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比较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优势 被引量:4
1
作者 赵文辉 刘志平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6年第11期982-985,共4页
目的 定量分析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因胸痛而就诊的患者120例,最后确诊AMI患者69例,非AMI患者51例为对照组,按胸痛发作距就诊时间分为<3 h、3~6 h和>6 h三组.采... 目的 定量分析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因胸痛而就诊的患者120例,最后确诊AMI患者69例,非AMI患者51例为对照组,按胸痛发作距就诊时间分为<3 h、3~6 h和>6 h三组.采用免疫比浊法定量测定各组H-FABP的浓度,同时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T(cTnT),比较各指标在诊断AMI早期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入院各时间段AMI组H-FABP血液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K-MB和cTnT在3h内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3~6 h和>6 h两组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ABP的敏感度在发病3h内和3~6 h分别为74.1%和87.5%,高于CK-MB(18.5%、54.1%))和cTnT(14.8%、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6h后H-FABP的敏感度为83.3%,低于CK-MB(88.9%)和cTnT(94.4%),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各检测指标中特异度最高的是cTnT,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ABP定量检测在AMI早期诊断中有较高的敏感度,与其他高特异度指标联合检查可提高AMI的早期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检测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心肌梗死早期 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与cTnI、CK—MB组合在诊断早期AMI中的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海鱼 郭盛 +1 位作者 方胜先 夏斌赞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9年第4期262-264,共3页
目的研究血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价值,比较不同心肌损伤标志物组合诊断早期AMI的价值。方法选择疑似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0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AMI患者发病1h、2h、3h... 目的研究血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价值,比较不同心肌损伤标志物组合诊断早期AMI的价值。方法选择疑似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0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AMI患者发病1h、2h、3h、4~6h、7~12h时血清H—FABP浓度变化,并与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3种心肌损伤标志物及不同心肌标志物组合H—FABP+cTnI与H—FABP+CK—MB在诊断不同发病时间段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①在AMI发病3h内,H—FABP的诊断敏感性(66.7%)优于cTnI(0%)和CK—MB(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MI发病4~6h内,H—FABP的敏感性(94.4%)仍高于cTnI(61.1%)和CK—MB(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H—FABP+cTnI组合对AMI的诊断敏感度最高(95.8%),特异度亦最高(100%)。H-FABP+cTnI组合次之,分别为93.75%和97.2%。这两种组合对AMI的诊断敏感度与单个H—FABP、cTnI和CK—M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特异度亦明显升高。结论在AMI发病6h内,H—FABP是最为敏感的心脏标志物,尤以发病3h内最敏感。H—FABP与不同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和CK—MB的组合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提高早期诊断AMI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心脏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红注射液对柯萨奇病毒B3所致病毒性心肌炎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及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3
作者 张永强 陈志 +1 位作者 刘海仁 薛艳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4年第12期77-79,共3页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柯萨奇病毒B3(CVB3)所致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l(MCP-1)及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10月-2013年10月解放军第四七六医院收治的CVB3病毒性心肌炎患...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柯萨奇病毒B3(CVB3)所致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l(MCP-1)及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10月-2013年10月解放军第四七六医院收治的CVB3病毒性心肌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治疗前后均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血清MCP-1及H-FABP水平,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MCP-1水平分别为(157.45±13.87)Dg/mL和(76.14±9.53)pg/mL,明显降低(P〈0.05),较对照组的(159.33±14.62)pg/mL和(97.32±10.45)pg/mL疗效更优(P〈0.05),而H-FABP水平治疗前后分别为(2.12±0.33)ng/mL和(1.08+0.12)ng/mL,降低明显(P〈0.05),较对照组的(2.09±0.42)ng/mL和(1.41±0.11)ng/mL,改善更显著(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11%和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藉由对血清MCP-1与H-FABP的有效清除,得以改善CVB3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心功能,临床疗效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红注射液 CVB3病毒性心肌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诊断早期AMI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王海鱼 王海澜 +2 位作者 郭盛 方胜先 夏斌赞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9年第5期321-323,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疑似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0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AMI发病3h内,4~6h、7~12h时血清中H—FABP浓度,并与心肌肌钙蛋白I(c...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疑似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0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AMI发病3h内,4~6h、7~12h时血清中H—FABP浓度,并与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三种心肌损伤标志物在诊断不同发病时间段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在AMI发病3h内,H—FABP的诊断敏感性(66.7%)优于cTnI和CK—MB(P〈0.05);在发病4~6h内,H—FABP的敏感性(94.4%)高于cTnI(61.1%)和CK—MB(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MI发病6h内,H—FABP是最敏感的心脏标志物,尤以发病3h内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心脏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轻重症的相关性
5
作者 郭文秀 王海龙 王斗斗 《临床荟萃》 CAS 2022年第12期1104-1107,共4页
目的分析轻型/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与COVID-19轻重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前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收治的超敏肌钙蛋白T(hs-cTnT)表达阴性的COVID-19患者40例,... 目的分析轻型/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与COVID-19轻重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前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收治的超敏肌钙蛋白T(hs-cTnT)表达阴性的COVID-19患者40例,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轻型和重型两组,比较两组外周血中H-FABP表达水平差异。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COVID-19患者共40例,其中轻型组20例,重型组20例,与轻型组相比,重型组年龄更大[(41.9±10.5)vs(58.2±16.3)岁],且合并糖尿病比例更高(P均<0.05)。通过比较两组血清H-FABP表达水平发现,重型组H-FABP水平明显高于轻型组[(3.97±1.80)vs(6.88±3.90)μg/L,P<0.05]。结论在hs-cTnT表达阴性的COVID-19患者中,血清H-FABP表达水平与COVID-19疾病严重程度相关,H-FABP可能作为一个更加敏感且独立的心肌损伤因子用于COVID-19疾病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病毒肺炎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疾病严重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和脂肪酸结合蛋白4检测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力衰竭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6
作者 包美珍 韩惠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4年第5期469-474,共6页
目的探究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和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检测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力衰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诊的113例STEM... 目的探究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和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检测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力衰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诊的113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PCI术后1年是否发生心力衰竭(心衰),将其分为心衰组(n=32)和非心衰组(n=81)。应用ELISA法测定血清FGF21、FABP4表达水平,比较两组血清FGF21、FABP4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心力衰竭的相关因素,ROC曲线评估血清FGF21、FABP4水平对STEMI患者PCI术后心力衰竭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心衰组心率次数、C反应蛋白(CRP)、心肌肌钙蛋白(cTnI)、N末端B型利钠肽原(BNP)、利尿剂使用比例均显著高于非心衰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低于非心衰组(P<0.05)。心衰组血清FGF21、FABP4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心衰组[(228.37±33.07)ng/L比(185.68±25.52)ng/L、(34.26±5.51)ng/ml比(26.87±4.67)ng/ml,t=7.345、7.195,P<0.05]。血清FGF21(95%CI 1.371~8.191)、FABP4(95%CI 1.176~4.090)及发病到至导丝通过时间(95%CI 1.058~8.157)是影响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OR>1,P<0.05),LVEF(95%CI 0.473~0.913)是保护因素(OR<1,P<0.05)。血清FGF21、FABP4单独及二者联合预测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心力衰竭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8、0.856、0.934,二者联合优于单一(Z二者联合-FGF21=1.971、Z二者联合-FABP4=2.417,P=0.048、P=0.015)。结论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心力衰竭血清FGF21、FABP4水平均明显升高,二者联合对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 脂肪酸结合蛋白4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7
作者 杨喜山 代琳琳 +3 位作者 董平栓 何海超 张东江 席欢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2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 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固相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64例AMI患者血浆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和H-FABP浓度;同时选取53例患者... 目的 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固相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64例AMI患者血浆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和H-FABP浓度;同时选取5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H-FABP采用两种检测方法:固相夹心酶联免疫法和胶乳比浊法免疫测定(LTIA).结果 cTnT、CK-MB、MYO、H-FABP(by ELISA)、H-FABP(by LTIA)和ECG(心电图)诊断AMI的敏感性分别为39.1%、59.4%、64.1%、68.7%、70.3%和54.7%,特异性为98.1%、71.7%、81.1%、77.4%、90.6%和92.5%.结论 对AMI患者的诊断,H-FABP (by LTIA)优于cTnT、CK-MB、MYO、H-FABP (by ELISA)和EC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乳比浊法免疫测定 脂肪酸结合蛋白 早期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黏着斑激酶和脂肪酸结合蛋白4与心肌损伤及心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2
8
作者 赵程诚 关春普 +2 位作者 黄昌伟 李靖 张士绅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4-287,共4页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黏着斑激酶(FAK)和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水平变化与心肌损伤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牡丹江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21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疾病组;选择同期在我院行体检的60...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黏着斑激酶(FAK)和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水平变化与心肌损伤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牡丹江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21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疾病组;选择同期在我院行体检的6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血清FAK和FABP4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因素,应用ROC曲线评估血清FAK和FABP4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预测价值,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FAK和FABP4与心肌损伤和心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疾病组患者血清FAK、FABP4、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CK)、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显著高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血清FAK和FABP4与CK-MB、cTnI、CK、LVESD和LVEDD均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FAK(OR=2.872,95%CI:2.230~3.698,P=0.000)和FABP4(OR=2.667,95%CI:1.713~4.154,P=0.000)是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FAK诊断的临界值为25.60μg/L,曲线下面积为0.801(95%CI:0.750~0.852);血清FABP4诊断的临界值为23.22μg/L,曲线下面积为0.760(95%CI:0.707~0.812);FAK和FABP4联合分析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899(95%CI:0.839~0.918)。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FAK和FABP4异常高表达,与心肌损伤及心功能密切相关,单独或联合分析可有效预测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黏着斑蛋白酪氨酸激酶类 脂肪酸结合蛋白质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王绍欣 何海超 +4 位作者 王宏运 董平栓 李转珍 杨旭明 杨喜山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1年第10期746-749,共4页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动态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固相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50例AMI患者发病后6 h以内(PCI术前),发病后9 h、12 h、24 h、48 h血浆H-FABP、肌红蛋白(MYO)、肌...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动态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固相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50例AMI患者发病后6 h以内(PCI术前),发病后9 h、12 h、24 h、48 h血浆H-FABP、肌红蛋白(MYO)、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浓度.将AMI患者分为死亡组、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MI患者血浆H-FABP浓度为(35.13±5.72)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6±1.4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亚组中无并发症组患者血浆H-FABP浓度在发病后4~6 h达高峰,12~24 h恢复到正常范围;而并发症组和死亡组患者血浆H-FABP浓度在各个时间点都高于无并发症组,而且峰值延迟、持续不降并有增高趋势.三组的组间、不同时间点,以及组间和不同时间点的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ABP是AMI早期诊断的特异性生化标记物,对AMI有重要的诊断价值.AMI患者血浆H-FABP峰值延长甚至持续升高可能与心肌梗死后各种并发症对心肌细胞的持续损伤有关,H-FABP浓度的动态变化对AMI患者危险分层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脂肪酸结合蛋白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和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异常表达与心室重构的关系 被引量:1
10
作者 陆军 宣鸿燕 李伟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58-1161,共4页
目的 研究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lent mating type information regulation 2 homolog-1,SIRT1)的异常表达与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室重构的关系。方法... 目的 研究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lent mating type information regulation 2 homolog-1,SIRT1)的异常表达与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室重构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患者200例为研究组,另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根据是否发生心室重构将研究组患者分为心室重构组38例和非心室重构组162例。检测并比较患者血清H-FABP、SIRT1表达水平,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H-FABP、SIRT1表达水平与心室重构的关系,用ROC曲线分析血清H-FABP、SIRT1诊断心室重构的价值,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心室重构的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组血清H-FAB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SIRT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心室重构组血清H-FABP水平显著高于非心室重构组,SIRT1水平显著低于非心室重构组(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H-FABP水平与左心室质量指数呈负相关(r=-0.569,P=0.001),血清SIRT1水平与左心室质量指数呈正相关(r=0.511,P=0.001)。ROC曲线显示,血清H-FABP、SIRT1水平诊断心室重构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2(95%CI:0.821~0.933)、0.848(95%CI:0.786~0.89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H-FABP是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发生心室重构的危险因素(OR=1.848,95%CI:1.068~3.262,P=0.032),SIRT1是保护因素(OR=0.687,95%CI:0.409~0.935,P=0.015)。结论 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血清H-FABP异常高表达,SIRT1异常低表达,表达水平与心室重构严重程度呈相关性,是导致心室重构的影响因素,且对心室重构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结合蛋白质类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 心肌缺血 心室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3
11
作者 朱翔 陶青松 +1 位作者 浦春 武其文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117-120,共4页
目的:探究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临床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50例作为病例组,按照发病时间将50例患者分为0.5 h~组(22例)和3~6 h组(28例)。另选取同期就诊且诊断为慢性心肌损伤的患者3... 目的:探究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临床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50例作为病例组,按照发病时间将50例患者分为0.5 h~组(22例)和3~6 h组(28例)。另选取同期就诊且诊断为慢性心肌损伤的患者30例,肌肉损伤患者20例;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清H-FABP、CK-MB、c Tn I和MYO的浓度。结果:(1)0.5 h~组和3~6 h组患者血清H-FABP、CK-MB、c Tn I和MYO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2)肌肉损伤患者血清MYO浓度高于对照组(P<0.01);(3)0.5 h~组H-FABP的阳性率高于MYO(P<0.05)和CK-MB(P<0.01)。结论:HFABP可作为AMI早期诊断中一种良好的血清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脂肪酸结合蛋白 早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价值及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38
12
作者 方顺淼 葛兴利 +1 位作者 李运田 杜大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8-150,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诊断价值及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西安市第一医院的120例AMI患者为观察组,同期住院的非冠心病患者60例为... 目的探讨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诊断价值及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西安市第一医院的120例AMI患者为观察组,同期住院的非冠心病患者60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血浆Lp-PLA2和H-FABP水平,随访12个月,记录MACE,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前血浆Lp-PLA2、H-FABP水平高于术后和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7.50%vs 0%,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术后Lp-PLA2和H-FABP是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P<0.01),且上述指标均与MACE呈显著正相关(P<0.05,P<0.01)。结论 Lp-PLA2和H-FABP反映心肌损伤及炎性反应程度,对老年AMI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并对MACE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烷基-2-乙酰甘油磷酸胆碱酯酶 脂肪酸结合蛋白质类 心肌梗死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博 秦永文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8年第5期397-399,共3页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是目前新发现的在心脏中含量丰富的胞质蛋白,具有高度的心肌特异性。在心肌缺血的患者中,胸痛发生后血中H—FABP浓度1-3h升高,6~8h达峰,24-30h恢复到正常水平。在心梗患者出现症状24h内检测H—FAB...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是目前新发现的在心脏中含量丰富的胞质蛋白,具有高度的心肌特异性。在心肌缺血的患者中,胸痛发生后血中H—FABP浓度1-3h升高,6~8h达峰,24-30h恢复到正常水平。在心梗患者出现症状24h内检测H—FABP有益于:①更早对患者行再灌注治疗;②检测围手术期心梗:③溶栓治疗30min后判断梗死相关动脉是否再通;④症状发生10h判定是否发生再梗;⑤大体评价心梗面积。作为一种反映心肌损伤的生化标记物,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就近年来H—FABP在诊断心肌缺血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 心肌梗死 诊断 心肌缺血 FABP 梗死相关动脉 心梗面积 临床应用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前后血浆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立顺 袁海生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9期51-52,53,共3页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溶栓前后血浆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判断血管再通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进行溶栓治疗的STEMI患者186例,根据血管冠状动脉造影再通标准分为再通组140例、非再通组46...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溶栓前后血浆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判断血管再通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进行溶栓治疗的STEMI患者186例,根据血管冠状动脉造影再通标准分为再通组140例、非再通组46例。分别检测两组溶栓前及溶栓后1、2、3、6、9、12 h血浆HFABP、c Tn I,并根据ROC曲线确定血浆H-FABP评估血管再通的Cut-off值。结果再通组溶栓后血浆H-FABP水平迅速升高,3 h达高峰,明显高于其他时间点(P均<0.01);血浆c Tn I水平平稳上升,9 h达高峰,明显高于其他时间点(P均<0.01)。非再通组溶栓后血浆H-FABP、c Tn I水平平稳上升,分别在6、9 h达高峰。两组3 h血浆HFAB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溶栓后3 h再通组血浆H-FAB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94.6%,其判断血管再通的Cut-off值为58.42 ng/m L,特异度100%,灵敏度96%。结论血管再通STEMI患者溶栓后3 h血浆H-FABP水平明显升高,提示溶栓治疗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 溶栓治疗 血管再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和缺血修饰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15
作者 毛丽萍 吴寿军 洪沐汉 《浙江临床医学》 2014年第10期1532-1533,共2页
目的:探讨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缺血修饰蛋白(IMA)联合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和肌钙蛋白I(cTnI)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层析法检测H-FABP和cTnI、白蛋白-钴离子结合试验检测IMA... 目的:探讨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缺血修饰蛋白(IMA)联合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和肌钙蛋白I(cTnI)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层析法检测H-FABP和cTnI、白蛋白-钴离子结合试验检测IMA、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CK-MB。结果 AMI发病3h时的H-FABP、IMA、CK-MB和CTnI的阳性率分别为82.4%、75.0%、29.4%和20.6%,6h时分别为92.6%、85.3%、64.7%和48.5%,9h时分别为60.3%、67.6%、80.9%和75.0%;AMI发病3-6 h时H-FABP和IMA检出率高,9h以后CK-MB和CTnI检出率高;四项联合检测,灵敏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达95.6%、96.0%、98.5%和88.9%。结论 H-FABP和IMA在早期诊断AMI中有重要临床意义,四项联合检测可以提高早期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 缺血修饰白蛋白 急性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肌钙蛋白I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联合检测对手足口病患儿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红炜 徐艳 +2 位作者 常勇杰 张振 胡波 《中国社区医师》 2015年第33期113-114,共2页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手足口病患儿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将HFMD患儿198例分为心肌损伤组(42例)和心肌正常组(156例),52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检测各组入院第6、12、18、24、30...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手足口病患儿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将HFMD患儿198例分为心肌损伤组(42例)和心肌正常组(156例),52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检测各组入院第6、12、18、24、30、36 h血清H-FABP、c Tn I。结果:与心肌正常组和对照组比较,心肌损伤组c Tn I入院第12、18、24 h明显升高(P<0.05),H-FABP入院第6、12、18 h明显升高(P<0.05)。结论:血清H-FABP诊断HFMD患儿早期心肌损伤优于c Tn 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肌钙蛋白I 脂肪酸结合蛋白 手足口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高敏肌钙蛋白T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东豪 廖序东 《中国社区医师》 2020年第28期104-105,共2页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采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与高敏肌钙蛋白T(hs-cTnT)联合检测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急诊胸痛患者72例,根据胸痛发作至就诊时间分为<3 h(甲组)、3~6 h(乙组)、>6 h(丙组)。采...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采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与高敏肌钙蛋白T(hs-cTnT)联合检测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急诊胸痛患者72例,根据胸痛发作至就诊时间分为<3 h(甲组)、3~6 h(乙组)、>6 h(丙组)。采用H-FABP、hs-cTnT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检测,比较诊断结果。结果:甲组H-FABP诊断AMI的敏感度优于其他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组hs-cTnT的特异度和敏感度优于H-FA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H-FABP+hs-cTnT诊断的灵敏度优于CK-MB+hs-cTn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期诊断AMI中,H-FABP是比较敏感的指标,而中晚期hs-cTnT的特异度和敏感度更佳。在早期诊断中,H-FABP联合hs-cTnT较CK-MB联合hs-cTnT的敏感度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脂肪酸结合蛋白 特异度 高敏肌钙蛋白T 敏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8
作者 刘相应 唐良秋 +1 位作者 徐新 张社兵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5年第7期588-592,共5页
近年来,对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typ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H-FABP)的研究在不断深入,临床测定方法已较为成熟。
关键词 脂肪酸结合蛋白 急性心肌梗死 诊断 风险评估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肌钙蛋白联合检测对心肌梗死患者诊断价值的研究
19
作者 王洪涛 廖序东 《中国社区医师》 2020年第31期129-130,共2页
目的:探究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与肌钙蛋白(hs-cTnT)联合检测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2017年6月-2019年6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按发病至入院时间分为3组;同期选取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及健康人60例为参照。受试者均给予... 目的:探究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与肌钙蛋白(hs-cTnT)联合检测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2017年6月-2019年6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按发病至入院时间分为3组;同期选取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及健康人60例为参照。受试者均给予H-FABP与hs-cTnT检测。结果:胸痛发病<3 h患者H-FABP灵敏度高于hs-cTn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H-FABP(+)定性测定结果高于陈旧心肌梗死及健康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6 h患者hs-cTnT与CK-MB联合检验灵敏度及阴性预测值高于同期H-FABP与hs-cTnT联合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ABP检验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3 h)诊断灵敏度较高,用于中后期hs-cTnT诊断灵敏度较高,建议开展H-FABP与hs-cTnT联合检测,确保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提高检验精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脂肪酸结合蛋白 肌钙蛋白 联合诊断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0
作者 黄赞鸿 张惜铃 +1 位作者 林英奎 郑康鑫 《现代医院》 2017年第10期1545-1548,共4页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胸痛发作3h以内就诊的患者150例,分别于胸痛发作0~3h、3~6h和6~12h检测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y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心肌肌钙蛋白Ⅰ...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胸痛发作3h以内就诊的患者150例,分别于胸痛发作0~3h、3~6h和6~12h检测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y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心肌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 Ⅰ,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 MB,CK-MB)和肌红蛋白(myoglobin,MYO)的水平变化,并比较4种心肌标志物诊断早期AMI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同时比较胸痛患者发作≤8h时不同心肌标志物联合诊断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AMI患者在胸痛发作3个时间段内血清H-FABP水平均明显高于非AMI组和对照组(P<0.05),非AMI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痛患者发作0~3 h内H-FABP的敏感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比cTnI、CKMB和MYO高(P<0.05);3~6 h内H-FABP的敏感性、特异性在4者当中最高(P<0.05)。胸痛发作≤8 h,HFABP+cTnI+MYO联合检测对AMI早期诊断的敏感性最高(94.1%)。结论 H-FABP对于诊断早期AMI具有较高敏感性和良好的特异性,在早期AMI诊断方面是一项具有巨大潜力的生化心肌标志物。胸痛发作≤8 h时,HFABP+cTnI+MYO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AMI早期诊断的敏感性,优于传统的cTnI+CK-MB+MYO联合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脂肪酸结合蛋白 心肌标志物 早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