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3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慢血流或无复流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1
作者 张云飞 燕文娟 +5 位作者 温红梅 陈伟晨 周红娟 韩琼 许娇阳 李迎风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3-252,共10页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慢血流或无复流的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慢血流或无复流的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慢血流或无复流危险因素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4年1月。为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由两名独立的评价人员按照预设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关键数据,并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Man5.4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3篇文献,样本量共计978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再灌注时间≥6 h(OR=1.52)、术前TIMI血流≤1级(OR=1.12)、血栓负荷重(OR=1.60)、高龄(OR=1.56)、糖尿病(OR=1.83)、术前Killip分级≥Ⅲ级(OR=2.52)、长靶血管病变(OR=1.95)、侧支血流≤1级(OR=1.61)是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慢血流或无复流的危险因素;术前收缩压<90 mmHg(OR=1.17)、白细胞计数高(OR=1.27)不是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慢血流或无复流的危险因素。结论再灌注时间≥6 h、术前TIMI血流≤1级、血栓负荷重、高龄、糖尿病、术前Killip分级≥Ⅲ级、长靶血管病变、侧支血流≤1级为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慢血流或无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血流或无复流 危险因素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脉内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联合PCI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血流水平、无复流发生率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53
2
作者 刘志远 张金盈 +3 位作者 刘江波 赵晓宁 刘飞 李纲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10-516,共7页
目的:分析冠脉内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冠脉血流水平、无复流发生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2月至2018年6... 目的:分析冠脉内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冠脉血流水平、无复流发生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2月至2018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南阳医院收治的行急诊PCI治疗的139例AMI患者按再灌注治疗方式分为溶栓组(n=78)与血栓抽吸组(n=61),溶栓组靶血管病变部位逆向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血栓抽吸组对闭塞血管行血栓抽吸,比较2组手术前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术后校正TIMI血流帧数(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CTFC)及心功能变化,统计PCI术后无复流发生率、90 min内ST段回落率及近远期不良出血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总结AMI患者PCI术后无复流的影响因素。结果:①2组术后TIMI血流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无复流率为5.13%,低于血栓抽吸组的16.39%(P<0.05);②溶栓组CTFC低于血栓抽吸组(P<0.05),ST段回落率为94.87%,高于血栓抽吸组的78.69%(P<0.05);③溶栓组术后30 d心功能指标均优于血栓抽吸组(P<0.05);④2组术后30 d及随访1年出血事件、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发病至入院时间、心肌缺血时间是AMI PCI术后无复流的危险因素(P<0.05),术中溶栓是其保护因素。结论:冠脉内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联合PCI可改善AMI患者血流灌注,降低无复流发生率,可能存在预后改善作用;而发病至入院时间、心肌缺血时间为AMI PCI术后无复流的危险因素,术中溶栓系其保护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 尿激酶原 溶栓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介入 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应用硝酸甘油或中成药对症状改善及梗死相关动脉血流影响的比较研究
3
作者 赵广玉 王朵儿 +14 位作者 杨进刚 鲁晔 陶水英 程晓曙 叶君明 贺春晖 吴超 许海燕 乔树宾 赵延延 王杨 李卫 高晓津 杨跃进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研究组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47,共7页
目的:比较中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院前应用硝酸甘油或中成药对症状改善及对梗死相关动脉(IRA)血流的影响。方法:依托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研究于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期间,纳入全国108家医院7 d内发病且明确报告... 目的:比较中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院前应用硝酸甘油或中成药对症状改善及对梗死相关动脉(IRA)血流的影响。方法:依托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研究于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期间,纳入全国108家医院7 d内发病且明确报告院前使用或不使用硝酸甘油或中成药的13064例STEMI患者(已排除共用两类药物患者),其中5280例患者接受了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对比使用两类药物对患者症状缓解及IRA的TIMI血流分级水平的影响,其中症状缓解包括完全缓解(症状消失)和部分缓解(不同程度缓解)。结果:13064例患者中,2892例(22.1%)院前应用了硝酸甘油或中成药,其中1149例(8.8%)使用了硝酸甘油,1743例(13.3%)使用了中成药,10172例院前未用药。应用硝酸甘油或中成药的患者,6 h内到达医院的比例(57.4%vs.60.8%vs.50.3%,P<0.0010),与使用院前急救系统的比例(11.8%vs.12.2%vs.9.5%,P=0.0004)均高于未用药的患者。使用硝酸甘油的患者部分缓解比例高于使用中成药的患者(33.8%vs.25.1%,P<0.0010)。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使用硝酸甘油较使用中成药完全和部分缓解的可能性较高(OR=1.331,95%CI:1.129~1.569,P=0.0007)。使用硝酸甘油或中成药的患者与未用药患者的院内死亡率相似。在接受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中,使用中成药或硝酸甘油及未用药患者IRA的TIMI血流达到2~3级的比例分别为21.6%、15.8%和19.3%(P=0.04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未用药患者相比,使用中成药患者的TIMI血流达到2~3级水平无明显优势(OR=0.856,95%CI:0.705~1.040,P=0.1171),使用硝酸甘油的患者TIMI血流达到2~3级水平可能性降低(OR=0.666,95%CI:0.495~0.895,P=0.0071)。结论:中国约有22.1%的STEMI患者院前单用硝酸甘油或中成药,含服硝酸甘油对症状改善作用优于中成药,与未用药患者相比,应用这两类药物的患者的TIMI血流未见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 硝酸甘油 中成药 症状改善 TIMI血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慢血流或无复流风险评估 被引量:1
4
作者 穆怀彬 林琳 +3 位作者 李静 李燕 王海荣 卢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HDAC3)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慢血流/无复流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在唐山市工人医院接受PCI的AMI患者280例,根据PCI术后心肌灌注分级(TIMI)血流... 目的探讨术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HDAC3)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慢血流/无复流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在唐山市工人医院接受PCI的AMI患者280例,根据PCI术后心肌灌注分级(TIMI)血流分级分为慢血流/无复流组(TIMI≤Ⅱ级)54例和正常血流组(TIMI>Ⅱ级)226例。比较2组人口学特征、基础疾病、入院时基线资料、术前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术前实验室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AMI患者PCI术后慢血流/无复流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相关指标对慢血流/无复流的预测价值。结果慢血流/无复流组吸烟史、Killip分级Ⅱ级比例、心率、再灌注时间、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值(NLR)、D-二聚体及HDAC3水平高于正常血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再灌注时间、NLR、HDAC3是AMI患者PCI术后慢血流/无复流的影响因素(P<0.05,P<0.01)。再灌注时间+NLR预测AMI患者PCI术后慢血流/无复流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8(95%CI:0.664~0.922,P=0.002),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0.87、0.73;再灌注时间+NLR联合血清HDAC3预测AMI患者PCI后慢血流/无复流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3(95%CI:0.790~0.922,P<0.01),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0.93、0.84。结论术前HDAC3水平是AMI患者PCI术后慢血流/无复流的影响因素,在再灌注时间和NLR的基础上检测术前血清HDAC3可为慢血流/无复流的评估提供额外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组蛋白脱乙酰基酶类 血流速度 影响因素分析 血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受再灌注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性别差异的荟萃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汪雁博 苏利芳 +3 位作者 刘畅畅 周庆 田佳 谷新顺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7-253,共7页
目的 探讨接受再灌注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死亡率的性别差异。方法 全面检索PubMed、EMBASE、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和谷歌学术等数据库自建库至2023年8月1日的文献中,对接受溶栓治疗或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PCI)的ST... 目的 探讨接受再灌注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死亡率的性别差异。方法 全面检索PubMed、EMBASE、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和谷歌学术等数据库自建库至2023年8月1日的文献中,对接受溶栓治疗或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PCI)的STEMI患者短期或长期死亡率的性别差异进行对比的相关研究。观察性研究和随机对照研究均纳入本研究。使用Rev Man 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危险度(RR)和95%CI表示性别差异对STEMI患者死亡率的影响。使用漏斗图评估研究偏倚。结果 共纳入36项研究,其中33项观察性研究和3项随机对照研究,共108 132例STEMI患者,其中男性82 848例,女性25 284例。与男性患者相比,女性患者住院期间(RR=1.73,95%CI:1.52~1.98,P<0.001,I~2=69%)、1个月(RR=1.89,95%CI:1.74~2.06,P<0.001,I~2=46%)、1年(RR=1.56,95%CI:1.40~1.74,P<0.001,I~2=0%)和2年(RR=1.78,95%CI:1.51~2.10,P<0.001,I~2=43%)死亡率显著增加。在调整后的分析中,女性STEMI患者住院期间(RR=1.60,95%CI:1.27~2.02,P<0.001,I~2=69%)、1个月(RR=1.40,95%CI:1.04~1.88,P<0.001,I~2=65%)和2年(RR=1.25,95%CI:1.10~1.42,P<0.001,I~2=48%)死亡率仍明显高于男性患者。结论 对于接受再灌注治疗的STEMI患者,女性的短期和长期死亡率均高于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心肌 再灌注治疗 溶栓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性别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梗死溶栓试验危险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54
6
作者 高玉龙 陶英 李志忠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2599-2602,共4页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危险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连续入选北京安贞医院2003年1月-2005年1月间住院的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病1个月内)501例。根据入院时 TIMI 危险评分分为低危...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危险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连续入选北京安贞医院2003年1月-2005年1月间住院的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病1个月内)501例。根据入院时 TIMI 危险评分分为低危组(0~3分)、中危组(4~6分)、高危组(≥7分)。所有患者随访5年,分析TIMI 危险评分与 AMI 患者5年内心血管事件再发生率及5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根据 TIMI 危险评分,低危组216例、中危组241例、高危组44例。3组的年龄、男性比例、糖尿病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的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é0.05)。高危组患者的年龄、高血压患病率高于中危组与低危组,中危组高于低危组(Pé0.05);高危组男性比例低于中危组与低危组,中危组低于低危组(Pé0.05);高危组与中危组高脂血症患病率高于低危组,高危组糖尿病患病率高于中危组与低危组(Pé0.05)。低危组 TIMI 危险评分为(1.9±0.9)分,中危组 TIMI 危险评分为(5.2±1.1)分,高危组 TIMI 危险评分为(8.4±1.3)分,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87.52,Pé0.05)。高危组TIMI 危险评分高于中危组与低危组,中危组高于低危组(Pé0.05)。3组的心血管事件再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é0.05)。高危组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高于中危组与低危组,中危组高于低危组(Pé0.05);高危组心力衰竭发生率和病死率高于中危组与低危组(Pé0.05);高危组与中危组再发心绞痛、再次 AMI 发生率高于低危组(Pé0.05)。年龄〔OR(95% CI)=2.017(1.151,4.994)〕、糖尿病病史〔OR(95% CI)=3.736(1.173,5.605)〕及TIMI 危险评分〔OR(95% CI)=4.987(1.245,7.527)〕是影响随访期间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é0.05)。结论TIMI 危险评分与随访5年期间心血管事件再发生率及5年生存率相关,可能成为AMI 患者危险分层与长期预后评估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 心肌溶栓试验危险评分 随访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预测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7
作者 何培源 范肖雪 +7 位作者 杨进刚 高晓津 许海燕 吴元 王杨 赵延延 乔树宾 杨跃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953-957,共5页
目的:了解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后的出血发生率,并探讨出血相关的预测因素。方法:2013-01至2014-06纳入中国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册研究中1 568例行溶栓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了解其溶栓后出血发生率,并根据出... 目的:了解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后的出血发生率,并探讨出血相关的预测因素。方法:2013-01至2014-06纳入中国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册研究中1 568例行溶栓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了解其溶栓后出血发生率,并根据出血情况,分为出血组(n=55)和未出血组(n=1 513),同时利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出血相关因素。结果:1 568例急性STEMI患者溶栓后,临床判断溶栓成功率为86%,出血发生率为3.5%,其中脑出血发生率为0.6%,消化道出血为1.9%。与未出血组相比,出血组溶栓成功率高,趋近统计学差异(94.1%vs 85.7%,P=0.0589),死亡率明显较高(20.0%vs 7.1%,P=0.0019)。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高龄(≥75岁)(OR=2.45,95%CI:1.10~5.46,P=0.0290),和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OR=3.41,95%CI:1.48~7.86,P=0.0040)是院内溶栓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中国急性STEMI患者溶栓合并出血事件率较低,高龄与使用rtPA是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溶栓 出血 预后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利西尤单抗联用海博麦布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 被引量:6
8
作者 董耀辉 王晓慧 胡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98-1302,共5页
目的探究阿利西尤单抗联用海博麦布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6例。所有患者入院后行PCI治疗。对照组术后口服海博麦布治疗,研究组联合阿利西尤单抗治疗。维持治疗... 目的探究阿利西尤单抗联用海博麦布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6例。所有患者入院后行PCI治疗。对照组术后口服海博麦布治疗,研究组联合阿利西尤单抗治疗。维持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口舒张早期与晚期峰值血流速度比(E/A)、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cTnI)、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细胞介素-6(IL-6)、血流灌注分级(TIMI)、药物毒性及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治疗后,两组LDL-C、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较治疗前均降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VEF、E/A较治疗前均升高,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LVESD、NT-proBNP、c TnI、Lp-PLA2、MMP-9、IL-6较治疗前均降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TIMIⅢ级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药物不良反应及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利西尤单抗联用海博麦布应用于STEMI PCI术后的治疗中,更有助于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促进血流灌注,改善心肌功能,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 海博麦布 阿利西尤单抗 血脂 血流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40
9
作者 颜红兵 向定成 +22 位作者 刘红梅 陈辉 陈纪言 陈玉国 陈韵岱 楚英杰 方唯一 傅向华 李春洁 毛威 潘曙明 史若飞 苏晞 王焱 王贵荣 王伟民 徐梅 杨丽霞 于海玲 袁祖贻 郑志杰 霍勇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4期1-10,共10页
急性心肌梗死仍然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在我国广大城乡地区,形势更为严峻。及时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降低死亡率和保护心脏功能刻不容缓。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院前溶栓治疗在大城市以外的城乡地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 院前溶栓治疗 专家 中国 心肌患者 城乡地区 人民健康 心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与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廖松洁 曾进胜 +1 位作者 黄如训 苏镇培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1-143,共3页
目的 分析比较脑梗死和心肌梗死溶栓病例的治疗率、疗效和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 比较本院2 0 0 0年1月至2 0 0 2年12月脑梗死和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率、疗效和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及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 同期入院的2 2 3 ... 目的 分析比较脑梗死和心肌梗死溶栓病例的治疗率、疗效和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 比较本院2 0 0 0年1月至2 0 0 2年12月脑梗死和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率、疗效和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及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 同期入院的2 2 3 9例脑梗死中,溶栓治疗13例(0 . 5 8% ) ;44 4例心肌梗死中,溶栓治疗5 8例(13 1% ) (P <0 .0 0 1)。其中9例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在2小时内肌力明显改善;5 1例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显示血管再通征象,两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 >0 0 5 )。脑梗死与心肌梗死组分别发生2例颅内出血(15 .3 8%比3 . 45 % ,P >0. 0 5 )。结论 脑梗死患者的溶栓治疗率远低于心肌梗死患者,可能与就诊时间和治疗时间窗的不同及医务人员对溶栓的掌握差异等因素有关。脑梗死和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肯定,本组资料显示脑梗死溶栓后发生颅内出血发生率较高,但由于例数太少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流向量成像评价心肌梗死患者收缩期左心室涡流状态 被引量:15
11
作者 胡彧 谢明星 +2 位作者 覃小娟 贺林 王新房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873-1876,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心腔内血液流场和流体力学状态的应用价值。方法 15例心肌梗死患者和20名正常人分别接受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连续四个心动周期的标准心尖三腔心切面彩色血流动态图像。应用VFM技术进... 目的探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心腔内血液流场和流体力学状态的应用价值。方法 15例心肌梗死患者和20名正常人分别接受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连续四个心动周期的标准心尖三腔心切面彩色血流动态图像。应用VFM技术进行脱机分析,测量收缩期左心室内涡流纵径、横径、涡流于左心室内纵向、横向位置、涡流最大向量速度,观察收缩期涡流演变过程,比较心肌梗死患者与正常人之间的差异。结果收缩早期心肌梗死患者涡流纵径大于正常人(0.49±0.21vs0.21±0.12,P<0.05),纵向位置高于正常人(0.60±0.08vs0.85±0.05,P<0.05),最大向量速度减低[(31.10±8.54)cm/svs(44.58±16.39)cm/s,P<0.05],心肌梗死患者收缩期涡流持续时间较长。结论心肌梗死患者收缩期左心室腔内涡流长径、纵向位置及涡流最大向量速度与正常人之间存在差异。VFM为心腔内血流结构及心脏整体功能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血流向量成像 心肌 涡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1
12
作者 龙崇荣 喻恒 李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47-1049,共3页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有发病率高、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等特点[1-4]。早期再灌注治疗是治疗AMI最有效的方法,而且再灌注时间越早,疗效越好[1-5]。虽然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的开展,AMI的预后有所改...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有发病率高、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等特点[1-4]。早期再灌注治疗是治疗AMI最有效的方法,而且再灌注时间越早,疗效越好[1-5]。虽然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的开展,AMI的预后有所改善,然而广大基层医院由于技术、设备等限制,仍以静脉溶栓为主,因此如何尽早开展溶栓就成了AMI治疗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 溶栓治疗 院前 疗效与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注射液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抗过氧化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刘义 肖志杰 齐志敏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30-533,共4页
目的 研究探讨丹参注射液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抗过氧化损伤作用。方法 采用电刺激家兔冠脉形成急性心肌梗死模型 ,研究观测体表心电图、整体心肌功能指标、血清和心肌梗死组织脂质过氧化损伤的生化指标和病理指标。结果 尿激酶... 目的 研究探讨丹参注射液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抗过氧化损伤作用。方法 采用电刺激家兔冠脉形成急性心肌梗死模型 ,研究观测体表心电图、整体心肌功能指标、血清和心肌梗死组织脂质过氧化损伤的生化指标和病理指标。结果 尿激酶联合丹参注射液溶栓治疗 ,可明显减轻或避免尿激酶溶栓治疗引发的再灌注心律失常、心肌收缩力和心输出量的下降、血清心肌损伤酶学的升高及心肌脂质过氧化损伤程度。结论 丹参注射液在急性心肌梗死家兔尿激酶溶栓治疗中可以明显减轻或避免心肌过氧化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注射液 心肌 溶栓 脂质过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麝香保心丸对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韩国杰 王佟 +2 位作者 白振霞 王庆凯 杨宝刚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12期30-31,共2页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再通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98例AMI患者随机分为麝香保心丸组(46例)与对照组(52例),两组均以尿激酶常规溶栓治疗。麝香保心丸组在溶栓治疗同时口服麝香保心丸。1个月后比较2组再通标...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再通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98例AMI患者随机分为麝香保心丸组(46例)与对照组(52例),两组均以尿激酶常规溶栓治疗。麝香保心丸组在溶栓治疗同时口服麝香保心丸。1个月后比较2组再通标准各项指标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再通指标中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麝香保心丸组为51.43%明显低于对照组80.49%,有显著差异(P<0.05);心力衰竭发生率8.7%低于对照组30.77%(P<0.05),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4.35%低于对照组19.23%(P<0.01)。结论麝香保心丸配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可提高疗效,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等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 静脉溶栓 再灌注损伤 麝香保心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格列酮对心肌梗死大鼠血流动力学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3
15
作者 耿登峰 伍卫 +2 位作者 雷娟 张燕 王景峰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4-118,共5页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药罗格列酮对心肌梗死大鼠血流动力学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影响。【方法】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9只)和心肌梗死组(36只),将制作心肌梗死模型后24h仍存活的21只SD大鼠随...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药罗格列酮对心肌梗死大鼠血流动力学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影响。【方法】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9只)和心肌梗死组(36只),将制作心肌梗死模型后24h仍存活的21只SD大鼠随机分为心肌梗死对照组(10只)和罗格列酮组(11只)。罗格列酮组术后24h开始给予罗格列酮3mg/(kg·d)共8周。8周后测定血流动力学,称量心脏、左室、右室、肺和肝质量,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及心肌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以及血浆肾素活性。【结果】与心肌梗死对照组相比,罗格列酮组明显改善左室±dp/dtmax犤(-1898±383)mmHg/svs(-2981±258)mmHg/s,P<0.05,(2110±461)mmHg/svs(3625±221)mmHg/s,P<0.05)犦;显著降低肺体比和肝体比(P<0.05);明显抑制心肌局部血管紧张素Ⅱ犤(0.23±0.02)ng/mgprovs(0.14±0.01)ng/mgpro,P<0.05犦及醛固酮水平犤(0.31±0.05)ng/mgprovs(0.19±0.04)ng/mgpro,P<0.05)犦,而对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PPARγ激动药罗格列酮改善心肌梗死大鼠血流动力学,抑制心肌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格列酮 心肌 大鼠 血流动力学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放射免疫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瘀证”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与单纯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心脏血流动力学及心电图变化的比较 被引量:8
16
作者 于晓风 王佳 +3 位作者 曲绍春 周金影 西月 睢大筼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95-298,共4页
目的:观察"血瘀证"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与单纯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心脏血流动力学及心电图的变化,阐明单纯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与"血瘀证"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之间的差异。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急性血... 目的:观察"血瘀证"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与单纯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心脏血流动力学及心电图的变化,阐明单纯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与"血瘀证"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之间的差异。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急性血瘀模型组、急性心肌梗死假手术组、单纯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及"血瘀证"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在大鼠急性"血瘀"情况下复制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每组12只),测定各组大鼠的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压力变化最大速率(±dp/dtmax)、颈总动脉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平均动脉压(MAP)等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同时测定大鼠心率(HR)及心电图(ECG)V5导联和Ⅱ导联ST段等参数,并与单纯急性心肌梗死模型进行对比。结果:①大鼠"血瘀证"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与单纯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在SBP、DBP、MAP、LVSP、LVEDP及±dp/dtmax等指标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大鼠"血瘀证"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HR加快及V5、Ⅱ导联心电图ST段抬高程度均明显大于单纯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P<0.05或P<0.01)。结论:大鼠"血瘀证"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与单纯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在心电图变化上存在明显差异,在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上无明显差异,提示采用"血瘀证"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来评价治疗胸痹心痛中药的药效学更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瘀 心肌 大鼠 Wistar 血流动力学 心电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成功后最佳介入治疗时机的探讨 被引量:9
17
作者 罗程 苗林 +2 位作者 王红 梁文武 杨帆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2230-2234,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静脉溶栓成功后介入治疗的最佳时机。方法116例外院静脉溶栓成功后转入我院的STEMI患者,于溶栓后2~24 h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根据溶栓...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静脉溶栓成功后介入治疗的最佳时机。方法116例外院静脉溶栓成功后转入我院的STEMI患者,于溶栓后2~24 h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根据溶栓至PCI时机的不同分为早期介入(2~5 h)组58例,晚期介入(5~24 h)组58例。比两组一般资料、术后3 d和术后30 d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左室舒张末径(LVDd)、术后30 d及1年的不良事件包括:死亡、再梗、出血、再发心肌缺血、新发心衰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一般资料中发病至介入时间早期介入组(7.16±2.32)h和晚期介入组(16.02±7.1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3 d和30 d的LVEF,早期介入组均较晚期介入组显著升高[(49.59±6.34)%vs.(46.55±7.14)%,P=0.017;(52.63±5.19)%vs.(49.57±5.72)%,P=0.003];术后3 d和术后30 d的LVDd,早期介入组均较晚期介入组显著减小(48.41±6.88)mm vs.(51.82±5.40)mm,P=0.004;(47.59±5.01)mm vs.(52.06±5.95)mm,P=0.001;术后30 d早期介入组心脏复合终点事件(包括死亡、再梗、再发心肌缺血、脑卒中、新发心衰)总发生率(19%)显著低于晚期介入组(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结论STEMI患者静脉溶栓成功后2~5 h内行PCI有利于心功能恢复,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 溶栓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出现“无血流”的剖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宗军 陈万春 +5 位作者 金惠根 杨伟 汪蔚青 王东毅 尚孝堂 江蓓湖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S1期42-45,共4页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出现“无血流”(no flow ,NF)的发生率和临床意义。方法  99例连续行直接PCI的AMI患者根据冠脉造影中有无NF现象分为NF组 (18例 )非NF组 (81例 ) ,计算NF的发生率 ,分析两...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出现“无血流”(no flow ,NF)的发生率和临床意义。方法  99例连续行直接PCI的AMI患者根据冠脉造影中有无NF现象分为NF组 (18例 )非NF组 (81例 ) ,计算NF的发生率 ,分析两组一般临床特征、blush分级、ST段抬高的变化、磷酸肌酸激酶的峰值 (CPK)、心功能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NF组 18例患者 ,占所有直接PCI患者的 18.2 % ,既往心梗史、糖尿病、前壁梗死和多支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方面明显增加 (P <0 .0 5 )。NF组blush分级和ST段抬高下降≥ 5 0 %者显著减少 ,CPK显著增加 [(32 38± 10 0 8)和 (2 4 5 1±112 4 ) ,P <0 .0 5 ],LVEF显著降低 [(0 .38± 0 .11)和 (0 .6 3+0 .10 ) ,P <0 .0 1];NF组总死亡率较非NF组有增加趋势 ,但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非致死性心衰 (2 1.4 %和 4 .8% ,P <0 .0 5 )和复合终点事件(4 2 .9%和 18.5 % ,P <0 .0 5 )的发生率无论住院期间还是随访 1年均明显增加 ,而两组在不稳定性心绞痛、非致死性再次心肌梗死、缺血性靶血管重建及总的心脏性死亡的发生率方面无显著降低 [(0 .5 8±0 .14 )和 (0 .6 3± 0 .10 ) ,P >0 .0 5 )。结论 直接PCI治疗AMI过程中NF的发生率为 18.2 % ;出现NF者心肌微循环灌注不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直接血管成形术 血流 心脏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失败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汪雁博 刁敬超 +5 位作者 支伟 王庆 傅阳 姜云发 郝国贞 傅向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2537-2541,共5页
背景静脉溶栓治疗仍是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基层医疗机构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进行再灌注治疗的主要方法,但是仍然有部分STEMI患者采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治疗后未能实现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目的分析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 背景静脉溶栓治疗仍是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基层医疗机构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进行再灌注治疗的主要方法,但是仍然有部分STEMI患者采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治疗后未能实现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目的分析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失败的STEMI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溶栓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住院并行静脉溶栓后早期介入治疗的STEMI患者131例。根据患者冠状动脉造影IRA的再通情况,将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和溶栓失败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再灌注治疗参数以及住院治疗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STEMI患者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131例STEMI患者中溶栓再通组99例,溶栓失败组32例,溶栓失败率为24.4%。与溶栓再通组患者相比,溶栓失败组患者年轻、体质指数和体表面积大、溶栓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短、溶栓后血小板聚集率高(P<0.05)。溶栓失败组血栓抽吸比例、支架置入比例、溶栓后肌酸激酶(CK)峰值、溶栓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均高于溶栓再通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溶栓再通组(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表面积及溶栓后APTT是STEMI患者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失败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溶栓失败的STEMI患者具有年轻、体表面积大、溶栓后APTT短、心肌梗死面积大和心功能差等特点。年轻、体表面积大及溶栓后APTT短可能是STEMI患者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失败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心肌 溶栓治疗 纤维蛋白溶解药 治疗失败 临床特征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冠脉血流显像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犬心肌血流灌注的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丁尚伟 吕清 +1 位作者 王新房 谢明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术中冠脉血流显像(CFI)技术观察急性心肌梗死犬心肌血流灌注的应用价值。方法18只健康开胸杂种犬于前降支分出第一对角支后约1 cm处结扎3小时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分别于结扎前、结扎3小时后应用i13L高频探头观察前降支远端... 目的探讨术中冠脉血流显像(CFI)技术观察急性心肌梗死犬心肌血流灌注的应用价值。方法18只健康开胸杂种犬于前降支分出第一对角支后约1 cm处结扎3小时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分别于结扎前、结扎3小时后应用i13L高频探头观察前降支远端及前壁心尖段心肌内血流灌注程度、血流方向,并测量心肌内冠脉血流速度,同时在以上观察时点经股静脉匀速推注造影剂(C_3F_8)行心肌声学造影(MCE)检查对照。结果18只犬均成功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结扎前降支3 h后,根据MCE显示前壁心尖段有无造影剂充填分为无侧支循环形成组(A组)和侧支循环形成不充分组(B组),A组10只犬中,CFI显示60%(6/10)未见血流信号显示,40%(4/10)前壁心尖段内仅见星点状血流信号。B组7只犬中,CFI则均显示有少量血流信号,与基础状态相比,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D-Vmax)、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S- Vmax)及D-Vmax/S-Vmax比值均明显降低(P<0.05)。另有1只犬MCE显示前壁心尖段造影剂充填良好,CFI亦显示丰富的血流信号,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0.65 m/s)快于基础状态峰值血流速度(0.28 m/s)。结论术中冠脉血流显像技术能直观、无创、敏感地显示心肌血流灌注状态,与MCE比较,能更敏感的反映心肌血流灌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血流显像 心肌声学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