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托伐他汀可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无复流现象 被引量:9
1
作者 严凌 叶露 +2 位作者 汪坤 周杰 朱春甲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30-535,共6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无复流的关系。方法:连续选择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入院的114例STEMI患者。...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无复流的关系。方法:连续选择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入院的114例STEMI患者。所有患者在发病后12h内行PCI治疗。按照PCI治疗前口服阿托伐他汀剂量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55例,阿托伐他汀20mg)和大剂量组(59例,阿托伐他汀80mg);然后根据患者初始血清尿酸水平将两组各分为正常尿酸组及高尿酸血症组。观察用药前后两组尿酸水平、PCI治疗后冠状动脉血流的变化。分析尿酸下降幅度、阿托伐他汀剂量与PCI治疗后冠状动脉血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用药后,常规剂量组和大剂量组患者的尿酸水平均显著下降(均P〈0.05),且高尿酸血症患者比正常尿酸患者血清尿酸下降幅度更大(均P〈0.05)。与常规剂量组比较.大剂量组高尿酸血症患者的尿酸下降幅度更大(P〈0.05);但两组中正常尿酸患者的尿酸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共发生无复流19例,发生率为16.7%。其中,常规剂量组发生无复流12例,正常尿酸者3例,高尿酸血症者9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剂量组发生无复流7例,正常尿酸者2例,高尿酸血症者5例,两者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尿酸血症等因素是直接PCI治疗后无复流现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1,95%可信区间:1.01-1.11,P〈0.01)。阿托伐他汀常规剂量组无复流的发生率为21.8%(12/55),大剂量组为11.9%(7/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降低血尿酸水平改善直接PCI治疗后无复流,通过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干预有望改善STEMI患者直接PCI治疗冠状动脉无复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尿酸血症/药物疗法 心肌梗死/治疗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 动脉/方法 庚酸类/治疗应用 吡咯类/治疗应用 无复流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 被引量:3
2
作者 沈丰强 王爱玲 +1 位作者 梁有峰 王静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58-561,共4页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协同作用,并与单纯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作比较。方法①间充质干细胞的提取、培养、标记。②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将大鼠分成4组,对照组:在梗死部位分4个点注射L-DMEM培养...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协同作用,并与单纯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作比较。方法①间充质干细胞的提取、培养、标记。②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将大鼠分成4组,对照组:在梗死部位分4个点注射L-DMEM培养液,50μl/点。阿托伐他汀组:梗死部位分4个点注射L-DMEM培养液,50μl/点,阿托伐他汀5 mg/(kg.d)溶入生理盐水2 m l,灌喂4周。间充质干细胞组:梗死部位分4点注射已标记的间充质干细胞,每点(50μl)2×106个。联合组:已标记的间充质干细胞注入梗死部位4个点,每点(50μl)2×106个,阿托伐他汀5mg/(kg.d),溶入生理盐水2 m l,灌喂4周。③术后4周,测定大鼠左室收缩压、舒张末压、压力变化最大上升与最大下降速率,检测细胞移植情况及新生血管密度。结果①大鼠血流动力学检测:与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相比,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与联合组左室收缩压、压力变化最大上升与最大下降速率均明显升高,舒张末压明显降低,联合组改善程度更明显。②大鼠心脏组织学检测: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联合组大鼠梗死心肌内可见5-溴脱氧尿嘧啶标记阳性细胞。③血管密度:联合组大鼠梗死心肌内血管密度高于其它组。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有协同作用,其机制可能为阿托伐他汀通过促进血管新生提高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细胞移植 大鼠 心肌梗死/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植绍权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452-1453,共2页
目的观察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4例采用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与18例采用常规治疗的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溶栓治疗患者的再通情况及溶栓后24h内T波倒置对判断冠脉再通的影响。结果尿激酶治疗组... 目的观察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4例采用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与18例采用常规治疗的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溶栓治疗患者的再通情况及溶栓后24h内T波倒置对判断冠脉再通的影响。结果尿激酶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的冠脉再通率分别为62.5%和15.0%(P<0.05),发病至开始溶栓的时间越短,再通率越高。结论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可提高AMI疗效,降低病死率,宜早期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激酶 血栓溶解疗法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