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6分钟步行试验前后心电参数对照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朱雪梅 田宏 +5 位作者 陶灵 叶明 陈张根 贾兵 黄国英 桂永浩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5期336-340,共5页
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术后中远期随访6min步行试验(6MWT)前后心电参数的变化。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血管中心经心脏外科手术纠治的年龄≥3岁且随访时间≥6个月的CHD患儿为CHD组;选取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将CHD组和... 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术后中远期随访6min步行试验(6MWT)前后心电参数的变化。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血管中心经心脏外科手术纠治的年龄≥3岁且随访时间≥6个月的CHD患儿为CHD组;选取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将CHD组和对照组同时分为3~5岁、~8岁、~12岁和~15岁亚组。CHD组根据CHD类型分为复杂CHD亚组和简单CHD亚组。比较各组6MWT前后P波离散度(Pwd)、QRS时限和QT离散度(QTd)变化。结果 CHD组89例,男51例,女38例,行外科手术时的平均年龄为(3.0±2.3)岁(36d至11.0岁),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3.6±3.2)(0.5~14.2)年。3~5岁、~8岁、~12岁和~15岁亚组分别为39、27、11和12例。复杂和简单CHD亚组分别为29和60例。对照组133名(男75名,女58名),3~5岁、~8岁、~12岁和~15岁亚组分别为26、39、39和29名。①CHD组和对照组各年龄亚组6MWT后Pwd、QRS时限和QTd均较6MWT前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CHD组3~5岁和~12岁亚组6MWT前QTd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大,3~5岁亚组:(0.025±0.018)vs(0.012±0.011)s,P=0.004;~12岁亚组:(0.029±0.014)vs(0.019±0.012)s,P=0.019。CHD组各年龄亚组6MWT后QT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CHD组~8岁和~15岁亚组6MWT前后QRS时限均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分别为0.000和0.007);各年龄亚组6MWT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④复杂CHD亚组6MWT前后QRS时限均较简单CHD亚组延长,6MWT前:(0.102±0.025)vs(0.080±0.021)s,P=0.000;6MWT后:(0.103±0.026)vs(0.080±0.021)s,P=0.000,两亚组6MWT前后Pwd和QT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HD术后中远期随访患儿心脏电活动仍不稳定,但其6MWT前后心电参数Pwd、QRS时限及QTd的变化趋势与健康儿童相一致,提示亚极量运动有助于增强心脏电活动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分钟步行试验 儿童 先天性脏病 心电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电特性参数对心律影响的定量仿真研究
2
作者 段云所 夏灵 吕维雪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10-319,共10页
心电场是由心肌的电活动产生的。心肌细胞的电特性及心肌细胞间的传导关系决定了体表电位的分布及心电图的变化。心肌电特性参数主要包括动作电位、兴奋传导速度、不应期及心肌细胞受激时间间隔与动作电位持续时间的关系(间隔-时间关... 心电场是由心肌的电活动产生的。心肌细胞的电特性及心肌细胞间的传导关系决定了体表电位的分布及心电图的变化。心肌电特性参数主要包括动作电位、兴奋传导速度、不应期及心肌细胞受激时间间隔与动作电位持续时间的关系(间隔-时间关系)等。由于很难通过实验方法来人为改变这些参数,因而临床上有关心肌细胞电特性参数对心律影响的定量知识相当缺乏。本文采用真实三维躯干模型及心脏模型,对心肌电特性参数与心律变化的关系进行定量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动作电位的持续时间与S-T间隔有关;动作电位分布与T波形状有关;兴奋传导速度决定了整个心电图的变化,而局部普通心肌的传导速度在相当范围内变化似乎对心电图影响不明显,但传导速度超过一定范围后可能产生突变;心肌不应期的变化对心律也有影响,当某心肌单元不应期延长到一定程度后甚至可能引起折返;另外,心肌细胞受刺激时间间隔的长短对动作电位持续时间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性参数 计算机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症对心电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庄华烽 李毅中 +5 位作者 王培文 林金矿 姚学东 俞海明 张荣谋 许昊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410-1413,共4页
目的观察使用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是否对患者的心电产生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治疗前后的对照研究,观察9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年龄52~92岁,平均(68. 3±9. 7)岁,其中男性6例,女性84例。使用唑来膦酸前行血清生化学及常规心电... 目的观察使用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是否对患者的心电产生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治疗前后的对照研究,观察9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年龄52~92岁,平均(68. 3±9. 7)岁,其中男性6例,女性84例。使用唑来膦酸前行血清生化学及常规心电图检查,静滴唑来膦酸(5 mg/100 m L)后再查常规心电图。比较使用唑来膦酸前后的心电参数,记录有意义心电图报告的改变。结果受试者心脏的房率、室率在使用唑来膦酸后显著增快(P<0. 05);QT间期使用唑来膦酸后显著缩短(P<0. 05);P波时限、P-R间期、QRS波时限、QRS电轴、RV5+SV1、QTc使用唑来膦酸后的改变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 05)。由心律失常转变为无心律失常的良性变化病例2例(2. 2%);心电图提示不良变化8例(8. 8%),其中房颤1例(1. 1%)。结论使用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时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如房颤的概率相对较小,总体来说在心电方面的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唑来膦酸 心电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