峰重叠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室间间期优化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骆志玲 郭涛 +4 位作者 顾云 倪锐志 王钰 沈艳 陆永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19-422,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室间间期(VVD)优化中的价值。方法7例CRT患者行VVD优化,比较不同VVD的超声心动图指标的即刻差异。结果7例中左心室优先优于右心室优先和双室同步起搏:左心室优先时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心功能指数...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室间间期(VVD)优化中的价值。方法7例CRT患者行VVD优化,比较不同VVD的超声心动图指标的即刻差异。结果7例中左心室优先优于右心室优先和双室同步起搏:左心室优先时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心功能指数(Tei指数)、左右心室射血前期延迟(PETd)、左心室壁12节段收缩达峰速时间标准差(TS-12-SD)、左心室收缩后收缩(PSS)减小,左心室收缩期压力上升速率(dp/dt)、主动脉流速时间积分(VTIAV)增大(P均<0.05);左心室射血分数(EF)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室同步起搏与右心室起搏的超声心动图各项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最优VVD分布在10~30ms,但个体差异明显。结论超声心动图指导下CRT患者VV间期优化可使CRT患者获得即刻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超声心动描记术 VV间期优化 即刻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反应性和肺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江津 钱智勇 +8 位作者 邱垣皓 姜泽宇 王垚 张浩 张海峰 周艳丽 侯小锋 李新立 邹建刚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15-721,共7页
目的: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的反应性及其与肺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符合CRT植入适应证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RT术前1周和术后6个月采用纽约心脏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 目的: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的反应性及其与肺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符合CRT植入适应证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RT术前1周和术后6个月采用纽约心脏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和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ulume,LVESV)评价心功能状态,采用右心导管检查测定平均肺动脉压力(mean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mPAP)、肺动脉收缩压(pulmonary artery systolic pressure,PASP)、肺动脉血管阻力(pulmonary vascular resistance,PVR)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左心室逆转重构(left ventricular reverse remodeling,LVRR)定义为CRT术后6个月LVESV较术前下降15%或以上;临床反应性定义为CRT术后6个月NYHA心功能分级降低≥1级以上;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定义为mPAP≥25 mmHg。根据反应性不同分为3组:A组(LVRR+临床反应性);B组(无LVRR+临床反应性);C组(无LVRR+无临床反应性)。观察各组术前和术后LVESV,NYHA心功能分级和肺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各组全因死亡率、死亡或心力衰竭再住院的复合终点事件率之间的差异。结果:纳入45例CRT患者,男36例,女9例,年龄(63.27±9.55)岁;随访(33.76±11.50)个月。A组31例(68.89%),其中PH 9例(9/31);B组8例(17.78%),其中PH 7例(7/8);C组6例,均为PH(6/6,100%)。与术前比较,A组NYHA心功能分级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升高,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volume,LVESV)降低,同时伴有PASP,mPAP和PVR降低,其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NYHA心功能分级明显降低(P<0.05),但LVEF和LVESV变化不明显(P>0.05),PASP,mPAP和PVR明显降低(P<0.05);C组NYHA心功能分级、LVEF和LVESV变化不明显(P>0.05),同时PASP,mPAP,PVR变化也不明显(P>0.05)。与C组比较,A组和B组全因死亡率低(P=0.005),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低(P=0.001)。结论:CRT术后表现LVRR且有临床心功能改善的患者预后佳。术后无LVRR伴临床心功能改善患者可能与肺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mPAP和TPG等降低有关,其临床预后优于术后无LVRR且临床心功能无改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反应性 肺动脉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不同起搏模式对时域法微伏级T波电交替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唐园园 陈震 +3 位作者 侯小锋 王权鹏 张锋 邹建刚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88-393,共6页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术后不同起搏模式与不同起搏频率对微伏级T波电交替(microvolt T-wave alternans,MTWA)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4年10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术后不同起搏模式与不同起搏频率对微伏级T波电交替(microvolt T-wave alternans,MTWA)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4年10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植入CRT或带除颤功能的三腔起搏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defibrillator,CRT-D)患者43例。所有患者于术后接受MTWA时域法检测,分别在起搏频率90,110 min^(-1)时测定MTWA,起搏模式为CRT-ON和CRT-OFF状态下即在双心室(BIV)或右心房(AAI)起搏时测定MTWA。比较不同起搏模式与不同起搏频率下MTWA数值。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将43例患者分为3组(II级、III级和IV级),分析MTWA数值与心功能的相关性。结果:起搏频率90 min^(-1)时,MTWA-AAI较MTWA-BIV明显增加[(11.28±9.94)μV vs(7.09±7.16)μV,P=0.001];起搏频率110 min^(-1)时,MTWA-BIV与MTWA-AAI数值比较无明显差异[(16.91±12.51)μV vs(15.58±10.97)μV,P=0.571]。相同起搏模式时,起搏频率110 min^(-1)时的MTWA数值较起搏频率90 min^(-1)时增加(P<0.05)。NYHA心功能分级IV组MTWA-AAI和MTWA-BIV数值均高于II组(P<0.05)。结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BIV低频率起搏模式可减小MTWA数值;MTWA数值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力衰竭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慢性心力衰竭 T波电交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失同步化缺血性心力衰竭心肌内向整流钾电流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杨震 于欣 +9 位作者 贾绍斌 于美玲 纳丽莎 徐方芳 吕剑锋 刘郎 陈乾 王竟靖 王学忠 沙勇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21-723,共3页
目的:研究失同步化缺血性心力衰竭心肌内向整流钾电流(IK1)的变化及其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作用。方法:取西北犬行左束支射频消融术和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术建立失同步化缺血性心力衰竭模型(n=14)。行CRT治疗(n=7)后分离左室侧壁和室... 目的:研究失同步化缺血性心力衰竭心肌内向整流钾电流(IK1)的变化及其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作用。方法:取西北犬行左束支射频消融术和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术建立失同步化缺血性心力衰竭模型(n=14)。行CRT治疗(n=7)后分离左室侧壁和室间隔心肌细胞,用全细胞膜片钳法检测IK1,同期测定血流动力学和超声心动图学指标。结果:失同步化组的IK1密度较对照组降低[室间隔:(0.70±0.31)pA/pFvs(1.60±0.28)pA/pF,P<0.05;左室侧壁:(1.20±0.34)pA/pFvs(1.75±0.31)pA/pF,P<0.05],且室间隔心肌细胞的IK1低于侧壁[(0.70±0.31)pA/pFvs(1.20±0.34)pA/pF,P<0.05],CRT升高了失同步化心力衰竭犬的室间隔和左室侧壁心肌的IK1[(1.50±0.30)pA/pFvs(0.70±0.31)pA/pF,P<0.05;(1.65±0.39)pA/pFvs(1.20±0.34)pA/pF,P<0.05),减小了室间隔和左室侧壁心肌IK1的差别[(1.50±0.30)pA/pFvs(1.65±0.39)pA/pF,P>0.05]。结论:CRT部分地逆转失同步化缺血性心力衰竭的IK1重构,减低IK1的各向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同步化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内向整流钾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心室纵向收缩应变与组织多普勒成像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德霞 丁连芹 +1 位作者 孙宇 刘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90-393,共4页
目的比较左心室纵向收缩应变(LS)及TDI两种方法在评价左心室机械收缩不同步性及预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应答中的价值。方法选择66例CRT应答者及17例CRT无应答者,分别应用LS和TDI评价左心室收缩的不同步性。在起搏器植入前后,记录LS... 目的比较左心室纵向收缩应变(LS)及TDI两种方法在评价左心室机械收缩不同步性及预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应答中的价值。方法选择66例CRT应答者及17例CRT无应答者,分别应用LS和TDI评价左心室收缩的不同步性。在起搏器植入前后,记录LS测量的机械延迟间期(MD)及TDI测量的电机械延迟间期(EMD)。结果植入起搏器前,LS测量所有CRT应答者的MD均>60ms,TDI测量75.76%CRT应答者的EMD>60ms,无应答者两种方法测量的延迟时间均≤60ms。植入起搏器后,LS测量所有CRT应答者的MD均降低,TDI测量29.41%CRT应答者的EMD未下降,LS测量无应答者的MD增高,TDI测量无应答者的EMD却无变化。结论 LS延迟间期>60ms可以精确预测CRT应答。对于预测CRT应答,LS明显优于TD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心力衰竭 超声心动描记术 多普勒 心室功能 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超声心动图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的应变率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3
19
作者 兰亭玉 王浩 孙欣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99-902,共4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应用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2D-STE)技术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患者2D-STE舒张早期应变率参数与左心室舒张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选取70例实施CRT的心力衰竭患者。应用2D-STE技术获取患者舒张期早期应变率,观... 目的:本研究旨在应用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2D-STE)技术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患者2D-STE舒张早期应变率参数与左心室舒张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选取70例实施CRT的心力衰竭患者。应用2D-STE技术获取患者舒张期早期应变率,观察左心室舒张功能参数于CRT超声心动图不同反应组中变化差异。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即ROC曲线)下面积。结果:41例患者在12个月的随访中达到了CRT超声心动图反应标准的为CRT超声心动图反应组;29例为超声心动图未反应者为CRT超声心动图未反应组。41患者在CRT超声心动图反应组中观察到大多数评估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参数较基线显著改善。以2D-STE所测舒张早期应变率预测CRT超声心动图反应与否绘制ROC曲线。舒张早期纵向应变率预测CRT超声心动图反应性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结论:舒张早期纵向应变率预测CRT超声心动图反应性价值更大,可作为评价舒张功能的更为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 应变率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左心室舒张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规起搏器术后心力衰竭升级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手术策略和操作技巧(附6例报告) 被引量:1
20
作者 朱玉峰 谭洪文 +5 位作者 白元 许旭东 张志钢 吴弘 赵仙先 秦永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0-232,F0003,共4页
随着临床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数量的攀升,常规右心室起搏后心力衰竭成为临床上一个常见的难题,其解决方法之一是将常规心脏起搏器升级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1-2]。然而,起搏器升级手术不仅是简单的... 随着临床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数量的攀升,常规右心室起搏后心力衰竭成为临床上一个常见的难题,其解决方法之一是将常规心脏起搏器升级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1-2]。然而,起搏器升级手术不仅是简单的更换脉冲发生器,手术更加复杂,每个细节的处理都关系到手术的成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心脏起搏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器械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