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氧耐力训练对大鼠心脏机能和心肌脂肪酸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陈松娥 彭峰林 邓树勋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70-72,共3页
目的:观察有氧耐力训练后SD大鼠心脏形态、机能和心肌脂肪酸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运动性心脏肥大的生理特征;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安静对照组、运动2周组、运动4周组、运动6周组和运动8周组,检测形态、机能指标及肌型肉碱棕榈... 目的:观察有氧耐力训练后SD大鼠心脏形态、机能和心肌脂肪酸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运动性心脏肥大的生理特征;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安静对照组、运动2周组、运动4周组、运动6周组和运动8周组,检测形态、机能指标及肌型肉碱棕榈酰转移酶与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表达的变化;结果:长期有氧耐力训练后肌型肉碱棕榈酰转移酶与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表达上调(P<0.05),±dp/dtmax升高(P<0.05或P<0.01);结论:有氧耐力训练后的心肌肥大是一种生理性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氧运动 耐力训练 心脏 机能 心肌脂肪酸 氧化酶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浓度对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转归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8
2
作者 刘海波 郭小芳 +3 位作者 张丽梅 施育平 徐耕 王春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8-242,共5页
目的:探讨血浆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浓度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入选172例住院的ACS患者,于出现胸痛6 h内测定H-FABP浓度,并随访1年,以再发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脏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非致... 目的:探讨血浆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浓度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入选172例住院的ACS患者,于出现胸痛6 h内测定H-FABP浓度,并随访1年,以再发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脏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非致命性心力衰竭及反复心绞痛发作住院)作为研究终点。结果:经过1年随访,共有47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其中心脏性死亡6例,非致命性心肌梗死9例,非致命性心力衰竭11例,反复心绞痛发作住院21例。心血管事件组H-FABP浓度较无心血管事件组显著增高(P<0.01);H-FABP浓度增高(>中位数12.5μg/L)组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明显增加(36例vs 11例,P<0.01);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逐步分析显示H-FABP浓度增高是ACS患者再发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RR=5.430,P<0.01;95%CI 2.587-11.398)。结论:H-FABP浓度增高的ACS患者再发心血管事件风险显著增加,H-FABP浓度增高可能是ACS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 急性冠脉综合征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在诊断早期心肌梗死的死后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郭淼 万立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2期1488-1491,共4页
目的:探讨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acid-binding protein,H-FABP)诊断早期心肌梗死的死后诊断的稳定性。方法:建立兔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应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死后不同时间缺血心肌细胞内H-FABP脱失面积变化规律。结果... 目的:探讨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acid-binding protein,H-FABP)诊断早期心肌梗死的死后诊断的稳定性。方法:建立兔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应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死后不同时间缺血心肌细胞内H-FABP脱失面积变化规律。结果:正常心肌组织4℃放置1~2d H-FABP染色均匀未见明显脱失,放置3d以上,可见H-FABP脱失,且随放置时间的延长,脱失面积逐步增大。缺血心肌组织随放置时间的延长,脱失面积逐步增大,图像分析结果显示4d以内缺血心肌组织胞浆内H-FABP的脱失面积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放置超过5d以上,其脱失面积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FABP在心肌梗死死后诊断的稳定性一般,受自溶的影响较小可用于死后4℃放置的4d内尸体的检测,在法医学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心肌梗死 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心肌特异脂肪酸结合蛋白监测 被引量:1
4
作者 徐云兴 单岩 张谦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35-1137,共3页
目的:研究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手术中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体内心肌特异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乳酸脱氢酶(LDH)和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的特异性变化。方法:将45例先天性心脏畸形矫治术患儿分为3组,每组15例,Ⅰ组为心肌... 目的:研究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手术中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体内心肌特异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乳酸脱氢酶(LDH)和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的特异性变化。方法:将45例先天性心脏畸形矫治术患儿分为3组,每组15例,Ⅰ组为心肌未缺血组,Ⅱ组为心肌缺血时间小于60min组,Ⅲ组为心肌缺血时间大于60min组,分别于切皮前、开放循环后(Ⅰ组为手术结束后)1h,6h,12h,24h,48h,72h,96h取静脉血,检测血清hFABP、LDH和CKMB浓度。应用电镜观察Ⅱ、Ⅲ组患儿主动脉阻断前及开放循环后心肌组织的超微结构。结果:Ⅰ组hFABP活性在手术前、后各时间点变化不明显,在Ⅱ、Ⅲ组开放循环后1h即显著升高(P<0.01),Ⅱ、Ⅲ组组间比较1h、6h、1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Ⅱ、Ⅲ组开放循环后6h血清CKMB浓度明显增加(P<0.01),Ⅱ、Ⅲ组组间比较在4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缺血时间延长LDH活性增加,但Ⅱ、Ⅲ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下观察Ⅱ组、Ⅲ组开放循环后心肌细胞发生损伤性改变,且随缺血缺氧时间延长而加重。结论:hFABP可以作为小儿先心病畸形矫治术中评价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敏感而特异的指标,且其血浆浓度的改变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呈正相关,为临床研究术中心肌保护效果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手术 心肌再灌注损伤 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 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联合APACHEⅡ评分对急性肺栓塞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2
5
作者 周洪 江跃全 +2 位作者 綦俊 张奇 尹哲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026-1030,共5页
目的 探讨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联合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在评估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 目的 探讨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联合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在评估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确诊的160例APE患者临床资料[男92例,女68例,年龄(51±12)岁]。根据APE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低危组[n=58,男33例,女25例,年龄(50±13)岁]、中危组[n=54,男30例,女24例,年龄(54±12)岁]及高危组[n=48,男29例,女19例,年龄(52±10)岁];根据临床转归,将其分为存活组(n=132)和死亡组(n=28),比较不同组间H-FABP和APACHEⅡ评分的差异,评价H-FABP(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和APACHEⅡ评分对评估APE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临床价值。结果 随着APE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H-FABP和APACHEⅡ评分指标水平显著升高(P〈0.05);死亡组H-FABP和APACHEⅡ评分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浆H-FABP与APACHEⅡ评分水平呈正相关(r=0.71,P=0.000)。ROC曲线分析显示,H-FABP曲线下面积为0.854(95%CI 0.784~0.927),其血浆H-FABP〉13.3μg/L时,诊断APE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0%和79.4%;APACHEⅡ评分曲线下面积为0.861(95%CI 0.812~0.932),其APACHEⅡ评分〉19.2分时诊断APE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7.8%和80.4%。二者指标串联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8.9%和87.6%,ROC曲线下面积为0.914(95%CI 0.825~0.948),其明显高于单一H-FABP和APACHEⅡ评分指标。结论 H-FABP联合APACHEⅡ评分评估APE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显著优于单一H-FABP和APACHEⅡ评分指标,其可为临床APE患者个体化治疗,降低其病死率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 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 急性肺栓塞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急性肺栓塞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6
6
作者 阮丽波 陈军 师红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2603-2605,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急性肺栓塞(APE)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1月发病24 h内并经CT肺动脉造影确诊的APE住院患者,根据2008欧洲心脏病协会(ESC)新指南分为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比较不同...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急性肺栓塞(APE)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1月发病24 h内并经CT肺动脉造影确诊的APE住院患者,根据2008欧洲心脏病协会(ESC)新指南分为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比较不同组间H-FABP阳性率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不同危险APE组H-FABP阳性率不同,住院期间发生不良事件(需用生强心药物维持、低血压、溶栓治疗及住院死亡率)的比例不同(P<0.01);(2)H-FABP阳性组发生不良事件的比例明显高于阴性组,HFABP阳性与不良事件明显相关。结论:H-FABP对急性肺栓塞不良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 不良事件 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血浆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阮义峰 周钦海 +2 位作者 傅诚章 唐琦峰 钱燕宁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88-190,共3页
目的:比较血浆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鄄FABP)和肌酸激酶同工酶MBC(CK鄄MB)快速敏感反映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心肌损伤的能力,探讨乌司他丁对心肌H鄄FABP和CK鄄MB变化的影响。方法:择期心脏瓣膜置换患者28例,随机分成乌司他丁组(Ⅰ组,n=14)... 目的:比较血浆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鄄FABP)和肌酸激酶同工酶MBC(CK鄄MB)快速敏感反映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心肌损伤的能力,探讨乌司他丁对心肌H鄄FABP和CK鄄MB变化的影响。方法:择期心脏瓣膜置换患者28例,随机分成乌司他丁组(Ⅰ组,n=14),对照组(Ⅱ组,n=14)。分别在中心静脉开放后(T1),体外循环前即刻(T2),主动脉开放即刻(T3),主动脉开放1h(T4)、2h(T5)、3h(T6)、18h(T7),抽取中心静脉血测定血清中H鄄FABP和CK鄄MB。结果:两组患者H鄄FABP值在体外循环前即明显升高,主动脉开放即刻升高数十倍,主动脉开放1h达到高峰,主动脉开放3h明显下降(P<0.05),主动脉开放18h降到体外循环前水平。乌司他丁组H鄄FABP值在T3、T4、T5点均低于对照组,在T3点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患者CK鄄MB升高的时间迟于H鄄FABP,仅在主动脉开放时才有明显变化,出现峰值时间和H鄄FABP相同,但持续时间要长于H鄄FABP。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相比CK鄄MB值在各时点无统计学差异。结论:H鄄FABP与CK鄄MB相比具有变化早恢复快的特点,乌司他丁能减缓其变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 肌酸激酶同工酶MBC 乌司他丁 瓣膜置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及其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张鹏 王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7-79,共3页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是一种较特异存在于心胍细胞胞质内的小分子蛋白,研究发现 H-FABP 可作为心肌损伤标志物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本文就 H-FABP 的结构功能、检测方法及其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方面的应用做一简要...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是一种较特异存在于心胍细胞胞质内的小分子蛋白,研究发现 H-FABP 可作为心肌损伤标志物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本文就 H-FABP 的结构功能、检测方法及其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方面的应用做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前后血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张燕 李靖 +1 位作者 李莉 关怀敏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30-832,共3页
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前后血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室间隔缺损(VSD)患儿42例、动脉导管未闭(PDA)患儿36例、房间隔缺损(ASD)患儿30例,于介入治疗术前、术后15min、4h、24... 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前后血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室间隔缺损(VSD)患儿42例、动脉导管未闭(PDA)患儿36例、房间隔缺损(ASD)患儿30例,于介入治疗术前、术后15min、4h、24h测量血清H-FABP水平。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血清H-FABP水平的相关因素。结果:各组术后15min、4hH-FABP水平较术前均升高(F时间=55.312,F组间=62.161,P均<0.01),高峰均出现在术后15min;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病理类型、年龄、手术时间、封堵器释放次数是影响术后血清H-FABP水平的主要因素(β分别为0.666,-0.460,0.589,0.483,P均<0.05)。结论: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可引起可逆性的心肌微损伤,血清H-FABP水平升高程度与病理类型、年龄、手术时间、封堵器释放次数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 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 封堵术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特异性亲和配体的筛选
10
作者 张淑华 范丽颖 +2 位作者 马玉芹 于源华 徐镜波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0-113,共4页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是一种低相对分子质量的蛋白质,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4000-15000,在心肌中含量丰富,H-FABP在脂肪酸的运输、脂类的代谢、调节细胞增殖与分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检测急性心肌梗塞(AMI)的有效生物...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是一种低相对分子质量的蛋白质,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4000-15000,在心肌中含量丰富,H-FABP在脂肪酸的运输、脂类的代谢、调节细胞增殖与分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检测急性心肌梗塞(AMI)的有效生物学标志物,以HFABP为靶标,采用噬菌体表面展示随机十二肽库对H-FABP的特异性亲和配体进行了筛选,经四轮筛选得到一个ELISA检测阳性特征序列:W-P-H-Q-K-L-H-L-M-R-H-S,为临床检测急性心肌梗塞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 噬菌体展示肽库 亲和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十二肽库筛选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特异性的亲和配体
11
作者 张淑华 王立成 +2 位作者 王丽萍 于源华 李惟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0-143,共4页
采用噬菌体表面展示十二肽库对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特异性亲和配体进行筛选,经3轮筛选及序列比对后得到一个酶联免疫测定分析(ELISA)检测阳性特征序列:W-P-N-H-H-M-L-H-K-R-W-P.对此序列进行肽合成,并标记上荧光标记物芘,经高... 采用噬菌体表面展示十二肽库对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特异性亲和配体进行筛选,经3轮筛选及序列比对后得到一个酶联免疫测定分析(ELISA)检测阳性特征序列:W-P-N-H-H-M-L-H-K-R-W-P.对此序列进行肽合成,并标记上荧光标记物芘,经高效液相纯化、冻干及质谱确定其分子量后制成荧光肽探针检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血样,结果均呈阳性.结果表明,所获得的肽探针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 噬菌体表面展示十二肽库 亲和配体 酶联免疫测定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小鼠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关键 孙妍 +2 位作者 孙筱璐 梁岩 王国干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20-223,共4页
目的:阿托伐他汀钙(atorvastatin)对减少小鼠病毒性心肌炎(VMC)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4周龄小鼠146只按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正常组,n=18);病毒性心肌炎组(VMC组,n=60);阿托伐他汀钙药物对照组(对照组,n=18);阿托伐他汀钙... 目的:阿托伐他汀钙(atorvastatin)对减少小鼠病毒性心肌炎(VMC)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4周龄小鼠146只按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正常组,n=18);病毒性心肌炎组(VMC组,n=60);阿托伐他汀钙药物对照组(对照组,n=18);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组(VMC药物治疗组,n=50)。VMC组及VMC药物治疗组小鼠腹腔接种柯萨奇病毒,正常组及对照组未注射病毒,VMC组及VMC药物治疗组小鼠给予阿托伐他汀钙,连续用药2周。用药后3、7、10、14、21、30天,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炎症浸润程度,电镜观察心肌胶原纤维及各种细胞器的变化。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反转录酶-聚合酶连锁反应(RT-PCR)及蛋白质印迹方法检测心肌脂肪酸合成酶(Fas)信使核糖核酸(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VMC组比VMC药物治疗组的30天累计生存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VMC药物冶疗组比VMC组在第10、14、21、30天的心肌病理组织学积分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MC药物治疗组比VMC组心肌损伤的病灶数量少,心肌线粒体和肌浆网改变也较同期VMC组轻。第14、21天VMC药物治疗组比VMC组凋亡指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MC组比正常组Fas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增加,VMC药物治疗组比VMC组Fas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改善VMC小鼠生存率,改善组织病理学表现,其机制可能与通过下调Fas转录及表达,从而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有关。表明阿托伐他汀钙对VMC小鼠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心肌 阿托伐他汀钙 凋亡 心肌脂肪酸合成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染旋毛虫小鼠心肌能量代谢变化的检测
13
作者 许圆圆 李巍 +3 位作者 韩彩霞 路义鑫 李兴超 宋铭忻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5-26,29,共3页
本试验旨在对感染旋毛虫后小鼠心肌能量代谢变化进行研究。将小鼠接种旋毛虫1 000条/只后,分别检测小鼠心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和小鼠组织胰岛素。结果显示,旋毛虫感染小鼠后,AngII、PPARα及... 本试验旨在对感染旋毛虫后小鼠心肌能量代谢变化进行研究。将小鼠接种旋毛虫1 000条/只后,分别检测小鼠心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和小鼠组织胰岛素。结果显示,旋毛虫感染小鼠后,AngII、PPARα及胰岛素的含量检测结果均呈现相似趋势,至19~24 d出现峰值,随后下降。试验结果为旋毛虫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心肌脂肪酸 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