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再灌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
作者 闫华 杨静 +5 位作者 李莉 刘晓坤 赵碧琼 田美荣 姜玉茹 尚小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02-302,共1页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一旦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可导致心肌泵功能丧失,心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病死率高。早期识别AMI的高危人群对指导治疗、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AMI的治疗关键在于尽快恢复心肌...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一旦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可导致心肌泵功能丧失,心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病死率高。早期识别AMI的高危人群对指导治疗、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AMI的治疗关键在于尽快恢复心肌的再灌注。早期再灌注包括直接PCI及静脉溶栓治疗。本研究观察两种再灌注治疗对AMI合并新发RBBB患者住院期间及随访观察相关指标的影响,评价两种方法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 右束支传导阻滞 再灌注治疗 临床观察 血流动力学变化 静脉溶栓治疗 早期识别 直接PC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新认识溶栓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地位 被引量:1
2
作者 何奔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6期1-4,I0001,共5页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 a 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溶栓治疗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DeWood等[1]证明心肌梗死的冠状动脉内血栓是“因”非“果”后,溶栓治疗得到快速发展。1994年发表的FTT研究荟萃分析了5.8万余例...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 a 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溶栓治疗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DeWood等[1]证明心肌梗死的冠状动脉内血栓是“因”非“果”后,溶栓治疗得到快速发展。1994年发表的FTT研究荟萃分析了5.8万余例患者的临床试验数据,包括4.5万例STEMI患者,结果揭示:在发病0~12 h溶栓,可于每千人中挽救25条生命,代价是多了4例脑卒中[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心肌 临床试验数据 溶栓治疗 荟萃分析 STEMI 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冠脉血流及左心室功能和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顾晓龙 邱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3期3675-3677,共3页
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直接冠脉介入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以及左心室功能和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将2005年2月至2007年4月我院心血管内科及CCU科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急诊冠脉造影提示梗死相关动脉血流T... 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直接冠脉介入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以及左心室功能和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将2005年2月至2007年4月我院心血管内科及CCU科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急诊冠脉造影提示梗死相关动脉血流TIMI0~1级并拟行经皮冠脉介入(PCI)患者80例,分为试验组(盐酸替罗非班+PCI)40例和对照组(PCI)40例。收集所有病例的临床和冠脉造影资料,观察PCI术前、术后TIMI血流情况。术后7d进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并观察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无统计学差异。介入术后造影显示试验组95.0%的患者恢复TIMI3级血流,而对照组75.0%患者恢复TIMI3级血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TIMI0~2级血流发生率为5.0%,而对照组为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试验组心血管事件(再梗死、死亡、反复心肌缺血发作)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介入术后7d试验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58.0±6.6)%]较对照组[(52.4±8.2)%]明显提高(P<005)。结论:盐酸替罗非班能够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术后梗死相关动脉血流,并能改善此类患者的左室功能,且降低了住院期间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酪氨酸 介入治疗 心肌溶栓试验血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诊断价值
4
作者 盛兆雪 黄宇晖 +8 位作者 李兴亮 王靖宇 陈强 车武强 张臻 赵学诚 安硕研 高艳香 郑金刚 《中国循环杂志》 2025年第9期885-891,共7页
目的:探讨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引起的心绞痛(ANOCA)患者中冠状动脉慢血流(CSF)现象对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数据来自ANOCA-CMD前瞻性队列研究。103例纳入患者均接受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同期在左前降支进... 目的:探讨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引起的心绞痛(ANOCA)患者中冠状动脉慢血流(CSF)现象对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数据来自ANOCA-CMD前瞻性队列研究。103例纳入患者均接受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同期在左前降支进行了基于压力导丝及温度稀释法的冠状动脉生理学检查,以获取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和微循环阻力指数(IMR)。根据检查结果,将CMD分为四种类型:IMR升高型CMD(IMR≥25)、CFR减低型CMD(CFR<2.5)、CFR减低或IMR升高型CMD(CFR<2.5或IMR≥25)以及CFR减低且IMR升高型CMD(CFR<2.5且IMR≥25)。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计算左前降支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血流帧数(CTFC),并将CSF定义为CTFC>27。根据有无CSF将患者分为非CSF组和CSF组。评估CTFC与CFR及IMR的相关性,并探讨CSF对CMD的诊断价值。结果:共纳入ANOCA患者103例,平均年龄(64.2±10.6)岁,女性55例(53.4%)。CSF组患者57例(55.3%),非CSF组患者46例(44.7%)。与非CSF组比,CSF组患者具有较高的IMR(P<0.001)和CFR(P=0.041)。与非CSF组比,CSF组中IMR升高型CMD患者占比更高(P<0.001),而CFR减低型CMD患者占比偏低(P=0.044);CFR减低或IMR升高型CMD及CFR减低且IMR升高型CMD的患者占比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TFC与充血状态的血流平均通过时间(r=0.424,P<0.001)、IMR(r=0.430,P<0.001)和CFR(r=0.211,P=0.032)均呈显著正相关。CTFC诊断IMR升高型CMD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21(95%CI:0.623~0.819),准确度为67%(57%,76%);诊断CFR减低型CMD的AUC为0.610(95%CI:0.499~0.720),准确度为60%(50%,70%);诊断CFR减低或IMR升高型CMD的AUC为0.549(95%CI:0.425~0.673),准确度为47%(37%,57%);诊断CFR减低且IMR升高型CMD的AUC为0.582(95%CI:0.471~0.693),准确度为47%(37%,57%)。CSF对CMD各类型的诊断价值均偏低。结论:在ANOCA患者中,CSF并不能作为CMD的有效诊断指标。因此,在临床实践中,不应将CSF现象直接等同于CMD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冠状动脉慢血流 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血流帧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